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汶川地震开始, 我陆续在 “钢结构论坛” 上发表对我国地震工程和建筑、桥梁抗震,和其他工程事故发表看法,希望引起领导和大家的注意。然而,伴随着我国其他领域诚信的丧失,我们地震工程领域一点也不落后,“假冒伪劣”还在发展。更可怕的是很多是从领导和专家开始的。 看看一年前我所指出的事实, 有反馈的吗?
请看新华网上今年2月的一篇报道:记者从上虞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得到权威消息:2月21日凌晨2时20分左右,上虞市县道南春线7K+966春晖互通绍兴至宁波、台州方向上引匝道发生交通坍塌事故,总长度120米,最高落差7米,最低落差2.8米。现场发现匝道上有四辆货车侧翻,事故造成3人轻微伤。这和两年前“津晋高速 天津段匝道桥垮塌5货车坠落6死7伤”的事故何其相似乃尔。这次也是“超载”吧?
工程上的事故连篇、编造谎言、弄虚作假还基本是个无人问津的重要领域。地震工程就更不用说了】
这两年来,特别是今年以来,接二连三骇人听闻的桥梁和建筑工程事故在我国发生。 真叫想要记录的人都接应不暇。 看来大都“ 盖棺定论”了。领导已经“正确处理”并请“专家”协助做了结论,人民很快也会忘掉,一切恢复到太平盛市之中。可这马上到年底的时候,我这好管“闲事”的人实在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简单汇总。让我先例出部分这样的事故提醒大家的记忆。仅从今年5月以来到最近的不完全统计:
2009年5月 湖南珠洲的红 高架桥,在拆除过程中倒塌事件,至使9人砸死16人受伤;
2009年06月16日 甘肃环县大坝“集体脆弱” 当年修当年垮频出现
2009年6月27日 上海十三层新建楼房在交付使用前倒塌,1名工人 死亡
2009 年6月29日 铁力市西大桥跨塌8台车辆和车上21人落水,当时4人死亡、4人受伤
2009年7月15日 津晋高速 天津段匝道桥垮塌5货车坠落6死7伤
2009年7月20日广西柳州 3层拆迁楼房垮塌2死13伤
2009.7.30吉林白城在建二层楼房1死4伤
2009年8月4日 石家庄市长安区南石家庄村遭雷击房屋坍塌17人死亡,3人受伤
2009年8月4日石家庄晋州近200米在建电视塔雨夜折断
2009年09月25日武汉一工地武康铁路桥墩浇灌中整体坍塌 造成5人受伤
2009年11月19日 沪杭铁路专线在建桥墩倒塌 事故已经造成1死5伤
2009年11月12日21 河北永年一学校食堂被大雪压塌 3名学生死亡
2009年11月15日 山东烟台将追责“楼垮垮”事件 表示将依法处理
2009年11月12日 深圳地铁三号线工地再塌陷 十个月死亡13人
2009年12月05日 “东莞第一高楼”30吨塔吊坠落 3死5伤
2009.12 月 无锡建设的“楼薄薄”事件和开发商已低头认错
我是个结构工程师,对领导“如何如何英明处理和解决事故”早已经知道,不愿再听记者们的描述。 我总想站在结构工程设计与施工、管理与技术、规范与改进的立场上考虑问题,想听个水落石出,最终事故的真正结论,工程上的教训、将来怎么避免。 但遗憾的是,这样的报道和结论是几乎永远听不到的。让我先盘点一下2009年工程事故的几个特点吧!所有我用斜体字示出的都是当时媒体的报道,政府的表态。
1, 石家庄死人最多也最雷人的雷电劈倒厂房事故
石家庄市长安区南石家庄村遭雷击房屋坍塌:新华网石家庄8月4日电(记者 朱峰)截至目前,发生在4日上午的石家庄一处厂房坍塌事故已造成17人死亡。
位于石家庄市西兆通镇南石家庄村的腾飞玛钢铸造有限公司在建厂房突然倒塌。
20名被埋人员全部救出,其中17人死亡,3人受伤,伤亡人员身份已全部确认。 8月6日晚上8时,石家庄市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石家庄市新闻发言人董玉辉,向中央省市21家媒体通报了石家庄市长安区南石家庄村遭雷击房屋坍塌情况。经国家、省气象专家和省市建筑工程质量综合分析会商确认:雷击是造成房屋坍塌的直接原因。
