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寻芳草——周浙昆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周浙昆

博文

收到基金评审意见的一点杂感 精选

已有 33516 次阅读 2018-8-30 16:26 |个人分类:随想|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基金申请, 国际合作重点, 云南生物多样性起源, 误判

 

            收到基金评审意见的一点杂感

   

1991年拿到第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到现在,我前前后后拿了78个面上项目和2项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成了我研究经费的主要来源,因此,我对基金申请非常重视,在申请的年份从二月到三月这段时间,大部分的精力都是花在申请书的准备上。我的每一份申请书,无论是失败还是成功的,都倾注了大量的精力。我也相信,许多科研人员也和我一样,在对基金申请书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大约是从1996起,我几乎每年都参与基金项目函评工作,每年差不多要评审10多份申请书,期间也还参与过几次基金的会评工作和一些项目的答辩评审。由于深知科研人员为申请项目所付出的努力,作为评审人的时候,我会认真对待每一份申请书,对于有疑问的问题,总是先查资料再下结论,有时候还会读申请人发表的论文及其其他一些参考文献。每年在基金评审我也是花了不少时间的,我也相信大多数评审专家在评审项目的时候和我做着相似的事情。我及其我课题组收到的评审意见都是非常中肯的,有很多意见是很有建设性的。我的重点项目申请了两次才获成功,获得资助的那份申请书就是参考前一年未获功申请书的评审意见做了认真修改和改进的。

我一直认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评审,在我国是最公正,最公平的。国家自然科学项目使得广大的草根科技人员的科研工作得以继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制度设计和评审专家的素质是保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公正公平的两个关键因素。

       今年我申请了一项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国际合作项目,817日收到了基金委发来的评审意见。今年的重点国际合作项目邀请七位专家评审,在我收到的七份评审意见中,有七位都给出了正面的评价,但是也针对项目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这些意见对于后续改进申请书是及其珍贵的。有两位专家在正面肯定项目的基础上,提出一些非常有意思的意见,我抄录于此和大家分享:

         第一位专家说:“研究云南新生代植物多样性的形成和演变与古环境的关系,在生物多样性形成等重大问题方面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项目拟通过对云南若干个化石产地的植物化石,开展系统的古植物学研究,结合生物标志物和同位素等重建古温度、古高程,揭示云南新生代地球环境演化过程。申请人和合作方长期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和研究工作积累,已掌握了从事研究工作的基本技能和理论知识体系,对研究工作的前沿领域很熟悉,发表了一些重要的研究论文,取得一系列的成果。但与其它申请相比较,研究工作积累尚显不够,研究工作不够深入,研究特色不够突出。另外,申请人已有一个在研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重点项目,2016-2020年。经费充足,暂时不宜申请新的项目”

      这位专家在正面肯定项目的同时,认为和其他项目相比工作积累尚显不够,对于这个意见我没有完全搞懂,在这里的“工作积累”是指什么?我申请的题目是:“云南新生代植物多样性的形成演变及其与古环境变化的相关性”与此相关的工作积累,我们还是比较充分的。十几年我们的研究团队一直在云南开展与此相关的研究工作,发现了4个前人从未报道过的植物群,在云南大大小小的新生代盆地,采集了2万多件植物化石,发表化石新类群40多个,在这个相关的领域发表SCI论文50多篇,对于云南新生代植物化石的研究,我们获得过2项国家自然科学重点项目和5项面上项目的资助,重点项目在结题时获得的优秀的评价。说句不谦虚的话,对于云南新生代植物化石的研究,我们的积累恰恰是最深厚的,感兴趣的网友看去访问一下我们研究组的网页(http://prg-en.groups.xtbg.ac.cn)。如果说“工作积累”是指发表论文,我们研究组工作是勤奋的,我们论文的数量应该不算少,从质量上讲我们的论文主要发表在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 Review of Palynology and Palaeobotany这个两个本领域的专业期刊,近年来取得一点突破在National Science Review, Geolgoy, Gondwana Research上面也发表了研究论文,当然我们没有CNS的论文。近年来我国科技领域发展迅速,好的文章越来越多,我们也在进步,但肯定是比别人慢的。从这个角度看,评审人说的也是对的。评审人以我有一个联合基金重点项目,经费充足为由拒绝我的申请是有点ridiculous。国家基金委的限项规定就决定了在那种情况下,有在研项目仍然能申请新的基金。有2个甚至3个项目在手的科研人员比比皆是,我的项目在2019年结题(不是评审人说的2020),2018申请一个新的项目不为过吧?而且我已经快要揭不开锅了。

Anyway我仍然很感激这位专家为评审我的项目所付出的时间和精力;感谢你对我的鞭策,我会更加努力地工作,加强学术积累;感谢你对我的关心,项目多了确实比较辛苦。在得知项目未获批准的时候,我除了少许的忧伤外,竟然有一丝淡淡的如释重负的感觉。

