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rlindwh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erlindwh

博文

[转载]同济大学德语系教师论文与著作

已有 1991 次阅读 2023-11-16 20:38 |个人分类:德语教师|系统分类:人文社科|文章来源:转载


同济大学德语系教师论文与著作

2023.11.16


https://deutsch.tongji.edu.cn/xsyj/jslwyzz.htm



*表示用德语撰写。
   
     
   



1陈忱1. 中德熟语中动物象征意义的比较。《德国研究》, 2004年 4期
2陈忱2. 备战大学德语四级考试——词汇篇.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7
3

4陈慧A. 论文
5陈慧1.   “德语中第二格的替代表达”。载《德语学习》,2012,第5期
6陈慧2. Euphemismen im   Deutschen. In: Deutsche Sprachwissenschaft international, Band 10, Peter   Lang: Frankfurt a.M., 2010
7陈慧3.   “德语委婉语的构成及其交际功能”。载《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第4期
8陈慧4.   “试论德国法律对中国近、当代的影响”。载《德国研究》,2007,第1期
9陈慧5.   “文化导入与基础德语教学”。载《黑龙江教育》,2007,第1期
10陈慧6.   “德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法学家-萨维尼的生平与学说简介”。载《德国研究》,2003,第4期
11陈慧B. 译文、译著
12陈慧1.   “公众参与下的教育”,“论学校与生活的关系”。载《赫尔巴特教育论著精选》,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11。
13陈慧2.   《智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合译)
14陈慧3.   《心灵的焦躁》。安徽:安徽文艺出版社,2004。(第二译者)
15陈慧4.   《赫尔巴特文集》。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合译)
16陈慧5.   《相对论入门》。上海:百家出版社,2001。
17陈慧C. 教材、教辅、工具书
18陈慧1.   《德语语法精讲》。2013,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合编)
19陈慧2.   《德语语法丛书-不规则变化动词板块》。2003,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陈慧3.   《衣食住行在德国》。2002,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合著)
21陈慧4.   《基础阶段德语考试模拟试题》。2001,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合编)
22

23陈明浩1.   从德语水平考试(PNdS)到外国学生高校入学考试入学德语考试(DSH).《联邦德国研究》1996年1期
24陈明浩2.   浅述语言学理论对德语测试的影响.《同济教育研究》1996年3期
25陈明浩3.   谈谈在德语水平测试中做文章阅读理解问答的技巧.《联邦德国研究》1996年4期
26陈明浩4.   在德语教学中加强交际性句型操练.《同济教育研究》1997年1期
27陈明浩5.   同济大学对外德语培训成绩斐然.(参编)《德国研究》1996年1期
28陈明浩6.   德语六级考试指南.(参编)同济大学出版社
29陈明浩7.   商务德语词汇的专业性.《德语学习》2001年5期
30陈明浩8. 德语情态动词. 译文出版社 2003
31陈明浩9.   重视语言学理论对德语测试的指导.《同济教育研究》2006年1期
32陈明浩10.   德语“德福”的实施与德语口语教学的思考.《同济教育研究》2006年2期
33陈明浩11.   浅议德福考试中的作文部分.《德语学习》2006年5期
34陈明浩12. 跨文化经济交际中进出口商标的翻译.   《应用语言学》19卷,Peter Lang 欧洲科学出版社 2006
35陈明浩13. 德语动词四千例.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
36陈明浩14. 语言学及其教学法测试方式.   中德视野下的现代化日尔曼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报告. 2007年5月
37陈明浩15.   从中德文化的差异看中国商品出口到德国的商标译名. 《中德跨文化交际新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7
38陈明浩16. 德福作文高分突破.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8
39陈明浩17.   语言学及其教学法,方法论及其测试方法. 《中德视野下的日尔曼语言学和德语教学》,2010年. 德国Peter Lang出版社. 第十卷.
40

41陈宇A. 专著
42陈宇1. Verbessern   chinesische Studierende ihre Sprechfertigkeit im Deutschen während des   Fachstudiums in Deutschland? Eine empirische Untersuchung unter   Berücksichtigung sozialer Aspekte. Peter Lang: Frankfurt a.M., 2012.
43陈宇B. 论文
44陈宇1. „Zum Weitererwerb   der Sprechfertigkeit im Deutschen von chinesischen Studierenden während des   Fachstudiums in Deutschland – Eine empirische Untersuchung“. In: Reuter,   C./Schlief, A. (Hrsg.): Linguistische und sprachdidaktische Aspekte   germanistischer Forschung Chinesisch-Deutsch. Peter Lang: Frankfurt a.M.,   2014, S. 73-91.
45陈宇2. „Die deutsche   Sprache für chinesische Studierende an deutschen Hochschulen – Einstellungen,   Gebrauch und Beherrschung“. In: Schneider-Wiejowski, K. et al. (Hrsg.)   Vielfalt, Variation und Stellung der deutschen Sprache. de Gruyter: Berlin,   2013, S. 517-535.
46陈宇3.   „Motivationsforschung und Deutsch als Fremdsprache“. In: Sprachdienst, 1,   2012, S. 40-41.
47陈宇4.   “中德体态语趣谈”。载《德语学习》,2012,第5期,第35-43页。(第二作者)
48陈宇5.   “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及德国测试成绩分析”。载《同济大学学报》,2003,第5期,第111-116页。(第一作者)
49

50崔庆华1. 《新编大学德语六级考试模拟试题》.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11年3月
51

52邓白桦A.论文
53邓白桦1、“试论德国‘1914年思想’”,载于《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8月第4期(唯一作者)2、“1945-1949年冷战初期德国政治家的政治立场”,载于《历史教学问题》,2009年8月第4期(唯一作者)3、“柏林墙探秘”,载于《历史教学问题》,2008年10月第5期(唯一作者)
54邓白桦4、“‘企业共同体取代阶级斗争’-纳粹执政初期政府与企业主集团关系探析”,载于《安徽史学》,2007年9月第5期(唯一作者)
55邓白桦5、“纳粹党的企业代表会政策与德国经济民主的消亡”,载于《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7年3月第2期(第二作者)
56邓白桦6、“对纳粹主义的批评不是一蹴而就的――采访德国国际教科书研究所”.《南方人物周刊》2006年第15期(唯一作者)
57邓白桦7、“浅析德国人和犹太人的不同历史认识”,《历史教学问题》,2004年4月第2期(第二作者)    
58邓白桦B.著作、教材和译著
59邓白桦1、《德国通史》第五卷《危机时代》,江苏人民出版社,2019年3月(参与撰写)      
60邓白桦2、《大学德语四、六级考试高分突破——听力理解》,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年7月(参编)
61邓白桦3、《纳粹德国“企业共同体”劳资关系模式研究》,同济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专著)
62邓白桦4、《格林童话》,连环画出版社,2008年7月(参译)
63邓白桦5、《德语语法丛书•名词板块》,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12月(参编)
64邓白桦6、《世界经典童话系列•格林童话》,朝花少年儿童出版社,2003年7月(参译)    
65

66丁敏A. 论文
67丁敏1.   “德语翻译硕士培养模式探索”。载:《德语人文研究》,[2015],第1期,第35-40页。(第二作者)
68丁敏2.   “德语发音疑难解析”。载《德语学习》,[2012],第1期,第63-66页。
69丁敏3.   “浅谈德语中的因果关系”。载《德语学习》,[2008],第1期,第52-54页。
70丁敏4.   “沙米索《尼怨》出处考”。载《中国比较文学》,[2007],第2期,第133-147页。
71丁敏B. 教材、教辅、工具书
72丁敏1.   《大学德语四级考试真题与解析》。2007,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第三编者)
73

74丁伟祥1.   德语情态动词的用法,词义及汉译问题的探讨.《同济大学学报》1985年3期
75丁伟祥2. *   张辛辛“北京人”记实小说三篇(参译).德国Eugen Diedrichs出版社, 1986
76丁伟祥3.   *试论阿尔弗雷德·德布林的长篇小说《1918年11月》.上海书店
77丁伟祥4.   *工科学生科技德语教材编写思路.“科技德语语言学和教学法”国际会议报告,上海1997
78丁伟祥5.   德国报业发展历史简介及现状.《德国研究》1998年1期
79丁伟祥6. 大学德语教程(2,3册)(参编)   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
80丁伟祥7. 马·拉尼茨基访谈录. (翻译)   《外国文学动态》 2000年1期
81丁伟祥8.   “科尔及基民盟政治献金震动德国”.《德国研究》2000年2期
82丁伟祥9.   德国通过“绿卡“在全球争夺计算机人才.《现代工商》2002年 8期
83丁伟祥10. 女拳师 (翻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
84丁伟祥11. 政治献金案困扰德国朝野政党--   联邦议院大选前夕面面观. 《德国研究》 2002年3期
85丁伟祥12.   *工科学生科技德语教材编写思路.《应用语言学》第12卷, PETER LANG欧洲科学出版社,2003年1月
86丁伟祥13.   德汉翻译中的词类转换和翻译技巧.《同济大学学报》2003年4期
87丁伟祥14. 科技德语教程. (主编)   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
88丁伟祥15.   走出混乱(翻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7月
89丁伟祥16.   英卡·帕莱和她的处女作《女拳师》—— 一部压抑而又打动人的城市小说《德国研究》2004年2期
90丁伟祥17.   伯尔:在施特拉伦市召开的欧洲译者中心开幕式上的讲话 (翻译).《外国文艺》2005年4期
91丁伟祥18.   君特·格拉斯访谈录:一位道德说教者的忏悔. (翻译)《外国文艺》2006年第6期
92丁伟祥19.   长久的历史阴影――里芬施塔尔回忆录和她在中国的接受. 中德视野下的现代化日尔曼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报告. 5/2007
93丁伟祥20. 艺术魅力的追寻与探索 -   透析里芬施塔尔矛盾深层的艺术核心. 《德国研究》. 2007年第一期
94丁伟祥21. 里芬施塔尔回忆录 (译著)   学林出版社. 1/2007
95丁伟祥22. 英戈 舒尔策:幸福的瞬间   (译文). “德语新小说选”上海译文出版社. 8/2007
96丁伟祥23. 漫谈德语口语课教学法思路.   同济大学校庆学术报告. 5/2008
97丁伟祥24.   长久的历史阴影-里芬施塔尔自传和在中国的接受. 《文学之路-中德语言文学文化研究》, 2008年第九卷. 德国K&N出版社
98丁伟祥25.   献给堤契诺的文字、诗歌与画-走进黑塞的《堤契诺之歌》. 《德国研究》. 2008年第一期
99丁伟祥26.   如何把握德汉翻译中的意译--以原语和目的语之间的关系为例. “全球化中的日常与专业交际”国际学术研讨会. 上海 2010年5月.
100丁伟祥27. 马丁   莫泽巴赫:威斯滕特(节选)(翻译). 《外国文艺》. 2010年第4期. 2010年8月.
101丁伟祥28.   科技德语教程(第二版)(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同济大学出版社. 2010年9月.
102

103葛放1.   中奖女神-丽莉(德国电视连续剧第四集).(翻译)1993年在上海东方电视台播出
104葛放2.   暴风雨之夜.(翻译,德国电视二台送展影片)1993年上海电视节期间在上海电视台、上海有线电视台等播出
105葛放3.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驻上海工商代办处的介绍资料.(中、德文本的编写和整理)
106葛放4.   现代德语实用语法.(参编)同济大学出版社
107葛放5. 维拉,小维拉.(翻译,   德国巴伐利亚电影公司送展电视连续剧) 1996年上海电视节期间在上海电视台、上海有线电视台等播出
108葛放6.   从篇章语言学出发,循序渐进,培养阅读技能.《同济教育研究增刊》1997年2期
109葛放7.   *专业文化与专业语言.(参编)“科技德语语言学与教学法”国际会议报告,上海1997
110葛放8.   一个半梦半醒的女人(原名:手机杀手). 德国卫视一台拍摄的电影. 1999年12月上海电视台播出
111葛放9.   着眼21世纪,培养德才兼备的外语人才--试论外语人才的文化素质教育.《高等学校教学研究》1999年4期
112葛放10.   全球竞争,全球价值,全球责任.(翻译,罗曼·赫尔佐克在瑞士圣加伦举行的27届国际经济管理研讨会上的报告)《跨越边界》复旦大学出版社
113葛放11.   德语文字规范改革的历史回顾和主要内容.《德国研究》1997年2期
114葛放12.   我要的是德国统一——科尔自述.(翻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99年
115葛放13.   知识与感知——探究人类的大脑.(翻译)百家出版社2001年
116葛放14. 德语水平测试——阅读.   (主编)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年
117葛放15.   剧毒楼房.(翻译)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2004年
118葛放16. 来自亡者的信件.   (翻译)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7年
119葛放17. 冒险小虎队系列——来自亡者的信件.   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7
120葛放18. 翻译的苦与乐.《译友》. 2008
121

122葛艳1.   从文化休克现象谈德语强化教学中德文化教学的几个层面.《德国研究》2001年5 期
123葛艳2. 中德文化差异比较. 同济大学学报,   2001年8期
124

125葛艳A. 论文
126葛艳1. “freuen”   是真反身动词吗?——关于反身动词的疑惑与解惑”。载《德语学习》,2011,第4期。    
127葛艳2. “文明的共存还是文明的冲突 ——   哈拉德•穆勒与塞缪尔•亨廷顿的对话”。载《德国研究》,2004,第1期。(第一作者)
128葛艳B. 译文、译著
129葛艳1.   《拿破仑传》,浙江:浙江文艺出版社,2007。(第二译者)
130葛艳C. 教材、教辅、工具书
131葛艳1.   《德福口语高分突破》。2010,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第二编者)
132葛艳2.   《大学德语六级考试模拟试题》。2008,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第三编者)
133

134顾士渊1. 技术漫谈. 高等教育出版社1982年
135顾士渊2. 现代科技.(参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5年
136顾士渊3.   *汉德一般疑问句比较(摘要)埃里希·施密特出版社 1991年
137顾士渊4.   德语2000词达标.(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
138顾士渊5.   新德汉词典.(参编)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1994年
139顾士渊6.   大学德语(3,4).(参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
140顾士渊7. 非语言交际和德语教学.   同济教育研究1999年2期
141顾士渊8. 论德汉称呼代词语义的非对应性.   同济大学学报1999年2期
142顾士渊9.   中德跨文化交际论丛.(副主编)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0年5月
143顾士渊10.   大学德语.(第三册修订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年2月
144顾士渊11.   大学德语.(第四册修订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年2月
145顾士渊12. 大学德语教师手册(第三、四册).   (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年
146顾士渊13. 罗尔夫·鲁勒德:   争取卖得更好——销售技巧宝典.(翻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年
147顾士渊14. *中国对外德语教学. 德国   Stauffenburg 出版社 2004年
148顾士渊15. 歌德谈话录.(全译本)漓江出版社   2004年
149顾士渊16.   *中德言语交际和非言语交际中的文化障碍. 应用语言论丛19 卷(霍贝克主编)德国朗氏出版社 2006 年
150顾士渊17.   德语课.(翻译)(西格弗里德·伦茨)文汇出版社 2006年9月
151

152郭金荣A. 论文
153郭金荣1.   "辨析郭沫若和梁俊青之间的翻译论战"。载《东方翻译》,2015,第5期,总第37期,第5期,第45-50页
154郭金荣2.   "Hermeneutische Perspektive der Kulturspezifika bei der übersetzung mit   Beispielanalyse aus dem chinesischen Roman „Die umzingelte Festung". In:   《Literaturstraße》, Band 9, Verlag K&N: Würzburg. 2008, S.
155郭金荣3.   "耶稣会会士邓玉函与中西文化交流"。载《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第13卷,第6期,第113-117页
156郭金荣4.   “从汉德委婉语看两国文化的异同性”。载《中德跨文化交际论丛》,上海: 同济大学出版社,2000,
157郭金荣5.   "德国的四次‘吐鲁番探’”。载《德国研究》,1999,第14卷,第1期,第35-40页。
158郭金荣B. 译文、译著
159郭金荣1.   《卡尔•施米特与恩斯特•恽格尔书信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160郭金荣2.   《抛锚》,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
161郭金荣3.   《世界遗产》,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
162郭金荣4.   “墓前悼词”,载:《外国文艺》,2010,第1期,第11-14页
163郭金荣5.   “嗨,雯蒂”,载:《世界文学》,1994,第2期,第111-126页
164郭金荣6.   “伴侣、路人”,载:《世界文学》,1993,第1期,第
165郭金荣C. 教材、教辅、工具书
166郭金荣1.   《经济德语》。2011,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第一编者)
167

168郭屹炜1.   大学德语四级考试试卷题解和指导.(参编)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年
169郭屹炜2.   德语基础测试题.(参编)同济大学出版社
170郭屹炜3.   *科普文章的语体.专业语言学,专业语言教学及跨文化交际论文集,Peter Lang 欧洲科学出版社,2003年
171郭屹炜4.   *德汉证券语言中的隐喻.“中德跨文化交际”国际会议报告,上海 2004年
172郭屹炜5.   新编大学德语(第四册).(参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年
173郭屹炜6.   城市设计构思教程.(合译)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
174郭屹炜7.   德语“德福”考试模拟试题集.(参编)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年
175郭屹炜8.   浅议德福考试中的听力理解部分.《德语学习》2006年第4期
176郭屹炜9.   智谋(合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
177郭屹炜10. *德汉证券语言中的隐喻.   《应用语言学》19卷,Peter Lang 欧洲科学出版社 2006年
178郭屹炜11. 备战大学德语四级考试——词汇篇.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7
179郭屹炜12. 专用语中的名词化.   中德视野下的现代化日尔曼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报告. 2007年5月
180郭屹炜13. 母语对德语语音学习的影响.   亚洲视野下的日耳曼文化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报告. 2007年9月
181郭屹炜14. 德福听力部分的准备.   中德德福专业会议报告. 2008年10月
182

183韩巍A. 论文
184韩巍1.   “‘有意而为’的错合词”。载《德语学习》,2012,第4期,第40-45页。
185韩巍2.   “要做德国人的‘语言的耳朵’——记德国德语协会”。载《德语学习》,2011,第1期,第38-47页。
186韩巍3. „Metaphorische   Komposita im Deutschen – Typologie, Motivation und Verstehen“. In: Deutsche   Sprachwissenschaft international Band 10. Germanistische Sprachwissenschaft   und Deutschunterricht in chinesisch-deutscher Perspektive. Peter Lang:   Frankfurt a.M. et al. 2010, S. 74-82.
187韩巍4.   “德国‘年度词’的课堂教学运用”。载《德语学习》,2009,第6期,第?页
188韩巍5.   “如何准备TestDaF的‘口头表达’”。载《德语学习》,2006,第6期,第50-54页
189韩巍6.   “由人名构成的德语复合词”。载《德语学习》,2006,第5期,第41-44页
190韩巍7. „Warum ist der   Mund schwer aufzumachen? - Eine empirische Untersuchung der Sprechunfähigkeit   der chinesischen Deutschlerner unter soziokulturellem und psychologischem   Aspekt“. In: Angewandte Sprachwissenschaft Band 19: Interkulturelle   Kommunikation Deutsch-Chinesisch. Peter Lang: Frankfurt a.M. et al. 2006, S.   407-417.
191韩巍8.   “德语报刊中复合词词义的理解”。载《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第3期,第?页。
192韩巍B. 译文、译著
193韩巍1.   《望着你,我心慌》,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2006。
194韩巍2.   “给瓦尔特•延斯的信”。载:《外国文艺》,2005,第4期,第?页。
195韩巍C. 教材、教辅、工具书
196韩巍1.   《德语“德福”模拟试题及解析》。2013,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第一编者)
197韩巍2.   《新编大学德语四级考试模拟试题》。2011,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第一编者)
198韩巍3.   《德福口语高分突破》。2010,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第一编者)
199韩巍4.   《大学德语六级考试模拟试题》。2008,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第二编者)
200韩巍5.   《大学德语四级考试模拟试题(修订版)》。2006,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第一编者)
201韩巍6.   《德语“德福”模拟试题集》。2005,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第一编者)
202韩巍7.   《德语学习词典》。2002,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参编)
203韩巍8.   《大学德语四级考试模拟试题》。2001,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第二编者)
204韩巍9.   《全国大学德语四级考试试卷题解和指导》。2001,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参编)
205

