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出版社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ciencepress 中国最大的综合性科技出版机构之一,科学家的出版社!

博文

糖友可以吃糖吗?有些误区可能会影响健康! 精选

已有 7225 次阅读 2018-5-18 11:08 |个人分类:科学书摘|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640.jpg


糖是一种人们所熟悉的调味品,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离不开糖,它也是人体所需的三大营养物质之一。糖多是以碳水化合物的形式存在,主要的生理功能是为机体提供能量,是自然界来源最广、最经济实惠的能量物质。葡萄糖是大脑、中枢神经系统和血液中红细胞的主要能量来源物质,由此可见糖对人体是多么重要。


有很多人认为多吃糖会导致糖尿病,也有不少糖尿病患者认为,得了糖尿病就不可以吃糖,这些都是对糖及糖尿病错误的认识。

 


糖对糖尿病患者的重要性


不少人认为糖对糖尿病患者来说是有害的,事实上,糖类对糖尿病患者不仅没有害处,还是有益的。糖类不仅是正常人的健康饮食基础,也是糖尿病患者健康饮食的基础。尤其是当糖尿病患者出现心慌、乏力、出汗、昏迷等低血糖症状时,糖果、巧克力等含糖食品可以迅速增高血糖,抵御危险发生。


01


若糖尿病患者摄入的主食比糖尿病健康营养饮食计算的量少,也有血糖不降反升的情况发生。这是因为当摄入主食过少时,机体为了维持日常生活及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调动体内的升血糖激素,如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等,使糖原分解增加,糖异生增强,从而使血糖上升。


02

 

脑组织所需的能量全部由葡萄糖氧化供给,只有供给充足的葡萄糖才能使脑组织正常工作,并且脑细胞无法储存糖,必须依靠源源不断的血糖供应。若主食限制过严,机体为脑部提供糖的能力就减弱,继而导致大脑功能障碍,严重时会出现昏迷甚至死亡。


03

 

若主食限制过严,体内脂肪就会分解以保证能量的供给,若胰岛素分泌不足而脂肪分解产生的酮体过多,超过了机体利用酮体的能力,就会发生酮症酸中毒。


04


低血糖是糖尿病患者降糖治疗中常见的不良反应,而低血糖对患者的危害绝不亚于高血糖。发生低血糖的糖尿病患者需要及时摄入葡萄糖、蔗糖及饼干等淀粉类食物,来纠正低血糖,但服用阿卡波糖等α- 糖苷酶抑制剂的糖尿病患者需注意,由于该类药物是通过抑制糖类的吸收来降低血糖的,因此发生低血糖时应使用葡萄糖或蜂蜜来纠正,食用蔗糖或淀粉类物质纠正的效果会很差。

 

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中还包括多种基本营养物质,如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等,选择那些富含膳食纤维的粗粮,如全谷面包和燕麦等,有助于延缓糖类的消化吸收,可达到控糖的目的。


640 (2).jpg


糖的种类


糖的种类可以分很多种,营养学一般将糖类根据糖的单元数目分为四类,即单糖、双糖、寡糖和多糖。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进食糖的一般规律是,多聚糖比低聚糖好,低聚糖比双糖好,双糖比单糖好。单糖为不能水解的糖,如葡萄糖,它不需要分解转换,就能被机体直接吸收,可被迅速利用产热供能,对于正常人是有益的,而对于糖尿病患者就不适合,因为它能使糖尿病患者的餐后血糖马上升高。糖尿病患者应选择富含多聚糖的食物,多聚糖能缓解餐后血糖升高,如植物中的直链淀粉、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等,都是糖尿病患者可选的多聚糖。


糖类替代品

 

目前,我国市场有很多出售的无糖食品及甜味剂。无糖食品对于肥胖及糖尿病人群来说,既可以享受美味,又能避免血糖快速升高和体重增加,有条件的糖尿病患者可以适当选择,但食用时需注意量,不要轻信无糖食品具有很强降糖功效的宣传。最常见的甜味剂包括甜菊糖、甘草苷、蛋白聚糖、木糖醇等,这些甜味剂,多是植物多糖或人工合成的多糖,大多不参与血糖代谢,不增加胰岛负担,可改善或调节食物口感,是糖尿病患者较为理想的选择。

 

综上所述,糖友们在血糖水平稳定的情况下,适量进食一些甜食是可以的,但是应注意食用种类、数量及食用时间。同时,不同的甜食所含的糖分是不一样的,这就需要分别计算所含热量,从主食中减去。因此,只要糖友们对糖有系统的认识,并且摄入的糖适量,糖就是您的解药,而不是毒药。


