||
黑泽明的电影《影武者》伊始,武田信玄认为一个盗贼不配做自己的影武者,影武者大声笑道:“我不过是个偷些小钱的盗贼,不像你杀人无数,攻城略地,草菅人命。竟然还说我是恶徒,真是可笑。”对于影武者的叫嚣,武田信玄平静的回答道:“我的确是个罪大恶极之人,我放逐生身父亲,杀害亲生儿子,为了夺取天下,不择手段。现在四处战争频起,除非有人出来一统天下,否则天下仍会是血流成河、尸体成山的情况。”
武田信玄的这段话,道出了战国时代群雄割据争霸的本质——胜者为王。
日本战国,一般是指从1467年应仁之乱到1603年德川幕府建立这一百三十余年的断代史。自1467年幕府管领的细川胜元和山名持丰等守护大名之间爆发应仁之乱起,足利幕府逐渐难以号令各地大名,得到守护大名地位象征、真正拥有实力者的身份日渐上升。这种被称为“上克下”的下级代替上级、分家篡夺主家、家臣消灭主家的现象在全国扩散。残存的庄园制度、等级制度开始迅速崩坏,守护大名为了争夺领土和人口相互发动战争,百年间政局纷乱、群雄割据。日本战国一词出自甲斐大名武田信玄(1521—1573)所制定的分国法“甲州法度之次第”第二十条,其开头就记著“天下战国之上”。换言之,生处在被后人称为战国时代的人们,当时已有“如今是战国之世”的认知了。在那个时代,剧烈的政治军事斗争导致传统的贵族政治放权及依靠部属,也间接的导致其政治格局的土崩瓦解,土豪平民甚至浪人成为多国大名乃至于“天下人”都成为了可能。另外,此时日本与欧洲人之间的贸易交流逐渐展开,基督教和火枪的引进改变了传统冷兵器时代以骑兵为王的战争局面。
欧洲人称日本的战国时代为“一个不断进行战争的时代”。这个时期日本内战四起,弹丸国土上涌现诸多大名,征伐无度,朝生暮死。武力成为了权威的唯一来源,在各地领主消灭对方的战争中,日本逐渐显示出统一的趋势。
1、龙虎之争
武田信玄出生于甲斐之地,其父为甲斐守护武田信虎。1541年6月,在家臣的支持和帮助下,武田信玄将父亲武田信虎流放到骏河,时年二十一岁的武田信玄夺取了家督的职位权力。当武田信玄成为大名时,受到了领地人民的热烈支持,从此开始了传奇般的后半生。
武田信玄16岁就率领家臣征战沙场,在他的一生中,比较大的战斗大约打了八十场。在这些战争中,只有三次是武田信玄被迫防卫,其余都是进攻。提起来武田信玄,大概让人印象最为深刻的便是“风林火山”的军旗了。“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这一军事策略原出自于中国《孙子兵法》的军争篇。武田信玄对《孙子兵法》的准确领悟,在日本的军事思想还较为贫乏的战国时期,开创了一个新的纪元。在武田信玄征战的一生中,开拓领地达八十五万石至九十余万石之多,因其卓越的军事才能,被称为战国最强武将。
就在武田信玄向北开拓领土的征途中,他遇到了终生强敌上杉谦信。
出生于越后地区的上杉谦信在继承了国主地位后,平定了国内异族叛乱,实现了越后的统一。在历史学家的评价中,上杉谦信一般被视为战国“大义”的化身,一生只为义理而战,绝不为私欲。同时代的关东武将太田资正也对上杉谦信有如下评语:“谦信公之人品,八分乃贤者,二分为恶人。恣肆怒气,行事怪异,是其‘恶’;除此而外,勇猛而无欲,清静而无邪,廉直而无私,明敏好察,慈惠待下,喜闻人谏等,是为其善。虽有微瑕,不足掩其辉,实乃绝世罕有之良将。”不同于同时期的其他武将,上杉谦信的身上多了几分书生的文雅气息。他雅好诗文、琴曲,热衷于中国的四书五经、日本的古典小说,与文人、僧人广泛交友,谈论诗文。上杉谦信的汉语造诣极高,有大量汉诗流传于世,攻陷能登国七尾城时写下日本至今最有名的赏月汉诗《于能登对月有感,九月十三夜阵中》:“霜满军营秋气清,数行过雁月三更;越山并得能州景,遮莫家乡忆远征。”
