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寻芳草——周浙昆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周浙昆

博文

给研究生们的几点建议 精选

已有 14524 次阅读 2024-3-16 15:26 |个人分类:人生感悟|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在整理文件的时候,看到一个之前在研究生入学教育会上做的PPT,重建看了一下其中的内容,觉得对研究生们或许有点帮助,于是就整理成文章,刊登出来。

一、明确读研究生的目的

研究生的制度从本质上说,是为了培育职业科学家而设立的,也就说是为了培养职业研究人员和大学教授而设立的。每一位研究生同学在入学的时候,要想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这份职业是否符合你。如果你想成为一位科学家,做一名大学教授,读研究生就非常适合你。如果你仅仅是想获得一个学位,以后从事其他工作,研究生制度不见得是最佳选择。对于不想成为职业科学家的同学,或者在工作中发现不适合做职业科学家的同学,应该和导师进行一次开诚布公地交流,导师也许会根据你的情况,降低论文的难度,让你顺利毕业(至少我是如此)。对于坚定选择做职业科学家的同学,或者是在工作逐步喜欢上这份工作的同学,也要和导师表明心迹,师生共同选择一些富有挑战性的课题,照着做职业科学家的路上迈进。同时我也认为无论你读研究生的目的是什么,都应该全心全意做好当前的工作。在研究生期间学到的客观辩证看问题的科学思维,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今后无论做什么工作都将从中获益。

二、培养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研究生大概是一生中最后一次长时期集中学习的机会了,要利用这个难得的机会,提升自己的能力。研究生首先是要提高自己的外语能力(主要就是英语),要真正做到听说读写都要过关。科学研究的平台,是一个开放的平台,是一个国际竞争的平台,我们不可避免地要看英文文献,用英文发表科研成果,在国际舞台上用英语交流。外语不能过关,犹如一个文盲置生于文明社会,是很难做好科研的。

        听力锻炼,我推荐两种方法,一是看原版的电影、电视剧,这会让极大地提升语感。还有一种就是听原文的科学故事。我做研究生的时候,有一个节目叫做“voice of America”,每个晚上我都会和师弟守在收音机旁听这个广播。现在类似这样的节目应该是非常多了,“Science”的网站几乎每一期,都把一篇论文简化为5分钟左右的小故事。一位学生还向我推荐一个TED的app,这个上面的科学英语故事就非常多。经常听这些节目,听力和口语一定会得到极大的提高。

        不过现在的同学,英语水平都普遍都比我们那个时候要高,我的不少学生,英语说得比我好,这个建议有点杞人忧天吧。  

当然,大多数时候我们还是要用母语交流和表达。提高自己的口头和文字表达能力更为重要。我在看同学们的论文和报告,感觉有两个问题非常普遍,即文章逻辑性不强和详略不当。“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接下来应该是“写庙里有个老和尚”,而有些同学会突然跳到我要去沙滩散步。这类缺乏逻辑性的文章,读起来非常费劲,读者需要从纷乱跳跃的文字中,去梳理作者的中心思想。建议同学们读几本逻辑学的书籍。详略不当,也是同学们常犯的毛病。很多同学会把一些旁枝末节和所有的发现一股脑地写在一篇文章中,而对理解整个文章的背景,又缺乏一些必要的交代,这都会严重地削弱文章的表现力。

口头表达能力也非常重要,文章写得好的人,不见口头表达就一定好。学术场景的口头发言,大多数时候都是有时间限制的。多数学术报告的时间是15钟,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完报告,是一名学者的基本素质。在这15钟的时间里,那些该讲,那些要舍弃,要做出取舍,好的报告都是围绕一个主题展开的。提问的时间也就是1,2分钟,提问题需要直奔主题。在准备报告的时候,要站在听众的角度去思考,那些内容会是听众最感兴趣的。有些报告自己觉得热热乎乎,而听众浑然不知。这种能力也不是天生的,是可以通过一次一次讲演的锻炼而获得的。同学们要重视每一次组会上的报告,珍惜每一次学术会议上的讲演。

