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济大学德语系教师论文与著作
2023.11.16
https://deutsch.tongji.edu.cn/xsyj/jslwyzz.htm
*表示用德语撰写。 | ||
1 | 陈忱 | 1. 中德熟语中动物象征意义的比较。《德国研究》, 2004年 4期 |
2 | 陈忱 | 2. 备战大学德语四级考试——词汇篇.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7 |
3 | ||
4 | 陈慧 | A. 论文 |
5 | 陈慧 | 1. “德语中第二格的替代表达”。载《德语学习》,2012,第5期 |
6 | 陈慧 | 2. Euphemismen im Deutschen. In: Deutsche Sprachwissenschaft international, Band 10, Peter Lang: Frankfurt a.M., 2010 |
7 | 陈慧 | 3. “德语委婉语的构成及其交际功能”。载《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第4期 |
8 | 陈慧 | 4. “试论德国法律对中国近、当代的影响”。载《德国研究》,2007,第1期 |
9 | 陈慧 | 5. “文化导入与基础德语教学”。载《黑龙江教育》,2007,第1期 |
10 | 陈慧 | 6. “德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法学家-萨维尼的生平与学说简介”。载《德国研究》,2003,第4期 |
11 | 陈慧 | B. 译文、译著 |
12 | 陈慧 | 1. “公众参与下的教育”,“论学校与生活的关系”。载《赫尔巴特教育论著精选》,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11。 |
13 | 陈慧 | 2. 《智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合译) |
14 | 陈慧 | 3. 《心灵的焦躁》。安徽:安徽文艺出版社,2004。(第二译者) |
15 | 陈慧 | 4. 《赫尔巴特文集》。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合译) |
16 | 陈慧 | 5. 《相对论入门》。上海:百家出版社,2001。 |
17 | 陈慧 | C. 教材、教辅、工具书 |
18 | 陈慧 | 1. 《德语语法精讲》。2013,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合编) |
19 | 陈慧 | 2. 《德语语法丛书-不规则变化动词板块》。2003,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
20 | 陈慧 | 3. 《衣食住行在德国》。2002,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合著) |
21 | 陈慧 | 4. 《基础阶段德语考试模拟试题》。2001,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合编) |
22 | ||
23 | 陈明浩 | 1. 从德语水平考试(PNdS)到外国学生高校入学考试入学德语考试(DSH).《联邦德国研究》1996年1期 |
24 | 陈明浩 | 2. 浅述语言学理论对德语测试的影响.《同济教育研究》1996年3期 |
25 | 陈明浩 | 3. 谈谈在德语水平测试中做文章阅读理解问答的技巧.《联邦德国研究》1996年4期 |
26 | 陈明浩 | 4. 在德语教学中加强交际性句型操练.《同济教育研究》1997年1期 |
27 | 陈明浩 | 5. 同济大学对外德语培训成绩斐然.(参编)《德国研究》1996年1期 |
28 | 陈明浩 | 6. 德语六级考试指南.(参编)同济大学出版社 |
29 | 陈明浩 | 7. 商务德语词汇的专业性.《德语学习》2001年5期 |
30 | 陈明浩 | 8. 德语情态动词. 译文出版社 2003 |
31 | 陈明浩 | 9. 重视语言学理论对德语测试的指导.《同济教育研究》2006年1期 |
32 | 陈明浩 | 10. 德语“德福”的实施与德语口语教学的思考.《同济教育研究》2006年2期 |
33 | 陈明浩 | 11. 浅议德福考试中的作文部分.《德语学习》2006年5期 |
34 | 陈明浩 | 12. 跨文化经济交际中进出口商标的翻译. 《应用语言学》19卷,Peter Lang 欧洲科学出版社 2006 |
35 | 陈明浩 | 13. 德语动词四千例.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 |
36 | 陈明浩 | 14. 语言学及其教学法测试方式. 中德视野下的现代化日尔曼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报告. 2007年5月 |