在上杉谦信的一生中,终生未娶妻室,未育子女,又喜美服,好音律,这些在当时战国武将中是十分罕见的现象,因此后世甚至有上杉谦信本是女儿身的说法。日本的一些影视、动漫作品索性直接将其安排成了女性角色,这也使得后世对于上杉谦信的认识更多了一层传奇的神秘感。
武田信玄与上杉谦信的对决始于对川中岛地区的争夺,双方在这片区域一共进行了五次会战。这五次会战,由于双方势均力敌且都精通战法,总体上并没有决定性的战果。武田信玄被称为“甲斐之虎”,上杉谦信则被称为“越后之龙”,两个强敌之间的斗争也就成为“龙虎之争”。两者之间的争斗也被认为是日本战国时期最惨烈的战争。在战场上从不退缩的两个对手,其实却另有一番英雄惜英雄的情怀。
在武田信玄去世之前,他把亲子武田胜赖召到面前,嘱咐其继续遣军西上,全力攻陷京都。同时嘱咐胜赖与上杉谦信修好,并以为依托,可见武田信玄对上杉谦信人格的肯定。上杉谦信知武田信玄死,痛哭三日,叹道:“吾国之弓箭将不利矣”,并遣使往海津城吊唁。有老臣进言趁机收复信浓,上杉谦信道:“乘人之危之举,不齿为之。”后在武田家衰落之时,越后诸将复请乘虚进攻武田,上杉谦信以同样理由未准,至死不曾再与甲斐为敌。
武田信玄和上杉谦信的战争,是战国时期战略战术运用的极致,也是旧时代战争的最后终结。武田信玄的去世,也宣告着这段“龙虎之争”的结束。
2、战国三杰
16世纪中叶,一位决心以武力统一日本、结束乱世的枭雄出现,他就是战国霸主——织田信长。
年轻时的织田信长桀骜不驯、离经叛道,虽贵为家督之子,织田信长却不拘泥于身份地位,经常草绳束服、披头散发的与市井市民来往,更甚时赤身裸体在大街游荡,也因此让他有了“尾张第一大傻瓜”的称号。然而在这些离经叛道的怪诞行为背后,却是织田信长高亢激昂的雄心壮志。
1560年,总兵力只有三、四千的织田信长,在距离桶狭间2公里的田乐狭间发动奇袭,大破总兵力二万五千的今川义元大军。桶狭间之战后,织田信长一举成名,正式登上了日本战国群雄争霸的舞台。织田信长的政治理论为“天下布武”,从字面意思看,即“于天之下,遍布武力”,通常被解释为“以武力取得天下”。信长的一生征战,也的确在印证着这一思想——平定谋反、攻略美浓、趁势上洛、突破包围、讨伐武田,织田信长推翻了名义上管治日本逾200年的室町幕府,并使从应仁之乱起持续百年以上的战国乱世一步步走向终结。
在战国众多武将之中,织田信长无疑是独树一帜的。在其战国累累的征战生涯之外,最引人注目的便是他改革者的身份,他施行大量使用火枪的战术,推行兵农分离制度,鼓励自由贸易,整顿交通路线。这些政策在当时的社会时期无一不是具有革新性质的。这些超凡的政治远见,可以说与织田信长与众不同的胆识和性格不无关系,但同时,他雷厉风行肆意不羁的行事风格,也为最后的悲剧结尾埋下了伏笔。
1582年,就在织田信长即将统一日本全土前夕,部下明智光秀率领一万三千名的近卫师团,直攻住宿在京都本能寺的织田信长。织田信长的身边仅带一百多人,毫无招架之力。织田信长知道大势已去,只好关在房间里自杀,享年49岁。在结束生命前,他把最心爱的茶器放在身边,放火将之烧毁,连同他的身体发肤都在火焰中化为灰烬。一代枭雄从此落幕,让后世对信长多了一种不胜唏嘘的失落感。织田信长的一生,是跌宕起伏且极具传奇色彩的一生,正如同他最喜欢的歌谣:“人生五十年,与天地长久相较,如梦又似幻;一度得生者,岂有不灭者乎?”