主编简介


刘师伟,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山西省名医,山西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山西省百千万卫生人才培养工程临床高端领军人才。现任美国糖尿病协会会员、欧洲内分泌协会会员、山西医师协会青年医师学会副会长、山西省医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山西省老年医学学会内分泌代谢青委会主任委员,多次参加国际会议并做大会交流。现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美国际合作项目和成果转化项目,借鉴美国NIH和法国INSERM等国外成功的医学战略模式,制订了山西省代谢性疾病研究战略图,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擅长内分泌代谢常见疾病如糖尿病及其急慢性并发症、甲状腺相关疾病、骨质疏松、垂体肾上腺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以及内分泌疑难重症和少见疾病的诊治。



目 录

第一章 饮食篇 001
第一节 糖尿病患者的饮食原则 003
第二节 糖尿病饮食治疗的认知误区 006
第三节 饮水与糖尿病 009
第四节 茶与糖尿病 012
第五节 咖啡与糖尿病 015
第六节 糖友春季水果盛宴 018
第七节 糖友该如何吃蔬菜 020
第八节 糖友可以吃糖吗 023
第九节 识肉与食肉 026
第十节 糖友健康好“粥”道 028
第十一节 维生素D与糖尿病 031
第十二节 微量元素与糖尿病 034
锌与糖尿病 035
铬与糖尿病 039
镁与糖尿病 042
硒与糖尿病 044
铁与糖尿病 047
第十三节 传统节日与糖尿病 050
饮酒与糖尿病 051
吸烟与糖尿病 053
糖尿病患者的端午节 058
糖尿病患者的中秋节 060
带着糖友吃火锅 064
第二章 运动休闲篇 069
第一节 糖尿病运动疗法的认知误区 070
第二节 夏天到了,糖友游泳应注意什么呢 074
第三节 音乐与糖尿病 077
第四节 糖友郊外行 080
第五节 糖尿病患者的安全驾驶 084
第六节 糖尿病患者的瑜伽练习 087
第七节 糖尿病患者适合养宠物吗 092
第八节 按摩与糖尿病 096
第三章 糖尿病合并常见疾病篇 101
第一节 感冒与糖尿病 103
第二节 中暑与糖尿病 105
第三节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与糖尿病 108
第四节 口腔卫生与糖尿病 112
第五节 眼部疾病与糖尿病 115
第六节 甲状腺疾病与糖尿病 119
第七节 皮肤病与糖尿病 121
第八节 骨质疏松与糖尿病 124
第九节 胃肠道病变与糖尿病 127
第十节 糖尿病神经性疼痛 131
第十一节 糖尿病合并的肾损害 134
第十二节 当2型糖尿病遇上尿路感染 136
第十三节 贫血与糖尿病 139
第十四节 糖尿病前期 143
第四章 用药与手术篇 147
第一节 糖尿病患者的用药依从性 148
第二节 糖尿病药物治疗的认知误区 152
第三节 糖皮质激素的使用与糖尿病 155
第四节 减肥药与糖尿病 159
第五节 减重代谢手术与糖尿病 162
第六节 糖尿病患者的围手术期管理 166
第七节 移植后糖尿病 169
第八节 整形美容与糖尿病 173
第九节 血糖监测与糖尿病 176
第五章 养生篇 183
第一节 糖尿病患者的春季养生 185
第二节 糖尿病患者的夏季养生 188
第三节 糖尿病患者的秋季养生 190
第四节 糖尿病患者的冬季养生 194
第五节 糖友们,您的睡眠还好吗 197
第六节 你是糖尿病体质吗 198
第六章 糖尿病特别关注 203
第一节 儿童青少年糖尿病 204
第二节 妇科疾病与糖尿病 207
第三节 不孕不育与糖尿病 210
第四节 月经期血糖波动 212
第五节 多囊卵巢综合征与糖尿病 215
第六节 复杂老年糖尿病的管理及个体化治疗 218
第七章 糖尿病与心理健康 223
第一节 糖尿病相关心理痛苦 224
第二节 性格与糖尿病 227
第三节 糖尿病患者的心理调适 229
第四节 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健康指导 232
第五节 对糖友的临终关怀 235
后记 241




本文摘编自刘师伟主编《糖尿病生活百科》第一章,内容有删减,题目为编者所加。


640 (3).jpg

糖尿病生活百科

刘师伟  主编

责任编辑:陈若菲 戚东桂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8.03

ISBN 978-7-03-056972-1


糖尿病生活百科》从饮食、运动、用药、心理及养生等各方面为糖尿病患者提供专业的生活方式指导,培养患者健康的生活理念;同时关注糖尿病合并的常见疾病,关注其他疾病对糖尿病的影响,注重疾病的早期预防;对糖尿病不同患病人群也给予了特殊关注。


(本期编辑:安 静)


080928tui1w5jiuwdwwp1z.jpg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更多好素材,期待您的来稿

与科学相约 | 科学出版社征稿启事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28739-1114589.html

上一篇:SCIENCE CHINA Technological Sciences 出版张衡一号卫星专题
下一篇:以纳米技术“四两拨千斤”之力助力生命健康
收藏 IP: 124.17.26.*| 热度|

3 范振英 农绍庄 蒋新正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16: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