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过研究所内评审和国外专家的外部评审,我们研究组在四年一次考核中获得了优秀。科技处转来研究组的外评的意见,读完外评意见,特别是外国专家的意见,心潮跌宕,酸气上涌,不由自主写写下了以下这些文字:
评为优秀我固然高兴,但是我更高兴的是国际同行对我们工作的肯定。作为一名科学家自己的工作能够得到国际同行的肯定,个中滋味,无语言表,独自咀嚼。自我总结外审意见特别是国际同行的意见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
第一,这个组没有偷懒,还是算勤奋,发表论文和争取经费在国际上水平以上。我们组仅有3名固定人员,在四年的考核期中,24个期刊发了43篇SCI论文,其中第一作者和通信作者都是研究组的有19篇,在这些论文中有些是发在 Palaeogeography,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Paleobiology, Climate of the Past , Annalsof Botany, New Phytologist, AmericanJournal of Botany, Review of Palaeobotany and Palynology , Global and PlanetaryChange,Quaternary Resaerch,等本领域有重要影响的学术期刊。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项目等获得研究经费500多万元。
第二,这个组做研究还是想了一些办法,有些工作还是有点特色,能让不少同行记起和引用。四年来,我们发现7个新的化石植物群,采集植物化石1万多件,通过对这些化石的研究,我们发表了12个新的化石类群(包括2个新属),勾勒出了云南新近纪的古环境(古气候,古海拔)。云南中新世的气候和现在相比温度较为接近,但是降雨要显著的多,而且降雨较为平均,季风气候已经出现,但是强度不如现在,通过古海拔的重建得知,晚中新世云南已经有了显著的分化,这个分化导致了植物区系成分的分化。晚上新世,季风强度增强,气候特异性进一步分化。古环境的变化导致了植物多样性的演变,具体说不能适应季风气候的物种从季风气候区灭绝,如红杉和雪松从东亚消失,水杉分布区大大萎缩。
第三,这个组还需要更努力,以扩大国际知名度,走出中国,走向国际学术舞台的前沿。尽管四年来,有13位学者和我们有过较为深入的合作,而且主持了中德学术研讨会。其中有一位审稿人,建议我们要和international star 合作。
和国内许多研究组相比,我们的成绩也许是微不足道。但是我们是一个仅仅成立了四年的研究组,这是我们的第一个考核期。古植物学是一个小众学科,发古植物学论文的期刊不多,而且影响因子都比较低。我们常常引以为豪的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影响因子也就是在2.7左右摆动,和众多现代生物学期刊的影响因子相比可谓微不足道。这导致了学生和项目组成员在研究所的各种评比活动中名落孙山。我们的成员没有因此迷失自我,始终坚持着自己的研究方向。我非常幸运遇到一群对古植物学由衷热爱的学生,尽管他们刚刚入门的时候是懵懵懂懂的,他们来到课题组以后逐步对古植物入迷了。我的幸运还在于研究组的范围非常之好,同学们能够相互帮助,互相支持,其乐融融像一个大家庭。有一位国外评审同行把研究组范围归为研究组的成功因素之一。(研究所是根据我提供的10个关键词从全球选择专家,事后知道其中一位评委两次来过我们研究组访问)我的幸运还在于这群同学们的努力,研究组形成了一个昂扬向上良性竞争的范围,同学们的非常努力。同学们来研究组1-2年后,都顺利地发表了论文,我们今年毕业的两位硕士生都发表了SCI论文。能和这群可爱的学生们一起工作及时缘分更是幸运。
我不知道是什么时候爱上了古植物学,并从中得到了无穷的乐趣的。然而我再怎么不舍,再过6-7年我就退休了。当第一次被叫爷爷的时候心头一颤,回首一瞥大学毕业俨然33载。这个研究组最终要交到学生们的手上。希望学生们担当起这个责任来。就像一个国际评审专家说的,我们的下一个目标是国际知名。这里有几点希望:
1) 我们研究组已经形成了一个很好氛围,不仅我喜欢它,很多来研究组访问的国内外学者都希望他。我希望大家共同维护,在研究组内相互帮助,相互学习,研究组的竞争也行是不免不了的,第一是要适度,第二是要学会欣赏别人。我们不能要求大家都成好朋友,但是大家应该成为好同事,好同学。
2) 大家继续保持目前这种发展的态势,经过多年的经营,我们来到高速路上,大家一定要充分利用好研究组现在这个好势头,多出成果;
3) 把握和思考重要的科学问题,做出有国际影响力的工作。我觉得有两点我们可以出成绩:A. 我提出的季风气候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这个观点我们接受了经验,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做到在更大范围被广泛接受;B苏涛多次努力的芒康植物的群的研究,这个也会成为吸引全球目光的研究;C. 昆虫取食的研究;D.多学科的结合(地球化学,分子生物学,孢粉,大化石等等)。
4) 做研究是辛苦的,如果这是你的选择,就请义无反顾,可以舔舔伤口,但是不要自顾自怜。施一公先生说过科学家必须要付出比别人多的时间,一个青年科学家工作的时间每周至少是60小时以上,每天要有两个小时高强度的文献阅读。这都是顶尖科学家说的话。这些都比我们智商高得多的人说的话。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21世纪最可怕的事情是:比你聪明的人,比你勤奋。大家还是要努力,慢慢地你们就会和我一样去enjoy sciences.
