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出版社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ciencepress 中国最大的综合性科技出版机构之一,科学家的出版社!

博文

魏坚北方考古文选(史前卷、历史卷)

已有 2757 次阅读 2020-12-15 14:13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秋高气爽,黄叶飘零,又到北京最好的季节。经过半年多的努力,我的《魏坚北方考古文选》三卷本中前两卷终于在这收获的季节要付梓了。


这些年来,常有同事和好友相问:何时出版自己的考古文集?看来人生到了一定的阶段,就要做这个阶段该做的事了,而我似乎总觉着时间还早,还有许多事情正在进行中。直到不断收到同行和朋友寄送的各种个人考古论文集时,才意识到我也该整理自己的考古文集了。


庚子年春节前,随着近年手头一批调查和发掘新资料的逐渐整理与发表,特别是二十年以前从事内蒙古中南部地区原始文化研究时,计划深入探讨的“白泥窑文化”和“朱开沟文化”等几篇文章,在弟子们的鼎力相助下完成并见刊后,我终于有勇气来完成自己的选集了。


春节前,我完成了前两卷55篇论文的最终选定,同时也基本划定了第三卷30篇左右书评、序言和后记等杂文的拣选。因为早期的文稿发表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那时还没有使用电脑,所以本次整理,首先要把过去发表的文稿录成电子文本,为此,我找了几位已经毕业多年的博士商量,专门建立了一个“论文集出版工作群”,利用疫情造成的时机,组织了部分在读的研究生,在春节后到3月底前完成了纸本文稿的电子文本录入工作。随后,由已毕业参加工作的张晓玮、官士刚、冯宝、郝园林、李雨濛等几位博士组成了“论文集出版组”专门负责出版编辑事宜。张晓玮根据大家的意见制定了文稿的统一编辑则例;官士刚和冯宝负责“史前卷”、郝园林负责“历史卷”的文图校对、注释修订、部分图片的增补,以及补齐和翻译中英文摘要等繁复的工作;李雨濛就封面设计和出版社做了十分有益的沟通和最后的认定。由于出版的要求,由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博物馆的郝晓菲副研究馆员帮助重新绘制了大部分墨线图,并承蒙内蒙古博物院的孔群先生提供了部分早年的珍贵彩色图片。最后请因疫情而远在比利时的外聘教师魏离雅校对了全部英文摘要。


根据出版编辑的建议,我为三卷本的选集分别确定了书名:史前卷为《长河沃野》,寓意对黄河大回折周边地区以农耕为主的新石器时代及早期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的发掘与研究;历史卷为《大漠朔风》,寓意对阴山南北及蒙古高原古代北方民族不断兴起和南下融合历史进程的解读和认知;拾零卷为《穹谷寥星》,寓意在广义的大文化背景下对不同领域成果综合采撷的零散收获。


本选集的编辑出版,缘起于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的大力支持和同仁们的劝勉,也得益于十六年来在创建中国人民大学考古学科过程中,教学相长、师生共勉所获成果的积累。


承蒙科学出版社闫向东先生厚意,对选集的出版给予支持。本选集编辑出版过程中,责任编辑张亚娜、周赒做了大量认真细致的编校修订工作,甚至纠正了一些文章原来发表时的错误,为选集增色。


在此,我谨对为本选集出版付出辛勤劳动的我的学生们、学界同仁和出版社的编辑一并表示诚挚的谢意!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考古学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学问,还有情义!


魏坚

2020年11月5日

于世纪城时雨园


作者简介 

魏坚,历史学博士,男,1955年12月出生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1974年高中毕业下乡务农,1978年考入吉林大学考古专业,1982年回到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从事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任副所长、研究员,曾受聘担任美国哈佛大学人类学系、匹茨堡大学人类学系和荷兰莱顿大学汉学院博士生校外指导教授。2004年调入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任考古学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北方民族考古研究所所长、考古文博系主任,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考古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历史研究院学术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元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岩画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台湾逢甲大学、郑州大学、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兼职教授。


多年从事内蒙古中南部及陕晋冀北部地区考古学文化的发掘与研究,命名了“庙子沟文化”、“永兴店文化”等四个考古学文化类型,建立起了这一区域史前文化的考古学文化编年体系。主持阴山南北战国秦汉长城和岩画调查、居延汉代烽燧发掘、河套地区汉魏遗存和元上都的考古发掘等,均取得丰硕成果,其中元上都遗址2012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迄今共主持80多项考古发掘项目,出版《庙子沟与大坝沟》、《额济纳汉简》、《元上都》等学术专著9部,主编文物考古文集等12部,发表研究报告和论文等150余篇,在国内外相关学术领域有着广泛的影响。


