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唯变化永恒...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lhua 世间唯变化永恒,以开朗的心简洁地生活...

博文

读经典:国富论

已有 8056 次阅读 2012-2-15 19:56 |个人分类:业务流程管理|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英国, 国家, style, class, 国富论

国富论 [英]亚当.斯密 1776 陈星译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年2月8日购于当当网,9日到达,今日才得闲小读,呵呵,获益匪浅:)

摘要如下:

历史表明,一个国家纯粹靠军事征服和领土扩张而实现的崛起,很难长久维系。要真正崛起,必须要在经济上下功夫,在依靠殖民掠夺以及工业革命带来的先进技术获得初步实力之后,英国迫切需要解决如何缔造新秩序以适应新发展的问题。而1776年《国富论》的问世,对英国解决这一问题具有极其深远的指导意义。

1815年,英国威灵顿公爵在滑铁卢击败了拿破仑,这震动了整个世界。有识之士发现,就英法两国的军事实力而言,英国的确稍逊一筹。但就市场经济而言,“小店主”的英国却远比法国发达。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斯密的市场经济而不是大不列颠的军队战胜了拿破仑。

关键人物 亚当.斯密(Adam Smith

 

1723 生于苏格兰的Country Fife 的 Kirkcaldy,他父亲是一名律师,是苏格兰的军法官和Kirkcaldy的海关监督。在Smith出生前去世,母亲Margaret出身于一个富裕的贵族家庭(地主之女),知书达理,教子有方。斯密在母亲的细心抚养和严格教育下长大成人。

1737 进入格拉斯哥(University of Glasgow)大学完成了拉丁语、希腊语、数学和伦理学等课程的学习,成绩优良,之前他一直在家乡苏格兰求学。

1740 被推荐进牛津大学(Colleges at Oxford),在此期间,他通过自己广泛阅读,深入学习了希腊和拉丁经典学说、外语、文学和哲学等方面的知识。

1746 回家乡从事学术方面的研究

1748 在爱丁堡大学讲修辞学与文学

1751 开始在格拉斯哥大学担任逻辑学和道德哲学教授,同时兼职学校行政事务

1759 出版《道德情操论》,此书获得学术界极高评价

1764 辞去公职,担任巴克莱公爵的私人老师,并陪同公爵漫游了整个欧洲大陆,期间的游历让他受益匪浅。

1766 回国后开始着手写作《国富论》

1773 国富论基本完成,开始对其进行润色修改

1776 国富论出版,立刻引起巨大的反响,影响遍布欧美,名声大噪的他,成为伦敦政界知名人物,以至国会讨论法案时,都常常以国富论为依据。

1778 与母亲在爱丁堡定居,担任苏格兰海关的五大总督之一

1787 选为哥斯拉格大学荣誉校长。在这段时间,他把自己的精力更多用在了他两部著作的修订工作上,单是国富论,就修订了5次之多。虽然一生著述很多,但因为去世前叮嘱朋友将自己的手稿全数销毁,所以很多成绩并没有流传下来。

1790717,与世长辞,享年67

  《道德情操论》《国富论》外加后人整理出版的《法律讲稿》这三本书,有机结合了道德伦理、法律和政治、经济等多方面学科理论,是斯密思想体系的完美体现。

斯密的经济理论统治欧洲和美国长达两百多年,采用斯密理论的国家,经济通常都会繁荣,亚当斯密之后直至现在,经济学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使得他的一些思想被低估甚至被遗忘,但毋庸置疑,正是斯密使经济学成为一门真正系统的科学,他是当之无愧的“自由企业的守护神”和“现代经济学之父”。

 

 

国富论与英国的崛起 (一)依靠贸易顺差来获得财富,重商主义开始兴盛

        英国一度推行的是重商主义政策,依靠贸易顺差来获得财富,但重商主义的弊端也逐渐突现,首先是市场上流通的货币过多,其次是资本活动被扭曲,许多行业畸形发展,最后致使本土与殖民地之间出现了难以化解的矛盾。

     依靠残酷的殖民掠夺,在两个多世纪的殖民活动中,英国建立起了一个庞大的殖民体系,并从中得到大量的额外的利润。

 

(二)依靠先进的技术获得财富,英国具备初步实力

    英国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发明蒸汽机的瓦特也是一名英国人。(具体细节可参看世界历史中的工业革命)

 