206黄崇岭1.      德英语音比较对德语语音教学的启示,同济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1998年第3期
207黄崇岭2.      基础德语阶段的媒体辅助教学,同济教育研究,1998年第1期
208黄崇岭3.      中德学院德语后续课课程建设之我见,同济教育研究,1999年第3期
209黄崇岭4.      我要的是德国统一——科尔自述(参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99年
210黄崇岭5.      从德语和汉语的句法看德国人和中国人思维方式的差异,载于《中德跨文化交际论丛》(朱建华,顾士渊主编),同济大学出版社,2000年
211黄崇岭6.      浅谈德语学习的记忆技巧,同济教育研究,2002年第1期
212黄崇岭7.      论德语阅读技巧,同济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2年第2期
213黄崇岭8.      性别差异与大学外语教学,同济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年第1期
214黄崇岭9.      外语、母语还是双语?─谈外语课的授课语言,同济教育研究,2003年第4期
215黄崇岭10.    谈交际能力与博士生德语一外教学,同济教育研究,2002年第4期
216黄崇岭11.    音乐与外语教学,同济教育研究,2002年第3期
217黄崇岭12.    谈外语教学中文化因素导入的若干不足,同济大学校庆95周年征文选,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年
218黄崇岭13.    IT领域的专业术语构词特点及功能意义——从词汇层面分析IT领域的专业术语(第二作者),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219黄崇岭14.    关于《围城》及其德文译本的分段问题的思考(第二作者),跨文化交流,,2004年第4期
220黄崇岭15.    大学德语(第四册修订版)(参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2月
221黄崇岭16.    大学德语教师手册(第三、四册)(参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222黄崇岭17.    后现代主义教育观与外语教学改革,同济教育研究,2005年第1期
223黄崇岭18.    双语教学在欧洲,外语教学(专刊),2006年9月
224黄崇岭19.  Kohäsion im   Deutschen und Chinesischen - Vergleichsanalyse am Beispiel des   Romans„Weicheng“und seiner übersetzung„Die umzingelte Festung“. In Angewandte   Sprachwissenschaft, Band 19, Peter Lang, 2006
225黄崇岭20.    关于研究生德语二外课程建设的思考,同济教育研究,2006年第3期
226黄崇岭21.    双语教学在德国,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7年第1期
227黄崇岭22.    中、德报刊体育报道标题结构与功能的对比研究,同济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年第1期
228黄崇岭23.    双语教学在欧盟诸国,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7年第9期
229黄崇岭24.    在华德企的中方职员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载于《中德跨文化交际新论》(朱建华,顾士渊主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年
230黄崇岭25.    Motivationsforschung bei den DaF-Studenten von der Tongji-Universität.   Internationales Symposion„Modernisierung der Germanistik in   chinesisch-deutscher Perspektive“,“中德视野下的现代日尔曼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海,2007年5月
231黄崇岭26.  Bilingualer   Unterricht in China——am Beispiel von Shanghai. Internationales   Symposion„Germanistik als Kulturwissenschaft aus asiatischer   Perspektive“,“亚洲视野下的日耳曼文化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海,2007年9月
232黄崇岭27.    双语教学核心概念解析,外语学刊,2008年第1期
233黄崇岭28.    双语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专著),译文出版社,2009年
234黄崇岭29.    德语基础学习阶段错误分析——以德语专业二年级学生作文为例,德语学习,2009年第2期
235黄崇岭30.    中国基础教育阶段和高等教育阶段的双语教学——以上海为例,第14届国际德语教师大会会议报告,Jena-Weimar, 2009年8月
236黄崇岭31.    Motivationsforschung bei den DaF-Studenten an der Tongji-Universität,   In Deutsche Sprachwissenschaft international, Band 10, Peter Lang, 2010
237黄崇岭32.    德语专业八级考试分析及教学前瞻, 同济教育研究,2010年第4期
238黄崇岭33.    大学德语(第三版)第四册(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
239黄崇岭34.    大学德语(第三版)第四册教师手册,(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
240黄崇岭35.    Motivationsforschung zu den neuen Germanistikstudenten in   China,Nouveaux Cahiers d’Allemand Revue de linguistique et de   didactique,universite Nancy, 2011/1
241黄崇岭36.    德语专业报考动机研究,邯郸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
242黄崇岭37.    新题型,新对策——德语专业八级考试改革带来的思考,同济教育研究,2011年第3-4期
243黄崇岭38.    论高等院校双语课程评价指标的构建,同济教育研究,2011年第3-4期
244黄崇岭39.    双语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上海市第十届教育科学研究获奖成果论文集,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年
245黄崇岭40.  Vergleich   der linguistischen Kompetenz in der schriftlichen Kommunikation zwischen den   Studenten mit Deutsch als Haupt- und Anwendungsfach,2012亚洲日耳曼学学者大会,北京,2012年8月
246黄崇岭41.    Sprachkompetenz in der schriftlichen Kommunikation: ein Vergleich   zwischen Studenten mit Deutsch als Hauptfach und Studenten mit Deutsch als   Anwendungsfach. In Nouveaux Cahiers d’Allemand Revue de linguistique et de   didactique,universite Nancy, ISSN 0758-170X,2012/ 3
247黄崇岭42.  Rezension:   CHEN, Yu: Verbessern chinesische Studierende ihre Sprechfertigkeit im   Deutschen während des Fachstudiums in Deutschland? In Nouveaux Cahiers   d’Allemand Revue de linguistique et de didactique,universite Nancy, ISSN   0758-170X, 2012/4
248黄崇岭43.    德语转专业考试设计刍议,同济教育研究,2012年第4期
249黄崇岭44.    一项语言能力与培养模式的相关性研究,上海理工大学学报,ISSN 1009-895X,2013年第3期
250黄崇岭45.    德语专业本科生学习动机动态研究,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ISSN 1008-665X,2013年第5期
251黄崇岭46.  Eine   langfristige Motivationsforschungüber chinesische   Germanistikstudenten,第15届国际德语教师大会,Bozen, Italien, 2013年8月
252黄崇岭47.  Rezension:   Jun HE: Die Auswirkungen der englischsprachigen Hochschullehre in Deutschland   auf das Deutschlernen in China. Nouveaux Cahiers d’Allemand Revue de   linguistique et de didactique,universite Nancy, ISSN 0758-170X, 2013/ 3,
253黄崇岭48.    德语系创新实践教学实录,同济教育研究,2013年第4期
254黄崇岭49.    双语教学绩效评价实证研究,邯郸学院学报,ISSN: 1673-2030,第23卷第4期,2013年
255黄崇岭50.    德国高等教育英语化现象及其中国式解读,语言教育,ISSN: 2095-4891,2014年第2期
256黄崇岭51.    L'anglicisation universitaire de l'Allemagne vue de Chine,Les Langues   Modernes 2014/1,2014年3月
257黄崇岭52.  Eine   longitudinale Studie über die Lernmotivation chinesischer   Germanistikstudenten, Muttersprache,ISSN: 0027-514 X,   2014/3,2014年9月(A&H检索)
258黄崇岭53.    德国文理中学高级阶段课程设置及毕业会考分析——以巴伐利亚州为例,世界教育信息,ISSN: 1672-3937,第28卷第16期,2015年
259黄崇岭54.    德国学前教育的基本理念与主要内容,世界教育信息,ISSN: 1672-3937,第29卷第8期,2016年
260黄崇岭55.    德国巴伐利亚州基础教育质量保障研究,世界教育信息,ISSN: 1672-3937,第29卷第24期,2016年
261黄崇岭56.    从小升初看德国中学分层教育——以巴伐利亚州为例,世界教育信息,ISSN: 1672-3937,第30卷第5期,2017年
262黄崇岭57.    巴伐利亚州文理中学学制之争尘埃落定,世界教育信息,ISSN: 1672-3937,第30卷第10期,2017年
263黄崇岭58.    德国巴伐利亚州基础教育阶段的精英培养计划,世界教育信息,ISSN: 1672-3937,第31卷第2期,2018年
264黄崇岭59.德国教育大数据概览,世界教育信息,ISSN:   1672-3937,第31卷第8期,2018年
265黄崇岭60.德国中小学阶段校外学习研究,世界教育信息,ISSN:   1672-3937,第32卷第14期,2019年
266

267黄克琴A. 专著
268黄克琴1.   《不朽的音乐之魂——克拉拉·舒曼》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9
269黄克琴B. 论文
270黄克琴1.   “德语翻译硕士培养模式探索”。载《德语人文研究》,2015,第1期,第35-40页。
271黄克琴2.   “德语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育对策研究”。载:《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5,第4期,第56-62页。
272黄克琴3. „Einige   überlegungen zu Lehrerfortbildung und Lehrerqualifikation fuer junge   chinesische Deutschlehrer“.In:Qian Minru Wei Yuqing,(Hrsg):Interlinggualität   Interkulturalität Interdisziplinarität跨语言 跨文化 跨学科S.592-602.2015
273黄克琴4. „Zwei Frauen im   Zwiespalt der Gefuehle Ein Vergleich anhand der Novellen Brennendes Geheimnis   von Stefan Zweig und Das goldene Joch von Eileen Chang.“In:Zhang Yi,(Hrsg):   Aktualitaet und Beliebtheit.2015, S.135-144.
274黄克琴5.   “梦与现实的迭幻—析伊尔莎·艾辛格《更大的希望》中的语言特色”   (第2作者)。载:《文学与文学批评》第7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第98-108页。
275黄克琴6. „Aspekte des   Frauenbildes in Herta Müllers frühen Erzählunge“. In: Literaturstrasse Band   14, Verlag K&N:Koeln, 2013, S143-152.
276黄克琴7. “生活的碎片 社会的镜子”。载   《外国文艺》,2012,第6期,第66-71页。(第二作者)
277黄克琴8. „Das Dorf in der   Wahrnehmung eines Kindes Eine Interpretation der Titelerzählung
278黄克琴Niederungen von Herta   Müller“ In: Literaturstrasse Band 13, Verlag K&N. 2012,S345-354.
279黄克琴9.   “德语中的性别革命”。载《德意志文化研究》2012,北京:外研社,第页
280黄克琴10.   “在故乡与异乡之间-解读2010年德国图书奖得主——瑞士女作家阿波尼的《鸽子飞翔》”。载《扬州大学学报》,2011,第5期,第94-96页。
281黄克琴11. „Markt und   Marketing zur Erfolgsgeschichte deutschsprachiger Gegenwartsautorinnen in   China“ In: Literaturstrasse Band 12, Verlag K&N: Koeln, 2011,S.417-429.
282黄克琴12.   “全国德语专业青年教师培训工作总结报告(2006-2010)”。载 《中国德语本科专业调研报告》北京:外研社 2011,第126-131页。(参编)
283黄克琴13.   “马丁·瓦尔泽小说的现代性-以短篇小说《乔迁》为例”。载《德国研究》,2010,第2期,第71- 75页。
284黄克琴14. „Die   Fremdheitserfahrungen und das Unzugehörigkeitsgefühl von Julia Franck am   Beispiel des Romans Lagerfeuer“In: Literaturstrasse Band 11, Verlag K&N:   Koeln, 2010,S.333-342.
285黄克琴15. “从低地到巅峰- 赫塔   米勒的文学之路”。载《外国文艺》2010,第1期,第5-10页。(第一作者)
286黄克琴16. “Eine Analyse der   Protagonistin in Julia Francks Roman Die Mittagsfrau aus weiblicher   Perspektive“.In:Literaturstrasse Band 10 Verlag K&N:Koeln, 2009,   S.189-201.
287黄克琴17. „Die chinesische   Deutschlehrerfortbildung im Fachbereich der Didaktik und Methodik“. In: Fan   Jieping, Li Yuan (Hrsg): Deutsch als Fremdsprache aus internationaler   Perspektive—Neuere Trends und Tendenzen Band 11. 2009, S.333-342. Indicium   Verlag: München, 2009,S. 286-291
288黄克琴18.   “以“项目”促进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载:《 当代中国德语专业教育研究报告》,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第201-208页。
289黄克琴19.   “高校外语教师本土教学培训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载《德意志文化研究》第二辑。北京:外研社,2008,第页
290黄克琴20. „Xu Jingleis   Zweig-Verständnis-Verglichen mit der Zweigs Novelle „Brief einer   Unbekannten“.In: Literaturstrasse Band 9, Verlag N&K:Koeln,   2008,S.213-223.
291

292黄克琴21.   “历史反思与文学架构-析乌韦·蒂姆小说《以我哥哥为例证》”。载《同济大学学报》2007,第2期,第页。
293黄克琴22. „Die Rezeption   von Zhang Jies Werken in Deutschland“. In: Literaturstrasse, Band 7 Verlag   K&N:Koeln, 2006, S.303-319.
294黄克琴23. „Die   Charakterisierung der Frauenfiguren Maria Stuart und Elisabeth in Schillers   Trauerspiel Maria Stuart“. In: Literaturstrasse Band 6. Verlag K &   N:Koeln, 2005,S.127-137.
295黄克琴24. “中德妇女运动之比较”。载   《德国研究》2005,第2期 (第二作者)。
296黄克琴25.   “文坛才女斗士——耶利内克”。载《外国文艺》2005,第1期,第页(第二作者)。
297黄克琴26. Die Einführung   des Projektunterrichts in den Deutschsprachenunterricht“. In: Neues   Jahrhundert, neue Herausforderungen - Germanistik im Zeitalter der   Globalisierung. 2004 Beijing.
298黄克琴27.   “语言教学改革与素质教育”。载《国外外语教学》2004,第1期,第6-10页
299黄克琴28.   „Frauenbewusstsein im interkulturellen Vergleich –am Beispiel der   Frauenfiguren in den Romanen. Wie kommt das Salz ins Meer von Brigitte   Schwaiger und das Nordlicht von Zhang Kang Kang“. In: Thema Deutsch Band 5   Duden Adam, Eva und die Sprache. Mannheim. Leipzig -Wien-Zürich 2004.
300黄克琴29.   “罗伯特·舒曼与浪漫主义思潮”。载《德国研究》2004,第2期第42-45页。
301黄克琴30.   “瑞士新生代女作家策·燕尼的写作主题”。载《外国文学动态》2003,第4期第24-25页。
302黄克琴31.   “读出一个真实的歌德夫人”。载《德国研究》2001
303黄克琴32.   “亲历汉诺威博览会”。载《德国研究》2000,第4期
304黄克琴33.   “走近德国女部长”。载《德国研究》1999,第4期第46-48页。
305黄克琴34.   “从教学法角度谈德语听力练习的设计”。载《外国语文教学》1999,第3期
306黄克琴35.   “世界上最古老的葡萄园及它的主人”。载《德国研究》1999,第3期
307黄克琴36.   “欧洲女性书信文化漫谈”。载《天津外语学院学报》1998,第3期
308黄克琴37.   “德国可望成立女子大学”。载《德国研究》1998,第2期第50-51页。
309黄克琴38.   “德国女性主义语言学初探”。载《德国研究》 1998,第3期
310黄克琴39.   “德语中”报酬”表达法若干“。载《德语学习》1998,第4期
311黄克琴40. „Betrachtung des   Sprachunterrichts im Grundstudium unter dem Aspekt der Begegnung zwischen der   chinesischen und deutschen Kultur“. In: Dokumentation der   1.IDV-Regionaltagung Asien Beijing: 1996
312黄克琴41.   “西方女性游记文学创作漫谈”。载《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4,第2期
313黄克琴42.   “培养学生文化比较能力应从基础阶段抓起”。载《教学与研究论文集》,重庆:西南师大出版社,1993
314黄克琴43.   “德语国家妇女文学主题思想初探”。载《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3,第3期
315黄克琴44.   “谈德语基础阶段教学大纲的实施”。载《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2,第2期
316黄克琴45.   “跨越国界的女性意识”。载《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2,第2期
317黄克琴46.   “寻求自我价值的女性”。载《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0,第3期
318黄克琴C. 译文、译著
319黄克琴1. 《低音提琴》。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3。(第一译者)
320黄克琴2.   “压抑的探戈”载:《外国文艺》,2010,第1期,第15-17页。
321黄克琴D. 教材、教辅、工具书
322黄克琴1.   衣食住行在德国。2002,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第二作者)
323黄克琴2.   大学德语四级考试应试指南。2001,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第二作者)
324黄克琴E. 主编
325黄克琴1. 《德语语法精讲》。上海:   译文出版社, 2013。
326黄克琴2.   《综合德语练习册2》。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
327黄克琴3.   《综合德语》第二册。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328黄克琴4.   德语系列语法丛书(6卷本)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329

