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出版社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ciencepress 中国最大的综合性科技出版机构之一,科学家的出版社!

博文

关注心理健康,刻不容缓 | 中国成年人心理健康素质测评

已有 2386 次阅读 2018-4-17 10:10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指出,21 世纪人类健康的最大威胁来自于心理疾病和适应不良。据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报告,2007 年全球有 10 亿人受到精神疾病的困扰,精神卫生问题已严重影响到了人们的正常生活,成为人类健康的最突出的威胁。另外,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和各种压力,致使一组心理因素在其发病、病程和转归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疾病—心身疾病(又称“心理生理疾病”,如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病、消化性溃疡等)的发病率也呈逐渐上升趋势。最近 30 年来,中国人的疾病谱也出现类似的变化趋势。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2009 年)公布的数据,我国各类精神疾病患者人数在 1 亿人以上。另有研究数据显示,我国重性精神病患人数已超过 1600 万。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2015 年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目前仅登记在册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已达 429.7 万人,另外还有更大数量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由于多种原因尚未进入精神卫生服务的范围。我国精神疾患约占全部疾病和伤残总负担的 1/5,其排名已超过心脑血管、呼吸系统及恶性肿瘤等疾病位列首位。预计到 2020 年,这一比率将可能会升至 1/4。

 

与此相对的是,中国目前对精神卫生的投入仅占卫生整体预算的 2.35%;在中国医学界,精神医学和精神卫生也是一个相对比较薄弱的领域。据世界卫生组织 2011 年公布的数据,中国医院精神疾病床位数量为每 10 万人 14.7 张,精神科医生的比例每 10 万人仅 1.53 人,分别为世界平均水平的 1/4 和 1/3。


可见,我国精神卫生工作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我们应当如何应对挑战,来满足国人对于心理健康的迫切需求?人们首先想到并要求实施的举措,通常是增加国家财政对精神卫生领域的投入,大力发展我国的精神卫生事业,培养更多的精神医学专科医生和护士,增加精神医学专科医院和床位的数量。我们认为,这些应对措施是必要的,它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能够得到有效的治疗(主要是药物治疗)。但是,仅仅采取这些措施并不能有效地降低精神障碍和心身疾病的发病率。大量的精神障碍和心身疾病患者不断涌现,再多的精神卫生经费投入、再多的专科医院和医生护士也难以负担和有效应对。因此,另外一个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应对举措,是切实贯彻精神障碍和心身疾病的“预防为主”的方针,即事先采取必要的措施以防止或减少这些疾病的发生。在我国制定的精神疾病三级预防网络中,只有第一级的预防属于真正意义上的预防。精神障碍和心身疾病的第一级预防是目前我国精神障碍和心身疾病预防中容易被忽略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不仅需要精神医学专业人士,而且需要其他医学工作者、心理卫生工作者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参与,方能取得较好的预防效‍果。

 

先进的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医学模式显示,精神障碍和心身疾病是由多种生物学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文化、经济、家庭、人际)和自然环境因素交互作用而产生的。大量研究和临床观察显示,心理应激和不良心身素质在精神障碍和心身疾病的发病和病程中起重要作用。在许多情形下,心理应激是这些疾病发病的诱因(“外因”),而身心素质则是在一段时间内对一个人的健康状况起决定作用的内在因素,可以说,不良身心素质是造成这些疾病发生的“内因”。因此,仅就心理社会性的预防而论,减少应激事件的发生、优化和提升心身健康素质,便是最关键的预防措施。任何着眼于提高人们心理健康水平、预防心理疾病发生的努力,最终都应当聚焦于如何优化和提升人们的健康素质,特别是心理健康素质,即培育和提升健全人‍格。


另外,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涌现出许多新的行业、新的技术和工作领域,这些领域和许多传统工作领域一样,大都对就业者的心理健康素质(或心理品质)提出了特殊的要求。从理论上看,每一种工作都有最适合去做的人才,每个人都有最适合自己做的工作。人力资源管理人员需要做的重要工作,是通过人才心理测评为工作岗位选取最适合的应聘者,并对已有就业者进行岗位心理培训,使他们拥有工作所要求的心理健康素质,也就是努力实现在心理健康素质匹配上的“职得其人,人尽其‍能”。


然而,究竟什么是素质、心理素质、心理健康素质?心理健康素质或“健全人格”是由哪些具体的心理或行为特质构成的?如何进行心理评估?这些心理特质之间存在哪些联系?尽管国内外文献中可以发现针对个别心理健康特质(如自我效能信念、心理弹性、人格坚韧性)的研究报道和测评工具,但缺少大样本的常模资料,更缺少整体或系统的研究报告和成套的测评系统。可见,系统整体地探讨心理健康相关素质的基本结构及其评定策略与方法,以及制订国人相关心理健康素质的全国常模,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于国人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职业人才选拔与培训等具有巨大的应用价值。在国内外心理卫生界和人力资源领域,这是一项急待专业工作者重点开发的研究和实践领域。借助于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研究项目提供的基金支持,我们承担了这项耗费较大而又艰巨的工作任‍务。


