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元6世纪,佛教通过从朝鲜半岛(特别是百济)传入日本。如同所有新生事物的命运一般,佛教的传播与发展遭遇了严重的阻碍。由于佛教的传入对日本社会构成了一大冲击,在朝廷内部形成了以“苏我氏”等代表“渡来系”利益支持佛教的一方,和以“中臣镰子”和“物部氏”等代表土著利益的不接受佛教、支持日本固有宗教神道教的一方。双方围绕是否接受佛像佛经展开了激烈争论,加剧了两股势力之间的矛盾。
587年,用明天皇逝世,因皇位继承问题,双方冲突升级。在苏我马子与物部守屋的决战中,物部守屋阵亡,物部氏全线崩溃,苏我氏开始逐渐控制朝廷。崇俊天皇登基后,苏我马子作为其岳父,更加飞扬跋扈,引起了天皇的极度不满。不料苏我马子先下手为强,施计弑君,并拥立自己的外甥女推古天皇。当时,临朝摄政的圣德太子为了摆脱苏我马子的控制,迁移斑鸠之地。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圣德太子展开了他的内政外交改革。
圣德太子积极吸取中国先进文化,在尊王大一统的思想影响下,试图通过加强王权,挽救社会危机,压抑豪族势力。在这次使推古朝彪炳千秋的政治改革中,最重要的是制定了官员身份制度“冠位十二阶”和官员必须遵循的国法“宪法十七条”。“冠位制”用不同颜色的服饰表示官位等级,这种形式的官阶是非世袭的,不再强调血统,且授予官位的大权掌握在王室手中,可见其锋芒直指骄横的世袭贵族。而《十七条宪法》中第十二条更是明确指出:“国非二君,民无两主,率土兆民,以王为主,所任官司,皆是王臣。”其核心指向就是建立以王权为中心的政治秩序,它是日本历史上首次提出的较为完整和具体的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天皇制政治纲领,也是后来大化改新的理论和思想基础。令人遗憾的是,由于贵族势力过于强大,圣德太子的改革最终以失败告终,统治阶级矛盾继续激化。
622年圣德太子去世后,苏我马子和推古天皇在随后的几年也相继乘鹤西去,又一轮皇位争夺战拉开序幕。想扮演主角的豪族在朝廷内外明争暗斗,直至最后剑拔弩张,刀光剑影,而结局仍旧是苏我氏获胜。苏我虾夷拥戴的田村皇子即位,号舒明天皇。舒明天皇驾崩后的皇极女帝继续以苏我虾夷为大臣,苏我虾夷专横跋扈,漠视皇权,其子苏我入鹿更是盛气凌人,企图通过发动政变来左右朝政。苏我氏的仗势横行早已不得人心,不仅令皇室忍无可忍,朝廷诸臣更是希望除之后快。于是,以中臣镰足为中心的朝中势力策划了诛灭苏我入鹿的“乙巳政变”,并取得成功,在朝廷叱咤风云历经四代的苏我氏自此覆灭。“乙巳政变”后,孝德天皇改元“大化”,推行变法,开启了日本史上举足轻重的“大化改新”。
那么,大化改新到底是怎样的一场变革?变革当时的国内外环境如何?作出这样的选择会有怎样的影响?从本书独特的“灾难”视角下,我们又该如何解释和看待日本“大化改新”这一脱岛入陆的选择?
大化改新的主要内容是废除大贵族垄断政权的体制,向中国隋唐政治经济体制学习,成立中央集权国家。在大化改新前,日本社会的生产关系是部民制。部是根据民众的技术特长和王族以及氏族首领们的生活需要编成的社会生产的基层组织,部民是指在部中进行手工业生产、农耕、处理专项事务等各种生产劳动的日本民众。部的种类繁多,当时几乎所有的日本民众都被编入部中成为部民。但在六世纪后半期,部民制开始明显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导致社会动荡,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的矛盾斗争加剧。公元626年,“天下大饥,老者嗽草根而死于道垂。幼者含乳,与母子共死”。两年后,又遭严重雹灾。在天灾人祸的夹击下,“强盗窃盗井大起之,不可止”。而统治阶级内部皇室与豪族、豪族与豪族之间因争夺土地而进行的斗争也愈演愈烈。打倒物部氏迅速强大起来的苏我氏家族更是不可一世,下面的中小贵族也在疯狂地兼并土地,残酷地剥削部民。许多平民的土地被剥夺,土地和财富不断集中,社会矛盾空前尖锐,整个社会陷入一片混乱。寻找新的统治方法以取代过时的部民制已刻不容缓。
这个时期的中国,正处于历史中璀璨文化的开端。公元589年隋朝结束了南北朝长期分立的局面,建立了长达400年之久的统一王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迅速发展。618年,李渊灭隋,建立了唐王朝。在朝鲜半岛上,新罗崛起。624年,唐朝遣使对百济、新罗、高句丽进行了册封。之后,三国年次朝贡,形成了以唐王朝为中心的国际秩序。642年后,朝鲜半岛三国相继发生政变,彼此间争斗日趋激烈,唐朝的干预也不断升级。尤其是644—645年,唐太宗以战舰数百艘,兵力数十万,水陆两路进攻高句丽的战争,使日本受到很大的震动。而此时先前派往隋唐的留学生已学成回国,当时的唐王朝已经建立了以严谨的律令为基础的中央集权,这些留学生对唐朝的文明发达、文化繁荣有着长期的、切身的感受。许多留学生经历了隋朝的灭亡和唐朝的繁荣兴盛,看到了唐朝制度的先进性。他们回国后,积极向皇室及贵族子弟传授唐朝封建政治和经济制度等方面的知识,并要求改革部民制,学习中国的均田制。
正是在这样的国内、国际背景下,日本开始了以学习唐朝经济政治制度为中心的大化改新。据日本历史书《日本书记》记载,其内容包括:废除王室和贵族对部民和领地的控制;把全国的土地和部民都作为天皇的土地和部民;实行班田制和租庸调制;改革中央体制,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大化改新促进了日本国家的统一,是日本进入封建社会的起点。
不论当时统治阶级发动这一变革的目的是什么,不论大化改新的具体内容是否符合日本当时的国情,不论其结果成败,毫无疑问的是,这场变革是日本统治阶级在人民疾苦、社会动荡下的政治选择,反映出岛国对大陆文化繁荣景象的推崇与向往。日本是由几个大岛和若干小岛组成的国家,在古代,这种岛国的特点之一是内部矛盾必须自己解决,外部势力很难加以干涉,因为在那时大海还是人们与外界交往的最大障碍。当封闭的岛国在各种天灾人祸的迫害下,内部矛盾无法通过自身力量得到解决时,多民族融合的大陆文化圈让疲惫不堪的日本民族看到了希望和目标,他们向往在中国这样的大陆土地上平静安详的生活。隋唐时期的政治体制完备,思想学术站在世界的前沿,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这一切深深吸引着日本,最终让他们鼓起勇气突破地理环境的制约,开启了与大陆的交流学习之旅。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0 10: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