后记:经常上科学网,从许多老师的博客中获益匪浅,甚至获得不少专业知识。但是从未发过只言片语。不知怎么今日心血来潮,申请了博客账号,写下收到考核后的喃喃自语。
附中外专家的考核意见各一份:
外审专家评审意见(七)
周浙昆研究员所带领的研究组是国内近年来一直活跃在学科前沿领域的团队之一,在新近纪植物、生态和气候方面取得了一系列优秀的成果。这些成果无论从质量还是数量上,在国内同行中都首屈一指,在国际上也属优良。其中,以青藏高原东缘环境变迁以及古大气二氧化碳重建方面的研究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相关古环境的成果多发表在Palaeo-3、Geology、Globaland Planetary Change、Paleobiology、Quaternary Research等国际著名地学期刊。同时相关古植物古生态的研究多次发表于American Journal of Botany、Annuals of Botany、New Phytologist等著名植物学刊物上。考虑到在这些植物学期刊中,关于古植物古生态研究论文的总的体量很小,该研究组的成果在国内外算是表现优异的团组之一。这些成绩的取得,一方面是因为特色的研究,另一方面也离不开良好的人才梯队。研究组的人才梯队具有鲜明的国际化特点,这在国内其他同行团队中很难形成。同时,研究组的部分国内青年学者也逐渐成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具有了一定的影响力。总之,这是一个富有活力的研究组,在国内占据领先地位、在国际上也有一席之地的团队。
专家评审意见(十一)
The workof the Paleoecology Research Group at the Xishuangbanna Tropical BotanicalGarden is very familiar to meas editor of one of the premier journals for palaeobotany and palynology. Theresearch of the group focuses on Cenozoic floras, especially on floristicchanges in relation to climatic change and the uplift of the Himalayas. Overthe years the group has built up a very solid reputation of sound andinnovative research. The number of no less than 43(!) papers published inISI-journals during the past five years is very impressive, especially becauseseveral of these papers were published in the leading, high-impact journals inthe various disciplines listed in JCR, e.g., plant sciences (e.g., NewPhytologist, IF = 8.373¸ Ann. Bot., IF = 4.001; BMC Plant Biol., IF = 3.942;Taxon, IF = 3.051), evolutionary biology (e.g., BMC Evol. Biol., IF = 3.407;Perspect. Plant Ecol., Evol. Syst., IF=3.324), geosciences multidisciplinary (e.g., Gondwana Res.,IF = 8.122; Global Planet. Change, IF = 3.707), geology (Geology, IF = 4.638;Climate of the Past, IF = 3.482), and palaeontology (Palaeo3, IF = 2.752). Thisis an achievement to be very proud of! Very positive is that the groupco-operates with foreign scientists, including the leaders in their field, e.g.Bob Spicer (Milton Keynes), Peter Wilf (University Park, PA), David Ferguson(Vienna) and Zlatko Kvaček (Prague). Theamount of funding acquired during the past five years (more than 1 million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2727-905873.html
下一篇:在研究生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11: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