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fter50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After50

博文

值得回味的别样高中77届 精选

已有 4751 次阅读 2016-5-23 20:18 |个人分类:教学资源|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回忆录, 高中77届, 揭阳华侨中学

值得回味的别样高中77

    [今年年初回老家时,遇到当年许多高中老同学,大家建议弄个高中毕业40周年纪念活动和纪念册,并委托我写个序。因此有了此博文。]

    过去对参加1977年高考的77级大学生的评论文章已经非常之多,但对当年毕业的77届高中生的讨论文章却极为稀少,如果不写上几笔大家恐怕都会遗忘了。

那年全国的中学学制大都是初中三年高中两年,个别地方初中甚至只有两年。我是在小学辍学几年后,于1972年赶上邓小平上台后开始抓教育的那年插班进入初中学习的,当时我年级里的同学就有许多与我一样的情况又走上了读书的道路的。但好景不长,刚过两年多,到了1975年又来了一次“反击右倾翻案风”,中学里又开始停课闹革命来了,那年我从揭阳一中初中毕业,转入了揭阳第二中学就读高中。我们这一届的高中同学来自多个学校,同学的年龄有大有小,相差四五岁,小的只有十四五岁,我是属于年纪大的那拨人。由于年纪的差异和经历有所不同,班里的同学很快就分为两个小集体——小同学和大同学。我们这一届与前几届的学生一样,男女生在公开场合是不敢在一起说话的,尽管同学们都处于青春的朦胧期,个别男女生私底下有点来往和交流,那可是相当的有勇气。那年要是能够通过地下流通渠道阅读一下《一个少女的日记》手抄本(其实这本手抄书就现在的视角,仅仅是一本非常普通的爱情小说而已),那可是冒天下之大不韪,被抓到了就是“流氓”一个;个别同学私下藏有几首手抄的邓丽君歌曲或是苏联情歌,也是感到莫大的“黄色”享受。哈哈,下面还是说一说我们这一届学生有趣的特征吧。

【我们是最没有读书的一届,但却都是身怀一技的一届】

1975年,由于学校“拨乱反正”,“文革”那一套又搞起来,读书无用思潮和学工学农学军活动等活动变本加厉。学校的领导是工宣队长。高中课程只有语文、数学、理化、政治,体育等,各门课程讲的内容远不如现在初中所学的东西宽广和深奥。学习不用考试、不用做课外作业、不用排名评优。当年学校还没有电视广播,只有大喇叭播放革命歌曲和广播体操。想听课就听,不想听就走。更没有什么高考压力。与现在的高中生比较起来,简直轻松到无法形容的地步。记得刚踏入高中的第一学期,上课没有几天,我们马上被安排的二十多里外的糖厂学工一个月,在工厂里听工人讲“抓革命促生产”经验,与工人跟班劳动,晚上偶尔写点劳动心得。回到学校上课不到一个月,有被组织到附近的江堤做护堤劳动半个多月。第二个学期一开学就被组织到数十里外的一个农场全职实习劳动,每天挖土、种地、挑肥、施肥,烧水做饭甚至养猪杀猪的活都要学着干。高中期间更多的是劳动的日子,晃晃悠悠一下子就过了两年,到了毕业的时候。

我们从初中到高中上学基本没有读多少书,什么唐诗宋词、小说散文、四大名著等基本不知,一个简单的一元二次方程也不太会解;一些文学知识、历史知识、地理知识等都是后来高中毕业后走入社会慢慢零碎积累起来的。但那些年不少同学在家长的引导和规劝下,有的私下学画画、学中医、学书法、学武术、学手工、学绣花、学缝纫、学养殖、学种菜,等等。虽然那个时代很多家长的文化水平都很低,但许多家长都清楚,让孩子学习一门简单的手艺可是日后谋生的一大利器,这也是潮汕人的传统教育方式之一。

【我们是最“不会说话”的一届,但却是最敢闯的一届】

说“不会说话”指的是不会说普通话。那个年代,除了个别学生家长是北方下来的部队子弟外,绝大多数同学从小到到大都没有讲过普通话。由于当时也没有广播电视,听普通话的机会都极少。潮州话成为唯一的官方语言。不仅学生不会讲普通话,老师也一样的不大会讲。记得高一的语文老师在给我们念毛主席诗词《沁园春》的时候,由于用潮州话押韵不起来,就改用普通话尝试说几句,他把“沁”字读成“xin”了。这是后来自己偶尔翻了一下家里唯一的一本《新华小词典》,才发现这个字应该读“qin”。由于从小到大一直没有系统学过普通话,到现在自己当了三十多年的老师偶尔还会把个别字用潮州话发音来说,自然也会闹出读错字的笑话。那个年代中学都没有开英语课,同学们自然更不会看听说英语了,同学们高中毕业后26个英文字母都读不出来也写不出来。我就是这样,刚上大学时英语就是一个大大的空白,从26个字母学起。