(三)国富论诞生,主张依靠自由经济获得财富

     斯密是英国崛起过程中的思想发动机,他在1976年出版的《国富伦》中建立了以自由竞争为基石的一种新的经济秩序,主张将经济交归市场。《国富论》的出版和传播,让市场经济这只看不见的手逐渐为英国上层所接受,并开始在英国发挥十足的威力。主要内容涉及:

        1.自由经济的基础:人人都有利己心,在分工的社会中通过货币中介进行自愿的互惠性交易来实现自己的利益。

2.自由经济得原理:在竞争的条件下,自发的交易行为会引导资源流动,从而实现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

3.自由经济的外在条件:“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等观念的普及,健全的法律体系;良好的社会道德、宗教体系;限制政府对市场的干预。

4.自由经济的实施要素:消除经济中一切限制资本和劳动力活动的因素;取消重商主义政策,放弃对出口的鼓励和对进口的限制。

  在国富论理论的指导下,英国取得了工业革命胜利,英国成为了世界工厂,为了实施自由贸易政策,英国利用其经济和军事的实力迫使一个又一个的国家打开了大门,从而形成了一个以英国为核心的商业贸易圈,并迅速扩张成为一个“日不落帝国”。

  当时加拿大和波罗的海是英国的林业生产基地,北美和俄国的平原成了英国的玉米生产基地。秘鲁为英国送来白银,南非的黄金也大量流向伦敦。印度和中国成为英国的茶叶种植园,英国的咖啡、甘蔗和香料种植园遍布东印度群岛。而澳大利亚则成为了英国的牧羊场。

二 国富论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威力?

在国富论中揭示了两大财富来源,斯密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以增加国民财富为主线,以资本主义社会的3个阶级的3种收入理论为核心,总结出国民财富增长的两种途径,第一种途径是分工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第二种途径是增加劳动者人数和资本积累。这两种途径都可以带来更多年产物,使国家财富增长。

市场经济是国富论一书探讨的重点。斯密认为,作为实现商品交换的市场,是一切经济活动得以实现的中心。在市场交换中,一种商品所表示的财富,既可以用凝结在其中的人的劳动量来衡量,也可以用一定的货币量来衡量。其中,虽然现实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但由于货物的名义价格最终决定一切买卖的合算与否,所以,它往往比商品的真实价格受到更多的关注。

在出现了资本累积和土地私有的社会里,商品的价格最终都要分解为3个部分:工资、利润和地租。

其中,工资劳动分配给工人,但劳动资本很难实现资本的累积。工资是劳动的自然报酬。劳动阶层很少把自己工资的剩余用于额外的投资。

利润分配给资本家,利润很容易成为再投资资本,资本利润的增减取决于社会财富的增减。但不管利润如何,资本家都会把积累下来的资本用于投资,以维持生产性劳动。

地租分配给地主,但地租难以实现资本积累,因为社会真实财富的增加,社会所雇佣的有用劳动的增加,都会间接提高土地的真实地租。但是地主很少会把资金用于土地改良的打算。

(一)分工带来财富增长

分工的深化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使社会财富积累的程度加快。1913年,福特首次采用了流水式装配作业线,大大提高了生产率。

(二)资本积累带来财富增长

利润带来社会资本的积累,通过再投资,不仅可以维持当前消费的部分,还可以用作资本的部分(固定资本及流动资本)投资农业、制造业、批发业、零售业。

其中,农业为社会制造年产品提供原料,比如养羊、养牛。它是其他资本使用方法存在的基础。二制造业把天然产物加工成适合使用和消费的年产品,批发业将天然产物及制造品从丰富的地方运往缺乏的地方,使两个地方的年产品能相互交换。零售业是大量的天然产物和制造品单个出卖,方便人们对年产品的消费。

(三)政府应承担的职能

斯密认为,节俭能使资本增加,奢侈和妄为只能使资本减少,因此,政府有必要倡导节俭的风气。这是政府应承担的职能之一。此外,把资金引入生产性行业,他认为,人们的勤劳和懒惰似乎取决于资本(用于生产性劳动的资金)和收入(用于非生产性劳动的资金)的比例。政府有必要将更多的资金引入生产性行业。

(四)银行在资金积累方面的作用

银行这种金融机构的出现,极大促进了一国资本的有效运用。慎重的银行活动可以使一国本来闲置的资本大部分被利用起来,因而可以增加一个国家的财富。

 