以下是第二位专家的意见:“云南作为世界现代生物多样性的热点地区,其植物多样性的起源与演变也是生命科学和地球科学研究的重点。本项目以云南的植物多样性为对象,拟研究生物多样性与地球环境演化的关,有重要意义。项目分析、论证条理清楚,研究思路明确,古生物学分析与其他不同学科研究结果存在的问题和拟解决的矛盾分析清楚、透彻。

中外双方长时间合作,合作基础雄厚,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中方项目负责人的十篇代表性论著中,没有一篇第一作者的论文。外方负责人已经过退休年龄,其研究能否保证,在合作协议中也没有填写外方提供的资金内容。”

第二专家在“但是”以前对项目的评价可谓相当正面,而中文重点恰恰就是在但是以后。这专家说我在10篇代表作中没有一篇是一作的论文。这个要求不能说是错的,但是有点苛刻。作为一个senior PI,我的主要精力是放在设计研究工作,修改研究论文,寻找研究经费上面来。每一篇署了我名的通信作者的论文,我都提供了研究思路和研究经费并认真修改了论文,可以说我就是这些论文责任人。有位学生在论文接收后对我说,周老师这篇论文你改了不止10次,你自己写恐怕都没有那个费力吧。的确如此,为了让学生学会写论文,我都是坚持让他们写,然后我来改。其实我也不是没有第一作者的论文,这是没有放到这个列表中。我在两本英文专著中,写了三个章节。看来我得采纳这为专家的意见在列代表作的时候包括几篇一作的论文,受教了。

后面一条意见说外方的co-PI已经退休了,就完全不对了。我们不能中国的退休制度来揣测国外的退休制度。外方的co-PIVolker Mosbrugger教授,他是德国森根堡研究院和博物馆(Senckenberg Research Institute and Natural History Museum)的主任,也算大牛级的人物吧。基金委要求提供外方的在职证明,我也放在了附件中。Mosbrugger教授1953年出生,尚未退休,是现任的森根堡研研究院和博物馆的主任,访问一下森根堡的网页就能看到。国际合作项目并不要求对方一定要匹配和提供经费。

我是个伪球迷,有空爱看足球比赛。在足球赛场上常常能看到一些精妙配合的进球被误判吹掉,让球员和观众都十分懊恼,另一种情况是明明是犯了规却被判进球有效。马拉多拉的上帝之手轻而易举地断送了英格兰队大力神杯的梦想。有人说误判是足球比赛的一个部分,甚至说是足球的魅力,殊不知误判是对球员的努力是极大不尊重。为了减少误判国际足联推出了视频辅助裁判技术,在俄罗斯世界杯上,误判就大大的减少了,“上帝之手”基本被杜绝。从另一方面看,误判左右了结果的比赛都是那种势均力敌的比赛,如果在那场阿根廷对英格兰的半决赛中,英格兰队足球强大的话,上帝之手可能仅仅是收获一个进球而不是赢得比赛的胜利。

但我的心情平复下来的时候,我又读了读专家的意见和我的申请书,发现我的申请书确实有很大改进空间的。今年春节假期结束较晚,国际和合作重点项目需要准备中英文两个版本,要求的附件材料有特别多,由于是双方合作的项目,申请书有需要和外国同行反复沟通,花费的时间比较多,我几乎是压着哨提交的申请。今年没有拿到项目,总的说起来还是本子不够好。我翻看了获得重点项目的两个本子和评审意见,其实也有一些负面的意见,只是那两个本子正面的意见太强大,负面的意见被掩盖罢了。

常在江湖漂,哪有不挨刀!申请基金拿不到也属正常,愚笨如我,前两个重点项目不都是申请两次才获得的吗?当终场哨响起的时候,无论输赢都应该有风度地向裁判和对手致意,再去纠结比赛过程只会自寻烦恼。此时此刻,我能做的就是收拾心情,从现在起就准备明年的申请。

 

 

 




基金申请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2727-1131878.html

上一篇:我的大学岁月
下一篇:那些不该被忘记的人和事——记《Protein & Cell》的recollection栏目
收藏 IP: 159.226.69.*| 热度|

41 孟佳 孙志鸿 卢文全 叶建军 信忠保 黄仁勇 苏德辰 李久煊 吴斌 刘山亮 杨正瓴 马臻 邓海军 宁利中 李东风 鲍海飞 朱朝东 张北 梁星云 李学友 王从彦 王德华 黄永义 徐树良 王正全 戎可 唐小卿 易雪梅 蔡志全 陈智文 吕洪波 李欣海 马鸣 靳建辉 李万峰 郭新磊 李璐 郁志勇 郭利萍 杜学领 hfutdqq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22: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