330贾慧蝶1. 德语动词的体《外国语》1981年4期
331贾慧蝶2. weil - da -   denn.《德语学习》1981年1期
332贾慧蝶3.   Euphemismen用法举隅.《德语学习》1982年6期
333贾慧蝶4. 德汉词典.(参编) 上海译文1983
334贾慧蝶5.   谈谈德语中的对偶词组.《德语学习》1983年2期
335贾慧蝶6.   形象生动的复合形容词.《德语学习》1984年2期
336贾慧蝶7.   理工科德语基础教程(参编).同济大学出版社1984
337贾慧蝶8.   理解在外语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外语教学与研究》1986年3期
338贾慧蝶9.   德语同义成语辨析.《德语学习》1986年3-4期
339贾慧蝶10. 德语某些成语中的地名和人名溯源   1988 2-3期
340贾慧蝶11.   德语成语溯源.《德语学习》1989-93年分12期连载
341贾慧蝶12. 伟人与大国(参译).同济大学出版社   1989
342贾慧蝶13. 日常生活德语.上海有声读物出版社
343贾慧蝶14. 德语情景对话.   同济大学出版社1990
344贾慧蝶15.   *中国德语专业基础阶段终点测试回顾和发展.柏林JDZB东亚地区日耳曼语言文学研讨会论文集1992
345贾慧蝶16.   高等学校德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大纲.(参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346贾慧蝶17.   *德汉成语紧缩式变体比较.中国日本日耳曼语文学学者大会文集,北京1994 .
347贾慧蝶18. *1996   德语专业基础阶段测试和命题原则.北京首届亚洲德语教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996
348贾慧蝶19.   交际性篇章语言学理论在《德语实用语体学》中的运用.《篇章语言学研究论集》(孔德明主编)江西人民出版社1997
349贾慧蝶20.   *语言-语体-文化.《汉德语言对比研究》.(参编)湖南大学出版社1997
350贾慧蝶21.   德语实用语体学.(参编)同济大学出版社1997
351贾慧蝶22.   *德汉商贸信函中的“以业务为本”和“以人情为本”——以语篇类型“询盘”为例.(参编)“科技德语语言学和教学法”国际会议报告,上海1997
352贾慧蝶23.   高等学校德语专业基础阶段考试大纲.(主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353贾慧蝶24. 德语成语典故词典.同济大学出版社   1998
354贾慧蝶25.   高校专业德语基础阶段测试总结.《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年3期
355贾慧蝶26.   *形象性与客观性——中国德语学生的一个典型语体干扰. 《德语语言习得在东亚和中亚:教和学的传统》(Hans-R. Fluck und Jürgen .J.   Gerbig 主编). Stauffenburg出版社 1999
356贾慧蝶27. 新德汉词典.(参编)   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
357贾慧蝶28.   *论概念性隐喻的普遍性——以德语和汉语中的域概念“水”和“钱”为例.《跨越世纪之阈》《日本福冈亚洲日耳曼学者大会》论文集. 2000
358贾慧蝶29.   中德书面交际中的深层文化因素探析—以中国学生用德语进行书面表达中的误点为例 .《中德跨文化交际论丛》(朱建华,顾士渊主编).同济大学出版社,2000
359贾慧蝶30.   高校德语专业教学与科研信息网站设计. 西安《全国德语专业多媒体教学研讨会》报告. 2000
360贾慧蝶31.   *关于中国高校德语专业基础阶段的语言教学——与德语强化教学的比较. 潘亚玲/ Schlenker(主编):中国强化德语教学. 对外贸易教育出版社   2001(41-56)
361贾慧蝶32.   关于德语专业基础阶段与高年级测试的问题. 洛阳《德语教学大纲修订研讨会》报告.2001年
362贾慧蝶33. 德语商贸信函(德汉对照).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1
363贾慧蝶34.   论德语商贸信函中“以人为本”的原则.《日耳曼学研究》贺张威廉先生百岁华诞论文集(孔德明, 华宗德主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364贾慧蝶35.   体态语言大全.(翻译)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5
365贾慧蝶36.   “高等学校德语专业四级考试”真题与解析.(参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5
366贾慧蝶37. 德语成语典故词典.(第二版)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6
367

368焦海龙A. 论文
369焦海龙1. „Rechtsfindung   unter der sprachphilosophischen Perspektive “. In: Fluck/Zhu (Hrsg.):   Vielfalt und Interkulturalität der internationalen Germanistik. Stauffenburg:   Tübingen. 2014, S. 157-162.
370焦海龙2.   “浅论跨文化交际中的“Stereotype”。载《枫林学苑XIV》,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1,第257-261页。
371焦海龙3.   “中德比较文学研究的开创者---陈铨”。载《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第7卷,第6期,第299-301页。
372焦海龙4.   “克莱斯特的语言理论及其现代性”。载《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年,第28卷,第3期,第90-93页。
373焦海龙B. 译文、译著
374焦海龙1.   《杜登德语语法》,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第六译者)
375

376李健民1.   电工专业德语句法研究.《外语教学》(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1986年1期
377李健民2. 伟人与大国   (参译).同济大学出版社1989
378李健民3.   影响德语条件句中动词语式使用的因素.《同济大学学报》1992年2期
379李健民4.   德汉科技术语的标准化、国际化与翻译问题.《同济大学学报》1994年5期
380李健民5.   组织科技德语专业翻译实习体会.《同济教育研究》1995年4期
381李健民6.   科技翻译中词典的巧用——以德汉科技翻译为例.《同济大学学报》1995年2期
382李健民7. 德国中小学校中的人身侵犯行为   (翻译).《青少年犯罪问题》1995年3—4期
383李健民8.   德汉科技翻译基础教程.同济大学出版社1997
384李健民9. 上海风景.(参编)   德国博鸿白凤凰出版社1995
385李健民10.   德语知识与科技知识相结合.《德语学习》1996年2期
386李健民11.   发挥实践教学综合教育功能的尝试.《97同济大学校外实习基地工作会议论文集》1997
387李健民12.   充分发挥教学实习的综合教育功能.(参编) 《同济教育研究增刊》1997年2期
388李健民13. 科技德语阅读手册.(参编)   化学工业出版社 1997
389李健民14. 德语阅读   (理工科硕士研究生德语教材) (参编).同济大学出版社1997
390李健民15.   环境科技文章的德汉翻译.《德语学习》1997年6期
391李健民16.   变革管理,(翻译)《工业工程与管理》1977年5期
392李健民17. 大学德语教程.(2—3册)   (参编) 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
393李健民18. 德汉科技翻译的几点体会.   《德语学习》1999年4期
394李健民19.   *直播.(原文:赵长天)(参译)《德语学习》2001年5期
395李健民20.   *堵车.(赵长天)(参译)《德语学习》2001年6期
396李健民21.   *没意思.(韩少功)(参译)《德语学习》2002年1期
397李健民22. *中国消息. 中文报刊阅读导论.   德国波恩大学东方语言学院 2001
398李健民23. *简明汉语语法. (参编)   德国波恩大学东方语言学院 2002
399李健民24. 科技德语教程. (参编)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4
400李健民25.   通过因材施教提高博士生德语课程的教学效果.《教育改革与管理.研究生教育研究》. 2007年第1期
401李健民26. 科技翻译与术语学建设.   第二届中国术语学建设研讨会报告. 2007年8月中国哈尔滨
402李健民27. 从科技翻译的角度探讨术语学建设.   中国科技术语. 2008年第3期
403李健民28. 德汉科技大词典.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9
404李健民29.   科技德语教程(第二版)(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同济大学出版社. 2010年9月.
405李健民30. 术语翻译与术语标准化问题.   “面向翻译的术语研究”全国学术研讨会(2010南京)论文集.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0年10月
406李健民31.   术语翻译与术语标准化的相互助益之策. 《中国科技术语》. 2011年第2期
407

408李莎莎专著:
409李莎莎1.        Kontextprofile deutscher Abtönungspartikeln und ihre Äquivalente im   Chinesischen . Peter Lang,2017  
410李莎莎文章
411李莎莎1.        德国主流媒体对“一带一路”倡议认知:一项语料库批评话语分析。载 《德国研究》2019(CSSCI,)  
412李莎莎2.        Abtönungspartikeln durch chinesische DaF-Lerner? Befunde zu deren   Einsatz und Ideen zu einer effektiven Didaktik. In 《Muttersprache》 2018/4,
413李莎莎3.        德国媒体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报道情况及我方应对建议。载《同济观点》,2018/10
414李莎莎4.        Kontexte, Konstruktionen und Modalpartikeln im gesprochenen Deutsch.   In: Zhu/Zhao/Szurawitzki [Hg.]: Publikationen der Beiträge des   XIII.IVG-Kongresses Shanghai 2015,2016
415李莎莎5.       Kontrastive pragmatische Untersuchung zu Chinesischen und Deutschen   Verbotsschildern. In: QIAN Minru/WEI Yuqing  [Hg.]: Interlingualität,   Interkulturalität, Interdisziplinarität – Grenzerweiterung der Germanistik.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S. 371-387,第二作者,2015。
416李莎莎译著
417李莎莎1.        《李子树上的男孩》。出版社:上海九久读书人出版社,独立译者。2015  
418李莎莎2.        《我煮死你》。出版社:上海文睿出版社,独立译者。2014
419李莎莎3.        《明天圣诞熊要来》。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合作译者。2012
420

421李再泽1. *德汉语言比较论文集.(参编)德国   Julius Groos出版社1984
422李再泽2.   改革德语教学,培养合格科技翻译人才.《外语界》1985年2期
423李再泽3.   *同济大学德语作为外国语学科.德国《德语作为外国语学科论文集》波恩
424李再泽4.   理工科德语基础教程.(参编)同济大学出版社1984
425李再泽5.   争取外援,聘请专家,建立新兴学科.全国外国文教专家工作会议文件之一
426李再泽6. *科技德语导向教程. (参编)德国   Armant出版社
427

428梁淑妍1.   理工德语考试命题设计探讨.《同济教育研究》1988
429梁淑妍2. 同济大学大学德语教学大纲的基本精神.   (参编)《同济大学学报》1990年1期
430梁淑妍3.   “提问”在德语教学中的运用.《同济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1997年3期
431梁淑妍4.   《大学德语教程》和语篇教学.《篇章语言学研究论集》(孔德明主编), 江西人民出版社1997
432梁淑妍5   .论大学德语听力测试的设计.《同济教育研究增刊》1997年2期
433梁淑妍6.   试析德国高校办学中的困惑.《德国研究》1998年2期
434梁淑妍7.   大学德语视像课中的挖戏、说戏和排戏法.《外语电化教学》1998年2期
435梁淑妍8.   试析大学德语的听说训练及其改革.《同济教育研究》1999年1期
436梁淑妍9.   视像课和写作训练.《外语电化教学》1999年1期
437梁淑妍10.   大学德语教程.(主编)(1—3册)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
438

439刘怀宇1.   德语词汇教学方法探寻.(1,2)《同济教育研究》2001年4期,2002年1期
440刘怀宇2.   大学德语四级考试应试指南.(参编)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1
441刘怀宇3.   走近新一代留德学子.《德国研究》2002年1期
442

443刘沁莉1.   流亡者之家:贝德福德旅馆——克劳斯·曼在纽约.《世界之窗》2000年8期
444刘沁莉2. 人体的100个故事. 海南出版社   三环出版社 2004年5月Gut Bei Leibe.
445

446刘顺生1.   汉德人称与职业名词构成法比较.《同济大学学报》1992年1期
447刘顺生2.   谈谈德语女性人称与职业名词的构成.《德语学习》1992年2期
448刘顺生3.   浅论德语复合词及其语义.《同济大学学报》1995年1期
449刘顺生4.   《少年维特的烦恼》内容梗概、作者介绍、遭禁经过.《世界禁书大全》上海书店出版1995
450刘顺生5.   *汉德构词法比较.《汉德语言对比研究》.湖南大学出版社 1997
451刘顺生6. 关于职业教育师资班外语学习中的问题.   (参编)《理工成人教育》1997年4期
452刘顺生7.   走向21世纪的德语.(参编)《德国研究》1998年3期
453刘顺生8. 大学德语听力教程. (参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年6月
454刘顺生9. 德语语法丛书——连词板块.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3年12月
455刘顺生10. *德汉习用性复合词比较.   《应用语言学》第19卷, PETER LANG欧洲科学出版社,2006年4月
456刘顺生11. 现代德语会话.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年4月
457刘顺生12. 德汉连词比较.   《中德视野下的日尔曼语言学和德语教学》,2010年. 德国Peter Lang出版社. 第十卷.
458

459陆宏良1.   现代德语实用语法.(参编)同济大学出版社
460陆宏良2.   总结德语六级考试,努力改进外语教学.《同济教育研究增刊》1997年2期
461陆宏良3.   德国加强国际间教研科研合作的新举措.《德国研究》1997年3期
462陆宏良4.   关于德语教学中句框结构和语序功能的探讨.《同济教育研究》1999年2期
463陆宏良5.   德语句框结构形式.《德语学习》1999年1期
464陆宏良6. 大学德语听力教程. (参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年6月
465

466陆慧敏1. 德汉词典.(参编)   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
467陆慧敏2.   新德汉词典.(参编)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
468陆慧敏3.   德语六级考试指南.(参编)同济大学出版社
469

470孟国锋专著:
471孟国锋Begegnung mit dem   Eremiten. Zur Thematik des Einsiedlertums im Werk Hermann Hesses. Bamberg   2019 (= Bamberger Studien zu Literatur, Kultur und Medien. Bd. 25).  
472孟国锋论文:
473孟国锋1.   隐匿的隐居叙事:赫尔曼•黑塞《德米安》中的社会型隐者形象分析,《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05期。
474孟国锋2.   寻找精神导师与回归自我之路——赫尔曼•黑塞的隐居母题探源,《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02期。  
475

476孟雅丽A. 论文
477孟雅丽1.   “浅谈大学德语听力处理技巧》-以《新编大学德语》第四册第二单元为例”。载《德语学习》,2007,第6期,第50-56页。
478孟雅丽B. 译文、译著
479孟雅丽1.   《甜蜜的死亡》,北京:新星出版社,2008。
480孟雅丽庞文薇
481孟雅丽A. 专著
482孟雅丽1.   《人与语言——赫尔德语言哲学思想研究》。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
483孟雅丽B. 论文
484孟雅丽1. „Interkulturalität   als Schlüsselfaktor – Analysen zum Lehrwerk Chinesisch-deutsches   Konsekutivdolmetschen – Ein Lehrwerk aus interkultureller Perspektive“. In:   Info DaF 46(2), 2019, S. 239-255. (第一作者)
485孟雅丽2.“‘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对德汉语教学的文化任务”。载《同济观点》,2018,总第26期,第8期,第25-28页。
486孟雅丽3.   “耶稣会士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贡献——从汤若望谈起”。载《中国天主教》,2018,总第193期,第3期,第14-17页。
487孟雅丽4. „Interpretation   und chinesische übersetzung des Begriffs ‚Besonnenheit‘ in der Abhandlung   über den Ursprung der Sprache von Johann Gottfried Herder“. In: Zhu,   Jianhua/Zhao, Jin/Szurawitzki, Michael (Hrsg.): Akten des XIII.   Internationalen Germanistenkongresses Shanghai 2015 – Germanistik zwischen   Tradition und Innovation Band 9. Peter Lang: Frankfurt am Main. 2017, S.   121-125.
488孟雅丽5. „Das Sprachdenken   in ‚Ideen zur Philosophie der Geschichte der Menschheit‘ von Johann Gottfried   Herder“. In: Literaturstraße 17, 2016, S. 419-429.
489孟雅丽6.   “赫尔德名作《论当代德意志文学之断片集》的语言观”。载《当代外语研究》,2016,总第422期,第2期,第11-16页。
490孟雅丽7. „Zur chinesischen   übersetzung einiger Begriffe in der Abhandlung über den Ursprung der Sprache   von Johann Gottfried Herder“. In: Literaturstraße 16, 2015, S. 443-450.
491孟雅丽8.   “论赫尔德语言哲学思想的人类学根基”。载《外语学刊》,2015,总第187期,第6期,第1-5页。
492孟雅丽9.   “德语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育对策研究”。载《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5,第22卷,第4期,第56-62页。(第三作者)
493孟雅丽10. „Zur   Sprachphilosophie Herders“. In: Qian, Minru钱敏汝/Wei, Yuqing魏育青(Hrsg.):   Interlingualität. Interkulturalität. Interdisziplinarität. Grenzerweiterungen   der Germanistik. (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日耳曼学的边界扩展).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5,第330-343页。
494孟雅丽11. „Herders   Sprachdenken“. In: Fluck, Hans-R./Zhu, Jianhua (Hrsg.): Vielfalt und   Interkulturalität der internationalen Germanistik. (Arbeiten zur Angewandten   Linguistik. Band 5). Stauffenburg Verlag: Tübingen. 2014, S. 111-119.
495孟雅丽12. „Mundglück,   Kopfglück und Eintropfenzuvielglück. Zu einigen Motiven in Herta Müllers   Atemschaukel“ In: Burkhardt, Armin/Zhao, Jin/Zhu, Jianhua (Hrsg.): Alltags-   und Fachkommunikation in der globalisierten Welt. Eine Annäherung. (Deutsche   Sprachwissenschaft international. Band 17). Peter Lang: Frankfurt am Main.   2014, S. 131-141.
496孟雅丽13. „Herders   Abhadlung über den Ursprung der Sprache aus anthropologischer Sicht“. In:   Literaturstraße 14, 2013, S. 429-439.
497孟雅丽14. „Herta Müllers   Sprache in Atemschaukel“. In: Literaturstraße 12, 2011, S. 377-387.
498孟雅丽15.   “对德汉语教学的文化思考”。载《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1,第9卷,第5期,第84-88页。
499孟雅丽16.   “用经济增加值和平衡记分卡对高校图书馆进行价值衡量和管理”。载《图书馆杂志》,2011,第30卷,第6期,第57-61页。
500孟雅丽17.   “谈谈基础德语阅读教学中的‘快速阅读’”。载《德语学习》,2010,总第190期,第5期,第72-73页。
501孟雅丽18.   “控制的控制—用平衡记分卡衡量及控制内部审计”。载《中国内部审计》,2009,总第122期,第8期,第42-45页。
502孟雅丽19.   “德国年历上的节日”。载《<德语学习>30周年精选—文化卷》,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第254-258页。
503孟雅丽20.   “德语中einander的用法”。载《德语学习》,2008,第6期,第55-59页。
504孟雅丽21.   “高校外语教师本土教学培训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载《德意志文化研究》,2007,第2辑,第153-156页。(第二作者)
505孟雅丽22.   “德国职工‘共决权’何去何从?”。载《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工会工作>》,2007,第1期,第58-63页。
506孟雅丽23.   “德国职工‘共决权’何去何从?”。载《德国研究》,2006,总第79期,第3期,第54-59页。
507孟雅丽24.   “德国年历上的节日”。载《德语学习》,2006,总第165期,第4期,第21-26页。
508孟雅丽25.   “德国大众集团在华组建合资经营企业之战略分析”。载《德国研究》,2004,总第69期,第1期,第63-69页。
509孟雅丽C. 译文、译著
510孟雅丽1.   《当代中文》,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2009。(第二译者)
511孟雅丽2.   《乡村里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上海:同济大学电子音像出版社,2003。
512孟雅丽3.   《因特网谋杀案》,上海:同济大学电子音像出版社,2003。
513孟雅丽D. 教材、教辅、工具书
514孟雅丽1.   《全国高校德语专业四级考试真题与解析2016-2018》。2019,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参编)
515孟雅丽2.   《中德跨文化高级口译教程》。2018,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第一编者)
516孟雅丽3.   《全国高等学校德语专业四级考试真题集(新题型)》。2016,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参编)
517孟雅丽4.   《中德跨文化口译教程》。2015,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第一编者)
518孟雅丽5.   《经济德语—教师用书》。2012,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第二编者)
519孟雅丽6.   《精选徳汉经贸法律词典》。2012,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主编)
520孟雅丽7.   《德汉科技大词典》,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9。(主要编委成员及德语审校)
521孟雅丽8.   《全国高等学校德语专业四级考试样题集(上、下)》,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参编)  
522