三 分工论:劳动力的改进原因和劳动产品的收入分配原则

第一篇       论劳动生产力增进的原因,以及劳动生产物自然分配给各阶级人民的顺序

第1章       论分工

第2章       论分工的原因

第3章       论市场范围对分工的限制

第4章       论货币的起源和作用

第5章       论商品的真实价格和名义价格,或其劳动价格及货币价格

第6章       论商品价格的组成部分

第7章       论商品价格的自然价格和市场价格

第8章       论劳动工资

第9章       论资本利润

第10章论工资和利润随劳动和资本的用途不同而不同

第11章论地租

 

凡是能够分工的工作,一旦使用分工制,就能够相应地增加劳动的生产力。一个国家的产业和劳动生产力如果极高,那么各种行业的分工通常也能达到极高的程度。

(一)恰当的分工可以大大提高劳动效率

      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改进,以及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多的娴熟程度、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

一般认为,只有微不足道的小型制造业分工才最精细。事实是,小型制造业的分工,并不比大型制造业更为精细。只是由于供给少数人小量需求的小型制造业,所雇用的工人数量必然不多,从而各部门工作的工人一般集中在同一工场内,使观察着能一眼看到。反之,那些大型制造业,由于要供给大多数人的大量需求,所以各部门都雇有大量工人,不可能把这么多工人集中在同一工场里,观察者要同时看见多个部门的工人也不可能。所以,大型制造业尽管实际上比小型制造业分成更多的工作部门,只是由于这种划分不像小型制造业那么明显,所以很少有人注意到。

指针业是一种小型制造业,它的分工常常引起人们的注意,现在拿它来做个例子。

首先,一个工人,如果没有受到过这种职业(分工的结果,使制针成为一种专门职业,即专业)的相当训练,也不知道怎样使用它的机械(发明这种机械估计也是分工的结果),那么即使再怎么努力工作,可能一天也造不出一枚针,当然更不可能造出20枚了。

但是现代商业已经使这种工作成为专门职业,并且将这种工作分成若干工序,其中大多数也同样成为专门的职业。一个人抽铁丝,一个人将铁丝拉直,一个人截断,一个人削尖铁丝的一端,一个人磨另一端以便装上针头。制作针头,还需要有两三种不同的工艺,安装枕头、表面涂白、最后的包装,都是专门的职业。这样,一枚针的制造被人为地划分为18道工序。在有些工厂,这18道工序分别由18个专门工人担任。有时候一个人也兼任两三道工序。密斯曾参观过一个这种小型工厂,只雇用10个工人,所以在这个工厂中,有几个工人兼任两三道工序。那个工厂很小,由于穷困,所使用的机械设备很简陋,但是工人们如果努力,每天也能制造出12针。假设每磅针有4000枚,这10个工人每天就可以造出48000枚针,平均下来,相当于一个人能造出4800枚针。如果他们不分工合作,不由每个人专门操作某道工序,那么不论他们怎么努力,一天也不可能造出20枚针,更不用说4800枚了。

对其他各种工艺及制造业来说,虽然不是所有的都能做这样精细的分工,合作也没有这样简单,但分工的效果总是同样的。凡是能够分工的工作,一旦使用了分工制,就能够相应地增加劳动的生产力。现在存在这么多不同的行业,似乎也是由于分工带来的好处。一个国家的产业和劳动生产力如果极高,那么各种行业的分工通常也都达到极高的程度。在漯河社会中由一人独任的工作,在进步社会中一般都由几个人合作完成。

在进步社会中,通常农民只是农民,制造者只是制造者。而且,生产一种完全制成品所必要的工作,也往往又许多工人共同完成。P17

农业的种种劳动随季节而变化,要让一个人只从事一种劳动事实上很难做到,因此,农业生产力增进的程度往往跟不上制造业。主要原因就在于,在自然条件下,农业不能完全采用分工制度。

(二)分工的好处

有了分工,同样数量的劳动者就能完成比过去多得多的工作量。原因有三个:第一,劳动者的技巧因为专业而日益精进;第二,通常,从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会损失不少时间,而分工可以避免这种损失;第三,由于专门机械的发明,使一个人能够完成许多人的工作。

下面分别进行详细的说明:

第一,劳动者娴熟程度的提高,必然增加他所能完成的工作量。分工的结果,每一个劳动者由于长期从事一种单纯操作,以至于劳动熟练程度大为提高。比如,习惯用铁锤而没有学习过制造铁钉专业知识的普通铁匠,一旦因为特殊事故必须制造铁钉时,他一天最多只能制造出两三百枚钉子来,而且质量还很差。就算学过制钉,但假如不是以制钉为主业,就算他全力以赴,也很难一天制造出800枚以上的钉子。而斯密的考察中曾发现,几个专门以制钉为业的不满20岁的年轻人,他们在全力工作时,每人每天能制造2300多枚铁钉。此外,制钉绝对不是最简单的操作,同一个劳动者,需要鼓炉、调整火力,要烧铁挥锤打制,在打制针头时还得调换工具。而以此为专门职业的人,其熟练程度一般会高很多,其操作的快速程度简直令人难以想象,如果不是亲眼看到,你绝对不会相信人的手可以这样快捷。

