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力学教育史纲
刘浔江
史鉴使人明智。 ——培根
摘要 鉴于力学教育在我国理工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对工程教育的非凡贡献,面对我国力学教育而今在商业大潮的裹挟下已被逐渐边缘化的现实,本文试图对自力学教育进入中国视野的这一百多年来的历史作一个梗概梳理和论述,以期求得对力学教育有一个正本清源的认识。全文按中国力学教育沿培养专业力学人材和向在校学习非力学专业(主要是高等工程教育)的学生传授力学专业知识两个方向、分五个时期论述:力学教育初创时期(1840-1914);力学教育初具时期(1914-1949);力学教育的调整与发展时期(1949-1966);力学教育的恢复与发展时期(1976-1993);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元年后的力学教育(1993~)。
关键词 力学 力学教育 力学专业 高等工程教育
中图分类号 O91
文献标识码 A
1.引言 “力学”一词最早似源出《齐东野语》:北宋王俊民(11世纪)“性刚峭不可犯,有志力学”①,不过其含义即现在的“努力学习”之意,并无现代科学的意义。真正使“力学”一词具有现代科学的意义,当是明天启七年(1627年)时,王征(1571-1644)和传教士邓玉函(Johnnes schreck,1576-1631)译第一部介绍西方力学著作《远西奇器图说》以后的事。《远西奇器图说》写道:“此书本名原是‘力艺’”。“力艺,重学也。”②《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对此进而阐明道:“征译是书,其术能以小力运大力,故名曰重,又谓之力艺。大旨为天地生物有数、有度、有重。数为算法,度为测量,重则此力艺之学,皆相资而成”。鸦片战争(1840年)后重学已在《重学》专著中被划分为静重学(即现在的所谓静力学)、动重学(动力学)、水重学(水力学)、气重学(气体力学)。直至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以后,现代含义的”力学“一词才正式出现于中国。而力学教育也在这前后进入中国的视野。
鉴于力学教育在我国理工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对工程教育的非凡贡献,面对我国力学教育而今在商业大潮的裹挟下已被逐渐边缘化的现实,本文试图对自力学教育进入中国视野的这一百多年来的历史作一个梗概梳理和论述,以期求得对力学教育有一个正本清源的认识。所谓以往鉴来者也。
由于中国力学教育源于机械工程教育之肇始③,,其后又与我国理工教育、特别是工程教育密切相连、而我国的工程教育却始终被社会环境和我国的科技背景的变化所左右,据此,中国的力学教育似可分为以下几个时期加以讨论:
(1) 力学教育初创时期(1840-1914);
(2) 力学教育初具时期(1914-1949);
(3) 力学教育的调整与发展时期(1949-1966);
(4) 力学教育的恢复与发展时期(1976-1993);
(5)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元年后的力学教育(1993~)。
2.力学教育初创时期(1840-1914);
1840年,英国发动了“旨在维护鸦片贸易”[1]的对华侵略战争,逼使中国签订了近代中国历史上第一个
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其后的1843年又逼使中国签订了《虎门条约》,次年在美、法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 周密,《齐东野语》卷六,《王魁传》。
② 王征、邓玉函,《远西奇器图说》卷。
③ “力学”一词源于希腊文μηχανη,本就有机械的意义。科学史表明“机械”与“力学”间早已存在着一种内在关系,以中国当时之背景,中国力学教育源于机械工程教育之肇始也就是再自然不过了。
国的要挟下,《望厦条约》、《黄埔条约》等不平等条约也相继签订。第一次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等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社会开始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政治上,中国的独立主权受到严重侵犯、领土完整遭到破坏,司法、关税等主权亦相继丧失,中国开始受制于西方列强;经济上,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遭受资本主义经济的强烈冲击,并逐步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廉价原料供应地。从此,中国由一个独立的封建国家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置身急剧变化的时局,清廷一些臣僚开始反思夷强我弱的现实,试图通过买办洋务来振兴局面,富国强兵。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洋务派在机械、造船等方面开始向西方学习。此时的中国学者亦认识到:中国士人与工匠所谋相分离,缺乏算学、重学等方面的研习,决难在在制器方面“与西人争胜”①。在洋务派的推动下,结合“造炮制船”之需要开办学堂、培养人材。京师同文馆便是洋务派办的第一所洋务学堂,它是1862年应急需翻译人材而设。1866左宗棠奏设福州船政学堂,培养船舶设计制造人员和驾驶人员。