523钱春春论文:
524钱春春1. Interkulturelle   Kommunikation in Deutschland und China. In: Hartung, Nicole / Zimmermann,   Kerstin (Hrsg.): Facetten des Deutschen – didaktisch, linguistisch,   interkulturell. Berlin: Universitätsverlag der TU Berlin, 287-303. 2017
525钱春春2. Wirtschaftsdeutsch   integrativ unterrichten – ein didaktisches Konzept für den   Wirtschaftsdeutschunterricht im chinesischen Germanistikstudium. In: Zhu,   Jianhua / Zhao, Jin / Szurawitzki, Michael (Hrsg.): Akten des XIII.   Internationalen Germanistenkongresses Shanghai 2015 – Germanistik zwischen   Tradition und Innovation. Band 5. Frankfurt am Main u.a.: Peter Lang,   299-304. 2017
526钱春春3. Zum Einsatz des   spielerischen Lernens im chinesischen Hochschuldeutschunterricht. In:   Zeitschrift für Deutschland- und Chinastudien. 2016. Heft 3. 134-147.
527钱春春4.   关键事件法在大学生跨文化能力培养中的应用——以《中德跨文化交际》课程为例. 载: 《教育教学论坛》2016年第32期. 155-157. (中文第一作者)
528钱春春5.   从语言能力到能力素质:欧洲语境下的经济德语教学模式研究. 载: 《同济教育研究》2015年第四期. 41-48. (中文第一作者)
529钱春春6.   „Wirtschaftsdeutsch“ im Chinesischen Germanistikstudium. In: Grucza,   Francisizek u.a. (Hrsg.): Vielheit und Einheit der Germanistik weltweit.   Frankfurt am Main u.a.: Peter Lang. 2013.
530钱春春7.   德国高等教育机构经费来源特点及其管理.载:《高校教育管理》2013年第一期.(中文第二作者)
531钱春春8. Länderbericht:   Deutsch als Fremdsprache in China – Ein Beitrag zur Geschichte des   Fremdsprachenlernens. Abrufbar unter http://www.iik.de/node/393. 2012.
532钱春春9.   德国“跨文化教育”的发展及对中国的启示.载:《高校教育管理》2011年第二期.(中文第二作者)
533钱春春10. Interkulturelle   Kompetenz im Beruf. In: Eß, Oliver (Hrsg.): Das Andere lehren. Handbuch zur   Lehre Interkultureller Handlungskompetenz. Münster u.a.: Waxmann. 2010.
534钱春春11. Wortschatzerwerb   unter Einsatz der Neuen Medien im DaF-Unterricht am Beispiel des   Wirtschaftsdeutsch-Unterrichts an der Zhejiang Universität. In: Fan, Jieping   / Li, Yuan (Hrsg.): deutsch als Fremdsprache aus internationaler Perspektive.   Neuere Trends und Tendenzen. München: iudicium. 2009.
535钱春春12. Das Füllhorn   „Wirtschaftsdeutsch“- Bestandsaufnahme und Präzisierungsversuch für den   Begriff Wirtschaftsdeutsch. Ein Beitrag auf der XIV. Internationalen Tagung   der Deutschlehrerinnen und Deutschlehrer „Deutsch Bewegt“ im August 2009 in   Jena und Weimar, Deutschland  
536钱春春专著:
537钱春春Kommunikative   Handlungskompetenz in der interkulturellen Wirtschaftskommunikation. Ein   adressatenspezifisches didaktisches Konzept für den   Wirtschaftsdeutsch-Unterricht. München:iudicium. 2012.  
538

539任淑珍1.   现代德语实用语法.(参编)同济大学出版社
540任淑珍2.   关于大学德语六级考试.《外语教学与研究》1997年2期
541任淑珍3.   谈成人外语教学.《成人教育研究》1997年2期
542任淑珍4.   从篇章语言学出发,循序渐进,培养阅读技能.(参编)《同济教育研究增刊》1997年2期
543任淑珍5.   德语文字规范改革的历史回顾和主要内容.(参编)《德国研究》1997/2期
544任淑珍6. 德语水平测试——   阅读.(参编)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2年10月
545任淑珍7.   德语语法速速成.(翻译)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 2003年4月
546钱春春尚祥华
547钱春春1. *专业词汇对共同语德语影响.   德国.《Muttersprache》1983年1—2期
548钱春春2. 伟人与大国(参译). 同济大学出版社   1989
549钱春春3.   留德学生对国内德语教学的反映及改进意见. 《同济教育研究》1993年3期
550钱春春4. 科技德语语篇中动词的信息值.   《同济大学学报》1993年4期
551钱春春5.   科技德语阅读手册.(参编)化学工业出版社
552钱春春6.   大学德语简明教程(第二外语用).(参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553钱春春7. *1999   德语作为外语的教学法.“东亚地区德语作为第二外语教学研讨会”上的报告.香港1999
554钱春春8.   德语的师资培训如何面向21世纪.《中国德语教学论文集》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555钱春春9.   实习——外语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同济教育研究》2001年4期
556钱春春10.   现代德语词场分析.《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2001年7期
557钱春春11. 初到德国.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1
558钱春春12.   大学德语阅读教程.(参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559钱春春13. 大学德语四级考试大纲及样题.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560钱春春14. 大学德语四级考试试卷题解和指导.   (主编) 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
561钱春春15.   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入学考试全国联考德语考试大纲.(非德语专业),(第二作者) 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
562钱春春16. 对国外第三语言研究的初步探讨.   (第二作者)《跨文化交流》2002年11期,
563钱春春17. 德语作为第二外语的语音教学.   (第二作者)《跨文化交流》2002年12期
564钱春春18. 结合中国学生特点进行德语教学.   (第二作者)《同济教育研究》2002年4期
565钱春春19.   文化在大学德语教学中的应用.《跨文化交流》2003年5期
566钱春春20.   *德语作为外语的教学法——以上海同济大学为例. 德国Stauffenburg 出版社 2003
567钱春春21.   论大学德语二外课英语导入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第二作者)《跨文化交流》2003年10期
568钱春春22. 东德经济的转型.   (第二作者)《跨文化交流》2003年11期
569钱春春23. 新编大学德语教程.   (第三册副主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4
570钱春春24. 新编大学德语教程.   (第三册教师手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5
571钱春春25. 中德酒文化对比.   《中德跨文化交际新论》.2007
572钱春春26.   大学德语教学内容中的交际因素研究.《外语教学》.28/2007
573钱春春27. 大学德语四级考试真题与解析.   同济大学出版社. 1/2007
574钱春春28. 全新大学德语四六级考试指南.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0年.
575钱春春29. 大学德语四六级考试大纲.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0年.
576

577沈承福1.   科技德语常用词汇——3000.(参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
578沈承福2.   条件句的几种形式.《德语学习》1982年4期
579沈承福3.   收受人被动态与功能动词结构被动态.《德语学习》1985年1期
580沈承福4.   联邦德国高等学校略影.《外国教育动态》1985年2期
581沈承福5.   外国人眼中的联邦德国.《联邦德国研究》1990年4期
582沈承福6.   民主德国社会福利政策一瞥.《民主德国研究》1990年1期
583沈承福7.   哥特式建筑珍品.《联邦德国研究》1990年3期
584沈承福8.   漫话柏林与柏林墙.《联邦德国研究》1990年1期
585沈承福9.   德语在奔向全球.《联邦德国研究》1990年3期
586沈承福10.   新纳粹分子在行动.《联邦德国研究》1991年2期
587沈承福11.   德国东部的五个新联邦.《联邦德国研究》1991年1期
588沈承福12.   当代德国人.《联邦德国研究》1992年1期
589沈承福13. 德语在欧洲作为第二外语.   (参编)《上海教育报》1992年12月
590沈承福14. 德语常用词汇.(参编)高教出版社
591沈承福15.   科技德语阅读手册.(参编)化学工业出版社
592沈承福16.   德语阅读(理工科硕士研究生用).(参编)同济大学出版社1997
593

594沈景云1. 德汉词典.(参编)   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
595沈景云2.   基础德语教材的教学语法分析.《同济教学研究》1991年2期
596沈景云3.   与“手”相关代词汉德成语和惯用语译义之比较.《同济大学学报》1992年2期
597

598施显松1.   关于史学客观性的思考——从德国学者容克《史学中的真理》一文谈起. 《研究生科学研究文萃》 开明出版社 1999
599施显松2.   评卡夫卡的《法的门前》.《德语学习》2000年2期
600施显松3.   从海塞和穆齐尔的两部作品看德国发展小说.《外语研究与文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601施显松4. 新世纪的随想.《散文》2000年8期
602施显松5.   博托·施特劳斯译作三篇.《外国文艺》2000年6期
603施显松6. 借助表格掌握德语并列连词.   《德语学习》2002年1期
604施显松7.   穆齐尔译作两篇.《外国文艺》2002年第2期
605施显松8. 德语代词es 的用法.   《德语学习》, 2003第3期
606施显松9. 天国之死——茨威格在巴西的最后日子
607施显松10.   艺术的真谛在于它隐含的痛.《外国文艺》2004年3期
608施显松11.   余下的不说.《外国文艺》2004年3期
609施显松12. 没有声音的对话——评Peter   Bichsel短篇小说《女儿》.《德语学习》2005年1期
610施显松13. 从德语俗语 Schwein   haben 看德语词汇习得的文化盲点. 《中德文化交际论从》(第二辑 顾士渊主编)
611施显松14. 论穆西尔作品中双重状态.   第12届中国德语文学年会杭州学术研讨会报告
612施显松15.   文学的功能在《生死朗读》中不同人物的意义. “德语小说〈朗读者〉研讨会报告, 德国总领馆文化处与同济大学德语系联合举办. 2006年6月
613施显松16. 智谋. (瑞士 H.V.   Senger著,参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614施显松17.   穆西尔母题研究.《外语教学》2006年专刊. 2006年9月
615施显松18.   捕捉理性之外的瞬间——论穆西尔的《学生特尔莱斯的困惑》.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第二期
616施显松19. 如何用德语说“不”.   《德语学习》2007年第3期
617施显松20.   于不可言传之处的语言——评《学生特尔莱斯困惑》的叙述特色. 中德视野下的现代化日尔曼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报告. 2007年5月
618施显松21.   抹平理性与感觉的鸿沟——评《学生特尔莱斯困惑》的孤独母题. 亚洲视野下的日尔曼文化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2007年9月
619施显松22. 从schwein   haben看德语词汇习得中的盲点. 《中德跨文化交际新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7
620施显松23.   穆西尔《学生特尔莱斯德困惑》另一状态. 《奥地利现代文学研究——第12届德语文学研究会论文集》.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7
621施显松24.   穆西尔小说《特尔莱斯》电影版与文学版本的比较性研究. 《文学之路》第九卷. 德国Verlag Königshausen &. Neumann   GmbH出版社. 2007
622施显松25.   跨越沉重与焦虑--德国文坛新生代作家群像之管窥. 《同济报》. 2008年5月
623施显松26. 从德国图书奖解读德国文学的新风向.   《外国文学动态》. 2008第6期
624施显松27.   《学生特尔莱斯的困惑》.译著.罗伯特·穆西尔著.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9年9月
625施显松28.   打开理性的窗户-穆西尔小说—评《学生特尔莱斯的困惑》. 《文景》. 上海文艺出版社.2009年12期
626施显松29. 奇怪的女人. 《外国文艺》.   2010年第4期.
627施显松30. 赫塔•米勒作品——红花与棍棒.   《外国文艺》. 2010年第4期.
628施显松31.   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诗意和解-试论文学在施林克小说《朗读者》中的仪式化作用.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10年第6期.
629施显松32. 《(大学德语)写作》.(第一作者)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11年1月
630

631司徒树坚1.   剖析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后期的立场观点.《德国史研究论文汇编》山东人民出版社
632司徒树坚2.   初论魏玛共和国的性质.《历史研究通讯》1994年5期
633

634宋健飞1.   印度儿童文学的发展及现状.《外国儿童文学研究》1985年2期
635宋健飞2.   中国外语教学之我见.(翻译)《外语语文教学》1985年2期
636宋健飞3.   装笑的人.(翻译)《人间》1985年12期
637宋健飞4.   不必总要鱼子酱.(参译)河南人民出版社
638宋健飞5.   德洛姆布什一家.〈33集电视连续剧〉(翻译)重庆电视台1992年译制
639宋健飞6.   齐美尔、胡塞尔、舍勒散论.(翻译)北大出版社《东西方文化评论》1992年4辑
640宋健飞7. 俄语教程.(翻译)台湾中央图书出版社
641宋健飞8.   烛光摇曳.(翻译)《世界儿童》1994年4期
642宋健飞9.   联邦德国教科研部亚洲方案.(参编)《联邦德国研究》1995年4期
643宋健飞10. 玩世箴言.(翻译)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6
644宋健飞11.   大学德语四级词汇精解与应试.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 1996年
645宋健飞12.   联邦德国高等教育现状综述.(参编)《联邦德国研究》1996年3期
646宋健飞13.   文学无国界.(翻译)三联出版社《伯尔文论》专集
647宋健飞14.   责任与命令.(翻译)三联出版社《伯尔文论》专集
648宋健飞15.   写作的风险.(翻译)三联出版社《伯尔文论》专集
649宋健飞16.   德政府决定在职教改革中推出“青工小证书”.《联邦德国研究》1997年3期
650宋健飞17.   *中国驻德国使馆教育处简介.(汉德对照) 驻德使馆1998年印制使用
651宋健飞18.   德国母亲和她的儿童空中桥梁.《德国研究》2000年2期
652宋健飞19.   一个流亡部落的回归.(翻译)《外国文艺》2000年3期
653宋健飞20.   口译教学的分项训练方法.《国外外语教学》2000年4期
654宋健飞21.   汉斯·迈耶与他的“重见中国”.《同济大学学报》 2001年1期
655宋健飞22.   探索真理的百岁老人.《德国研究》2001年2期
656宋健飞23.   语言之年话德语.《德国研究》2001年4期
657宋健飞24. 大学德语四级考试应试指南.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1
658宋健飞25.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追忆汉斯·迈耶.《德国研究》2001年8期
659宋健飞26.   谋职准备篇.《上海教育》2002年3期
660宋健飞27. 衣食住行在德国.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
661宋健飞28. 德语文坛上的幻影与精灵   《文汇报》2003年5月23日
662宋健飞29. 低音提琴.(参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3年
663宋健飞30. 夏先生的故事 (翻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3年
664宋健飞31.   鲁道夫·奥格斯坦和他的《明镜》周刊.(第二作者)《德国研究》2003年第2期
665宋健飞32.   德语专业口译课与学生综合能力训练.《同济教育研究》2003年第2期
666宋健飞33.   文明的共存还是文明的冲突?(第二作者)《德国研究》2004年第1期
667宋健飞34. 玩世箴言.(译著)   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
668宋健飞35.   从德语教科书的变迁看德国妇女解放运动.(第二作者)《中华学术论坛》 2004年第9期
669宋健飞36. 气味的推演 —   命运与叙事的逻辑.(第二作者)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日尔曼学论文集》2004
670宋健飞37. 德国文凭亦有假.《德国研究》   2004年第4期
671宋健飞38. 文坛才女斗士 —   耶利内克.《外国文艺》 2005年1期
672宋健飞39. 作为能指的气味 ——   对聚斯金德《香水》的一种解读.《外语研究》2005年1期
673宋健飞40.   一则干劲十足的故事(翻译·诺奖作家作品)《外国文艺》2005年第4期
674宋健飞41.   给未出生的孩子做安息祷告.(译著·诺奖作家作品) 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
675宋健飞42.   安格拉·默克尔—德国政坛的奇迹.《德国研究》2005年第3期
676宋健飞43. 知耻后勇   面向未来.《德国研究》2005年第4期
677宋健飞44. 她能重振德国经济吗 —   东部来的女总理.《上海证券报·书评》2006年1月9 日
678宋健飞45.   诺奖得主格拉斯遭遇严重信誉危机.《文汇读书周报》2006年9月1日
679宋健飞46.   格拉斯,艰难的“最后舞蹈”.《新京报》 2006年9月8 日
680宋健飞47. 德国电视一台采访格拉斯.   (翻译)《南方周末》 2006年8 月
681宋健飞48. 剥洋葱.   (格拉斯回忆录节选翻译)《南方周末》2006年9月
682宋健飞49. 德国高校学制改革综述   《高等教育研究》2007年2期
683宋健飞50. 德汉文学互译问题探析.   《中国翻译》. 2007年第4期
684宋健飞51. 幸存于幸存之中.   《当代外国文学》. 2007年第4期
685宋健飞52.   译者、策略、译文:试论翻译批评应观照的对象.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7年第5期
686宋健飞53. 当代德国大学学费制的历史与现状.   《全球教育展望》. 2007年第12期
687宋健飞54. 谈文化特色表达的迻译.   歌德学院“纵横填字迷”汉德文学互译国际学术研讨会. 2007年6月
688宋健飞55. 论文学翻译的难题.   亚洲视野下日尔曼学作为文化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2007年9月
689宋健飞56. 细节决定译文的成功与否.   穿越词语与回忆 2008“字谜”文学比赛翻译研讨会. 2008年5月
690宋健飞57. 从《新来的厨师》到《魔妇》.   《外国文学动态》2008年第 3 期
691宋健飞58. 译事趣谈.   《文汇报》2008年8月3日
692宋健飞59. 语境在文学翻译中的作用.   中德翻译研讨会报告. 中国上海.2009年5月
693宋健飞60.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上海世博会公益广告翻译的跨文化视角分析. “城市文明:交际与媒体”德中日耳曼学者北京学术研讨会报告. 中国北京.2009年9月
694宋健飞61. 翻译理论与实践之关系.   “‘中国日耳曼学六十周年:传统与创新’学术研讨会暨上外德语语言文学博士点建立十周年纪念”报告. 中国上海.2009年12月
695宋健飞62.   从功能对等的视角看文学翻译的跨文化问题. 《国际视野中德语作为外语的新动态及发展趋势》. 德国慕尼黑Iudicium出版社.2009年
696宋健飞63. 谜一样的童话.   《德语文学与文学批评》第三卷.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
697宋健飞64.   童话(歌德著•译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
698宋健飞65. 标题与标语广告翻译的跨文化思考.   中德翻译研讨会. 2010年5月.
699宋健飞66. 从跨文化视角探析   上海世博会标语广告的翻译. 《东方翻译》. 2010年第 3 期.
700宋健飞67. 逃向死亡的流亡.   《德语文学与文学批评》第四卷.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0年10月.
701宋健飞68. 从低地到巅峰- 赫塔   米勒的文学之路. 《外国文艺》. 2010年第1期.
702宋健飞69. 赤足二月. 《外国文艺》.   2010年第1期. 2010年2月.
703宋健飞70. 在我们德国. 《外国文艺》.   2010年第1期. 2010年2月.
704宋健飞71. 罗马一日. 《外国文艺》.   2010年第4期. 2010年10月.
705宋健飞72. 考克上校.   《德语文学与文学批评》第四卷.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0年10月.
706宋健飞73.   从跨文化视角看文学翻译传达异域文化的可能性. 2011国际洪堡学者大会“语言、文化与环保”. 2011年9月
707宋健飞74. 《格林词语》:跨越时空的历史对话.   (第一作者)《译林》. 2011年第5期
708宋健飞75. 浅谈情景法在口译教学中的尝试.   同济教育研究. 2011年第2期
709

710Michael SzurawitzkiSchriftenverzeichnis:
711Michael Szurawitzkihttp://www.szurawitzki.de/Publikationen
712