第二,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通常要损失一些时间,而节省这些时间所得到的利益,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得多。如果另一种工作需要使用完全不相同的工具,并且不再同一个地方进行,那么这种转换就几乎难以快速进行。比如耕作小块田地的农村织工,由织机转到耕地,又由耕地转到织机,一定要浪费很多时间。如果这两种工作能在同一地方进行,那么损失的时间无疑会少很多,但即便如此还是会有损失。劳动者从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时,通常要闲荡一会儿。在开始新工作的时候,很难立刻把全部精力投入工作,总难免心不在焉。在相当长时间内,与其说他是在工作,倒不如说他是在玩乐。闲荡、偷懒、随随便便这些恶习,对于每半个小时更换一次工作内容和工具,而且一生中几乎每天必须从事20种不同工作的农村劳动者来说,可以说是自然会养成的,甚至可以说必然会养成的。这些坏习惯使得农村劳动者总是散漫懒惰,即使在非常紧张的时候,也不能全神贯注地工作。因此,就算没有技巧方面的缺陷,仅仅这些习惯也一定会大大减少他所完成的工作量。P19

第三,分工使劳动者的精力集中,也就更容易发现工作中尚需改良的地方。历史上从不缺乏劳动者为简化和节省劳动而发明机器代劳的例子。简化和节省劳动的那些机械,其发明看来也是由于分工。人类把精力集中在单一事物上比起分散在多种事物上,更能发现达到目标的简易、快捷方法。分工使人们把精力自然地倾注在一种简单事物上,所以,只要工作上还存在改良的余地,各个部门的劳动者中,不久肯定会有人发现某种更加容易和便利的方法,来完成他的工作。所以,今天用于分工最精细的各种制造业的机械,有很大部分都是普通工人的发明。他们从事最单纯的操作,当让会更容易发现更加方面的操作方法和辅助工具,在此基础上发明出适合该操作的机械,就变得很容易。那些正在制造业中发挥重要作用,操作极为方便,产出相对高效的机械,都是普通工人为了使自己担当的那部分工作快速容易地完成而发明出来的。

比如,最早的蒸汽机,需要雇佣一个童工按照活塞的升降不断开闭汽锅与汽筒间的通路。有一次,担任这项工作的一个童工因为想和伙伴游玩,于是用一条绳子把开闭通路的舌门的把手系在机械的另一部分,舌门就可以自动开闭。因为贪玩而想出来得方法,就这样成为蒸汽机的大改良之一。

总之,在一个政治状况良好的社会里,各行各业的产量由于分工而大增,从而造成普及到最下层人民的那种普遍富裕的情况。一个劳动者,除了满足自身需求的数量以外,还有大量产物可以出卖。每个人都能以自身生产的大量产物,换得其他劳动者生产的大量产物。他人所需的物品,它能够充分供给;自己所需的物品,他人也能充分供给。这样,社会各阶级就会普遍富裕。

(三)分工产生的原因

在分工明晰的社会中,每个劳动者都可以更大限度地满足个人的需求,因为分工导致的劳动效率的提高,让自己可以生产大量自己无法消耗的产品,这就形成可互相交换的市场,个人可以提供他人所需的物品,而其自身所需的物品,也能由他人充分供给。

但分工使得现代人的生活都需要经由他人的劳动才能得到最终满足。小到我们手中的笔,大到我们居住的房屋(比如外形再简单不过的栖居小屋,都必须要经过伐木工人、五金构件生产者、建筑工人、装修工人)等许多行业的从业者共同合作才能完成。

一个不会做饭的人,也可以每天拥有非常丰盛的食物,这些食物并非来自农民、屠夫、菜贩子、厨师的恩惠,而是来自他们对自身利益的关心。他不是向他们乞怜,而是诉诸他们的自利心。他可以不必谈论自己的需求,但必须谈论他们的利益。给与他们所需要的。