长河沃野——魏坚北方考古文选·史前卷


640.webp (5).jpg

ISBN:9787030667861
科学出版社. 2020-11
定价:268.00元
装帧:精装


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从事内蒙古中南部史前考古学文化研究的论文自选集。全书以综合研究为前导,以考古学文化的年代早晚为序,讨论了该区域新石器时代至早期青铜时代的白泥窑文化—庙子沟文化—阿善文化—永兴店文化—朱开沟文化连续发展的系列文化面貌和特征,并对各阶段考古学文化的聚落规模、社会组织和生业形态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讨,同时对岱海地区存在的石虎山类型和老虎山文化的源流及与周边考古学文化的关系,做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本书还对北方地区发现的岩画,以及农牧交融和畜牧业起源的理论问题做了积极的探索。



目录


自序

内蒙古西部地区原始文化的编年及相关问题/001

内蒙古中南部原始文化的发现与研究/005
试论白泥窑文化/034
试论石虎山类型/059
庙子沟与大坝沟有关问题试析/071
试论庙子沟文化/079
试论海生不浪类型/100
庙子沟文化聚落形态及诸相关问题研究/108
失落的文明——庙子沟原始文化聚落探源/120
庙子沟遗址聚落形态与废弃原因再探讨/126
庙子沟文化筒形罐及相关问题/136
庙子沟文化与马家窑文化比较研究/149
公元前三千纪马家窑文化东向传播的考古学观察/164
试论阿善文化/182
准格尔旗寨子塔、二里半考古主要收获/193
内蒙古中南部新石器时代石城址初步研究/199
试论老虎山文化/208
准格尔旗铁孟沟出土陶器及相关问题/224
试论永兴店文化/233
内蒙古中南部地区龙山时代至夏时期的陶鬲/241
试论朱开沟文化/258
青铜时代阴山岩画断代刍议/286
岩画的区域类型与年代学的考古学探索——以阴山、桌子山岩画为中心/296
通天河流域岩画的初步分期与年代/308
女性主义对西方考古学的建构——女性主义与性别考古/321
中国北方畜牧业起源新探——以朱开沟遗址为中心/330
中国北方农牧交融与畜牧业起源发展进程的思考/341
后记/359




大漠朔风——魏坚北方考古文选·历史卷


640.webp (6).jpg

ISBN:9787030665874
科学出版社. 2020.11
定价:308.00元
装帧:精装


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从事阴山南北和蒙古高原历史时期考古学研究的论文自选集。全书以历史年代为序,从考古学的视角对内蒙古长城地带春秋—战国北狄墓葬、战国秦汉军事塞防、居延汉塞与额济纳汉简、北魏金陵与畿上塞围、六镇设置与北魏长城、蒙兀室韦墓葬、汪古景教遗存、世界文化遗产元上都、羊群庙元代祭祀遗址和元代社会经济生活,做了深入细致的探 讨。本书通过大量考古发掘出土的实物资料,结合有限的文献记载,依照历史发展的脉络,诠释了北方民族不断兴起和南下融合,在中华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目录

自序

凉城崞县窑子墓地/001
河套地区战国秦汉塞防研究/033
秦汉九原—五原郡治的考古学观察/053
居延考古与荒漠遗珍/067
居延汉塞的考古学研究/081
额济纳汉简所见居延边塞交易与币值初探/098
楼兰LE古城建置考/107
雁北历史文化的考古学观察——以左云文物调查资料为中心/121
金陵与畿上塞围——左云北魏遗存初识/137
北魏六镇城址的调查与初步研究/147
北魏六镇军政地位的考古学观察/163
北魏长城考辨/173
蒙古早期遗存的考古学观察/184
阴山汪古与景教遗存的考古学观察/195
汪古部“按打堡子”及诸城址考辨/216
阴山以北的金元时期城址/231
阴山汪古景教图像的初步研究/251
元上都及周围地区的考古发现与初步研究/269
元上都——拥抱着巨大文明的废墟/281
元上都城址的考古学研究/297
元上都的调查与建筑遗存的考古学研究/333
正蓝旗羊群庙元代祭祀遗址及墓葬/357
正蓝旗羊群庙石雕像研究/373
蒙古高原石雕人像源流初探——兼论羊群庙石雕人像的性质与归属/385
蒙元三都经济生活的初步比较研究/397
元上都周边墓葬与经济生活初探/417
集宁路城址布局的考古学研究/427
中国古代酿酒的考古学观察/443
后记/451


本期编辑丨王芳


640.webp (7).jpg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28739-1262574.html

上一篇:源远流长——《中国科学》《科学通报》创刊70周年
下一篇:学术研究必知: 论文在什么情况下可能被撤稿?
收藏 IP: 124.17.26.*|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22: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