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fter50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After50

博文

请多关注死亡学及其课题

已有 1471 次阅读 2024-4-5 07:55 |个人分类:科研杂文|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请多关注死亡学及其课题

昨天是清明节,“知识分子”知名微信公众号推送了韩启德院士在参加“2024北京大学清明论坛”的讲话文章,题为“建设中国自己的死亡学”。个人因为近几年看到了周边一些上十年不能自理的老人和得了重症绝症卧床多年的病人,他们的状况对本人及其亲人乃至单位等都是非常难受的,因而对这个问题比较关注,也将该文章转发了朋友圈,并有感写了这篇博文。

个人随手搜了一下知网上与“死亡学”相关的文章,偌大一个知网文献库就只有几十篇相关文章,这与中国这个世界人口大国实在是太不相称了!死亡学是一门冷门学科,但也太过冷了!人都是要死的,我们怎么就不敢直面这个问题?我们怎么就对其关注这么少?!其实,不管大家关不关注,最终都是要面对的,只是早晚而已。现在清明节有更多的人注意到缅怀过世的先人,按理说关注研究这个问题的学者应该有所增加,但事实并非如此。

俺顺便也百度一下“北京大学清明论坛”是什么?得知:“这是一个以生命、衰老、死亡、纪念为主题的公共性、学术性兼备的生命文化研讨平台。论坛借清明节之特殊氛围,研讨“死亡辅导”、“死亡关怀”、“医疗-殡葬一体化”、“生命教育与死亡审美”等话题,以期不断打破避讳死亡的语境与禁忌思维,丰赡国人的精神家园,让生死两安,生死两悦。截至20243月,论坛已举办六届,累计共有近2000人参加论坛现场,网上直播观看人数近40万。” 北京大学清明论坛_百度百科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5%A4%A7%E5%AD%A6%E6%B8%85%E6%98%8E%E8%AE%BA%E5%9D%9B/64237013?fr=ge_ala

从上面词条的内容看出,这个论坛内容的确很有意义和非常需要,北京大学不愧是北京大学,只有北大才能够在中国率先开辟这类论坛;但从另外一个方面也看出,论坛举办六届累计才近2000人参加,网上直播观看人数才近40万,这个人数与全国人口之比实在太小了!普及面还不如现在一条热搜信息和一个“开封王婆”的影响力,需要扩大普及面和影响力。

其实,自从清明节被设为国家法定假日之后,不论是政府还是民众,对清明节的重视程度比以往高多了。清明节作为中国的一个重要传统节日,与死亡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的祭祖大节,是表达尊祖敬宗、继承先祖和抒发情怀的一天,清明节人们已经养成了祭奠祖先,到墓地等献花和烧纸钱等祭祀仪式和习惯,以表达对祖先的怀念和敬意。这种祭祖活动体现了中国人对家族血脉的尊重和传承,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全民都有这种自觉行为,的确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清明节所蕴含的丰富的死亡文化,让民众不要太忌讳死亡及其死亡涉及的一切人、事、物和文化,让民众在清明节表达对逝去亲人怀念和敬意的同时,也要思考生命意义和价值,也更能珍视和尊重生命本身,更加有临终人文关怀知识和行动等。

死亡学是一门研究与死亡相关的观念、行为、情感、文化和处置方式方法等的规律及其实践的学科,它广泛涉及生物学、医学、生理学、社会学、法律学、教育学、文化学、宗教学、安全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其实死亡学的实践层面,还与许多理工科及其产业等有密切联系,特别是安乐死及其事业,更是涉及到很多很多的具体行业。对于学者来说,死亡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其研究范围广泛,除了上面说的死亡辅导、死亡关怀、医疗-殡葬一体化、生命教育与死亡审美、避讳死亡与禁忌思维、让生死两安与生死两悦,等课题之外,还有更多的课题,如研究生命及死亡的意义、临终者内心感悟和经验、丧亲者的悲伤历程、生命伦理、生死抉择、死亡教育、安宁疗护、安乐死、器官捐献、遗体处理、丧葬仪式、心理创伤康复等,重症或绝症等的死亡问题,临终精神医学与精神治疗学、死亡文学艺术、临终医院设备、临床管理、养老院或绝症患者收容所等实际问题。死亡学的研究不仅在于认识死亡的现象和规律,而且还在于使人类能延年益寿、提升晚年生活质量,尽量使人能活到寿限并安乐地离开人世等。

已有安全学探讨有关死亡学的问题极为少见,以至于没有文章提及过死亡学与安全学有什么关系。俺是从事安全学研究的,从近年的思考,俺觉得死亡学与安全学在某些方面也存在一定的联系,也是可以相互参考借鉴的。例如,死亡文化也是民俗安全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死亡学涉及死亡的鉴定与法律、伦理等问题,安全学也有类似的问题存在;死亡学的实践也涉及事故、风险与安全的问题;死亡学研究和普及死亡文化,帮助公众正确面对和理解死亡,减少对死亡的恐惧和焦虑,提升生命质量,安全科普也有类似的内容;死亡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可以更深入地揭示人性的复杂性,安全文化也需要揭示安全人性的复杂性和心理过程;更多的属于需要研究的层面,这里就不多说了。

说到这,俺在此也呼吁有更多学者关注死亡学的研究及其实践课题,也希望科学网能够能允许刊登甚至精选推送这方面的博文,当然更期盼有关政府部门在政策引导和经费支持等方面鼓励死亡学及其实践课题的研究,以逐渐让先进的死亡文化等深入人心和变成有益行为,使每个人能不恐惧和不痛苦善终,让生命寿终正寝,亲人和单位及社会都能减负减疼,这将是功德无量的大事。

顺便推介本文主题最为相关的一个网站:

选择与尊严 http://www.lwpa.org.cn/ 及其首页陈小鲁会长的致辞:“我们推广一个理念——生前预嘱,我们提供一个选择——尊严死,我们提倡一种精神——我的死亡我做主,我们让夕阳艳丽,我们让晚霞灿烂,我们让死亡多情,我们希望您的关注,我们期盼您的支持,我们欢迎您的加入,我们是奉献爱心的志愿者,我们是公益事业的热心人,我们是生前预嘱推广协会。”

俺几年前就在该网站注册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32981-1428279.html

上一篇:琼花:洁白、美丽、浪漫、完美
下一篇:春雨中的湖南师范大学
收藏 IP: 110.52.211.*| 热度|

3 武夷山 宁利中 郑永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6 12: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