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u4335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u4335

博文

高校教材刍言

已有 6465 次阅读 2009-3-30 16:49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高校教材刍言

“北大教授出版十一五教材涉嫌抄袭,被判赔4000元”最近在学界是很热议了一阵子。且不说一审、二审法官们错判的法律依据(事实上抄袭教材也无法可依),这里只想就被告陈尚群教授、杨芙清院士的下述辨词,即“陈书所引用孟书的内容都属于知识体系中的专业基础知识、概念、基本事实、基本原理、,有的是人们的常识问题,其他的同类书籍上有类似的表述,某些段落均翻译、借鉴自国外同一部经典教材。”和“科技作品不同于文学作品,表达的有限性决定了作者在创作时必须遵守客观直接、简明扼要的写作要求,不能任意发挥,大学教材不同于学术专著,首要目的在于向学生讲授学界公认的最基本的概念、理论、知识、技能,大学法律教材都大同小异,作为科技作品的大学计算机教材更不可能相差很大。”谈点看法。

 首先,辨词给人的初步印象是身为教授、院士的两位“教师”对什么是教材(subject matter)其实是不甚了了的。按辞海给教材下的定义是:“根据教学大纲和实际需要,为师生教学应用而编选的材料”。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则指出教材或是“根据一定学科的任务,编选和组织具有一定范围和深度的知识和技能的体系”或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一切教学材料”。虽则上述文字表述不同,但对教材的本质认识是一致的。若再对教材细分,作为被告方的书只是教材中的教科书(textbook,它应是“根据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内容和教学法的要求,以简洁明确的文字,系统的阐述一门课程的知识作为教学用的书籍。”(潘懋元,《高等教育学》上册)既要根据教学大纲、实际需要和教学法要求,又要按照一定学科的任务去编选和组织具有一定范围和深度的知识和技能的体系,那就不是随便将学科“知识体系中的专业基础知识、概念、基本事实、基本原理”以及“人们的常识问题”抄凑一下就能成为一本符合教学要求的教材(以下主指教科书)的。就说同一学科中的基础知识、概念、基本事实、基本原理随着受教对象的不同、其表述的形式、深浅等也会是不一样的,不是吗?恕笔者直言,目前泛滥于书市的不少冠名“××原理”、“ ××学”、“ ××教程”之类的教材就属此类。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前些年出于评职称等功利目的,这种抄凑成书很时兴了一阵子。报载某高校一老师一年不到就出了六本这样的书实在是令人感佩其超人的能力!

 其次,教材具有不同于其他精神产品的一些特点,这特别是其创作的限定性。虽说教材内容主要是对证明成熟的科学知识作出总结、归纳和取舍,但它又不仅仅只是对已有知识的简单堆砌和重述,像辨词说的那样“教材都大同小异”,其文字表达、教学体系(teaching system)又体现了它的创造性。其实,一门学科的科学体系一般来说是唯一的,但这个体系反映到教学上形成的教学体系则可能不止一个而不是唯一的。教育实践证明:一个好的某学科的教学体系,将有助于该学科的有效学习和掌握、并加速人材的培养。那么什么是有助于有效学习和掌握的较好教学体系呢?笔者认为它至少应是符合以下特点的教学体系(见拙写之《关于高等工程教育中基础课之教学体系的讨论》:

第一,             应从专业的要求出发,尽可能采用对学习有最好效果、而又与该学科科学体

系有适当统一的教学体系。只有当此学科的科学体系和专业要求、学生易接受性等发生了矛盾时,才会对该学科科学体系作出某些牺牲。

第二,             某专业中的一门课程的教学体系是作为该专业课程结构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

分、而与其他课程密切相关的体系,其组成材料(教学内容)必须保证其邻接课程和后继课程的学习。

第三,             课程的教学体系是正确教育思想指导下的产物,特别是工程教育中的基础课

程的教学体系应是自然科学理论和工程技术相综合后所要求的那种教学体系。

此外,教学体系是否采用公理化教学体系(axiomatic teaching system,弃旧纳新等均需

在我们编写教材时要加以慎重考虑的。试想那种认为“教材都大同小异”,类似于它书似的照抄一下,甚或“某些段落均翻译、借鉴自国外同一部经典教材”的抄拼之作,决难成为一本适合教学的好教材的。