713汤春艳A. 专著
714汤春艳1.   《语用视角下的篇章类型研究——中德招聘广告实证分析》。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2年。  
715汤春艳B. 论文
716汤春艳1. 论文   《德国多模态研究综述》,载于《多模态与外语教育研究》,同济大学出版社2018年出版。
717汤春艳2. 论文《Textfunktion,   aber textintern oder textextern?》载于《Deutsche Sprachwissenschaft international   Nachhaltigkeit und Germanistik. Fokus, Kontrast und Konzept.》, Band 25.   德国Peter Lang 出版社2017年出版。
718汤春艳3.   “篇章类型研究在德国:传统与转向”。载《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4,第5期,第16-22页。
719汤春艳4. “Vergleichende   Studie von Stellenangeboten im Chinesischen und Deutschen unter pragmatischem   Aspekt”. In: Muttersprache,(2),2013,S. 99-110. (1. Verfasser)
720汤春艳5.   “语用视角下的篇章类型研究——德文招聘广告历时实证分析”。载《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第4期,第97-104页。
721汤春艳6.   “论篇章的‘文化性’”。载《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2,第1期,第24-30页。(第二作者)
722汤春艳7. “Kognition und   Textanalyse”. In: Zhu, Jianhua/ Rudolf Hoberg (Hrsg.): Germanistische   Sprachwissenschaft und Deutschunterricht in Chiesisch-deutscher Perspektive.   Peter Lang: Frankfurt a.M. et al. 2010,S. 101-113.
723汤春艳8.   “篇章功能刍议——德国篇章语用学研究”。 载《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第4期,第96-103页。
724汤春艳9.   “认知与语篇分析”。载《高校外语专业青年教师论文集》(第二辑),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第201-209页。
725汤春艳10.   “浅议德福考试中的阅读理解部分”。载《德语学习》,2006,第3期,第59-63页。
726汤春艳11.   “Interkulturell-pragmatische Fehler”. In: Zhu, Jianhua/Hans-R. Fluck/Rudolf   Hoberg (Hrsg.):Interkulturelle Kommunikation Deutsch-Chinesisch. Peter Lang:   Frankfurt a.M. et al. 2006,S. 515-522.  
727汤春艳C. 教材、教辅、工具书
728汤春艳1.   《德语学习词典》。2002,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参编)
729

730陶学俭1.   试析英语知识与德语教学.《同济大学学报》1993年2期
731

732陶卓A. 论文
733陶卓1.   “德国家电类产品中德网络广告的多模态对比分析——以博世家电官网和博世中国官网为例”。载《多模态与外语教育研究》,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8,第148-156页。(第二作者)
734陶卓2.   „Kooperationspotentiale zwischen chinesischen und deutschen Hochschulen zur   Erhöhung studentischer wissenschaftlicher Schreibkompetenz“. In: Zhu Jianhua   / Zhao Jin / Michael Szurawitzki (Hrsg.): Germanistik zwischen Tradition und   Innovation. Frankfurt a. M.: Peter Lang, 2017, 207-211.
735陶卓3. „Didaktische   überlegungen zur Erhöhung der Schreibkompetenz von chinesischen   Germanistikstudierenden beim Verfassen wissenschaftlicher Texte“. In: Bernd   Spillner (Hrsg.): Kontrastive Fachsprachenforschung deutsch-chinesisch.   Tübingen: Stauffenburg, 2015, S. 157-167.
736陶卓4. „Rezension von   Daniela Sorrentinos Monografie Studentisches Schreiben italienischer   Deutschlernender in der Fremdsprache Deutsch. Ergebnisse einer empirischen   Untersuchung“. In: Zeitschrift für Interkulturellen Fremdsprachenunterricht   20 (1), 2015, S. 222-224.
737陶卓5.   “中德体态语趣谈”。载《德语学习》,2012年,第5期,第35-43页。(第一作者)
738陶卓6. „Untersuchung zu   Problemen der Deutschen bei ihrer nonverbalen Kommunikation mit Chinesen –   Analyse einer Umfrage“. In: Jianhua Zhu / Rudolf Hoberg (Hrsg.): Germanische   Sprachwissenschaft und Deutschunterricht in chinesisch-deutscher Perspektive.   Frankfurt a. M.: Peter Lang, 2010, S. 332-342.
739陶卓7.   “一份问卷调查对提高对德有效交际能力的启示”。载《科技与企业》,2007年,第8期,第47-49页。
740陶卓8.   “对中德跨文化交际中中国人沉默现象的调查研究”。载《中德跨文化交际新论》,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第101-113页。
741陶卓9.   “结构图辅助德语学习小议”。载《德语学习》,2005年,第1期,第59-63页。
742陶卓10.   “一个说德语的袖珍小国——列支敦士登大公国”。载《德语学习》,2004年,第6期,第18-21页。
743陶卓11.   “巧学带前缀’an’的德语动词”。载《德语学习》,2002年,第1期,第56-58页。
744陶卓12.   “如何提高非语言交际能力——以副语言为例”。载《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增刊,第75-77页。  
745陶卓B. 译文、译著
746陶卓1.   《过去之谜》,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参译)  
747陶卓C. 教材、教辅、工具书
748陶卓1.   《经济德语教参》。2012,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第三编者)
749陶卓2.   《新编大学德语四级模拟试题》。2011,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第二编  
750

751王庆志1.   加强训练,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同济教育研究增刊》1997年2期
752王庆志2.   走向21世纪的德语.《德国研究》1998年3期
753王庆志3.   浅谈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同济教育研究》1998年3期
754王庆志4.   翻译练习在大学德语教学中的作用.《同济教育研究》1999年3期
755

756汪兴传1.   德语简明教程.(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757汪兴传2.   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德语试题汇编.同济大学出版社1987
758汪兴传3.   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德语试题汇编(二).同济大学出版社
759汪兴传4.   浅谈硕士研究生德语入学考试的结构.《上海研究生教育》1988年10期
760汪兴传5. 德语语法练习.同济大学出版社
761汪兴传6.   德语简明教程(修订本).高等教育出版社
762汪兴传7.   从语篇角度谈阅读教学.(参编)《上海研究生教育》1989年3期
763汪兴传8.   德语学习阅读教材.(主编)同济大学出版社1991
764汪兴传9.   大学德语教学大纲.(参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765汪兴传10.   德语日常会话——你我一起说.(主编)同济大学出版社
766汪兴传11.   论硕士生德语试题库的建设.(参编)《上海研究生教育》1993年1期
767汪兴传12.   科技德语语篇中动词的信息值.(参编)《同济大学学报》1993年4期
768汪兴传13.   全国大学德语四级测试大纲及样题.(参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769汪兴传14.   公元2000年后的全球经济对策.(参译)同济大学出版社1996
770汪兴传15.   科技德语阅读手册.(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
771汪兴传16.   德语阅读(理工科硕士研究生用).(主编)同济大学出版社1997
772汪兴传17. 全国大学德语第二外语教学大纲.   (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773汪兴传18.   大学德语简明教程(第二外语用).(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774

775王雪英1.   六国会话手册(德语部分).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1992年4期
776王雪英2.   现代德语过去时与现在完成时的优先性探讨. 《上海铁道大学学报》,1996年1期
777王雪英3.   德语反身代词的传意功能类型.《同济大学学报》,1996年2期
778王雪英4.   公外德语采用口试的尝试.《上海铁道大学高教研究》, 1996年2期
779王雪英5.   ”Ganz”的近义词.《德语学习》2001年6期
780王雪英6.   项目教学在职教德语课中的尝试.《同济教育研究》2003年1期
781王雪英7.   德国人的姓.《德语学习》2003年5期
782王雪英8.   德国人的名字.《德语学习》2003年6期
783王雪英9.   《新编大学德语》课堂教学浅议.《德语学习》2007年2期
784王雪英10. 中德人名文化之异同.   《中德跨文化交际新论》.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7年4月
785王雪英11. 《备战大学德语四级考试词汇篇》.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7年6月
786王雪英12. 高等学校“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德语综合教程 第二册.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8 年2月
787王雪英13. 新编大学德语六级考试模拟题.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11年2月.第二作者
788王雪英14. 新编德语语法精练.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1年5月.第一作者
789

790王轶A. 论文
791王轶1.   “架设中德文化交流的桥梁”。载《德语文学与文学批评》,上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第505-512页。
792王轶2.   “和谐都市—上海世博会德国馆简”。载《德语学习》,2009,第4期 ,第34-40页。
793王轶3.   “社民党的挫败语自民党的完胜”。载《德语学习》,2009,第6期 ,第21-25页。(第一作者)
794王轶4.   “大学非专业德语双语教学模式探讨-以同济大学为例”。载《扬州大学学报》,2009,第4期,第152-155页。
795王轶B. 译作、译著
796王轶1.   《里芬施塔尔回忆录》,上海:学林出版社,2007。(第三译者)
797王轶2.   《朗宓榭汉学文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参译)
798

799王颖频A. 专著
800王颖频1. 《语用顺应论视角下的德汉翻译研究与MTI翻译教学》,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8。
801王颖频2. 《交际策略与外语口语交际能力》。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
802王颖频3.   Mündliche kommunikative Fähigkeiten chinesischer Deutschlerner: Probleme und   Perspektive.München: iudicium. 2007  
803王颖频B. 论文
804王颖频1.   “动态顺应: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与制约”。载《上海翻译》,2015,第4期,第76-79页。
805王颖频2.   “Kontrastive pragmatische Untersuchung zu chinesischen und deutschen   Verbotsschildern”. 载《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日耳曼学的边界扩展》(钱敏汝/魏育青主编),北京:外研社,   2015,第371-387页。(第一作者)  
806王颖频3.   “德语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育对策研究”。载《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5,第4期,第56-62页。(第二作者)
807王颖频4.   “基于顺应理论的MTI学生翻译决策能力培养研究”。载《外语界》,2015,第1期,第73-79页。
808王颖频5.   “Untersuchung über Akkommodationsverhalten deutscher Lektoren im   DaF-Unterricht: Erscheinungsformen und   Funktionen”。载《日耳曼学论文集》第四辑(卫茂平主编),北京:外研社,2014,第362-381页。(第一作者)
809王颖频6.   “顺应论视角下的汉语文化元素德译研究”。载《德语人文研究》,2014,第1期,第27-32页。(第一作者)
810王颖频7.   “顺应论视角下网络双语展示中文化特色词汇的翻译研究——以“中德文化网”为例“。载《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第6期,第163-169页。(第一作者)
811王颖频8.   “语用顺应论对翻译活动的启示”。载《外语教学》,2013年专刊,第248-251页。
812王颖频9.   “基于语料的中国德语学习者口语非流利产出研究——特点、原因和对策”。载《德语人文研究》,2013,第1期,第37-47页。
813王颖频10.   “交际策略能力发展的个案分析及启示——以中国学生德语口语交际为例”。载《外语教学》,2012年专刊,第76-79页。(第一作者)
814王颖频11.   “德汉口译教学语料库的建设与研究”。载《德意志文化研究》第9辑(殷桐生主编),北京:外研社,2012,第215-222页。(第一作者)
815王颖频12.   ““释义性询问”交际策略对谈话动态的识别 —— 基于语料的实证研究“。载《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2,第1期,第71-78页。
816王颖频13.   “动态顺应与翻译 —— 以文化因素的翻译为例”。载《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第1期,第173-177页。(第一作者)
817王颖频14.   “本族语者语言顺应行为对外语教学的启示”。载《外语教学》,2010年专刊,第121-124页。(第一作者)
818王颖频15.   “Interlanguage Pragmatik und Deutschunterricht in China”. In: Jianhua Zhu /   Rudolf Hoberg (Hrsg.): Germanistische Sprachwissenschaft und   Deutschunterricht in chinesisch-deutscher Perspektive. Frankfurt a. M.: Peter   Lang. 2010, S. 416-433.
819王颖频16.   “过渡语语用学研究之比较对照法“。载《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第1期,第80-83页。
820王颖频17.   “过渡语语用学研究——起源、方法和意义”。载《同济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第1期,第98-104页。  
821王颖频18.   “Verwendung kommunikativer Strategien bei der deutschen mündlichen   Kommunikation chinesischer Deutschlerner”. In: Fan, Jieping / Li, Yuan   (Hrsg.): Deutsch als Fremdsprache aus internationaler Perspektive – Neuere   Trends und Tendenzen. München: iudicium. 2009, S. 478-488.
822王颖频19.   “过渡语语用学研究与外语口语交际能力”。载《外语教学》,2009年专刊,第92-94页。
823王颖频20.   “交际性课型和语言形式类课型中的纠错对比研究”。载《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08,第1期,第35-42页。(第一作者)
824王颖频21.   “Sprachakkommodation der deutschen Muttersprachler gegenüber chinesischen   Deutschlernern im Beratungsgespräch: Erscheinungsformen und Funktionen”. In:   Lebende Sprachen, (4), 2006, S.174-180.
825王颖频22.   “强化输出,提高中国学生的德语应用能力”。载《同济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第4期,第116-120页。  
826王颖频23.   “基础德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内容和方法初探”。载《中德跨文化交际论丛》,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0,第207-216页。  
827王颖频24.   “试析中德文化对“冲突”的不同理解及其原因”。载《德国研究》,1999,第4期,第40-45页。(第一作者)
828王颖频25.   “通过口语教学提高德语听力“。载《外语电化教学》,1998,第3期,第7-9页。
829王颖频C. 译文、译著
830王颖频1. 《一个瑞士人眼中的晚清帝国》,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一译者)
831王颖频2.   “躁动”。载:《外国文艺》,2012年,第6期,第78-81页。
832王颖频3. 《欧标德语语法渐进》,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年。(第一译者)
833王颖频4.   “烂梨”。载:《外国文艺》,2010,第1期,第18-23页。
834王颖频D. 教材、教辅、工具书
835王颖频1. 《中德跨文化高级口译教程》。2018,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第三作者)
836王颖频2. 《新编大学德语》修订版第四册.2016,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副主编)
837王颖频3. 《中德跨文化口译教程》。2015,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第三编者)
838王颖频4. 《德语德福考试模拟试题修订版》。2013,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第三编者)
839王颖频5. 《新编大学德语六级考试模拟试题》。2011,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第一编者)
840王颖频6. 《科技德语教程(第2版)》。2010,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第三编者)
841王颖频7. 《大学德语第3册(第3版)教学参考书》。2009,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主编,第二编者)
842王颖频8. 《大学德语第3册(第3版)》。2009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主编,第二编者)
843王颖频9. 《大学德语六级考试模拟试题》。2008,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第一编者)
844王颖频10. 《新编大学德语第4册教师手册》。2006,北京:外研社。(第二编者)
845王颖频11. 《新编大学德语第4册》。2005,北京:外研社。(副主编,第二编者)
846王颖频12. 《德语德福考试模拟试题》。2005,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第二编者)
847王颖频13. 《科技德语教程》。2004,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第三编者)
848王颖频14. 《大学德语第3、4册修订版教学参考书》。2003,北京:高教出版社。(第二编者)
849王颖频15. 《大学德语第3册修订版》。2002,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二编者)
850王颖频16. 《大学德语四级考试模拟试题》。2001,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第一编者)
851王颖频17. 《大学德语教程第2册》。1999,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第二编者)
852王颖频E. 主编
853王颖频1. 《大学德语四、六级考试高分突破——听力理解》。北京:外研社,2013。(主编)
854王颖频2. 《大学德语四、六级考试高分突破——四级阅读》。北京:外研社,2013。(主编)
855王颖频3. 《德语学习词典》。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主编)
856

857王兆渠1.现代德语实用语法.(主编)同济大学出版社   1995
858

859吴建广A. 专著
860吴建广1. Das lyrische Werk   Hilde Dmins im Kontext der deutschen Literatur nach 1945. Frankfurt a.M.:   Peter Lang, 2000.
861吴建广B. 论文
862吴建广1.   “翻译作为诗学对话——保尔·策兰翻译俄罗斯诗歌”。载《中国翻译》(ISSN:1000-873X),2015,第6期,第22-27页。
863吴建广2.   “诗与思擦肩而过——保尔·策兰相遇马丁·海德格尔”。载《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ISSN:1009-3060),2014,第4期,第1-15页。
864吴建广3.   “走向对此在的彻底决绝——保尔·策兰诗文〈一次〉之诠释”。载《德国研究》(ISSN:1005-4871),2014,第3期,第131-140页。
865吴建广4. “德意志浪漫精神与哲学诠释学”。   载《中国社会科学》(ISSN:1002-4921),2013,第9期,第67-85页。
866吴建广5.   “诗学对神性与自然的倾听——伽达默尔解读歌德和荷尔德林”。载《德国研究》(ISSN:1005-4871),2013,第3期,第103-112页。
867吴建广6.   “诗文涵义方向的确定——以保尔·策兰《你尽可》一诗为例”。载《德语人文研究》(ISSN:2095-6150),2013,第1期,第6-11页。
868吴建广7.   “‘现实主义’标签遮蔽文学的多维构造”。载《中国社会科学报》(CN:11-0274)2013年11月8日,第521期,第B02版。
869吴建广8.   “试图找回遗弃的身份——论保尔·策兰诗文中的犹太互文性”。载《国外文学》(ISSN:1002-5014),2011,第2期,第81-90页。
870吴建广9.   “濒死意念作为戏剧空间——歌德《浮士德》‘殡葬’之诠释”。载《外国文学评论》(ISSN:1001-6368),2011,第2期,第145-155页。
871吴建广10. „Das Spiel als   Wille und Vorstellung. Eine Interpretation der Helena-Dichtung in Faust II“.   In: Zeitschrift für Literaturwissenschaft und Linguistik. (ISSN:0049-8653),   Heft 157, 2010, S.135-147.
872吴建广11.   “不可‘诗意栖居’的德意志语言之家——保尔•策兰<语言栅栏>之诠释”。载《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ISSN:1009-3060),2010,第6期,第8-22页。
873吴建广12.   “一部人本主义的悲剧——德意志文化框架中的《浮士德》”。载《艺术化与世俗化的突围:上海戏剧学院创意论坛》(ISBN:978-7-5475-0028-6/J·006),刘明厚主编,上海:上海百家出版社,2010。
874吴建广13.   “人类的界限——歌德《浮士德》之‘天堂序曲’诠释”。载《德国研究》(ISSN:1005-4871),2009,第1期,第58-63页。
875吴建广14.   “被解放者的人本悲剧——德意志精神框架中的《浮士德》”。载《外国文学评论》(ISSN:1001-6368),2008,第3期,第17-26页;全文转载: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外国文学研究》(ISSN:1001-2885),2009,第2期。
876吴建广15.   “‘两个满口的沉默’——保尔·策兰《语言栅栏》的结构分析”。刊《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ISSN:1009-3060),2008,第6期,第1-9页;全文转载: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外国文学研究》(ISSN:1001-2885),2009,第4期。
877吴建广16.   “抒情诗的多元交往形式——希尔黛·杜敏诗文诠释”。载《当代外国文学》(ISSN:1001-1757),2007,第1期,第134-140页;全文转载: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外国文学研究》(ISSN:1001-2885),2007,第5期。
878吴建广17.   “往返于生死之间——保尔·策兰早期诗文探索”。载《外国文学评论》(ISSN:1001-6368),2007,第2期,第68-76页;全文转载: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外国文学研究》(ISSN:1001-2885),2007,第8期。
879吴建广18.   “论德意志文学中的自然主义”。载《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ISSN:1009-3060),2007,第6期,第1-13页;论点摘编:《新华文摘》(ISSN:1001-6651),2008,第6期。
880吴建广19. „Definitionen und   Distinktionen von Kultur und Wenhua? Versuch einer Komparatistik zwischen   Westen und China“. In: Angewandte Sprachwissenschaft. (ISSN:1435-4365),   Bd.19, 2006, Nr. 3.
881吴建广20.   “穿越死亡的恋情——保尔·策兰情诗研究”。载《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ISSN:1009-3060),2006,第6期,第6-15页。
882吴建广21.   “用优美的形式描述丑陋的事实——保尔·策兰《死亡赋格》分析”。载《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ISSN:1009-3060),2005,第2期,第17-28页。
883吴建广22.   “海因里希·伯尔与德意志精神”。载《交互文化沟通与文化批评——“伯尔与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ISBN:7532738795),主编:孙周兴,黄凤祝,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
884吴建广23.   “文科中文科研论文的写作规范”。载《同济教育研究》(K 第331号),2005,第2期。
885吴建广24.   “诗文的终点是生命的结束——保尔·策兰其人其诗”。载《当代》(台北),2002,第5期。
886吴建广25.   “李白诗《望庐山瀑布》(其二)解析”。 载《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ISSN:1001-2435),2001,第1期,第45-48页。
887吴建广26.   “在死亡的屋里——内莉·萨克斯其人其诗”。载《当代》(台北),1997,第8期。
888吴建广C. 译文、译著
889吴建广1.   《美学与诗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890吴建广2   “安道尔”。载:《外国文艺》,1986/6。
891吴建广3   《玫瑰绽开的新生——希尔黛·杜敏诗文选》,上海:百家出版社,1993,219页。
892吴建广4.   1992至1993为上海电视台和上海东方电视台翻译多部德语电视片和电视连续剧,其中有《睡狗》、《蒂亚和奈特》、《谈判》,《飞车盖蒂》(6集电视连续剧)和   《小城故事》(4集电视连续剧)。
893吴建广5.   《欧洲科学的危机和超验现象学》,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894吴建广6.   《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895吴建广7.   《现象学的理念》,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
896吴建广8.   《熵—一种新的世界观》,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
897

