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lzhou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rlzhou

博文

有感于科学网饶毅教授的“博士生质量问题是体制下的‘慢性病’”

已有 4735 次阅读 2011-6-3 11:52 |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博士生, 慢性病, 质量问题

注:这是很早就写完放在我QQ上的文章,前几天与中科院的一位同行聊天再次谈起了相关的话题,就挪过来,不是为了一稿两投啊。

博士生培养质量的问题,不是几句话可以概括的,这也不是虚无的态度。若以自然科学研究追求的因果关系为目标,目前许多专家们都发表了很多见解,但多数处于提出问题或提出假设的阶段,列举现象得多,指责的多,发牢骚的多,真正能可用于实际检验的观点或解决的方案,多数缺乏足够的依据和科学论证。

就以简单的师生关系而论,既不是一个简单的老板关系可概括,也不是所谓的平等朋友关系可以概括。在将师生以老板与雇员关系来看待时,常常把学生潜在地作为单纯的弱势群体作为前提假设。实际上,现在的“学生”也需要区分多种不同类型,从科研潜力上与科研动机看,有很有科研潜力也很有科研动机的;有科研潜力但缺乏科研动机的;有科研动机但缺乏科研潜力的;没有科研动机也没有科研潜力的,但他们都在读博士。即使这样来划分也并不完全符合实际情况,却是我想表达的意思。若这种划分可以作为进一步分析的前提,显然,第一种人是最理想的博士生。不少时候在谈到师生关系时,有些人不自觉地把博士生先做了这样的假设,不知这种情形是否居多?若实际的情形后三者类型的博士生占多数,博士生的培养质量问题还需要做更多的考虑。

再谈一下关于强调博士生发表核心期刊论文的事情。相对而言,公开发表的论文是一个人科研成就的直接体现,若所发论文的刊物确实是被学术界所公认的刊物。也不容讳言,一个优秀的科研工作者应该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论文发表。以此而论,优秀的博士生也应该有一定数量与质量的论文公开发表。这样一来,当然也意味着质量中等或一般的博士生发表论文的数量和质量相对就少些。“少”到多少为宜,不少专家认为并不一定需要发表论文,也就是说,“少”的数量可以是零。这一点是不少人在谈到这个话题比较有心得的,也有国内外的对比依据,也容易引起不少人的“共鸣”,也被看做是一个算得上科学的命题。显然,若问一个算得上是高级知识分子的人:博士生必须发表论文才够博士学位的水平吗?回答“是”的人其学术声誉多会被人质疑,很简单,证伪就可以了。但是,不发表论文如何确定一名博士生的学术水准?答案自然被推给了研究生委员会或者叫学术委员会。按理说,即使中国培养的博士生水准真的很差,但基本的学术规范还是遵守的,每名博士生学位论文答辩必须经过学术委员会的专家审定。逻辑上讲,答辩委员会的专家审定合格了,就表明申请答辩的博士生就具备了博士学位的水准,就可以毕业了,发不发表论文与此无关。问题说到这里,我想我要说的问题也变得相对清楚了:由学术委员会来决定博士生的学术水准,并不是新鲜事,也不需要什么专家来出主意。但是,为什么在中国会额外有发表论文的规定和要求呢?不少专家们将其归为“官本位”,或体制的原因。我不想将体制问题撇在局外,但我更想说,问题不这么简单,这样把管理者的头脑想得也太弱智了。我不敢妄下断言也是因为缺乏足够的研究基础,但既然提出了问题,还是想谈一下个人的观点。爱宝在QQ上曾经签名:化行动为经验,化经验为知识,化知识为智慧,化智慧为德性。虽说不是什么名家大腕,但这句话却让我玩味好久。将其引过来谈论现在这个话题,看起来风牛马不相及,但却未必没有启发。为什么学术委员没有被作为是博士学位资格的唯一裁定者?诚信!在一个科学项目评审、科学奖项评审、学科点评审、乃至大学排名都严重欠缺公正性的社会环境里,一个小小的学术委员会能独善其身吗?这里的诚信固然包括颠倒是非的上限,也包括缺乏是非判断的能力底限,这是一个连续体。这就是说,发表论文的要求某种程度上是对学术委员会权力的一种约束。这样以来,对那些遵守职业道德并具备足够的学术是非判断能力的人而言,这种要求既是对他们权力的侵犯,也是一种不信任;对于那些具备学术判断能力而缺乏职业道德的人,这种要求是一种较好的约束;对那些具备职业道德但缺乏学术判断能力的人,这种要求是一个较好的替代性裁判;对于那些既缺乏职业道德又缺乏学术判断能力的人,这种要求就更具有意义。

经济学家凯恩斯说过:“经济学本质上是伦理学,是关于道德的科学。”我把这句话稍微改动一下,科学以道德为基础,道德是科学的至高境界。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2581-451230.html

上一篇:欢迎访问课题组主页:http://rlrw.bnu.edu.cn
下一篇:女儿教育的困境
收藏 IP: 114.255.218.*| 热度|

8 周向进 张伟 李毅伟 苏栋栋 王有基 徐迎晓 vigorous WC101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19: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