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出版社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ciencepress 中国最大的综合性科技出版机构之一,科学家的出版社!

博文

问渠哪得清如许:如何确立科研选题

已有 2235 次阅读 2018-7-24 11:11 |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南宋朱熹 《观书有感》


学术世界看似无聊,其实布满了魅力四射的选题;还有一件妙不可言的事情是,这些选题居然都是免费的。对于多数学者而言,若能在漫山遍野的选题中,挑选出一两个宝贵选题,若这些选题还是新的,且同行也感兴趣,那么就有可能发表在梦寐以求的顶级学术期刊上。



问渠那得清如许?这些选题有如下特征。

 

令同行有奇袭感

 

奇袭感就是令同行有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感受。学者发现有趣的研究选题之后,可能这个选题知识被自己慧眼识珠,因此自己还要担负着让同行也觉得这个选题有趣的责任。

 

世上,最困难的事情可能是把自己头脑中的想法放到别人的头脑中,很多学术论文投稿被拒的主要原因是选题不被同行认可。笔者的很多同行有类似的体会,每拿到一篇需要评审的文章,首先,会阅读文章的研究背景和选题。之后,放下文章,开始思考,若是自己遇到了类似的研究选题,会如何解决?会获得哪样的研究结论?最后,重新拿起文章,阅读作者在文章中所给出的结论。

 

通常情况下,同行会有三种反应。

 

第一种反应,若作者给出的研究结论与同行所想的一样,那么,审稿人会认为该文章的研究深度尚浅,不值得去做,因而接受稿件的可能性会较低。同行的这种反应类似于观看一部平淡无奇的电影,在电影刚开始,或行进到一半时,观影者就能推测出电影的结局;这类电影一般只有较低的票房。

 

第二种反应,若作者给出的研究结论不仅与同行想的结论不一样,而且作者给出了合理的解释,令同行感到不读这篇文章他不会想到研究结论是这样的,读了之后他会感叹自己当时为什么没有想到呢?那么,关于这个选题的研究就起到了捅破一层窗户纸的作用,同行在阅读后,会发现之前不理解的现象,其中的原因竟然是这样的。此时,同行就能主动把作者的想法放入自己的头脑中,该文章至少令他有奇袭感,接受该文章的可能性会较高。同行的这种反应类似于观看一部略有趣味的电影,当电影快结束的时候,观影者就能推测出电影的结局,并且,基本认同电影导演关于情节的安排;这类电影一般具有较高的票房。

 

第三种反应,同行如果不读这篇文章,就不会知道其中的原因是这样的,但是,读完之后,同行简直不敢想象文章中论证的原因是正确的,并且在反复的细细品味过程,同行会不自觉地嘴角上翘,能够与论文背后的作者相对而笑。显而易见,这种境界的研究工作为数不多,但这样的研究往往能成为该领域中的经典之作。同行的这类反应类似于观看一部精品电影,观影者在整个观影过程中,眼睛紧紧地盯着荧幕,被剧中的情节带入,多数情况下无法推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当电影结束后,观影者简直无法想象电影中所发生的事情,但是又能心服口服地接受这些事情。这类电影一般具有极高的票房,能引发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讨论,多年之后,可能会被新晋电影导演以致敬的方式重拍。不过,朱阳教授认为,一些具有极高票房的电影可能是由该电影的导演或演员的粉丝的热爱推起来的票房。笔者揣测,这类电影或许经受不住岁月的雨打风吹,而很快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学术论文有很多种表达形式,能够类比为电影的这类学术论文,主要是以讲故事为主的研究工作。胡明教授提醒道,还有一类学术论文侧重于论证一种新的研究方法,这类研究方法主要是通过数学的形式展现出其内在的美。这类优秀的研究工作同样能够给同行带来奇袭感。唐讴教授点评道,上述关于奇袭感的描述可能比较适合管理类的研究,是否同样适用于其他学科领域,还有待讨论。

