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出版社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ciencepress 中国最大的综合性科技出版机构之一,科学家的出版社!

博文

陈人杰:多电子高比能二次电池新体系及先进功能电解质材料研究进展

已有 4182 次阅读 2020-10-26 10:02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能源短缺和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两大危机,因此开发可再生能源和新型绿色储能技术是21世纪发展最重要的主题之一。同时,发展清洁可再生、高效的能源材料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已被列入《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战略。在新材料技术领域,面对国家一系列的重大需求(如新能源汽车、光伏工程、储能电站、信息通信、国防军事、航空航天等),新型二次电池是实现能量高效转换与储存的重要组成。因此,研发具有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长寿命的锂二次电池及其关键材料已成为当前研究热点。发展基于多电子反应机制的高比能锂硫电池被认为是前沿动力电池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其正极活性物质硫具有质轻、价廉的优点,与金属锂负极匹配可以构筑理论质量能量密度达到2600Wh·kg–1 的二次电池体系,在未来的新型化学电源发展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和商业价值。


640.png

图1 锂二次电池的应用领域


多电子反应的理论基础


对于一个给定的化学反应,电化学能量的储存依赖于电子转移。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提升电池的能量密度:①采用高比容量的电极材料;②采用高氧化还原电位的正极材料;③采用低氧化还原电位的负极材料;④采用单位摩尔发生多个电子转移的活性材料。目前商业化电池的电解质稳定电压最高达到5 V。增加电池电压会导致电解质分解,发生不可逆副反应以及引发安全问题。一般来说,一种材料的理论储锂(钠)能力由转移电荷数和锂(钠)离子的迁移摩尔数决定。因此,开发更小摩尔质量的多电子电极材料是提高能量密度的有效途径。多电子反应的可能性取决于电极材料在一定电压范围内是否发生多价态氧化还原反应。


640.webp (1).jpg

图2 元素周期表中具有多电子反应特性的元素

 

目前,锂离子电池的实际比能量已经逐渐接近其理论值。为了获得更高的比能量,必须构建基于低摩尔质量活性物质的电池新体系,且电化学反应能够实现多个电子转移,即轻元素多电子反应体系。锂硫二次电池主要以硫单质为正极和锂金属为负极构建而成,具有原材料来源丰富、价格低廉以及对环境友好等优点,在未来化学电源发展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和商业价值。此外,锂硫二次电池的工作电压在2.1V 左右,可以满足多种场合的应用需求。因此,围绕锂硫二次电池及其关键材料的研究工作正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但锂硫电池也存在很多不足,如硫导电性差、活性物质利用率低、倍率性能差、电池寿命短、锂金属负极腐蚀粉化、电解液分解等问题,这些短板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锂硫电池的实际应用研究进程。 

          

640.webp (3).jpg

   图3 锂硫电池的发展历程

 

但锂硫电池也存在很多不足比如硫导电性差、活性物质利用率低、倍率性能差、电池寿命短、锂金属负极腐蚀粉化问题、电解液分解问题等,这些问题极大程度上制约了锂硫电池的实际应用研究进程。


640.webp (4).jpg

  图4 锂硫电池工程化发展的关键材料及技术

 

《多电子高比能例锂硫二次电池》一书,基于多电子反应机制的锂硫二次电池的工作原理、发展历程、研究现状和技术难点,重点阐述了锂硫电池不同组成和构型的正极材料的特性和研究思路;分析了锂金属负极的特点,并从界面改性和结构设计两方面探讨了实现高稳定负极的创新方法和技术途径;论述了锂硫电池电解质材料的研究发展,涵盖液体电解质、固体电解质和复合电解质等不同体系;比较了锂硫电池采用碳基、聚合物、金属化合物等不同材料开展改性隔膜及功能夹层设计研究的效果;系统介绍了理论计算方法和原位表征技术在锂硫电池研究中的应用;并对锂硫二次电池的工程化应用和发展前景提出了展望。


640.webp (5).jpg


电解质材料作为二次电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电池的能量密度、循环寿命、工作温度以及安全性能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对电解质材料的系统研究和深入剖析有利于发展更高性能的新型二次电池体系,在满足大规模储能、新能源交通、高容量通信、航空航天、国防军事等各领域应用需求方面具有更为广阔的应用前景。

 

《先进电池功能电解质材料》一书,从基于多电子反应理论构建电池新体系出发,设计出多电子反应元素周期表并系统阐述了多电子理论的基本内涵、反应机制和新型电池关键材料的发展方向,详细论述了锂离子电池、锂硫电池、钠离子电池、锂空气电池、多价阳离子电池等不同电池体系中电解质材料的研究进展、关键技术和优化设计方案等;根据不同电解质材料的性能特点,阐述了当前研究工作中的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并对电解质材料的理论计算和模拟研究进行了介绍,将理论分析与实验研究相结合,揭示了电解质材料中的作用机制;从理论、技术、应用等方面对各类新型二次电池功能电解质材料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作者简介

640.webp (6).jpg


陈人杰,北京理工大学材料学院教授、博导。担任部委能源专业组委员、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理事(能源转换及存储材料分会秘书长)、中国硅酸盐学会固态离子学分会理事、国际电化学能源科学院(IAOEES)理事、中国化工学会化工新材料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电池工业协会全国电池行业专家。


面向大规模储能、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高端通信等领域对高性能电池的重大需求,针对高比能长航时电池新体系的设计与制造、高性能电池安全性/环境适应性的提升、超薄/轻质/长寿命特种储能器件及关键材料的研制、全生命周期电池设计及材料的资源化应用等科学问题,开展多电子高比能二次电池新体系及关键材料、新型离子液体及功能复合电解质材料、特种电源用新型薄膜材料与结构器件、绿色二次电池资源化再生等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本期编辑丨王芳

640.webp (7).jpg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28739-1255778.html

上一篇:“外国语文论丛”:在语言中感受世界之博大
下一篇:前沿丨面向水质领域的物联网监测与控制技术
收藏 IP: 124.17.26.*|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11:0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