以培养船舶设计制造人员的福州船政学堂的前学堂于1913年易名海军制造学校,教学课程如机械制造、蒸汽机、船舶和飞机制造等已是以算学、重学为先修基础课的课程了。
此后,各地不断开设设有机械、土木、冶金、采矿等科系的新式学校,如1895年盛宣怀以哈佛、耶鲁
大学学制为兰本在天津创办的中西学堂(亦称北洋西学堂)②、1896年江南制造局仿照日本大阪工业学校章程办的工艺学堂③和河北创办的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④等。1898年按照光绪皇帝6月11日发布的《明定国是诏书》又设京师大学堂。1902年以翻译西方书籍和培养人材为宗旨的同文馆并入京师大学堂⑤。1903年清政府制定并颁发了《大学学堂章程》,统一了必修课程。以机械系为例,其所开之23门课中的算学、力学、应用力学、热机学、机器学、水力学、水力机、机器制造学、应用力学制图及实验、蒸汽机及热力学、机器几何及机器力学等无不涉及力学。
19世纪70年代,特别是90年代以后设立的不少新式学堂多有开设机械、土木方面课程。上面提到的盛宣怀创办的中西学堂就设有机械、土木等科。1896年盛宣怀又在上海创办了有大学水平的南洋公学⑥。1910年和1914年南洋公学还分别建立了电机、材料两个实验室。
据统计,从1862年奕?奏准创办京师同文馆到1894年在烟台创办烟台海军学堂,30多年间,洋务派共创办新式学堂24所,成为中国近代教育新式教育的开端。
为“与西人争胜”而向西方学习方面,除开办新式学堂外,清政府还开始派员出国留学。在中国第一位留美大学毕业回国的留学生容闳的努力争取下,清廷于1870年批准了派留学生赴欧美留学计划、以进一
步学习西方“探其巧技造作之原”。【2】1872年农历七月,容闳带首批30名幼童赴美留学,到1875年共向美
国派出120名幼童。(可惜这批留学幼童清廷担心被同化,1881年几乎全部撤回而使他们学业半途而废。其中最后真正学成归国的仅詹天佑一人,他在后来的中国铁路建设上作出了突出的成绩)。
1873年底沈葆桢奏请派船政学堂学生赴法“深究造船之方,及其推陈出新之理”[3],获李鸿章之支持而实施。李鸿章也认识到:中国仿造成洋船,“皆其初时旧式,良由师资不广,见闻不多,官厂艺徒虽已放手自制,只能循规蹈矩,不能继长增高。即使访询新式,孜孜效法,数年而后,西人别出新奇,中国又成故步,所谓随人作计,终后人也。若不前赴西厂观摩考索,终难探制作之源“[4]。1876年6月,李鸿章命李凤苞、日意格拟定留学章程。日意格还拟定了一份五年制教学计划,其中前三年所修课程即有重学统论、水力重学、汽学、轮机重学等多门力学课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 见丁拱辰《演炮图说辑要》(1843)
② 中西学堂于1902年改名北洋大学,1952年又改名天津大学。这是我国最早的一所按西方模式建立的工程教育大学。
③ 1905年工艺学堂与广方言馆合并,改为工业学堂,同年又改称兵工学堂。
④ 1905年迁唐山改名为唐山铁路矿学堂,后易名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唐山大学、唐山交通大学、国立唐山工学院等。1949年与北京铁道管理学院合并,改名中国交通大学,1952年改称唐山铁道学院。1972年迁成都再易名西南交通大学至今。
⑤ 1912年京师大学堂改名北京大学。
⑥ 南洋公学1911年易名南洋大学,1912年又改名上海工业专门学校。1921年改组为交通大学。
总上所述可以看出:自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4年止这一段时期,中国已渐渐认识到要不受烈强的欺压,必须向西方学习。在洋务派的操持下,他们以机械、造船等方面为主向西方学习而开办学校和派员国外留学。因而可以说这一时期,中国之力学教育主要是源于机械工程之肇始而进入中国之视野。如果说近代大学培养工程技术人材之发端始于1895年之北洋大学(今天津大学)、1896年之南洋公学(今交通大学和唐山路矿学校(今西南交通大学),那么说它们具有今天中国工程教育的奠基意义也是不为过的。但是也应看到当时的中国废除科举、发展新学的一个基本动因,就是针对旧学之“无裨实用”的积弊,因而洋务时期的工程教育,又因均以武备、船政等‘实学’为主,并以“教育救国”等认识作为办学的动机,所以我国那一时期工程教育的培养目标也就难免不打上强烈功利价值的烙印。自然力学教育也概莫能外!
(待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18: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