37 | 陈明浩 | 15. 从中德文化的差异看中国商品出口到德国的商标译名. 《中德跨文化交际新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7 |
38 | 陈明浩 | 16. 德福作文高分突破.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8 |
39 | 陈明浩 | 17. 语言学及其教学法,方法论及其测试方法. 《中德视野下的日尔曼语言学和德语教学》,2010年. 德国Peter Lang出版社. 第十卷. |
40 | ||
41 | 陈宇 | A. 专著 |
42 | 陈宇 | 1. Verbessern chinesische Studierende ihre Sprechfertigkeit im Deutschen während des Fachstudiums in Deutschland? Eine empirische Untersuchung unter Berücksichtigung sozialer Aspekte. Peter Lang: Frankfurt a.M., 2012. |
43 | 陈宇 | B. 论文 |
44 | 陈宇 | 1. „Zum Weitererwerb der Sprechfertigkeit im Deutschen von chinesischen Studierenden während des Fachstudiums in Deutschland – Eine empirische Untersuchung“. In: Reuter, C./Schlief, A. (Hrsg.): Linguistische und sprachdidaktische Aspekte germanistischer Forschung Chinesisch-Deutsch. Peter Lang: Frankfurt a.M., 2014, S. 73-91. |
45 | 陈宇 | 2. „Die deutsche Sprache für chinesische Studierende an deutschen Hochschulen – Einstellungen, Gebrauch und Beherrschung“. In: Schneider-Wiejowski, K. et al. (Hrsg.) Vielfalt, Variation und Stellung der deutschen Sprache. de Gruyter: Berlin, 2013, S. 517-535. |
46 | 陈宇 | 3. „Motivationsforschung und Deutsch als Fremdsprache“. In: Sprachdienst, 1, 2012, S. 40-41. |
47 | 陈宇 | 4. “中德体态语趣谈”。载《德语学习》,2012,第5期,第35-43页。(第二作者) |
48 | 陈宇 | 5. “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及德国测试成绩分析”。载《同济大学学报》,2003,第5期,第111-116页。(第一作者) |
49 | ||
50 | 崔庆华 | 1. 《新编大学德语六级考试模拟试题》.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11年3月 |
51 | ||
52 | 邓白桦 | A.论文 |
53 | 邓白桦 | 1、“试论德国‘1914年思想’”,载于《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8月第4期(唯一作者)2、“1945-1949年冷战初期德国政治家的政治立场”,载于《历史教学问题》,2009年8月第4期(唯一作者)3、“柏林墙探秘”,载于《历史教学问题》,2008年10月第5期(唯一作者) |
54 | 邓白桦 | 4、“‘企业共同体取代阶级斗争’-纳粹执政初期政府与企业主集团关系探析”,载于《安徽史学》,2007年9月第5期(唯一作者) |
55 | 邓白桦 | 5、“纳粹党的企业代表会政策与德国经济民主的消亡”,载于《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7年3月第2期(第二作者) |
56 | 邓白桦 | 6、“对纳粹主义的批评不是一蹴而就的――采访德国国际教科书研究所”.《南方人物周刊》2006年第15期(唯一作者) |
57 | 邓白桦 | 7、“浅析德国人和犹太人的不同历史认识”,《历史教学问题》,2004年4月第2期(第二作者) |
58 | 邓白桦 | B.著作、教材和译著 |
59 | 邓白桦 | 1、《德国通史》第五卷《危机时代》,江苏人民出版社,2019年3月(参与撰写) |
60 | 邓白桦 | 2、《大学德语四、六级考试高分突破——听力理解》,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年7月(参编) |
61 | 邓白桦 | 3、《纳粹德国“企业共同体”劳资关系模式研究》,同济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专著) |