 

是自我领悟的产物

 

从事令同行具有第一种反应选题的学者可能是处在“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状态中;该学者对所研究的选题还处在惆怅迷惘、无法深究的状态中。

 

从事令同行具有第二种反应选题的学者可能是处在“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状态中;该学者对所研究的选题能够呕心沥血、孜孜以求,终得以发现他人未解之处,点破了所在研究领域的某些研究问题。

 

从事令同行具有第三种反应选题的学者可能是处在“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状态中;该学者历经上下求索,一朝顿悟,发前人所未发之秘,辟前人所未辟之境,令他人难以置信竟然还有这样的研究选题,还能给出这样的解决方式。

 

具有使命感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学者的研究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企业等,在社会的巨大变革中,学者能够为企业、社会和经济发展做什么?笔者曾和一位工科领域同事聊天。他问:“你是做什么研究领域?”笔者答:“管理。”他再问:“具体是做什么的?”笔者迟疑了一会说:“运作管理。”他自言自语道:“没懂,我做的是燃料电池,你看,一听就明白吧。”

 

类似这样的经历令笔者反思,自己所从事的研究选题究竟能够给社会发展带来什么价值?笔者所在管理领域的学术大家也很早意识到此类问题,陈方若教授言及,造成这种局面,一方面原因是管理确实听上去有点虚,良好的沟通与理解是建立在理论与实践的桥梁之上;另一方面原因是管理领域太缺少专攻某以个行业的学者了,譬如汽车行业,电信行业,医疗行业,物流行业等。因而,当陈方若教授在确定一项关于管理科学实践奖的评选条件时,他强调申请者需阐明如下三点: 所研究的管理挑战涉及到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对管理实践的贡献中,所应用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的主要原理是什么?应用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相关原理给一个实际的业务或组织带来的影响是什么?

 

依笔者理解,管理领域的学者若希望给出一种简洁、明快的解释,使得以应用为导向的学者一听到这些解释尚可服气,或许需要聚焦某一个行业,研究选题不能过于宽泛。笔者请教胡奇英教授如何能够做到聚焦于某一个行业展开研究,他以曾经研究的家电产品销售行业为例,分别从家电产品制造商(Wang等,2017)、家电产品销售商(Jin等,2015)和售后服务(Chen等,2017)三个角度,研究了这个行业的商业运作模式。胡奇英教授言及,判断一位学者是否对该行业有着深刻理解的一种方式是,若这位学者认可该行业中的一些企业的做法,那么,他就会有信心去持有这些企业的股票。

 

学者出身的从政更容易表现出一种强烈的悲天悯人价值观。邓世名教授作为湖北省政协代表,虽然不断地建言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但是他认为只要能够在行政领域宣传一些先进的管理科学的思想,就是有价值的行为。如果每个管理科学人都能积极在自己接触的社会各个领域播下先进思想的种子,总有一天时机成熟就会在人们心中发芽。他提到一位微博明星政协委员,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叶青教授,身为财经领域的教授、省统计局副局长,却天天踩单车上班,多年坚持提出公车改革提案,最终被国家采纳,成为社会反响很大的一件廉政举措。

 

不过,人活着就是要为这个社会做贡献,这句大话字面上易懂,实践起来却不容易。

 

尽量避免好奇心引发的负面效果

 

学者多是受好奇心驱使,不满足于知其然,还想知其所以然,才围绕着某个选题开展学术研究;多数学者做研究的初衷也是为了给企业、社会做贡献。然而,出于好奇心、善心的研究成果有可能被他人恶意利用。现在提倡的论文开放式获取以及信息透明等原则,某种意义上帮助了非法盈利者。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生态和环境研究者David Lindenmayer和Ben Scheele研究的是一种有着粉红色尾巴、看起来很像蛇的无足蜥蜴Aprasia parapulchella 。按规定,所有生物研究者都需要将科学调查里发现的物种位置数据上传到一个数据库中。然而他们的数据刚一发表,此前跟他们合作的土地拥有者就发现,有偷猎者开始入侵那些研究数据里记载的地点,用铁锹敲碎岩层寻找蜥蜴。