其三,教材的另一个不同于其他精神产品的特点是教学实践的重要性。对于教材编写,编者的学术水平、文化知识和写作能力固不可少,但教学实践却更为重要。只有在长期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的教师才能编写出深入浅出、附合教学实际、非“千书一面,似曾相识”的教材。说句不中听的话:并非只有所谓的学术水平高就能编写出好教材来的。

其四,教材是但又不是一般的书籍,它不仅是教学经验的总结,而且还是一种科学著作。因此,教材的水平不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教学质量的水平,而且也反映着科技发展的水平。由于高校教材是教师施教和学生学习的基本依据,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间的中心环节,起着桥梁和纽带、,以及担负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材的媒介作用,这就要求它必须适应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及时地将一些科技成果转换为教学内容、以体现教材的先进性。从这一点出发,我们认为编写高校教材还须注及以下几个方面:

1.   综合化  按照传统课程组织结构的认识,课程仅是一些各自孤立的学科的总合,显

然在现代科学技术多学科交缘而日异综合的今天,这种认识是不利于学科间的交流及新学科的产生的。其实,早在上一世纪50年代初,茅以升先生就曾指出:“各种异名之课程,应重加整理,其性质类似者,即合并为一,以减分歧,盖课程之命名,原属假定,其间并无严格之界划也。”在高校课程综合化已是当今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趋势的今天,课程综合化也正是现代科学技术日益综合、多学科交缘在教学上的一种反映。特别地,有时将分属不同分支的学科课程按照某种方式加以综合,这本身就有利于课程间的相互渗透、并使某些传统课程教学有可能越出局限于很小而相互割裂的分支内、以致模糊了它们的联系和共同基础探讨的藩篱。

2.整体优化  某学科课程之整体优化取决于综合化综合方式之选取,而这又体现在课程结构设计及课程内容优化两方面。前者以兼顾各课程的组成要素的联系为主要考虑线索,这是课程结构整体优化的实质。有了课程结构整体优化工作,就为把教学内容作为一个系统工作、并从整体上更新课程内容、明确课程分工、调整本课程与其他课程内容上的衔接等奠定了基础。

    3 现代化   这是现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在教学中的必然反映。如在注重基本概念、

理论、技能方面教学的前提下,也作某些现代科学技术基础理论的引进和处理;在讲清有关

概念的物理意义和工程背景的同时,不忽视必要的严格数学处理等。当然,在教材的现代化

趋势中,为了贯彻少而精的原则 还需认真甄选需要引进的最新科学技术成果,内容上特别

注意与已修、同时并进和将修诸课间的相互衔接,尽量避免遗漏和重复。

         综上所述,可知高校教材既是教学用书,说它也是一种科学著作那也是毫不为过的。如果认同笔者对高校教材的上述一些刍言,那种“大学教材不同于专著”、“ 大学法律教材都大同小异”和“作为科技作品的大学计算机教材更不可能相差很大”之类的观点就值得认真商榷了。

编写教材是一件非常严肃的工作,由此也就想到了此前和现在不少高校不同程度地存在

着的滥编教材现象:出于职称评定等功利目的,不少教师组成某教材编写班子。参编者只要包销一定数量的教材、并先筹交一定的书号费,便即形成一个自编、自审、自用和编者包销的“三自一包”的教材出版奇观。如此,参编者既可借此分得稿酬,又可于评定职称、申报科技进步奖(湖南省科技进步奖励条例第十二条就曾将科技教材列为科技进步奖励范围)时捞得职称和奖金,而出版社也因此而“创收”。这种“双赢”的结果往往导致同一选题的教材版本低水平重复,内容上的东拼西凑、随意抄袭也难以形成一定的风格和特色。

与上述滥编教材情形形成对照的、也是值得我们引为榜样的是为我们留下不少高质量优

秀教材的老一辈教育家,他们为了写出一本高质量的教材是“锲而不舍,孜孜以求,几乎每一个寒暑假,都把时间化费在教材上”(上海交大吴镇教授语)。或者在正常的法治环境下、当我们的教材编写者都进入了明宋应星的“此书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也”的“《天工开物》”境界,也许优秀教材就会源源不断地进入我们的大学课堂。

                                              200938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17-223412.html

上一篇:净化学术生态环境离不开真正的学术评论
下一篇:我国科技政策与自主创新的若干讨论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16: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