62 | 邓白桦 | 4、《格林童话》,连环画出版社,2008年7月(参译) |
63 | 邓白桦 | 5、《德语语法丛书•名词板块》,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12月(参编) |
64 | 邓白桦 | 6、《世界经典童话系列•格林童话》,朝花少年儿童出版社,2003年7月(参译) |
65 | ||
66 | 丁敏 | A. 论文 |
67 | 丁敏 | 1. “德语翻译硕士培养模式探索”。载:《德语人文研究》,[2015],第1期,第35-40页。(第二作者) |
68 | 丁敏 | 2. “德语发音疑难解析”。载《德语学习》,[2012],第1期,第63-66页。 |
69 | 丁敏 | 3. “浅谈德语中的因果关系”。载《德语学习》,[2008],第1期,第52-54页。 |
70 | 丁敏 | 4. “沙米索《尼怨》出处考”。载《中国比较文学》,[2007],第2期,第133-147页。 |
71 | 丁敏 | B. 教材、教辅、工具书 |
72 | 丁敏 | 1. 《大学德语四级考试真题与解析》。2007,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第三编者) |
73 | ||
74 | 丁伟祥 | 1. 德语情态动词的用法,词义及汉译问题的探讨.《同济大学学报》1985年3期 |
75 | 丁伟祥 | 2. * 张辛辛“北京人”记实小说三篇(参译).德国Eugen Diedrichs出版社, 1986 |
76 | 丁伟祥 | 3. *试论阿尔弗雷德·德布林的长篇小说《1918年11月》.上海书店 |
77 | 丁伟祥 | 4. *工科学生科技德语教材编写思路.“科技德语语言学和教学法”国际会议报告,上海1997 |
78 | 丁伟祥 | 5. 德国报业发展历史简介及现状.《德国研究》1998年1期 |
79 | 丁伟祥 | 6. 大学德语教程(2,3册)(参编) 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 |
80 | 丁伟祥 | 7. 马·拉尼茨基访谈录. (翻译) 《外国文学动态》 2000年1期 |
81 | 丁伟祥 | 8. “科尔及基民盟政治献金震动德国”.《德国研究》2000年2期 |
82 | 丁伟祥 | 9. 德国通过“绿卡“在全球争夺计算机人才.《现代工商》2002年 8期 |
83 | 丁伟祥 | 10. 女拳师 (翻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 |
84 | 丁伟祥 | 11. 政治献金案困扰德国朝野政党-- 联邦议院大选前夕面面观. 《德国研究》 2002年3期 |
85 | 丁伟祥 | 12. *工科学生科技德语教材编写思路.《应用语言学》第12卷, PETER LANG欧洲科学出版社,2003年1月 |
86 | 丁伟祥 | 13. 德汉翻译中的词类转换和翻译技巧.《同济大学学报》2003年4期 |
87 | 丁伟祥 | 14. 科技德语教程. (主编) 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 |
88 | 丁伟祥 | 15. 走出混乱(翻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7月 |
89 | 丁伟祥 | 16. 英卡·帕莱和她的处女作《女拳师》—— 一部压抑而又打动人的城市小说《德国研究》2004年2期 |
90 | 丁伟祥 | 17. 伯尔:在施特拉伦市召开的欧洲译者中心开幕式上的讲话 (翻译).《外国文艺》2005年4期 |
91 | 丁伟祥 | 18. 君特·格拉斯访谈录:一位道德说教者的忏悔. (翻译)《外国文艺》2006年第6期 |
92 | 丁伟祥 | 19. 长久的历史阴影――里芬施塔尔回忆录和她在中国的接受. 中德视野下的现代化日尔曼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报告. 5/2007 |
93 | 丁伟祥 | 20. 艺术魅力的追寻与探索 - 透析里芬施塔尔矛盾深层的艺术核心. 《德国研究》. 2007年第一期 |
94 | 丁伟祥 | 21. 里芬施塔尔回忆录 (译著) 学林出版社. 1/2007 |
95 | 丁伟祥 | 22. 英戈 舒尔策:幸福的瞬间 (译文). “德语新小说选”上海译文出版社. 8/2007 |
96 | 丁伟祥 | 23. 漫谈德语口语课教学法思路. 同济大学校庆学术报告. 5/2008 |
97 | 丁伟祥 | 24. 长久的历史阴影-里芬施塔尔自传和在中国的接受. 《文学之路-中德语言文学文化研究》, 2008年第九卷. 德国K&N出版社 |
98 | 丁伟祥 | 25. 献给堤契诺的文字、诗歌与画-走进黑塞的《堤契诺之歌》. 《德国研究》. 2008年第一期 |
99 | 丁伟祥 | 26. 如何把握德汉翻译中的意译--以原语和目的语之间的关系为例. “全球化中的日常与专业交际”国际学术研讨会. 上海 2010年5月. |