 

笔者曾经把自己的一本书送给一位学术前辈,当他阅读到书中提及的多巴胺成份对人们的欲望的影响分析时,不无担忧地言及,笔者是出于研究需要,较为清晰地描述了相应的影响过程,但是言者无心,而他人有意,或有他人将这些内容用于谋取不正当利益。

 

在满足好奇心的研究过程中,如何合理地规避潜在的他人恶意行为,笔者也常思而不得其解。不过,笔者认为研究选题至少需要从影响相关者利益的小格局走向影响社会政策制定的大格局,而这需要悲天悯人的价值观。来自麦肯锡的一项调查显示,自然环境、社会问题对企业的商业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使得公司的高层管理者不得不关注可持续性发展如何影响企业运作的有关问题。

 

小题大做

 

小题大做的条件是研究选题虽然小却涵量大。卢珂博士生言及,他的导师常常强调,研究选题应该从小处入手,从小的研究中挖掘出一系列的研究问题,从而以小见大。

 

可以小题大做的研究选题需要学者明确研究的边界。在研究过程中,学者可能会将一部分精力放在阐述不同条件下的均衡策略的差异。姜宝军教授常说,他希望看到的研究结论具有这样一些特征:随着某些参数的变化,企业的收益可能是先增加再减少,或先减少再增加;若企业的收益总是随着某些参数的变化一直增加或减少,那么,研究结论就可能不具有太高学术价值。然而,董灵秀教授提及,若学者把这些“有时候是黑的,有时候是白的”类似的结论讲给工业界人士的时候,他们可能会被学者的表述搞糊涂了,为何一会是黑?一会又是白呢?

 

小题大做一个研究选题可以帮助自己吸取不同的研究经验。杨振宁教授回忆道,常常有同学问他,将要得到博士学位,或者正在做头两年的博士后,应该做什么样的题目,是大选题呢还是小选题?这个问题很重要,而且杨振宁教授在当研究生的时候,也问过费米。费米很明确地回答道,大选题、小选题都可以想、可以做,不过多半的时候应该做小选题,如果一个人专门做大选题的话,成功的可能性可能很小,而得精神病的可能性很大;做了很多小选题以后有一个好处,可以从各种选题里头吸取经验,那么,有一天他把这些经验积在一起,常常可以解决一些本来不能解决的问题。这一点,杨振宁教授自己就有很深的感受。

 

依笔者的体会,管理类的研究工作,学以致用是永恒的真理,学术研究领域不论有多么地高入云端,都应该或多或少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它的影子,发现其可用当用之处。很多时候,学者需要的仅仅是跨出象牙塔,回归实践,回归生活,把自己的学术变成大众能够理解的东西,进而影响更多人。唐讴教授点评道,对自然科学领域的研究工作的判断标准或不同于管理类的研究工作。

 


本文摘编自李娟学术的阶梯:师生相处之道与学术研究入门一书,有删改。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学术的阶梯:师生相处之道与学术研究入门

李娟 著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2

ISBN 978-7-03-055928-9

责任编辑:朱丽娜 高丽丽


学术的阶梯:师生相处之道与学术研究入门以诚朴的笔触勾勒出学者创造研究成果的漫长艰辛却又沉迷其中自得其乐的过程。本书适合管理学、社会学等领域的在读学生、高校教学科研人员,以及对相关问题感兴趣且善于思考的人士阅读。


 (本期编辑:王芳)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28739-1125660.html

上一篇:这些食物中竟含有天然毒素!预防及解毒措施了解一下?
下一篇:“引力波天文学专题”出版 |《中国科学: 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
收藏 IP: 124.17.26.*|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27 10: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