898夏君峰1.   德国总理私邸探密.《世界之窗》2000年8期
899夏君峰2.   孩子害怕怎么办?(翻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2年7月
900夏君峰3. 新编大学德语四级考试模拟试题.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11年3月
901夏君峰严莹
902夏君峰1. 汉德时事政经词汇选登. 《德语学习》   2001年1期
903夏君峰2. 棗——会走路的树. (翻译)   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04
904夏君峰3.   蓝色光头(鼻罩比尔和道格狗).(翻译) 甘肃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5
905夏君峰4. 谈谈德语句子中名词宾语的位置.   《德语学习》 2007年第3期
906夏君峰5.   德语中的英语现象及其对德国社会的影响. 《德国研究》 2007年第3期
907夏君峰6.   德语的英语化及其对中国德语教学的影响. 中德视野下的现代化日尔曼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报告. 2007年5月
908夏君峰7. “过失与补偿”( 编译明镜周刊).   《南方人物周刊》. 2009年3月9日
909夏君峰8. “贪婪如何搞垮华尔街”   (编译明镜周刊). 《南方人物周刊》. 2009年3月9日
910夏君峰9. 德语变体词典前言.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9年2月第一版
911夏君峰10.   德语中的英语现象以及对中国德语教学的影响. 《中德视野下的日尔曼语言学和德语教学》,2010年. 德国Peter Lang出版社.
912夏君峰11.亡者乐园. 《外国文艺》.   2010年第1期
913

914于雪梅1.   赛德尔基金会在华发展十五年综述《德国研究》1998年4期
915于雪梅2.   在德国留学变得更具魅力——德国吸引外国留学生的新举措.《德国研究》1999年1期
916于雪梅3.   通过合理的练习来训练德语阅读方式.《同济教育研究》1999年2期
917于雪梅4.   谈图画在德语基础教学中的运用.《同济教育研究》1999年3期
918于雪梅5.   同济园中的“教育特区”——中德学院.《德国研究》 1999年4期
919于雪梅6.   论汉德熟语中数词文化意义之异同.《中德跨文化交际论丛》同济大学出版社2000
920于雪梅7.   *用于中国的德语作为外语教材中的跨文化导向研究——文本内容分析. 德国慕尼黑iudicium 出版社2004
921于雪梅8. *上海洪堡学者学会2004.   中国报道2004/42
922于雪梅9.   新经济时代下文化与经济的融合之路.《德国研究》2005年2期
923于雪梅10.   关于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发展的思考.《上海经济研究》 2005年8月
924于雪梅11.   文化创意产业与新一轮经济增长.《科学发展观与新一轮经济增长》上海学林出版社 2005
925于雪梅12.   德国北威州文化产业的发展及启示.《创意产业——城市发展的新引擎》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926于雪梅13.   柏林与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比较.《上海经济》2005年增刊
927于雪梅14.   关于大学德语教学的几点思考.《同济教育研究》2005年3期
928于雪梅15.   关于《同济大学大学德语教学大纲及附表》修订的思考.《同济教育研究》2005年4期
929于雪梅16.   *从跨文化交际到跨文化学习——中国关于外语学习讨论的问题与前景.《跨文化与全球化》2005年3/4期
930于雪梅17. 新时期大学德语教学的机遇和挑战.   《现代教育科学》2006年1期
931于雪梅18. 培育创意人才,完善创意产业链.   《戏剧艺术》. 2007年第1期
932于雪梅19. 创意产业——城市就业的驱动器.   《文汇报》2007年1月15日
933于雪梅20.   中国和欧洲城市创意产业发展的比较研究.《世界经济研究》2007年第2期
934于雪梅21. 从跨地域到中国本土化 –   从中国视角分析德语作为外语教材《Berliner Platz》. 中德视野下的现代化日尔曼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报告. 2007年5月
935于雪梅22.   同济大学留德预备部的跨文化培训模块——关于对中国学生进行留德培训的探讨. 中德留学预备及留学培训研讨会报告. 2007年5月
936于雪梅23. 论汉德动植物词汇的吉祥语义.   《中德跨文化交际新论》.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7
937于雪梅24. 创意产业与城市发展.   《经济社会转型期的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
938于雪梅25. 高等学校“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德语综合教程 第二册.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8 年2月
939

940袁志英1.   宇宙之谜(译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
941袁志英2. 海涅和他的诗歌创作.《外国文学评论》
942袁志英3.   浅谈文学社会学,《中国和外国文学》1985年7期
943袁志英4.   克莱斯特选集(译著).上海译文1985
944袁志英5.   *德国的废墟文学和中国的伤痕文学“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论文集”14,波恩1986
945袁志英6.   论联邦德国的文学社会学.《外国文学报道》1987年4期
946袁志英7.   西方文学社会学的主要流派.《文艺报》1987年1-2月四期连载
947袁志英8.   威廉·退尔和在中国的接受.《现代意识和民族文学》复旦出版社1988
948袁志英9.   马克思的历史、社会和国家学说(译著).商务1988
949袁志英10.   评汉斯·诺贝尔特·费根的经验文学社会学及其方法.《外国文学评论》1988
950袁志英11.   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的德语叙事文学.《全球文学》1989年3期
951袁志英12.   *论德译汉的文学理论翻译.德国《东方杂志》1989年2期
952袁志英13.   中外现代文学作品词典(主编德国、奥地利、瑞士和北欧部分).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
953袁志英14.   水妖(译著).《德国浪漫派小说选》漓江出版社1990
954袁志英15.   青年布来希特独特的烦恼.《全球文学》1990年2期
955袁志英16.   关于卢卡奇和布来希特在三十年代的争论.《外国文学评论》1991年3期
956袁志英17. 德国小说选.台湾业强出版社1991
957袁志英18. 论德国浪漫派.漓江出版社1991
958袁志英19.   批判吸收,不可全盘接受.《复旦学报》1992年2期
959袁志英20. 叔本华传.   台湾业强出版社1992, 上海世界图书公司1994
960袁志英21.   *中国20世纪文学中的德国形象.德国Darmstadt 学术读书会出版社1995
961袁志英22.   *谈犹太人三、四十年代在上海办的黄报. 法兰克福:Peter Lang出版社1996
962袁志英23.   *关于从路得、尼采到艾哈德的传记写作.德国Börsenblatt für den Deutschen Buchhandel, 法兰克福,1996年60期
963袁志英24.   *孽海之中盛开的鲜花.德国Börsenblatt für den Deutschen Buchhandel, 法兰克福,1996年65期
964袁志英25. 伯尔文论(主编,   主译).三联书店1996
965袁志英26.   世界英雄传说精选.(参编)上海世界图书公司1997
966袁志英27.   谈谈德国的人文主义传统.《环球时报》1998年5月31日
967袁志英28.   *德汉汉德科学和大学用语词典(主要编译者).德国学术交流中心1998
968袁志英29.   *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北京周报》1998年27期
969袁志英30.   *中国有没有新的民族主义?《中国报道》1999年30期
970袁志英31.   文明从何而来?《书城》1999年4期
971袁志英32.   关于伯尔和昆茨通信集.《书城》1999年7期
972袁志英33.   为歌德夫人克里斯典娜翻案.《书城》1999年8期
973袁志英34.   文明的进程(第二卷).(翻译)北京:三联书店1999
974袁志英35.   埃利亚斯和他的《文明的进程》.《文明的进程》第二卷中译本附记 三联书店1999
975袁志英36.   想起了埃利亚斯.民盟盟讯1999年8期
976袁志英37. 伟大和渺小   漫谈歌德.《上海盟讯》2000年1期
977袁志英38.   漫谈君特·格拉斯.《外国文艺》2000年1期
978袁志英39.   君特·格拉斯的几个短篇故事和诗歌.(翻译)《外国文艺》2000年1期
979袁志英40.   诗人和思想家的国度.《文汇读书周报》2000年4月
980袁志英41. 漫谈《黑塞文集》.《上海盟讯》   2000年5期
981袁志英42. 洪堡亲王.   世界经典剧作全集—德国卷.(翻译)浙江文艺出版社2000
982袁志英43.   犹太人在上海办的黄报.《文汇读书周报》2000年7月
983袁志英44.   肖洛霍夫胜利了.《文汇读书周报》2000年8月
984袁志英45.   《袖珍汉学》小记.《文汇读书周报》2000年10月
985袁志英46.   文学大国中的一位伟大的作家.《外国文艺》2001年1期
986袁志英47. 女强人——《罪人玛格达蕾娜》前言   2001
987袁志英48.   已故少女的郊游,《外国文艺》2001年1期
988袁志英49. 被责难的爱——歌德和克里斯典娜.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1
989袁志英50. 罪人玛格达蕾娜.(翻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1
990袁志英51. 弗兰茨·库恩. 《文汇读书周报》   2001年1月
991袁志英52. 《我的世纪》是世纪之作,   《上海盟讯》 2001年4期
992袁志英53.   纳粹罪恶历史的最后一章就要结束了吗?《上海盟讯》2001年11期
993袁志英54. 德语商贸信函(德汉对照,参编).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1
994袁志英55. *中国经济生活中的三十六计.   德国Eulenspiegel-Jahrbuch 2004 Band 44
995袁志英56. 宇宙之谜.(译著)   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重版
996袁志英57.   横跨两个世纪——埃利亚斯和他的《文明进程》. 德国研究 2002年2期
997袁志英58.   毛泽东和《宇宙之谜》——三十年前翻译《宇宙之谜》之谜. 德国研究2002年3期
998袁志英59.   难忘波恩报告会(文章).《新民晚报》2002. 7. 3
999袁志英60. *鲁迅在德国现代派的影响下.   德国《中国报道》36/2002
1000袁志英61.   *鲁迅、郭沫若和冯至所受德国现代派的影响. 韩国《日尔曼学杂志》82/2002
1001袁志英62.   引起“一场大风波”的书(文章).《中华读书周报》2002. 10. 30
1002袁志英63.   《宇宙之谜》和海克尔其人(论文).《德国研究》2003年2期
1003袁志英64.   文学翻译的问题和应对.获得华东地区第七届翻译研讨会二等论文奖. 《译友》2003/2
1004袁志英65.   论中国人的自我和社会之间的关系(翻译).《德国研究》2003年4期
1005袁志英66. 重在素养.《现代领导》   2003年4期
1006袁志英67. 德文翻译中的常见错译误译.   《文汇读书周报》2003. 12. 12
1007袁志英68.   毛泽东与海克尔的《宇宙之谜》.《文汇读书周报》2003. 12.26
1008袁志英69.   中国钦天监第一个洋天监汤若望和《在上苍的阴影里》.《德国研究》2004年1 期
1009袁志英70.   《黄报》、施托菲尔和《黄报》中的日本观. 被译成日文,发表于日本《中公丛书》2004. 10. 10
1010袁志英71.   在上2004年诺贝尔文学奖花落女作家耶利内克. 《文汇读书报》2004. 10. 15
1011袁志英72.   寻觅一妇人.(翻译)浙江文艺出版社2004
1012袁志英73.   《黄报》、施托菲尔和《黄报》中的日本观.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世界史》2004年12月
1013袁志英74.   黄报、施托菲尔和黄报中的日本官观(论文).《德国研究》2004年3期
1014袁志英75.   苍的阴影下(小说选登,翻译).《小说界》2004年6期
1015袁志英76.   耶利内克专刊前言.《外国文艺》2005年1期
1016袁志英77.   甜蜜的语言(翻译).《外国文艺》2005年1期
1017袁志英78.   试读耶利内克.《德国研究》2005年 2期
1018袁志英79.   “三十六计”走向世界—评胜雅律的《智谋》. 《德国研究》2005年4期
1019袁志英80. 上海新家(翻译).   《德国研究》2005年4期
1020袁志英81. 试读耶利内克.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外国文学研究》2005年10期
1021袁志英82.   歌德、席勒戏剧在中国.《新京报》2005. 11. 8
1022袁志英83. 虚怀若谷,大师风范   纪念冯至诞辰100周年.《新京报》2005. 12. 21
1023袁志英84.   伯尔文学专辑前言.《外国文艺》2005年4期
1024袁志英85.   德国忆往(翻译)《外国文艺》2005年4期
1025袁志英86.   亲眷是演员(翻译)《外国文艺》2005年4期.
1026袁志英87.   世界遗产(大型典藏,六卷本,任总审校). 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
1027袁志英88.   *文学翻译的问题和前景.Deutsch-ostasiatische Studien zur interkulturellen   LiteraturwissenschaftBand 3 2005
1028袁志英89.   三十六计与智谋学.《文景》2006年1期
1029袁志英90.   德国驻上海领事馆150年掠影.(译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1030袁志英91.   海因利希·伯尔,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交互文化沟通与文化批评--伯尔与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孙周兴、黄凤祝编)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1031袁志英92. 三十六计走向世界.   德汉跨文化交际——庆祝格罗斯教授华诞论文集,2006
1032袁志英93.   德国中国问题专家克劳斯•梅奈特谈毛泽东与海克尔宇宙之谜的关系.《中德文学关系研究》上外出版社 2006
1033袁志英94. 《宇宙之谜》在中国.   《读书》2006/7
1034袁志英95.   马克思的历史、社会和国家学说.(翻译)世纪出版集团,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
1035袁志英96. 智谋 II. (主译并审校)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1036袁志英97.   也谈君特•格拉斯事件.《文汇报》笔会2006.9.27;转载于《新华文摘》2006年23期
1037袁志英98. 从Love   Parade说到拥抱行动.《新民晚报》2006.11.12
1038袁志英99.   海涅,一个冬天的神话.《文景》200612
1039袁志英100.   伟大的诗人,最有争议的诗人,纪念海涅逝世150周年.《德国研究》2006n2
1040袁志英101.   世博会,也是上海人的博览.《新民晚报》2006.4.11
1041袁志英102. 原创文化三十六计走向世界.   《社会科学报》2006.6.22
1042袁志英103.   向《文景》读者致意.(翻译)《文景》2006年6期
1043袁志英104.   毛泽东为何关注《宇宙之谜》?《报刊文摘》2006.10.6
1044袁志英105.   劝饮是陋习.《新民晚报》2006.7.23
1045袁志英106. 飞越时空,智谋天下.   《上海证券报》,2006.8.24
1046袁志英107.   计谋表现了人性.《新民晚报》2006.10.29
1047袁志英108.   与瑞士汉学家小议《智谋》.《解放日报》2006.11.10
1048袁志英109.   说不完的布莱希特.《文汇报》2006.1.12
1049袁志英110.   文明进程的启示.《现代领导》2006年1期
1050袁志英111. 上海滩摩登. (翻译)华晖出版社   2007
1051

1052张建欣A. 论文
1053张建欣1. „Ist das   chinesische Schriftsystem logographisch, phonographisch, oder ... ? -Das   deutsche und das chinesische Schriftsystem im Vergleich“. In:   Zhang/Thomé/Wei/Zhu/Braungart (Hrsg.): Literaturstrasse Band 13. Würzburg:   Verlag Königshausen & Neumann GmbH, 2012, S. 435-451. (1. Verfasser)
1054张建欣2. „Zur Definition   des Kurzwortes“. In: Zhang/Thomé/Wei/Zhu/Braungart (Hrsg.): Literaturstrasse   Band 9. Würzburg: Verlag Königshausen & Neumann GmbH, 2008, S. 375-386.
1055张建欣3.   “德国德语语言学网络资源简介”。载:《德国研究》,2004,第4期,第52-54页。
1056张建欣4. „Zu lexikalischen   Merkmalen der deutschen Fachsprache im Bereich ‘Computer’ - Eine strukturelle   und etymologische Analyse des grundlegenden deutschen Computervokabulars“.   Vortrag auf der Fachtagung „Fachsprachenlinguistik und -didaktik in   Ostasien“, Shanghai 1997. In: Zhu, Jianhua/Zimmer, Thomas (Hrsg.):   Fachsprachenlinguistik, Fachsprachendidaktik und interkulturelle   Kommunikation. Frankfurt am Main: Peter Lang (=Angewandte Sprachwissenschaft   12), 2003, S.231-249.
1057张建欣5.   “关于德语初学过程中进行德英对比的思考”。载:《德国研究》,2002,第1期,第75-77页。
1058张建欣6.   “德国足球赛事简介”。载:《德国研究》,2001,第2期,第76-78页。
1059张建欣B. 译文、译著
1060张建欣1.   子午燕。载:《外国文艺》,2012,第6期,第87—91页。
1061张建欣2.   鸫鸟之夜。载:《外国文艺》,2010,第1期,第25-29页。
1062张建欣3.   《被加密的盔甲》,杭州: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10。
1063张建欣4.   《神勇小虎队3——屠龙骑士的盔甲》,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
1064张建欣5.   《蓝色的星球——人与生态》,上海:百家出版社,2001。
1065张建欣C. 教材、教辅、工具书
1066张建欣1.   《德语语法精讲(名词)》。2013,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第一编者)
1067张建欣2.   《德语语法丛书——名词板块》。2003,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第一编者)
1068张建欣3.   《德语水平测试——阅读》。2002,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第一编者)
1069张建欣4.   《全国大学德语四级考试试卷题解和指导》。2001,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听力部分编者)
1070