100 | 丁伟祥 | 27. 马丁 莫泽巴赫:威斯滕特(节选)(翻译). 《外国文艺》. 2010年第4期. 2010年8月. |
101 | 丁伟祥 | 28. 科技德语教程(第二版)(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同济大学出版社. 2010年9月. |
102 | ||
103 | 葛放 | 1. 中奖女神-丽莉(德国电视连续剧第四集).(翻译)1993年在上海东方电视台播出 |
104 | 葛放 | 2. 暴风雨之夜.(翻译,德国电视二台送展影片)1993年上海电视节期间在上海电视台、上海有线电视台等播出 |
105 | 葛放 | 3.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驻上海工商代办处的介绍资料.(中、德文本的编写和整理) |
106 | 葛放 | 4. 现代德语实用语法.(参编)同济大学出版社 |
107 | 葛放 | 5. 维拉,小维拉.(翻译, 德国巴伐利亚电影公司送展电视连续剧) 1996年上海电视节期间在上海电视台、上海有线电视台等播出 |
108 | 葛放 | 6. 从篇章语言学出发,循序渐进,培养阅读技能.《同济教育研究增刊》1997年2期 |
109 | 葛放 | 7. *专业文化与专业语言.(参编)“科技德语语言学与教学法”国际会议报告,上海1997 |
110 | 葛放 | 8. 一个半梦半醒的女人(原名:手机杀手). 德国卫视一台拍摄的电影. 1999年12月上海电视台播出 |
111 | 葛放 | 9. 着眼21世纪,培养德才兼备的外语人才--试论外语人才的文化素质教育.《高等学校教学研究》1999年4期 |
112 | 葛放 | 10. 全球竞争,全球价值,全球责任.(翻译,罗曼·赫尔佐克在瑞士圣加伦举行的27届国际经济管理研讨会上的报告)《跨越边界》复旦大学出版社 |
113 | 葛放 | 11. 德语文字规范改革的历史回顾和主要内容.《德国研究》1997年2期 |
114 | 葛放 | 12. 我要的是德国统一——科尔自述.(翻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99年 |
115 | 葛放 | 13. 知识与感知——探究人类的大脑.(翻译)百家出版社2001年 |
116 | 葛放 | 14. 德语水平测试——阅读. (主编)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年 |
117 | 葛放 | 15. 剧毒楼房.(翻译)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2004年 |
118 | 葛放 | 16. 来自亡者的信件. (翻译)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7年 |
119 | 葛放 | 17. 冒险小虎队系列——来自亡者的信件. 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7 |
120 | 葛放 | 18. 翻译的苦与乐.《译友》. 2008 |
121 | ||
122 | 葛艳 | 1. 从文化休克现象谈德语强化教学中德文化教学的几个层面.《德国研究》2001年5 期 |
123 | 葛艳 | 2. 中德文化差异比较. 同济大学学报, 2001年8期 |
124 | ||
125 | 葛艳 | A. 论文 |
126 | 葛艳 | 1. “freuen” 是真反身动词吗?——关于反身动词的疑惑与解惑”。载《德语学习》,2011,第4期。 |
127 | 葛艳 | 2. “文明的共存还是文明的冲突 —— 哈拉德•穆勒与塞缪尔•亨廷顿的对话”。载《德国研究》,2004,第1期。(第一作者) |
128 | 葛艳 | B. 译文、译著 |
129 | 葛艳 | 1. 《拿破仑传》,浙江:浙江文艺出版社,2007。(第二译者) |
130 | 葛艳 | C. 教材、教辅、工具书 |
131 | 葛艳 | 1. 《德福口语高分突破》。2010,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第二编者) |
132 | 葛艳 | 2. 《大学德语六级考试模拟试题》。2008,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第三编者) |
133 | ||
134 | 顾士渊 | 1. 技术漫谈. 高等教育出版社1982年 |
135 | 顾士渊 | 2. 现代科技.(参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5年 |
136 | 顾士渊 | 3. *汉德一般疑问句比较(摘要)埃里希·施密特出版社 1991年 |
137 | 顾士渊 | 4. 德语2000词达标.(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 |
138 | 顾士渊 | 5. 新德汉词典.(参编)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1994年 |