其次是培养锻炼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能够提出问题,首先是发现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是建立在了解本领域的学科发展趋势、熟悉本领域的理论框架和知晓本领域研究方法的基础之上。培训锻炼这种能力没有捷径可走,是通过广泛阅读文献,多参加学术会议,慢慢积累起来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试验技能,数学水平,掌握至少一门计算机言语,熟悉分析软件。对于分类学、生态学和地质学领域的同学,还需要具备野外工作的能力。野外工作的能力,不仅是业务能力,而且还包括与人打交道的能力和保护自身安全的能力。分类学、生态学和地质学的实验室在野外,如果不能够在野外采集到样品,研究工作就无法开展。野外工作面对的不仅仅是大自然,还有各色人等。保护自身的安全也是非常重要的。对于来自自然和社会的危险,要有能够感知能力。这些能力都能在科研实践中获得,前提是要投身于这些科研实践,不要怕做实验,不要怕出野外。

三、学会与导师和同行交流

        交流既指和导师的交流,也包括和同行的交流。和导师的交流非常重要,我的多年带研究生的经验告诉我,但凡是躲着我的学生,一定是有问题的学生。同学们不要怕和导师打交道,要及时把自己遇到的问题告诉导师。不要等到提交论文的截止日期,才把遇到的问题暴露出来。那样的话,推迟答辩可能已经是最轻的后果了。所以同学们务必要及时向导师汇报研究工作的进展,特别是及时汇报自己所遇到的问题。

        要学会和导师打交道。汇报研究工作进展最常见的两种方式一是在组会上汇报工作进展,二是和导师面对面的交流。无论是哪一种交流方式,都有要在交流前做好准备,明确自己的问题所在,那些问题是需要导师指导的,那些问题是通过自身的学习可以克服的。和导师交流,最好预约。切忌在导师情绪不佳,或者在忙于其它事务的时候和他(她)谈论重要的事情。去导师办公室最好带一个笔记本,把导师说的一些重要事情记录下来。对于双方达成的共识要遵守,既要获得导师的指导,又要有解决问题的主观能动性。作为一名研究生,也不能事事依靠导师去解决。

        在如今新媒体的时代,大多数研究组都会利用QQ或者是微信等社交软件建立研究组的工作群。同学们一定要重视导师在工作群中分享的文献以及对文献的点评。我在研究组工作群中分享的文献和对文献做出的点评,常常得不到同学们的反馈,不知道这些文献,他们是否收下,做的点评是否会去阅读,这让我产生深深的无力感。

        和同行的交流也非常重要。我有一位学生,我让她尝试一种新的分析方法,但具体如何做我也不会。这为同学通过文献,找到了发明这种方法的原作者,通过邮件获得了这位作者的帮助,最后圆满地完成了这项工作。在科学研究中获得同行的帮助是非常重要的,而且许多同行也都有助人为乐的美德。不要忘记你的师兄弟也是你的同行,向你的师兄弟学习,是最快的获得有效帮助的最佳途径。

四 发现做研究的快乐

         科学研究很多时候其实是非常枯燥乏味的,耗时费力还要考验耐心。8小时内做不好科研,几乎是所有科学家的共识。也就说科学研究为挤占你的大部分业余时间,而且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皆是如此。然而,做研究也快乐的,这种快乐又是常人无法体会的。在我看来,做研究的快乐就是来自于对于未知世界的探索和发现。同学们要在研究工作中,去体验和感受这种快乐,要为自己的每一点突破,感到高兴,要在发现每一块化石过程中,获得快乐。要及时总结发表自己的科研成果,通过发表文章建立自信心,并收获成就感。

五 培养一种爱好 

        虽说做研究需要占据八小时以外的大部分时间,也并不意味着你没有一点业余时间。我的一位学生,他的爱好是看植物,在许多个周末,他爬遍版纳园周边的山去找植物,看植物。这样的爱好既锻炼了身体,又提高了植物分类学的水平。当然也不是所有的同学都会喜欢看植物,有的喜欢打羽毛球,有的喜欢画面,甚至喜欢做饭都是一种很健康的爱好。有一种爱好,对于身心健康非常重要。爱好是研究工作的调味剂,爱好会让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以上是一个退休导师的絮絮叨叨,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启示,请原谅他“好为人师”的毛病。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2727-1425575.html

上一篇:不期而遇地获奖
下一篇:基督山岛上的植物
收藏 IP: 159.226.69.*| 热度|

24 郑永军 冯兆东 王涛 梁洪泽 张晓良 杨顺楷 许培扬 杨正瓴 卫文强 王德华 崔锦华 郭战胜 雷宏江 王从彦 张俊鹏 褚海亮 信忠保 李璐 谌群芳 孙颉 beans guest22109220 guest51310323 guest32328996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15: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