其后,为织田信长报仇的便是他的家臣丰臣秀吉。
出身卑微、以足轻身份成为织田家家臣的丰臣秀吉,从桶狭间合战开始,就追随织田信长征伐日本列岛的脚步,并参加指挥了多场大战。因赫赫战功,深受织田信长赏识,后被织田信长封为近江国今滨城城主,领浅井故领北近江22万石。丰臣秀吉将城改名为长滨城,开始跻身于战国群雄之列。
本能寺之变后,丰臣秀吉大败明智光秀,并趁机控制了京都一带。其后,丰臣秀吉继续织田信长的步伐,统一了日本全土。因其治国有方,多年战乱的日本一时间国泰民安。他见日本已经安定,遂萌发了建立一个亚洲大帝国的念头,他决心到比日本更广大的空间施展一番。于是便有了出兵朝鲜的计划,然而此时的日本虽已统一,却实际上是一个脆弱的军事联盟。朝鲜方面在当时得到了明朝的出兵救援,日本方面的劳师远征也逐渐得不到及时的物资补给。战争末期,丰臣秀吉逝世于伏见城,享年62岁。他死后不久,日本军队全部从朝鲜撤退。
有这样一个说法,战国三杰中,织田信长是种麦子的人,丰臣秀吉是把麦子做成饼的人,那么德川家康就是享用这张饼的人。
三河国松平氏国立衰微,德川家康年仅八岁时便被送至骏河做为人质。这段人质生涯,使得德川家康拥有了沉稳如山的隐忍性格,也使得他在乱世中懂得审时度势、适时蛰伏。
桶狭间合战后,织田信长与德川家康缔结“清州同盟”,在那个纷乱的年代里,德川家康恪守着誓言,一直到织田家灭亡,清州同盟才瓦解。本能寺之变后,原本欲打着替信长复仇的名义讨伐明智光秀,但被秀吉抢先一步。其后,在小牧•长久手之战中,家康向秀吉提出讲和,与秀吉保持着不敌不臣的关系。
丰臣秀吉病逝后,德川家康以五大老首席的身份代理国政。随后德川家康收到密报,认为五大老之一的上杉景胜有背叛的倾向,同时景胜家臣直江兼续子写了《直江状》指责家康。家康阅后大怒,发表了讨伐上杉的宣言,并终于在1600年10月21日爆发了日本历史上“决定天下的战争”——关原合战。
关原合战的交战一方为统治关东地方江户德川家大名东军主将德川家康,另一方为丰臣秀赖的家臣西军灵魂人物石田三成。这场战事蔓延至日本全境,双方均动员了超过十万兵力投入战斗,所有大名均表述自己的立场,从出兵到撤退维持了三个多月的时间,可谓自应仁之乱以来全日本最大规模的内战。交战以德川军的胜利告终,而石田三成在关原之战失败后不久被捕并处斩。自此,家康消灭了敌对诸侯,为德川家制霸天下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1603年,朝廷任命德川家康为征夷大将军。同年,他在江户开幕,创立江户幕府,也称为德川幕府。其后,经过大坂冬之阵、大坂夏之阵两次战役,彻底消灭了丰臣一族,也终于结束了将近两个世纪的日本战乱时期。从此日本再无大战事,史称“元和偃武”。
有一首日本俳诗通过战国时代三位传奇英雄对杜鹃的不同态度非常生动地解释了他们的个性差异。在这首俳诗中,织田信长说:“如果杜鹃不唱歌,我就杀了它们”;丰臣秀吉说:“如果杜鹃不唱歌,我会想办法让它们唱”;德川家康说:“如果杜鹃不唱歌,我会等着它们唱”。性情刚烈的织田信长激烈如火,他用强硬的手段去获得自己想要的一切。出身卑微的丰臣秀吉圆滑如水,在一步步走向权力中心的过程中更善权谋。从小便寄人篱下的德川家康隐忍如山,审时度势静候时机在关键时刻给敌人以致命打击。可以说,正是因为三人各异的性格特点,才在时代更迭中造就了跌宕磅礴的历史画卷。时代成就英雄,英雄也造就了时代。
随着江户幕府时期和平的到来,武士阶层失去了生存的土壤,那个群雄逐鹿、枭雄辈出、热血沸腾的时代一去不复返,最终成为了后人追慕的一段历史。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7 15: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