有句老话说“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广东人讲普通话。”其实那个年代在潮汕地区更甚,许多人根本就不懂普通话。但我们这帮同学后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到来,我们很早就敢于走南闯北,出外做生意、乃至做进出口贸易,有的出外当兵和读书等,语言的短板并没有挡住我们的脚步。

【我们是前途最为迷茫的一届,也是最为幸运的一届】

1966年文革开始,之后知识分子上山下乡一直延续了许多年。那年高中毕业之后的道路不外是:大部分城里的学生将面临上山下乡,部分农村来的毕业生自然就回家务农,个别有父母帮助被幸运地安排工作,余下的一些人就只能跟着父母学艺或是当个小工什么的。在人生最青春最宝贵的年华中,所能看到的是迷惘、无望,面临的最实际问题是如何使自己有饭吃和不饿肚子。

尽管如此,但这一届却又是幸运的,我们是文革结束的一届,是上山下乡结束的一届,是最先迎来了改革开放的一届,同时也是迎来十年无高考复考的第一届。那年潮汕也作为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尽管这一届高中生在知识上很“无知”,大多数人考不上大学,但无知者无畏,我们在把握改革开放的机遇上无拘无束,开工厂、开商铺,搞承包、做生意,将所学的一技之长发挥得淋漓尽致,许多人成为改革开放最先富裕起来的人,一些人也成为了领导干部和企业家。

【我们是最能吃苦的一届,也是能够享福的一届】

这一届高中生对饿肚子的感受是最深刻的。潮汕地区人多地少,人均三分田。在那个养几只鸡鸭都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典型、种个巴掌大的自留地也是资本主义尾巴的年代,这三分地种出的粮食还要向国家交上十种公粮。城里的居民每月只供应六毛钱肉(八毛钱一斤)和四两花生油,粮食也是由发粮票限购的。这怎么不让人饿肚子。大多数家庭每天三餐吃的是稀饭、红薯、包菜,干饭、肥肉和油水成了最缺的食物。记得有一次全班同学被组织到农场劳动中,有一次我在清理喂猪的红薯藤时,由于看到藤上还留着一些很小的红薯根,自己就私下将其折了后拿到厨房里蒸了分给饿极的同学吃,事发后我还被工宣队长当作怠工典型批了一顿,不过由于我做的红薯是给同学们吃的,最后还是以“好心办坏事”被原谅了。

由于有了上述的种种经历和磨练,这一届的高中生最能吃苦耐劳,也喜欢忆苦思甜。幸运的是,我们这些同学许多人把握了改革开放的机遇,成为改革开放最先富裕起来的人。我77年考上了大学一直在外,每次回老家时,许多同学都慷慨请客,看着他们阔绰的样子,虽然不是“土豪”,也感受出几分豪气和爽快。我很感谢他们的热情款待。今年初从同学的聚会中洋溢出来的幸福感,也感到我们这一届也是享福的一届。现在同学之中有不少已经成为爷爷奶奶级的,有的已经退休了,我们正在健康的享受着人生后半生的快乐!

【结尾】

我们这一届的故事一下子说不完。前几天捡到微信流传着一段无名顺口溜,我摘录并篡改几句作为总结:“六零年前后,生在土草房。用的四方桌,牛奶没喝过。衣服兄传弟,兄弟同被窝。红薯稀饭汤,青菜也凑合。长到七八岁,抱凳去上课。没有幼儿园,直接上小学。一盏煤油灯,兄姊围一桌。走路上学校,可到可不到。男女同教室,从不送秋波。上学兼学工,不时去学农。能知父母苦,自觉帮干活。农忙抢收割,烈日皮晒破。中暑得感冒,不用针和药。。。。。。往事犹记得,眼泪已婆娑。今看崽和孙,又是两代人。而今五六十,惟健康是福。”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32981-979263.html

上一篇:实现安全智能化的理论基础——安全关联学的创建
下一篇:安全文化学的建设研究PPT
收藏 IP: 222.247.113.*| 热度|

5 曹俊兴 武夷山 陈永金 蔡小宁 lrx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09: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