除了乞丐之外,没有人主要靠他人的慈善来生活。但乞丐也并不完全依赖他人的慈善。乐善好施的人的确提供了乞丐的全部生存资源。但是,这种施舍行为满足了他的某种心理需求或者获得了某些社会人的认同。利用乞讨所得。乞丐可以同其他人一样让自己大部分日常需要通过契约、交换、购买来满足。

人类拥有一种互通有无,互相交换和互相交易的倾向,分工现象最早在原始社会就出现了,当一个人发现自己在某一领域具有特长时,他发现专门从事这一项工作,并以工作成果向别人换取自己需要的物品,可以给自己带来更大的利益。当某人发现自己更适合做什么时,并发现自己长期专业从事此活动可以使自己获得比以往更多的资源时,分工就自然产生了。

分工产生的真正原因还是出于人的自利心,比如原始游牧部落中的某个狩猎者,在制作工具的过程中,也许他发现自己在制造弓箭方面的才能远远超越了他人,于是他频繁地制造弓箭并以之与同伴交换牲畜和兽肉,长此以往,最终他会发现以这种交换方式得到的物品比他亲自到荒野中捕猎得到的更多。于是,出于利己的目的,制造弓箭会成为这名猎人日常最主要的工作。部落中另外一个人或许以制造和搬迁茅屋为特长,他以这种技能为他人服务,他人也同样以牲畜或畜肉作为回报。更多的人通过类似的途径把自己不能消费的那部分劳动产品拿去与他人交换,并获得更多的利益,从而成为专门从事某项工作的人,并在此过程中继续培养和完善他们在这一领域内的才能或天分。

()分工的限制

分工受市场范围的限制,一个地区如果没有水运而只有陆云,人们只能从事商业活动的一小部分,也只能提供现在人们在各种产业中所得到的相互帮助的一小部分。

分工的原因是交换,所以分工的范围必然受到交换范围的制约,也就是市场范围的制约。当市场很小时,没有人能专门从事一种职业,因为它没有能力把自己劳动产品中超过自己消费的剩余部分,去交换他所需要的其他人劳动产品的剩余部分。

市场的发展对于社会分工的进化有着相当的影响,没有足够发达的交易空间,单独从事某一工作的劳动者就不能交换到充分的,满足其生活需要的物品,这就是为什么在较偏僻、荒凉的地方,社会分工无法进一步细化的原因。

水运为各种产业开辟了广阔的市场,这是仅靠陆地运输办不到的。所以,正是在海岸以及通航河道的两岸,各种产业自然地开始分工,并且得到改进。

比如:一辆宽轮货运马车,2个人驾驶、8匹马拉,大概6个星期才能在伦敦和爱丁堡之间来回运送将近4吨货物。而在大概相同的时间,一艘由6个或8个人驾驶的轮船,通常可以在伦敦和利斯港口之间来回运送200吨货物。可见通过水运,在相同的时间里,6个或8个人可以在伦敦和爱丁堡之间来回运送由100个人驾驶、400匹马拉动的50辆宽轮货运马车的载货量。从伦敦到爱丁堡陆运200吨货物,最便宜也要开支100个人3个星期的生活费,以及与这种开支大体相当的400匹马和50辆大车的损耗。而水运同一重量的货物,只需要开支6个人的生活费,一艘载重200顿的船只的损耗以及保险费的差额(陆运保险和海运保险之差)。所以,如果除了陆运以外没有其他交通手段,那么除了与重量相比价格非常昂贵的物品之外,没有任何其他货物能从一地运往另一地。他们就只能从事现在在两地之间存在的商业活动的一小部分,也只能提供现代人们在各种产业中所得到的相互帮助的一小部分。以此类推,在世界各个遥远地区之间就不可能有多少商业,或者根本没有任何类型的商业。

这也是为什么,世界文明最早起源于位于地中海沿岸的国家。因为地中海实世界闻名的内陆海,没有潮汐,通常很少有巨浪,岛屿众多且靠近邻近的海岸,所以非常有利于世界最初的航运事业。

    假使世界上只有陆运,则各偏远地区间的商业,一定无法进行,因为相对于水运而言,陆运总是显得更为吃力和麻烦。至今仍然处于野蛮为开化状态的一些国家,地理上不具备便利的水运条件似乎也是它们无法走向发达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一个国家和地区要发展经济,首先要发展交通。

思考:日不落帝国为什么最后没落了?

      马克思《资本论》?



读书荐书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20919-537784.html

上一篇:听............
下一篇:经典资料常有,但几人能读?
收藏 IP: 125.71.130.*| 热度|

1 zhangcz07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7 17: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