139 | 顾士渊 | 6. 大学德语(3,4).(参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 |
140 | 顾士渊 | 7. 非语言交际和德语教学. 同济教育研究1999年2期 |
141 | 顾士渊 | 8. 论德汉称呼代词语义的非对应性. 同济大学学报1999年2期 |
142 | 顾士渊 | 9. 中德跨文化交际论丛.(副主编)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0年5月 |
143 | 顾士渊 | 10. 大学德语.(第三册修订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年2月 |
144 | 顾士渊 | 11. 大学德语.(第四册修订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年2月 |
145 | 顾士渊 | 12. 大学德语教师手册(第三、四册). (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年 |
146 | 顾士渊 | 13. 罗尔夫·鲁勒德: 争取卖得更好——销售技巧宝典.(翻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年 |
147 | 顾士渊 | 14. *中国对外德语教学. 德国 Stauffenburg 出版社 2004年 |
148 | 顾士渊 | 15. 歌德谈话录.(全译本)漓江出版社 2004年 |
149 | 顾士渊 | 16. *中德言语交际和非言语交际中的文化障碍. 应用语言论丛19 卷(霍贝克主编)德国朗氏出版社 2006 年 |
150 | 顾士渊 | 17. 德语课.(翻译)(西格弗里德·伦茨)文汇出版社 2006年9月 |
151 | ||
152 | 郭金荣 | A. 论文 |
153 | 郭金荣 | 1. "辨析郭沫若和梁俊青之间的翻译论战"。载《东方翻译》,2015,第5期,总第37期,第5期,第45-50页 |
154 | 郭金荣 | 2. "Hermeneutische Perspektive der Kulturspezifika bei der übersetzung mit Beispielanalyse aus dem chinesischen Roman „Die umzingelte Festung". In: 《Literaturstraße》, Band 9, Verlag K&N: Würzburg. 2008, S. |
155 | 郭金荣 | 3. "耶稣会会士邓玉函与中西文化交流"。载《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第13卷,第6期,第113-117页 |
156 | 郭金荣 | 4. “从汉德委婉语看两国文化的异同性”。载《中德跨文化交际论丛》,上海: 同济大学出版社,2000, |
157 | 郭金荣 | 5. "德国的四次‘吐鲁番探’”。载《德国研究》,1999,第14卷,第1期,第35-40页。 |
158 | 郭金荣 | B. 译文、译著 |
159 | 郭金荣 | 1. 《卡尔•施米特与恩斯特•恽格尔书信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
160 | 郭金荣 | 2. 《抛锚》,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 |
161 | 郭金荣 | 3. 《世界遗产》,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 |
162 | 郭金荣 | 4. “墓前悼词”,载:《外国文艺》,2010,第1期,第11-14页 |
163 | 郭金荣 | 5. “嗨,雯蒂”,载:《世界文学》,1994,第2期,第111-126页 |
164 | 郭金荣 | 6. “伴侣、路人”,载:《世界文学》,1993,第1期,第 |
165 | 郭金荣 | C. 教材、教辅、工具书 |
166 | 郭金荣 | 1. 《经济德语》。2011,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第一编者) |
167 | ||
168 | 郭屹炜 | 1. 大学德语四级考试试卷题解和指导.(参编)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年 |
169 | 郭屹炜 | 2. 德语基础测试题.(参编)同济大学出版社 |
170 | 郭屹炜 | 3. *科普文章的语体.专业语言学,专业语言教学及跨文化交际论文集,Peter Lang 欧洲科学出版社,2003年 |
171 | 郭屹炜 | 4. *德汉证券语言中的隐喻.“中德跨文化交际”国际会议报告,上海 2004年 |
172 | 郭屹炜 | 5. 新编大学德语(第四册).(参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年 |