1071张克芸A.论文
1072张克芸1.德意志浪漫诗学视野下的“人造人”图景,载   《德国研究》,2018年第3期
1073张克芸2.神秘秘自然世界的构建——叙述学视角下的《犹太人的山毛榉》/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5年/ 6/63-68]
1074张克芸3.无言的身体,欲望的寓所——评祖尔策小说《完美的侍者》中的物化现象/《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5年04期
1075张克芸4.被解除的变形——艾里亚斯卡内蒂的戏剧理论初探   载:《思之旅——德语近、现代文学与中德文学关系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16年
1076张克芸5.“一个追寻“我”的故事——评福尔克•克劳恩的短篇《午餐》”。载《外国文学动态》,2014年第2期。
1077张克芸6.“论艾利亚斯·卡内蒂的变形观”。载《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第2期
1078张克芸7.“往事悠悠七十载——谈2011年巴赫曼文学奖获奖作品选章《围困中》”.载《外国文学动态》,2012,第1期。
1079张克芸8.“第三格或第四格——这是一个问题”。载   《德语学习》2012,第3期。
1080张克芸9.德国“文学女教皇”——   艾尔克·海登赖希. 《外国文学动态》 2007,第6期
1081张克芸10.《逆境下的高贵心灵-剖析薇查·卡内蒂的仆佣意识》。载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第6期
1082张克芸11.《德语习语中的德国货币》。载《德语学习》   2004,第1期
1083张克芸12.《迟开的玫瑰——揭开薇查·卡内蒂的面纱》。载《外国文学动态》   2002,第4期。
1084张克芸13.《智者心声——<歌德谈话录>导读》   。上海:汉语大辞典出版社,2001。
1085张克芸14.《信息业发展冲击下的德国高校》。载   《德国研究》,2000,第4期。
1086张克芸B.译文、译著
1087张克芸1.   《物质的最深处——核物理学导引》,上海:百家出版社,2001
1088张克芸2.   《世界遗产》丛书,(第6卷)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
1089张克芸3.   《智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合译)
1090张克芸C. 教材、教辅、工具书
1091张克芸1. 高等学校“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德语综合教程 第二册》。2008,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第一编者)
1092张克芸2. 高等学校“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德语综合教程 第二册 练习册. 2010。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第一编者)
1093

1094张焱1.《用德语怎么“说”?》.《德语学习》2010年第4期
1095

1096赵亘论文
1097赵亘1   “和谐都市”—上海世博会德国馆简介,《德语学习》,2009年第4期
1098赵亘2   德语作为外语教学中的文学元素应用,《文学之路-中德语言文学文化研究》,2009年第九卷
1099赵亘3 Untersuchungen zur   Wortbildung in der Rechtssprache – am Beispiel der Substantive im deutschen   BGB(德语法律语言构词研究——以民法典中的名词为例),《Germanistische Sprachwissenschaft und   Deutschunterricht in chinesisch-deutscher   Perspektive》(《中德视野下的日尔曼语言学和德语教学》),2010年
1100赵亘4   浅议模糊限制语:起源、现状与前景,《Literaturstrasse: Chinesisch-deutsches Jahrbuch für   Sprache, Literatur und Kultur》(《文学之路:汉德语言、文学和文化年册》),2012年第十三卷
1101赵亘5 Zum   übersetzungsprozess aus Perspektive der Relevanz   –Adaptation,《文学之路:中德语言文学文化研究》,2013年第十四卷
1102赵亘6   内外俱圣:张载论孔子的双重本质,《朗宓榭汉学文集》,2013年
1103赵亘7   交际的关联顺应性,《复旦外国语言文学论丛》,2014年
1104赵亘8 übersetzung   deutscher juristischer Fachwörter als „Wort“ ins Chinesische am Beispiel des   BGB und seiner chinesischen übersetzung,《文学之路:中德语言文学文化研究》,2017年
1105

1106赵劲A. 专著
1107赵劲1.   Wissenschaftsdiskurse kontrastiv - Kulturalität als Textualitäsmerkmal im   deutsch-chinesischen Vergleich. Berlin: de Gryter 2018   (=Diskursmuster-Discourse Patterns 18)
1108赵劲2. Interkulturalität   von Textsortenkonvention. Vergleich deutscher und chinesischer Kulturstile:   Imagebroschüren. Berlin: Frank & Timme. 2008. (= Forum für   Fachsprachen-Forschung 79)
1109赵劲3. Wirtschaftsdeutsch   als Fremdsprache: Ein didaktisches Modell – dargestellt am Beispiel der   chinesischen Germanistik-Studiengänge. Tübingen: Narr. 2002. (= Forum für   Fachsprachen-Forschung 59)  
1110赵劲B. 论文
1111赵劲1. „Die Rollenmuster   des Moderators in Talkshowstreitsequenzen - Am Beispiel der Talkshow ,maybrit   illner‘“. In: Muttersprache, Jahrgang 129, 2(2019). S. 158-174 (erste   Autorin) (A&HCI)
1112赵劲2. „Deutsche und   chinesische Wissenschaftssprache Mitte des 20. Jahrhunderts: Vor Wende einer   neuen Epoche“. In: Literaturstraße, Band 20, 1/2019. S.109-128
1113赵劲3. „Wilhelm von   Humboldt in China: Rezeptionen, Forschungen und Probleme“. In: LiLi   Zeitschrift für Literaturwissenschaft und Linguistik, 4(2018). S.759-774    (A&HCI)
1114赵劲4. „Der Zustand und   die Zukunft der germanistischen Linguistik im Allgemeinen und in China im   Besonderen“. In: Jahrbuch für Internationale Germanistik, 2(2018). S. 47-53    (A&HCI)
1115赵劲5.   „Sprachtheoretische Traditionen und die Verkulturwissenschaftlichung der   Linguistik“. In: Zhu Jianhua / Zhao Jin / Michael Szurawitzki (Hgg.) 2018:   Akten des XIII. Internationalen Germanistenkongresses Shanghai 2015.   Germanistik zwischen Tradition und Innovation. Band 13 Plenarvorträge und   Podien. Berlin u.a.: Lang. S.75-76  
1116赵劲6. „Text und Kultur.   Die Kulturalität der Texte“. In: Zhu Jianhua / Zhao Jin / Michael Szurawitzki   (Hgg.) 2018: Akten des XIII. Internationalen Germanistenkongresses Shanghai   2015. Germanistik zwischen Tradition und Innovation. Band 13 Plenarvorträge   und Podien. Berlin u.a.: Lang. S. 31-45
1117赵劲7.   “洪堡语言哲学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德意志研究》,许明武/谭渊 主编, 2018年,武汉大学出版社。第95-103页
1118赵劲8.   “洪堡语言哲学思想国内研究述评”,《德国研究》2017年第4期,第111-124+131页
1119赵劲9. „Die   Wechselwirkung des Selbstbildes und des Fremdbildes: Analyse von   Medienberichten zu Sino-Afrika-Beziehungen“. In: Friedemann Vogel / Wenjian   Jian (Hgg.) 2017: Chinesisch-Deutscher Imagereport: das Bild Chinas im   deutschsprachigen Raum aus kultur-, medien- und sprachwissenschaftlicher   Perspektive (2000-2013). Berlin: De Gruyter. S. 139-153
1120赵劲10. „Kulturalität der   Texte und ihre Bedeutung für die Germanistikausbildung in China“. Deutsch als   Fremdsprache. Zeitschrift zur Theorie und Praxis des Faches Deutsch als   Fremdsprache 2/2017, S. 100–110
1121赵劲11.   „Wissenschaftliches Schreiben der Germanistikstudenten: Probleme und   Vorschläge“. In: Jin Zhao / Michael Szurawitzki (Hgg.) 2017: Nachhaltigkeit   und Germanistik. Fokus, Kontrast und Konzept. Frankfurt a.M. u.a.: Lang.   S.191-200. (erste Autorin)
1122赵劲12. „Der Zustand und   die Zukunft der Germanistik im Allgemeinen und in China im Besonderen“. In:   Literaturstraße, Band 16, 2016. S.475-484
1123赵劲13. „Intertextuelle   Beziehbarkeit in deutschen und chinesischen wissenschaftlichen   Zeitschriftenartikeln“. In: LiLi Zeitschrift für Literaturwissenschaft und   Linguistik, Heft 181, Jahrgang 46, 1(2016). S.117-133  (A&HCI)
1124赵劲14.   „Deutschlehrerbildung in China: Einsatzmöglichkeit eines E-Learning-Modells“.   In: Cerri, Chiara/Sabine Jentges (Hrsg.): „Das musst du an Ruth fragen“ –   Aktuelle Tendenzen der angewandten Linguistik. Peter Lang: Frankfurt a.M. et   al. 2015, S.10-21(1. Verfasserin)
1125赵劲15. „Bewertung in   chinesischen wissenschaftlichen Zeitschriftenartikeln: Wandel und   Kontinuität“. In: LiLi Zeitschrift für Literaturwissenschaft und Linguistik,   Heft 177, 2015, S.86-102  (A&HCI)
1126赵劲16. „Textsorte im   diachronischen Wandel am Beispiel von deutschen und chinesischen   wissenschaftlichen Rezensionen“. In: Literaturstraße, Band 15, 2014.   S.357-373
1127赵劲17. „Perspektiven der   Germanistik zwischen Tradition und Innovation“. In: Fluck , Hans-R/Zhu   Jianhua (Hrsg.): Vielfalt und Interkulturalität der internationalen   Germanistik. Tübingen: Stauffenburg 2014, S. 33-39.(1. Verfasserin)
1128赵劲18. „Textstile,   Kulturstile – Am Beispiel von deutschen und chinesischen Texten zum Thema   ‚Unternehmensprofil‘“. In: Pape ,Walter/Susanne Preuschoff/Wei Yuqing/Zhao   Jin (Hrsg.): China und Europa. Sprache und Kultur, Werte und Recht.   Berlin/Boston: de Gruyter 2014, S. 69-93.
1129赵劲19.   „Wissenschaftliche Texte in der Germanistikausbildung in China: Linguistische   und didaktische Diskussionen“. In: Muttersprache 124(3), 2014, S. 193-205.   (A&HCI)
1130赵劲20.   „Selbststilisierung und Fremdwahrnehmung in einer globalisierten Welt.   Analyse des deutschen Live-Kommentars zur Eröffnungsfeier der Olympischen   Spiele 2008 in Bejing“. In: Burkhardt, Armin/Zhao Jin/Zhu Jinahua (Hrsg.):   Alltags- und Fachkommunikation in der globalisierten Welt. Eine Annäherung.   Frankfurt a.M. et al.: Lang 2014, S.71-81.
1131赵劲21. „Text über Bild,   Bild im Text: Analyse des deutschen Live-Kommentars zur Eröffnungsfeier der   Olympischen Spiele 2008 in Beijing“. In: Literaturstraße,  Band 14. S.   2013, S.345-354.
1132赵劲22. „Germanistik   zwischen Tradition und Innovation“. In: LiLi Zeitschrift für   Literaturwissenschaft und Linguistik, Heft 172, 2013, S.145-150. (A&HCI)
1133赵劲23. „Vergleichende   Studie von Stellenangeboten im Chinesischen und Deutschen unter pragmatischem   Aspekt“. In: Muttersprache 123(2), 2013, S.99-110. (2. Verfasserin)   (A&HCI)
1134赵劲24. „Wandel der   Textsorte, Wandel der Kultur. Kontrastive Analyse und diachronischer   Vergleich deutscher und chinesischer wissenschaftliche Rezensionen“. In: LiLi   Zeitschrift für Literaturwissenschaft und Linguistik, Heft 169, 2013,   S.144-164. (1. Verfasserin) (A&HCI)
1135赵劲25. „Unterschiede der   deutschen und chinesischen Kulturstile. Analyse der Textsorte   ‚Unternehmensprofile‘“. In: Grucza, Franciszek (Hrsg.): Vielheit und Einheit   der Germanistik weltweit. Band 13: Interkulturelles Verstehen und   Kontrastives Vergleichen. Frankfurt a.M. et al.: Lang 2012, S. 23-28.
1136赵劲26.   „Merkmalbeschreibung des Wirtschaftsdeutschen und seine didaktischen   Realisierungen in einem Lehrbuch für chinesische Germanistikstudenten“.    In: Literaturstraße, Band 13, 2012, S. 485-498
1137赵劲27.   “论篇章的‘文化性’”。载《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2,第1期,第24-30页。(第一作者)
1138赵劲28. „Das deutsche   Chinabild in der Wirtschaft. Journalistische China-Artikel in gehobenen   Printmedien“. In: Baumann, Klaus-Dienter (Hrsg.): Fach – Translat – Kultur.   Interdisziplinäre Aspekte der vernetzten Vielfalt. Berlin: Frank & Timme   2011, S. 1301-1329. (= Forum für Fachsprachen-Forschung, Bd. 99)
1139赵劲29.   „Wirtschaftsdeutsch: Fachlichkeit, Fachsprachlichkeit und Interkulturalität –   ein didaktisches Konzept und Realisierungsvorschläge für chinesische   Germanistikstudenten“. In: Muttersprache Jahrgang 121(3), 2011, S.203-211.   (A&HCI)
1140赵劲30. „Kulturspezifik,   Inter- und Transkulturalität von Textsorten“. In: Habscheid, Stephan (Hrsg.):   Textsorten, Handlungsmuster, Oberflächen: Linguistische Typologien der   Kommunikation. Berlin, New York: de Gruyter 2011, S.123-143. (= De Gruyter   Lexikon)
1141赵劲31. „Kulturalität als   Textualitätsmerkmal“. In: Muttersprache 121(1), 2011, S. 49-60. (A&HCI)
1142赵劲32. „66: Kontrastive   Analyse Mandarin-Deutsch“. In: Krumm, Hans-Jürgen/Christian Fandrych/Britta   Hufeisen/Claudia Riemer: Deutsch als Fremd- und Zweitsprache. Ein   internationales Handbuch Berlin/New York: Mouton de Gruyter 2010, S. 627-634.   (= Handbücher zur Sprach- und Kommunikationswissenschaft).
1143赵劲33. „Chinabild in   Deutschland - Analyse der wirtschaftsbezogenen China-Artikel aus der   Frankfurter Allgemeinen Zeitung des Jahres 2006“. In: Literaturstraße. Band   11. 2010. S. 405-422.
1144赵劲34. „Zwei Stile, zwei   Selbstoffenbarungen - Stilistische Analyse der deutschen und chinesischen   Live-Kommentare zur Eröffnungsfeier der Olympischen Spiele 2008 in Beijing“.   In: Muttersprache 120(3), 2010, S.179-193. (A&HCI)
1145赵劲35.   „Integrationsprobleme der chinesischen Studierenden in deutschen Hochschulen   – Mündliche Beteiligung im Seminar“. In: Zhu, Jianhua/ Rudolf Hoberg (Hrsg.):   Germanistische Sprachwissenschaft und Deutschunterricht in   chinesisch-deutscher Perspektive. Frankfurt a.M.et al: Lang 2010, S. 308-319   (= Deutsche Sprachwissenschaft international 10). (1. Verfasserin)
1146赵劲36. „Schweigsame   chinesische Seminarteilnehmer: Angst vor Gesichtsverlust?“ In: Zielsprache   Deutsch. 36 (2), 2009, S. 31-50. (2.Verfasserin)
1147赵劲37. „Bilder als   Kommunikationsmittel in deutschen und chinesischen Imagebroschüren“. In:   Literaturstraße. Band 10. 2009, S. 353-366.
1148赵劲38. „Die   wissenschaftliche Seminararbeit: Stolperstein für chinesische Studierende?“   In: Hunstiger, Agnieszka/ Uwe Koreik (Hrsg.): Chance Deutsch: Schule -   Studium - Arbeitswelt. 34. Jahrestagung des Fachverbands Deutsch als   Fremdsprache an der Leibniz Universität Hannover 2006. Göttingen:   Universitätsverlag 2009, S. 291-308. (= Materialien Deutsch als Fremdsprache   Bd. 78)  (1. Verfasserin)
1149赵劲39. „Chinesische   Studierende an deutschen Hochschulen: ‚Terra incognita‘ wissenschaftliche   Hausarbeit“. In: Das Hochschulwesen. Forum für Hochschulforschung, -praxis   und –politik. 4/2008, S. 112-117 (2. Verfasserin)
1150赵劲40. „Imagebroschüre:   Text oder Kommunikat?“ In: Muttersprache 117(3), 2007, S.247-257. (A&HCI)
1151赵劲41. „Hauptprobleme   chinesischer Studierender in Deutschland. Ergebnisse einer Vorstudie zur   Entwicklung interkultureller Kompetenz“. In: Deutsch als Fremdsprache,   3/2007, S. 166-173. (erste Verfasserin)
1152赵劲42. „Chinesische   Höflichkeit in der interkulturellen   Wirtschaftskommunikation“.载《中德跨文化交际新论》,朱建华、顾士渊主编,上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年, S.   181-198。
1153赵劲43.   „Interkulturalität und Wirtschaftskommunikation“. In: Zhu, Jianhua /Hans-R.   Fluck/Rudolf Hoberg (Hrsg.): Interkulturelle Kommunikation   Deutsch-Chinesisch. Frankfurt a. M. et al.: Lang 2006, S. 87-101.
1154赵劲44. „Probleme   chinesischer Deutschlerner im Schreiben – Analyse der Schreibaufgaben im   TestDaF-Modellsatz“. In: Info DaF 32(1), 2005, S. 14-27.
1155赵劲45. „Das   Deutschlandbild in einem deutsch-chinesischen Jointventure“ . In: Jia,   Wenjian/Tan Jinfu (Hrsg.): Kommunikation mit China: eine chinesische   Perspektive. Frankfurt a. M. et al: Lang 2005, S. 47-69.
1156赵劲46. „TestDaF in   China: Zu Problemen chinesischer Deutschlerner beim Schreiben“. In: Zhang,   Guosheng/ Yang Guangzhen (Hrsg.): Protokolle des Fremdsprachenunterrichts.   Berichte aus China. Marburg: Tectum Verlag 2005, S.37-49. (1. Verfasserin)
1157赵劲47. „Warum ist das   Hörverstehen schwer für chinesische Deutschlerner?“ In: Wolff, Armin / Martin   Lange (Hrsg.): Grammatikvermittlung – Literaturreflexion –   Wissenschaftspropädeutik – Qualifizierung für eine transnationale   Kommunikation. Beiträge der 30 Jahrestagung DaF 2002. Regensburg  2003,   S. 592-602.
1158赵劲48. „Didaktische und   methodische überlegungen über den Wirtschaftsdeutsch-Unterricht“. In: Zhu,   Jianhua/Thomas Zimmer (Hrsg.): Fachsprachenlinguistik, Fachsprachendidaktik   und interkulturelle Kommunikation. Frankfurt a.M. et al: Lang 2003, S.   251-262. (= Angewandte Sprachwissenschaft 12)
1159赵劲49.   „Wirtschaftsdeutsch-Unterricht für Germanistikstudenten in China: Woher kommt   es? Wo ist es? Wohin geht es?“ In: Wolff, Armin/Martin Lange (Hrsg.):   Europäisches Jahr der Sprache: Mehrsprachigkeit in Europa. Beiträge der 29.   Jahrestagung DaF in Kiel. Regensburg 2002, S. 251-262.
1160赵劲50.   “试析TestDaF与DSH之异同”。载《德国研究》,2002,第1期,第70-74页。
1161赵劲51.   “跨文化交际与国情学”。载《中德跨文化交际论丛》,朱建华,顾士渊主编,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0,第1-7页。
1162赵劲52. „   Wirtschaftsdeutsch in China. Eine Umfrage unter möglichen Arbeitgebern für   Germanistikabsolventen“ . In: Info DaF 6/1999, S. 582-600.
1163赵劲53.   “德语本科教学的经济德语教材探讨”。载《同济大学学报》人文社科学版,1998,第2期,第123-128页。
1164赵劲54.   “试析科技德语指令型专业文章的语篇特点”。载《篇章语言学研究论集》孔德明主编,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1997,第53-62页。  
1165赵劲C. 译文、译作
1166赵劲1. 洪堡传。译自Wilhelm von   Humboldt (von Franz-Michael Konrad, Göttingen: Haupt Verlag 2010,   UTB3380)同济大学出版社 2017年(第一译者)
1167赵劲2. 洪堡哲学思想评介 (von   Tilman Borsche, München: Beck 1990).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17年(第一译者)  
1168赵劲D.   教材、教辅、工具书(系列教材由每本书的具体编者填写)
1169赵劲1.   《走进德国》(视听教材)。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4。
1170赵劲2. 《经济德语》   (十一五规划教材)。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2011。(主编、编者)
1171赵劲3. 《德国高校德语入学考试 (DSH):   试卷分析和试题集锦》,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2004。(第一作者)  
1172赵劲E. 主编(教辅教材的主编,论文集主编)
1173赵劲1. Nachhaltigkeit und   Germanistik. Fokus, Kontrast und Konzept. Frankfurt a.M. u.a.: Lang 2017   (Mitherausgeberin)
1174赵劲2. Akten des XIII.   Internationalen Germanistenkongresses Shanghai 2015 „Germanistik zwischen   Tradition und Innovation“ Frankfurt a.M. u.a.: Lang 2016-2018 (13 Bände)   (Mitherausgeberin)
1175赵劲3. Alltags- und   Fachkommunikation in der globalisierten Welt. Eine Annäherung. Frankfurt a.M.   u.a.: Lang. 2014 (Mitherausgeberin)
1176赵劲4. China und Europa.   Sprache und Kultur, Werte und Recht. Berlin/Boston: de Gruyter . 2014   (Mitherausgeberin)
1177

