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给研究生上专业课,本来想好了一套教学思路,希望从基本原理到理论的数理解释,再到理论联系实际,从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着手给学生讲课,但是,一问管理方面的老师,才知道讲课必须按照以前规定的该课程的教学大纲循序渐进,而那个大纲,在我看来不是培养能力的,而是传授知识的。到了研究生,尤其是科学院研究生院这种以培养科研人员为主的地方,还以一个模式的传授知识为主,能培养出什么学生?如果本人擅自改变教学内容和方式,必须先写一个大纲,重新申请。我没那份功夫,也不认为有那个必要,不改就不改吧,照本宣科,讲完拉倒。这也是我讲了一个学期就不想再讲的原因。
研究生教育,与本科教学最大的区别是,本科生属于素质教育,以提高劳动者的知识和科学素养为主要目标,因此,照顾到大多数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是必要的;而到了研究生阶段,研究生培养应该是以培养学生的个性和特点,发挥其长处为主,培养起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是应该做的,那种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大纲还是早点废掉为好。
在互联网和各种数据库越来越完善的今天,需要知识只要几分钟就可以down下来,知识还需要传授吗?一个年轻人想成为一名与众不同的研究人员,有点自身的价值,只需要两个能力:一个是寻找和理解知识的能力;另外一个是将已有知识融会贯通,用于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想当一个有作为的科学家或者发明家,给人类贡献一点知识或者给社会起点积极的作用,那么需要一点发现问题的能力。而发现问题能力的基础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动力来自好奇心,反复的做和思考同一件事情是必由之路。那种莫名其妙的号称创新的猎奇还是少一点为好,因为猎奇看到的都是现象,即便文章发表在NSC上,也不见得有啥价值。之所以追求和炫耀那些猎奇并引以为自豪或误以为是伟大的知识贡献,只是因为自己的无知和无能,以为那是一种能力。
什么样的师傅就会有什么样的徒弟,一个只会学习知识,灌输知识的师傅只值一张盗版光盘的价值(叶大年院士语录),那么带出来的学生估计也不会超过5块。而之所以这样的师傅被推崇,原因很简单,那就是按大纲规定对研究生进行了知识的传授,这也是中国科学没希望的所在。废除研究生教学大纲,让一个老师想怎么讲就怎么讲,或许有很多的课会吸引老师们甚至不同专业的教授来听,促进学科交流和融合,创新和创造的产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啥时候课堂上有个像小平邦彦那样,话都说不清楚,说话声音象蚊子一样,不拿讲义,没有PPT,没有课本,但是逻辑和条理非常清晰的老师出现在讲台上,除了研究生外,还有很多的教授前来听课,中国科研可能就真的快上档次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1814-636293.html
上一篇:
请教:大树是靠什么把水送到几十米高的叶子上的下一篇:
领导们在开会,不要打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