由于第一现场已被破坏,没有找到雷击点,但从现场剩磁测试情况看:附近剩磁2.0 mT、2.3 mT,屋顶剩磁7.8 mT,超过正常值1.5 mT的5.2倍。综合以上情况分析,可判定该建筑物曾遭受过直接雷击。
学过物理的人都能理解, 只要基础没破坏,房屋突然倒塌的原因一是建筑结构材料突然失效、二是受到超负荷外力。雷电固然复杂,是雷(声波)?电(电子流力)?还是磁 (磁场力)?能有这么大的力,推倒这一带圈梁的结构。世界结构受力荷载有风、雪、地震、水冲击…… 唯独没有雷电荷载。石家庄市、省、国家的气象专家是否应该改行编写新的“建筑荷载”规范,加上“雷电荷载”。这一重大发现或许还可以获得诺贝尔奖。
2, 正常使用荷载下的跨塌事故
河北永年一学校食堂被大雪压塌:11月11日晚18时30分许,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县洺关镇龙凤私立学校食堂因不堪大雪重压发生压塌,多名学生被压,不同程度受伤,截至目前,这起事故中已经有3名学生经抢救无效死亡,其他伤者病情稳定。发生事故的学校是一所封闭式寄宿制民办学校
雪荷载及其安全系数是最基本的结构设计荷载,查一下11月11日晚18时30分时的积雪量,对比一下设计雪荷载就不难发现学校食堂设计的问题、或许根本就没经过计算和审批。
津晋高速 天津段匝道桥垮塌:7月15日凌晨1点33分,津晋高速公路天津塘沽收费站东侧800米处一匝道桥突然坍塌,共造成6人死亡,4人受伤。国家安监总局新闻发言人黄毅17日就此事故表示,目前尚未发现工程质量问题,事故发生直接原因是,桥上经过的五辆货车超载,而且逆行,桥上承重偏于一侧而致桥梁垮塌。
常识告诉我们,桥总是要过车的,包括载重卡车,甚至也包括超重的载重卡车。一座桥刚好同时有五辆车通过,多吗?一点都不多。塞车的时候,一座桥看上去像停车场一样布满了车,也是经常有的事。怎么五辆车(即使偏重)就能把个大桥压塌了呢?难道一座高速公路的桥,即便是弯道匝道的桥,设计上连偏重超载的情况都不考虑吗?
超载达到140吨比高架桥的吨位限制是重型车辆不超过“55吨,挂车不超过120吨”的标准相差有多远?借口找的也太牵强了,我是真看不出个压垮的真正原因。
当然如果连设计、施工图都是由没有资质的人做的,可能更难找到什么外因了。如:
石家庄晋州近200米在建电视塔雨夜折断:据《河北青年报》报道 7月23日晚,石家庄晋州市一座在建电视塔在暴风雨中拦腰折断。
事故调查小组昨日披露,该电视塔工程招标存在不少问题,施工中也存在监理公司无塔体安装监理资质、工人无资质、施工无图纸等问题。目前事故调查和处理工作仍在进行,很快将有结果。
以上三例都是属于正常荷载, 即便稍有超载,也一定在预先留下的安全储备允许的范围内。只要按现代结构理论和规范做过正确计算并留有规范所规定的安全系数,都不应该发生这样的悲剧。
3, 最不该发生的上海北京的事故
北京和上海当然是科技水平最高的城市,倒塌也就最不应该发生。
上海十三层新建楼房在交付使用前倒塌:2009年6月27日5时30分许,上海市闵行区莲花南路罗阳路口一在建楼盘工地发生楼体倒塌事故,造成1名工人死亡,无人受伤。专家组成员、上海岩土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技术总监顾国荣说,第二次堆土是造成楼房倒覆的主要原因。土方在短时间内快速堆积,产生了3000吨左右的侧向力,加之楼房前方由于开挖基坑出现凌空面,导致楼房产生10厘米左右的位移,对PHC桩(预应力高强混凝土)产生很大的偏心弯矩,最终破坏桩基,引起楼房整体倒覆。
国外专家推论:
2009年7月4日, 根据上海“莲花楼”10米土堆产生3000吨侧向力的理论,印度新德里大学地质学教授很快推测出:8848米高的珠穆朗玛峰将会对印度板块产生3000万亿吨的侧向力,印度板块在巨大的侧向力挤压下,即将向印度洋深处漂移,成为孤岛。
我相信主要的外荷载是推土所致,可下面的几个内因是否也该分析一下:桩基和桩帽设计的可靠性;基础抗侧力推力是否考虑过;是否因小河冲击引起了基础及回填土的变化。就是有了定性的推断结论,就不需要有个实际倾覆的结构分析作为教训吗?