《中国成年人心理健康素质测评系统》一书中,素质(diathesis)被界定为个体在遗传的基础上,通过遗传和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G×E)而形成的身心特质(biological andpsychological trait)的综合体。各种身心特质具有内生性、稳定性、可变性、潜伏性及结构性与功能性的特点。从性质上看,素质可以分为身体的生物学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依据对于健康/疾病的影响,素质又可区分为健康(的)素质(healthy diathesis)和疾病易感素质(vulnerable diathesis)。健康素质是个体身心健康的重要的、内在的保护性因素,是帮助人们应对或抵制各种有害环境因素的影响,防止疾病发生的“正能量”的源泉或“发生器”。疾病易感素质则是促使人患病的“负能量”的源泉或内‍因。

 

心理素质(psychological diathesis)大体上被分为能力素质(包括一般能力、特殊能力和技能)和人格素质两大部分;同个体心身健康密切相关的心理素质,被称作心理(的)健康相关素质(psychologicalhealth-related diathesis),心理健康相关素质的核心是人格素质(能力素质的负载量一旦达到相当水平,它们与健康/疾病就不再有肯定的联系)。心理健康相关素质又被分为心理(的)健康素质(psychological healthydiathesis)(如自信性或自我效能信念、乐群性、友善性、愉悦性或乐观性、人格坚韧性和心理弹性等)和心理(的)疾病易感素质(psychological vulnerablediathesis)(如自卑或自我挫败性、敌对性、孤僻性、焦虑特质、抑郁气质和偏执性人格特质‍等)。


“中国成年人心理健康素质测评系统”的研制工作自 2010 年 10 月开始提前启动,2012 年 12 月得到教育部重大项目正式立项通知。五年多来,课题组的各位专家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和专业特长,遵循心理测量学原理和研究项目的整体规划,精心构思、严谨设计、紧密协作、勤奋工作,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不仅创编了由 10 个不同的心理健康特质(素质)评定量表组成的“中国成年人心理健康素质测评系统”,而且在全国采样完成了中国成年人心理健康素质测评系统的标准化工作。研究显示,“中国成年人心理健康素质测评系统”较好地满足了多项心理测量学指标,是一个本土化的、适合中国成年人使用的系统的心理健康素质的测评工具,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在此期间,课题组撰写了与“心理健康素质测评系统的研制”课题相关的科研论文 23 篇(已公开发表 15 篇,待发表 8 篇),还有一篇论文(The Diathesis-Stress Reciprocal Moderation and Mediation Model)提交世界心理治疗大会(南非德班,2014)并在分会论坛上宣读;出版一部理论专著《素质-应激交互调节与中介模型—心理病理素质-应激模型的发展》(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4)。

 

作为研究项目的结项著作,本书是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完成的。全书由总论(第一章)、各论(第二章到第十二章)和结语三大部分组成。在总论中,著者重新界定了素质、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素质等基本专业术语,提出中国成年人心理健康素质的结构模型,并开发出“素质-应激交互调节与中介模型”作为本研制工作的理论依据之一,规划了中国成年人心理健康素质测评系统的研制工作并提出了基本要求。在各论部分(第二至第十二章)中,各位著者分别探讨了人际健康素质、一般自我概念(自我心理素质)、坚韧人格、心理弹性、情绪性素质、生活信念、健康信念、社会赞许性、认知风格和应对风格及核心心理健康素质等心理健康相关素质的概念、结构及其同心理健康间的关系;介绍了依据心理测量学原理创编的 10 个量表的编制和标准化情况;分别描述了对各自创编的心理健康素质量表建立全国常模的情况。本书“结语”部分归纳整理了整个课题研究的工作,简要说明了“中国成年人心理健康素质测评系统”的应用问‍题。 



本文摘编自梁宝勇等著《中国成年人心理健康素质测评系统》一书。标题为编者所加。



中国成年人心理健康素质测评系统

 梁宝勇等著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1

ISBN 978-7-03-055535-9

责任编辑:孙文影 高丽丽


系统、整体地探讨心理健康相关素质的基本结构及其评定策略与方法,以及制订国人相关心理健康素质的全国常模,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和职业人才选拔与培训等具有巨大的应用价值。在国内外心理卫生界和人力资源领域,这是一项亟待专业工作者重点开发的研究领域和实践领域。


《中国成年人心理健康素质测评系统》首次在国内界定了一些基本的科学术语,包括素质、心理素质、健康素质和心理的健康素质,并首次提出中国成年人心理健康素质的结构模型;在这些重要工作的基础上,本书创编了由10个不同心理健康特质(素质)评定量表组成的“中国成年人心理健康素质测评系统”,并在全国范围内采样完成了标准化工作,首创了中国成年人标准。结果显示,“中国成年人心理健康素质测评系统”较好地满足了多项心理测量学指标,是一个本土化的、适合中国成年人使用的系统的心理健康素质测评工具,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本书适合心理学、医学、社会学、人口学等领域的研究者和学生参考使用,同时也对心理卫生相关领域的工作人员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期编辑:王芳)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更多好素材,期待你的来稿

与科学相约 | 科学出版社征稿启事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28739-1109409.html

上一篇:专访童文:5G将成为物理世界的神经连接网 | 《国家科学评论》
下一篇:小芯片 大用途 | 微流控芯片细胞分析
收藏 IP: 124.17.26.*| 热度|

1 周健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2 16: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