1178赵其昌1.   同济大学的科技德语教学.《专业语言,语言分析…》论文集, 德国Ferd. Dämmlers出版社1983
1179赵其昌2. *德汉语言比较论文集.(参编)德国   Julius Groos出版社1984
1180赵其昌3.   科技德语的特点.《同济大学学报》1984年4期
1181赵其昌4.   *荆棘途通百花园.瑞士《Innovatio》1989年11-12期
1182赵其昌5.   几多容易几多难——留学西德问题.《联邦德国研究》年2期
1183赵其昌6.   中国与联邦德国学位、学历对等问题探讨.《联邦德国研究》1989年3期
1184赵其昌7. 中国与联邦德国的职业教育比较 --   兼论借鉴模式问题.《联邦德国研究》1989年4期
1185赵其昌8.   中国与联邦德国高等函授教育比较.《联邦德国研究》年3期
1186赵其昌9.   学位对等问题.《研究生教育理论与实践》1989年3期
1187赵其昌10.   中国职业教育中实践经验培养的比较.《联邦德国研究》年4期
1188赵其昌11.   只要是玫瑰总会开花.《联邦德国研究》1990年3期
1189赵其昌12.   中国双元制式职业教育在成长.《上海欧美同学会会刊》1990年7期
1190赵其昌13.   联邦德国高教改革的难题及启示.《联邦德国研究》1990年2期
1191赵其昌14.   德汉科技翻译.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1192赵其昌15.   德语水平考试及大学预备部.《联邦德国研究》1990年2期
1193赵其昌16.   试析同济德语教学.《同济大学学报》1991年2期
1194赵其昌17.   德语学习在同济大学——兼谈德语教学的改进.《联邦德国研究》1991年4期
1195赵其昌18.   德汉道路工程词典.(参编)人民交通出版社 1991
1196赵其昌19.   中德技术工人培养之比较.《教育与职业》1991年12期
1197赵其昌20.   同济德语——中国德语教学的缩影.《同济大学教改与科研论文集》5/1992
1198赵其昌21.   赴欧洲各国留学指南(德国部分).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199赵其昌22.   关于中德德语教学大纲的比较问题.《汉德语言比较研究》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2
1200赵其昌23.   关于中德德语教学大纲的比较研究成果.《同济教育研究》1993年3期
1201赵其昌24.   论德汉科技翻译.《同济大学学报》1993年1期
1202赵其昌25.   浅议德汉科技翻译.《联邦德国研究》1993年3期 Erste
1203赵其昌26.   打通长江口越江通道,迎接上海改革开放的第三个浪潮.《上海欧美同学会会刊》1995年12期
1204赵其昌27.   世纪工程——杭州湾交通通道.《上海欧美同学会会刊》1996年13期
1205赵其昌28.   公元2000年后的全球经济对策(翻译)同济大学出版社1996
1206

1207周抗美1.   我校新生院德语教学法的改革尝试.《同济教育研究》1996年4期
1208周抗美2.   因材施教仍是外语教学改革的关键.《同济教育研究增刊》1997年2期
1209周抗美3.   现代德语实用语法.(参编)同济大学出版社
1210周抗美4. 大学德语听力教程. (参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1211周抗美5. 德语语法解析与练习.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4
1212

1213朱建华1.   *普通话的彼岸——中国的语言与方言.德国方言杂志Schwädds. 1984年5期
1214朱建华2.   *专业语言复合词的形态、语义及功能.(专著)德国Julius Groos 出版社 1987
1215朱建华3.   *从语用及篇章功能角度观察专业语言复合词.德国 《Dialog论文集》Max Niemeyer 出版社1990
1216朱建华4.   科技德语构词的篇章组织功能.《同济大学学报》1990 年1期
1217朱建华5.   同济大学大学德语教学大纲的基本精神.《同济大学学报》1990年1期
1218朱建华6.   专业篇章——八十年代以来的专业语言研究方向.《同济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1年1期
1219朱建华7. *德汉构词法比较.   奥地利《Fachsprache》3-4/1992
1220朱建华8.   论科技德语的发展趋势.《上海科技翻译》1993年2期
1221朱建华9.   论科技德语的交际方式.《同济大学学报》1993年2期
1222朱建华10.   建设一个高水平德语教学基地的若干设想.《同济教育研究》1993年1期
1223朱建华11.   科技德语研究的现状与任务.《同济大学学报》1993年2期
1224朱建华12.   计算机编撰德汉科技词典的探索.《辞书研究》1993年3期
1225朱建华13.   上海历史明信片.(参编)同济大学出版社1993
1226朱建华14.   *构词语义的分析方法.中国日本日耳曼语文学学者大会文集,北京1994
1227朱建华15. *In: Info DaF   4/1994 东亚地区“德语作为专业和外语”会议报道.德国《Info DaF》1994年4期
1228朱建华16.   大学德语(3,4).(参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1229朱建华17.   *中国大学德语教学的现状和前景.《Deutsch als Fach- und Fremdsprache in Ostasien 论文集》.德国Julius   Groos 出版社, Heidelberg 1996
1230朱建华18.   *文化交流的象征.德国《Börsenblatt für den Deutschen Buchhandel》60/26.Juli 1996
1231朱建华19.   *现代科学技术影响下的中国专业语言发展.“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国际会议报告,日本京都1996
1232朱建华20. *中国高等院校大学德语教学.   北京首届亚洲德语教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996
1233朱建华21.   *专业文化与专业语言.“科技德语语言学与教学法”国际会议报告,上海1997
1234朱建华22.   科技德语阅读手册.(参编)化学工业出版社
1235朱建华23.   语篇基础上的德语构词分析.《篇章语言学研究论集》(孔德明主编)江西人民出版社 1997
1236朱建华24.   全国大学德语第二外语教学大纲.(参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1237朱建华25.   *中德专业语言与专业文化之比较.《多媒体时代的文学》论文集.韩国汉城日耳曼学会 1998
1238朱建华26.   大学德语简明教程(第二外语用).(参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1239朱建华27.   *德语作为应用学科——问题与前景.“东亚地区德语作为第二外语教学研讨会”上的报告,香港1999
1240朱建华28.   *中国人学习传统的弱点与强势——中国德语作为外国语教学的问题与前景.《亚洲日耳曼学者大会》报告,日本福冈1999
1241朱建华29.   关于中德跨语言跨文化专业交际的若干思考.《中德跨文化交际论丛》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0
1242朱建华30. 中德跨文化交际论丛.(主编)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0
1243朱建华31. 大学德语听力教程. (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1244朱建华32.   *德汉青少年语言使用比较.《青少年语言——时代的镜子》.国际学术会议报告 乌珀塔尔 2001年
1245朱建华33.   *对外德语在中国——屠龙之技还是实用工具?《多语言与德语,教学法与政策前景》 第12届国际德语教师大会报告,卢塞恩 2001年
1246朱建华34.   *中国人眼中的德国人.《文化认同与媒体代表》国际会议大会报告 康斯坦兹 2001年
1247朱建华35.*科技德语及其在德汉专业交际中的作用.《文学之路——中德语言文学与文化年鉴(第二卷)》   人民文学出版社 北京 2001年
1248朱建华36.   *以培养综合语言能力为目标编写教材北京《2002年亚洲日耳曼学术大会》国际学术研讨会报告 2002
1249朱建华37. 中国历史明信片.   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
1250朱建华38. 新编大学德语(第一册, 主编).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北京2002
1251朱建华39. *耳曼语言学在中国.   德国吉森《文学与语言学期刊》2002年4期
1252朱建华40.   2002年同济大学德语六级考试阅读理解试题质量分析.(第二作者)《同济教育研究》2002年3期
1253朱建华41.   *专用语语言学,专用语教学法和跨文化交际. 经济-技术-媒体 (主编) 德国Peter Lang出版社2003
1254朱建华42. *中德青少年语言表达比较. 论文集   „青少年语言-- 我们时代的镜子“ 德国 Peter Lang 出版社,法兰克福 2003
1255朱建华43. *德语作为应用学科——问题与前景.   论文集 „东亚地区德语作为第二外语——新的前景“ 德国Stauffenberg出版社2003年
1256朱建华44.   *德语在中国作为外国语和日耳曼学——各阶段之发展.(第二作者)德国国际日耳曼学年鉴 2003年2期
1257朱建华45. 新编大学德语.(第二册,   主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北京2003
1258朱建华46. 国际学生评估项目 (PISA)   及德国测试成绩分析.(第二作者)同济大学学报2003年5期
1259朱建华47. *中国的专业德语.   德国《语言信息报》2003年10月3日
1260朱建华48.   新编大学德语(第三册,主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北京
1261朱建华49.   汉德祝愿语比较.(第二作者)同济大学学报 2004年1期
1262朱建华50.   读不懂的中国“不”——通过中德日常交往行为比较两种文化价值观.(第二作者)文教研究2004年3期
1263朱建华51. 文学之路.   北京“德语文学史——死胡同还是国际日耳曼语言学的 ‘文学之路’ ”国际学术研讨会报告 北京 2004
1264朱建华52. 新编大学德语,第一册   教师手册(主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北京2004
1265朱建华53. 新编大学德语词汇练习.(1-2册,   主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北京 2004
1266朱建华54. 新编大学德语阅读训练.(1-2册,   主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北京2004
1267朱建华55. 学者如是说.   德语学习2004年5期.
1268朱建华56.   *中国德语作为应用学科的教材编写——以新编大学德语为例.《教学法反映》德国Stauffenberg出版社 2004
1269朱建华57. 中德熟语中动物象征意义的比较.   (第二作者)德国研究 2004年4期
1270朱建华58.   新编大学德语.(第四册,主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北京 2005
1271朱建华59.   *培养综合语言能力,编写中国特色教材——以《新编大学德语》为例. 第十三届国际德语教师大会报告,格拉兹 2005
1272朱建华60.   *中国和德国的语言文化.德国的东亚科学,东亚的日耳曼学——全球化时代的东西文化交流” 国际学术研讨会报告,汉城 2005
1273朱建华61.   *欧根·维斯特及其在国际专用语研究中的影响. “普遍科学的德国传统” 国际学术会议报告,东京2005
1274朱建华62. *日耳曼语言学与文学之路.   中德语言文学与文化年鉴(第六卷)德国Königshausen & Neumann出版社,维尔兹堡 2005
1275朱建华63. 新编大学德语阅读训练.(3-4册,   主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北京 2006
1276朱建华64. 新编大学德语词汇练习.(3-4册,   总主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北京 2006
1277朱建华65. 新编大学德语,第二册   教师手册.(总主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北京2006
1278朱建华66. 新编大学德语,第三册   教师手册.(总主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北京2006
1279朱建华67. 新编大学德语,第四册   教师手册.(总主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北京2006
1280朱建华68.   *中德跨文化交际.(主编)德国Peter Lang出版社Frankfurt am Main 2006
1281朱建华69.   *从日耳曼语言学到跨文化语言学.《中德跨文化交际》德国Peter Lang出版社Frankfurtam Main 2006
1282朱建华70. 大学德语听力教程 (第二版).   (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 2006
1283朱建华71.   *中国日尔曼语言学的前景.《亚洲日耳曼学者大会》学术报告,韩国首尔2006
1284朱建华72. *德汉语言的文化烙印   《中德视野看榜样、标准与模仿》国际学术研讨会报告, 魏玛2006
1285朱建华73.   *“大学德语”——高等学校德语作为应用学科.《德语在中国——历史,现状,前景》. 德国 iudicium 出版社, München 2007
1286朱建华74. 德语在中国-历史,现状,前景.   (第三主编). 德国 iudicium 出版社, München 2007
1287朱建华75.   欧根.维斯特的术语学研究-专用语语言学的早期奇葩. 《普遍性要求与个体化现实-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对话》德国Königshausen   &Neumann出版社, Würzburg 2007
1288朱建华76.   通过文化导向的教材编写培养综合语言能力.《韩国德语作为外国语学会第11届国际会议“德语作为第二外语-理论与实践的新思路》学术报告,韩国首尔2007
1289朱建华77. 中国德语作为应用学科的新方向.   日本德语学会第12届国际研讨会“大纲与语言政策-中学和大学如何展示德语课在日常生活中的社会价值》学术报告,日本Hayama 2007
1290朱建华78. 中国德语作为应用学科的新方向.   《日尔曼学论丛》德国iudicium 出版社 第6卷 2007年第2期
1291朱建华79. 德语文学与文学批评. (第一卷)   (第三主编)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7
1292朱建华80. 中德跨文化交际新论. (主编)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7
1293朱建华81. 文学之路 中德语言文学文化研究.   (第四主编) 第八卷 德国Königshausen & Neumann 出版社 2007
1294朱建华82.   中国2000年以来德语作为应用学科之发展. 德语作为外国语-新趋势与新倾向”国际学术研讨会大会主题报告. 2007年9月. 中国 杭.州
1295朱建华83. 普遍性与文化特性之间的青少年语言.   《青少年语言:多语言-比较-跨文化》. 德国Peter Lang 出版社, Frankfurt am Main. 2007
1296朱建华84. 专用语作为跨学科跨文化的交际工具.   《亚洲日耳曼学者大会》大会学术报告. 日本金泽2008
1297朱建华85.   科学语言和科学文化的跨专业性和跨文化性. 《中德视野看自然与人》国际学术研讨会大会报告. 蒂宾根 2008
1298朱建华86.   培养跨文化能力作为中国德语作为外国语教学的任务. 中国跨文化日耳曼学研究会第四次大会《社会变革中的交流与文化》大会学术报告. 西安 2008
1299朱建华87. 大学德语教育的发展.   《高校大学外语教育发展报告》(1978-2008).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8
1300朱建华88. 德语文学与文学批评. (第二卷)   (第三主编)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8
1301朱建华89.   《文学之路——中德语言文学与文化年鉴(第七卷》. (第四主编) 德国Königshausen & Neumann 出版社. 维尔兹堡 2008
1302朱建华90. 《国际语境中的科学交际.   中德跨文化教育论坛, 第一卷》. (第四主编) 德国iudicium出版社. 慕尼黑2008
1303朱建华91. 从认知角度看专业交际中的术语.   《德国古典主义与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报告. 中国上海.2009
1304朱建华92.   中国德语作为应用学科中的跨文化能力培养. 第十四届国际德语教师大会报告.德国耶拿.2009
1305朱建华93. 跨文化专业交际作为现代社会的标志.   “城市化:交际和媒体”中德日尔曼学着研讨会大会报告.中国北京.2009
1306朱建华94.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术语研究.   第三届中国术语学建设研讨会报告. 同济大学上海.2009
1307朱建华95. 中国的日耳曼语言学及其跨文化视野.   中国日耳曼学六十年:传统与创新”学术研讨会暨上外德语语言文学博士点建立十周年纪念大会报告.上海.2009
1308朱建华96.   中国2000年以来德语作为应用学科之发展. 《从国际视野看德语作为外国语-新趋势与新倾向》. 德国iudicium出版社,慕尼黑 2009
1309朱建华97. 大学德语教育发展研究.   《中国外语教育发展研究》(1949-2009).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9
1310朱建华98. 德语变体词典.   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
1311朱建华99. 德汉科技大词典.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9
1312朱建华100.   专用语词汇和共同语词汇的相互影响——以德语计算机专业词汇为例. 《中国科技术语》. 2009年第5期
1313朱建华101.   中国德语作为外语教学课程中可持续的跨文化能力培养. 德中科学教育年项目“中德跨文化交际会议”. 德国柏林洪堡大学,2010年.
1314朱建华102. 从中德文化语用角度看专业文体.   中国跨文化日耳曼学研究会第五次大会《中国跨文化日耳曼学的构想与基点》大会学术报告.青岛大学, 2010年.
1315朱建华103. 全球化世界的专业文体和专业文化.   《全球化世界的日常与专业交际》国际会议报告. 上海2010.
1316朱建华104. 中德跨文化专业交际若干问题.   德中科学教育年项目“跨文化研究学科发展”国际研讨会. 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1317朱建华105. 中国跨文化日尔曼学的理论与实践.   第十二届国际日尔曼学大会“多元性与统一性”学术报告.华沙,波兰 2010年.
1318朱建华106. 关于现代社会专用语的影响.   《他者的图景-中国和德国的相互文化感知》国际学术研讨会大会报告. 柯尼希斯温特 2010年.
1319朱建华107. 专用语交际的跨文化视角.   《中德视野下的日尔曼语言学和德语教学》. 德国Peter Lang出版社. 法兰克福 2010年
1320朱建华108. 德国术语标准化掠影.   《中国科技术语》. 2010年第5期.
1321朱建华109.   从中德视野看日尔曼语言学和德语教学. 德国Peter Lang出版社.法兰克福 2010年.
1322朱建华110. 德语文学与文学批评(第四卷).   人民文学出版社. 北京 2010年.
1323朱建华111. 新编大学德语   (第二版)(第一册)(主编).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0年.
1324朱建华112. 新德汉词典(第三版).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年.
1325朱建华113. 大学德语教学要求(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年.
1326朱建华114. 全新大学德语四六级考试指南.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0年.
1327朱建华115. 大学德语四六级考试大纲.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0年.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13148-1409918.html

上一篇:[转载]同济大学德语系 德籍教师
下一篇:[转载]同济大学德语系本科毕业生生名录 1979级-2019级
收藏 IP: 58.62.42.*|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9: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