2006年底由清华大学设计的北京顺义景观索桥在荷载试验时垮塌坍塌事件,10煤车塌下,3人伤。虽然是三年前的事故,可这三年里清华大学的负责人或有关领导都没有进一步择清垮塌的原因。这样的结果发生在我们的最高学府也太不应该了吧!
4, 死伤最多“逃亡”最快的湖南高架桥事故
湖南珠洲的红 高架桥,在拆除过程中倒塌事件:又是一桩重大工程事故。5月17日16时24分,株洲市红旗路待拆除高架桥发生部分桥体垮塌,当场压砸车辆27台,截至昨日,已确认至使9人砸死16人受伤,政府已作处理,市建设避长3人被免职,9嫌犯被捕。事故责任:警方指工地擅自动工,施工方要求整改死者获赔款40万元(20万?)倒塌的原因呢?最终未见结论。排除工程队无资质,与打跑眼有关吧!
如果说上述事故都是发生在建设新工程中,那么株洲这起事故是发生在拆除旧工程当中。株洲这座垮塌的待拆除的红旗路高架桥建造至今只有14年,是湖南省首座城市高架桥,也是湖南省首条高等级公路上的特大型桥梁。如今才14年就要拆除了。据说不是因为该高架桥质量有问题,而是该高架桥上屡发车祸,且造成交通拥堵,所以经过民调、经过人大议案研究,有关方面才批准拆除。
事故发生后,记者和网民都提出过很多尖锐的问题,集中在14年前的设计与施工;大桥的桥墩发生排到的原因;以及拆迁中的资质和过程。珠洲大桥一跨梁倒会引起9跨桥墩排倒,这此柱子的抗倒踢能力有多大?跨梁引起的侧向力又有多大?高架桥的铁筋是否至少用了一半?他们的配筋率到底有多大?结构倒塌前的混凝土强度都是多少?做过取样试验吗?
可遗憾的是这死伤25人的重大事故中提出的问题还没有人回答,很快就逃出媒体和大家的注意力了。
无独有偶,我们在房屋建筑领域上也有类似的事故发生。
广西柳州一拆迁房倒塌:新华网广西柳州7月20日电(记者刘晓莉)20日8时40分许,广西柳州市乐群路发生一起3层楼房倒塌致人死亡事故。截至发稿时,已造成2人死亡,13人受伤,其中2人重伤。倒塌楼房系拆迁房,位于乐群路65号,旁边是“小吴米粉店”。
“小吴米粉店”老板娘说,早上她正在店门口忙着,突然听到“轰”地一声响,自己还不清楚怎么回事,发现很多人往自己这边看。然后发现,自己店旁边的楼房坍塌砸在自家米粉店里,她爱人也被砸伤住院。
5, 连续发生的的死人事故
深圳地铁三号线工地再塌陷:广州日报报道:
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全市地铁工程共发生安全事故及险情14起,伤亡事故两起,共死亡五人。其中1号线一起,2号线两起,3号线三起,平南铁路改线工程三起,5号线五起。进入7月以来,事故数量明显上升。今年截至目前,深圳地铁施工工地已发生多起安全事故,死亡人员超过13人。
这种连续发生的14起地铁安全事故只能有一个结论, 他们太不在乎了,死人的处理也太容易了。
6, 施工中发生的跨塌事故
今年,发生在施工过程中的跨塌事故公布出来的有:
武汉一工地武康铁路桥墩浇灌中整体坍塌:荆楚网消息 (楚天金报)(记者饶纯武 实习生王欢、郑晓霞)昨日凌晨,汉西一十余米高的铁路桥墩,浇灌时突然整体坍塌,造成5人受伤,其中一人伤势严重。目前,有关方面已介入此事。
事发武汉至安康铁路工程7公里处38号桥墩,位于汉西南泥湾大桥北侧200米处,紧邻正在运营的汉丹铁路线。
沪杭铁路专线在建桥墩倒塌:中广网北京11月19日消息(余杭台朱云兰)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14时18分报道,今天(19日)凌晨0点10分,杭州市余杭区南苑街道红联村附近,由中铁一局承建的沪杭铁路专线海航特大桥在建桥墩突然倒塌,当时现场有6人正在作业。截至发稿时,事故已造成1人死亡,5人受伤。
吉林白城在建二层楼房:昨日,吉林省白城市一在建的二层楼突然坍塌,正在楼内作业的4名工人和女主人被砸在废墟中,倒塌后临街的墙体也发生了倒塌,4名被救出的工人暂时都没有生命危险,但其中一名工人可能需要截肢,女主人当场死亡,事故原因还在进一步调查中,居民猜测说,可能是房梁折断导致。
7, 群众自已发现的危房事故
2009年,也发生几起群众自己发现的质量事故,尽管可能只是事故隐患,还没有造成损伤惨重的事故,它不仅能证明大家都关心我们建筑和桥梁的安全、质量,也证明了我们工程中的问题、隐患实在太多,急需大家关注。
“楼薄薄”
“明星”楼盘楼板厚度才5厘米,比国家标准薄了一半,无锡一住户装修时轻松打穿楼板,捅出这幢“楼薄薄”
楼上住户装修时在地上打孔,没想到一下就把楼板给打穿了,直通楼下。房主仔细一测量,发现楼板厚度竟然只有薄薄的5厘米,而按照国家标准,楼板厚度整体应当不小于10厘米。记者了解到,发生此等怪事的楼盘在无锡还是一个“明星”楼盘,曾经获得过国家建筑和房产等部门颁发的综合大奖,这更让人有点匪夷所思。
“楼垮垮”
不久前,烟台市汽车东站的大楼上挂出了一个醒目的条幅,上面写着:“大楼随时垮塌!请勿靠近!”。而据记者了解,这个建筑面积约两万平米的汽车站是2001年底开工建设,2004年6月才竣工的。但是人们怎么也没有想到,仅仅5年左右的时间,汽车东站就成了一座危楼,当地老百姓套用时下的时髦用语把它叫“楼垮垮”。
8, 对群众交待最完整的黑龙江铁力大桥跨塌事故
最后,我倒想谈的这个事故,尽管像其它事故一样,他们找了一个客观原因,想把事故推给超载挂车,但经过一个多月的调查,“反复现场勘查、验算、分析、模拟试验”。领导得到完全不同的结论:“黑龙江铁力大桥坍塌原因查明:并非超载货车压塌”,“一致认为导致桥梁跨塌的直接原因是3号墩基底局部被水冲刷脱空,承载力不足,基础沉降和位移”。“诱发原因是第一台车对桥的作用力”这是多么难得的英明更正。
黑龙江铁力大桥塌桥时的报道:29日凌晨发生的哈伊公路铁力市呼兰河大桥压塌事故已造成4人死亡。铁力市通报称事故原因为一辆拉钢材的超重挂车压塌桥体。
一个半月后中新网的更正:黑龙江铁力大桥坍塌原因查明:并非超载货车压塌中新网8月7日电 (叶威)距离6月29日凌晨2时30分左右发生的黑龙江伊春铁力西大桥坍塌事故已经过去1个多月的时间,经专家组19天的反复现场勘查、验算、分析、模拟试验。一致认为导致桥梁跨塌的直接原因是3号墩基底局部被水冲刷脱空,承载力不足,基础沉降和位移。
据了解,铁力市西大桥位于国道G222哈伊公路K123+934处,该桥由不同时期修建的不同桥型、不同标准的两幅桥组成。一幅为1971年设计、1973年建成的5跨净跨径30米等截面悬链线双曲拱,该桥全长175.20米。当时正值文革时期,为了解决交通运输安全和当地群众生产、生活出行难的问题(当时人们来往通行仅靠下游的一座简单木桥),原铁力县革委会决定建设该双曲拱桥。设计单位为原黑龙江省交通局公路勘查设计大队,施工单位为原铁力县交通局下属工程队。设计荷载为汽—13级,拖—60级,工程总造价大约45万元。另一幅为1996年哈伊公路升级改造时新建的相同宽度的5跨32米T型钢构桥,设计荷载为汽—20级,挂—100。大桥全宽15.5米,中央设分隔带,新旧两幅桥为分离式结构。
【新闻连接】双曲拱桥是上世纪60年代我国建桥职工创造的一种桥型,这种桥型因具有无支架施工、节省建筑材料的优点,当时在全国广为修建。但该桥型同时也存在着上部结构整体性和抗位移能力差的缺点,80年代以后,已逐渐被其他新桥型所取代。铁力市西大桥旧桥一幅在运行36年后的2009年6月29日凌晨2时30分左右发生垮塌。
按照国务院《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和《黑龙江省安全生产条例》的规定,伊春市人民政府于6月29日就成立了事故调查组。组长由市委常委、副市长马建路担任,副组长由副市长李伟东担任。成员单位由伊春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伊春市检察院、伊春市总工会、伊春市公安局、伊春市监察局等部门组成。调查组下设技术、管理、综合、善后4个工作组。技术组内设专家组,由调查组聘请的5位专家组成,主要负责大桥垮塌原因的分析认定工作。
希望今年发生的其它十几个工程事故也能像黑龙江铁力大桥那样认真调研一下,给大家一个负责人的事故原因和应该吸取的教训。
为了提醒大家,我再重复一下我在网上曾经发表过的一段话:
完整科学的事故分析
2007年广州九江大桥被运沙船撞垮后,我曾在我的博客中写过:最近我在美国走访了一家专门评估和处理工程事故的公司,Packer Engineering, inc. www.packereng.com ,大致了解了一下他们处理工程事故的过程。这是个非常专业的私人公司,在接到法院、业主或政府有关部门要求并签署合同后,他们将按要求陆续完成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 现场调查:他们先要对破坏现场的大型建筑和桥梁现场多面扫描照相,记录,采用直升飞机、大型激光扫描设备进行第一手科学调查采样,用做日后各种分析、法庭取证的基础;
2. 材料分析:采用超声探测设备对材料性能、强度进行实测,必要时也作现场钢筋、混凝土等主要材料取样,拿回实验室作分析;
3. 荷载调查:对事发天气,内外荷载情况作详细调查取证,得到完整、定量分析的依据;
4. 力学分析:根据现场调查的全部资料,结合原设计对结构重新力学计算和分析,找出结构破坏力学上的真正原因;
最后再根据以上结果作综合事故原因分析。当然,在找到事故原因后,他们再根据要求提出修复意见。请注意,他们是以第三者的客观立场出面工作的。我曾在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工作过,参加过国内特大震害和工程事故的处理,实际上在二十年前我国就已经有按照上面的办法科学合理地处理工程上发生事故的经验。
这算是个比较完整的事故处理应该有的过程吧? 按这个标准,对比一下我国近两年发生的主要桥梁、建筑事故,可以说,我们一个完整的调查几乎一个人都没有, 当然也就谈不上正确处理了。没有认真负责的事故分析,对事故责任人做到真正执行“终身负责”也就是空话。要想尽量减少或杜绝这类恶性事故,也就是不可能的。
后续事故
我在钢结构论坛上发表以后的1-2个月内, 又有几起事故。此后,实在是顾不过来了。
2009年9月4日武汉天兴洲大桥施工突发事故 2人死亡3人受伤
2009年11月24日电 22日清晨5时许湖北郧县一在建隧道塌方 造成5人死亡6人受伤
2009-12-10 河南汝州市一中储粮仓库隔离墙倒塌造成4人死亡
2009年12月27日14龙厦铁路在建隧道塌方涌水300户房屋受损
2010年1月3日昆明新机场垮塌事故在建桥梁坍塌7人死亡34人受伤
2010年1月12日 安徽芜湖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发生脚手架倒塌事故,10多名工人被埋
2010-01-13贵州省福泉市发生一起脚手架倒塌事故8人死亡
2010年01月19日09:34南广高铁白云隧道重大塌方 5死1失踪4受伤
1. 四川安岳桥墩垮塌事故 两被埋民工已死亡. 1月26日11时05分,距四川安岳县城10余公里的通贤镇一施工工地,发生桥墩塌方事故。两名正挖桥墩土石方的民工,被泥土石块埋藏于大约12米深的井下。事发后,安岳县党政领导赶往现场指挥救援。8名消防官兵火速出动,对被埋民工展开一场长达27小时的救援。不幸的是,昨日下午2时25分,当消防官兵将深埋井下的两名民工救出时,两民工均已死亡。
2. 四川洪雅铁索桥垮塌事故28名受伤人员病情稳定.2月14日12时左右,四川省洪雅县柳江镇红星村一铁索桥意外垮塌,造成28人不同程度受伤,其中7人伤势较重,幸未造成人员死亡。有关方面初步分析认为,桥梁垮塌系主钢绳突然断裂造成。图为一辆救护车正在抢运伤员。中新社发
3.贵阳国际会展中心工地发生垮塌事故 致7死19伤. 新华网贵阳3月14日电 (记者娄辰、李劲峰)14日上午发生的贵阳国际会议展览中心工地垮塌事故,现场抢险救援指挥部初步确认已造成7人死亡、19人受伤。截至记者21时发稿时,事故抢险救援工作还在进行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0: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