173 | 郭屹炜 | 6. 城市设计构思教程.(合译)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 |
174 | 郭屹炜 | 7. 德语“德福”考试模拟试题集.(参编)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年 |
175 | 郭屹炜 | 8. 浅议德福考试中的听力理解部分.《德语学习》2006年第4期 |
176 | 郭屹炜 | 9. 智谋(合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 |
177 | 郭屹炜 | 10. *德汉证券语言中的隐喻. 《应用语言学》19卷,Peter Lang 欧洲科学出版社 2006年 |
178 | 郭屹炜 | 11. 备战大学德语四级考试——词汇篇.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7 |
179 | 郭屹炜 | 12. 专用语中的名词化. 中德视野下的现代化日尔曼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报告. 2007年5月 |
180 | 郭屹炜 | 13. 母语对德语语音学习的影响. 亚洲视野下的日耳曼文化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报告. 2007年9月 |
181 | 郭屹炜 | 14. 德福听力部分的准备. 中德德福专业会议报告. 2008年10月 |
182 | ||
183 | 韩巍 | A. 论文 |
184 | 韩巍 | 1. “‘有意而为’的错合词”。载《德语学习》,2012,第4期,第40-45页。 |
185 | 韩巍 | 2. “要做德国人的‘语言的耳朵’——记德国德语协会”。载《德语学习》,2011,第1期,第38-47页。 |
186 | 韩巍 | 3. „Metaphorische Komposita im Deutschen – Typologie, Motivation und Verstehen“. In: Deutsche Sprachwissenschaft international Band 10. Germanistische Sprachwissenschaft und Deutschunterricht in chinesisch-deutscher Perspektive. Peter Lang: Frankfurt a.M. et al. 2010, S. 74-82. |
187 | 韩巍 | 4. “德国‘年度词’的课堂教学运用”。载《德语学习》,2009,第6期,第?页 |
188 | 韩巍 | 5. “如何准备TestDaF的‘口头表达’”。载《德语学习》,2006,第6期,第50-54页 |
189 | 韩巍 | 6. “由人名构成的德语复合词”。载《德语学习》,2006,第5期,第41-44页 |
190 | 韩巍 | 7. „Warum ist der Mund schwer aufzumachen? - Eine empirische Untersuchung der Sprechunfähigkeit der chinesischen Deutschlerner unter soziokulturellem und psychologischem Aspekt“. In: Angewandte Sprachwissenschaft Band 19: Interkulturelle Kommunikation Deutsch-Chinesisch. Peter Lang: Frankfurt a.M. et al. 2006, S. 407-417. |
191 | 韩巍 | 8. “德语报刊中复合词词义的理解”。载《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第3期,第?页。 |
192 | 韩巍 | B. 译文、译著 |
193 | 韩巍 | 1. 《望着你,我心慌》,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2006。 |
194 | 韩巍 | 2. “给瓦尔特•延斯的信”。载:《外国文艺》,2005,第4期,第?页。 |
195 | 韩巍 | C. 教材、教辅、工具书 |
196 | 韩巍 | 1. 《德语“德福”模拟试题及解析》。2013,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第一编者) |
197 | 韩巍 | 2. 《新编大学德语四级考试模拟试题》。2011,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第一编者) |
198 | 韩巍 | 3. 《德福口语高分突破》。2010,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第一编者) |
199 | 韩巍 | 4. 《大学德语六级考试模拟试题》。2008,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第二编者) |
200 | 韩巍 | 5. 《大学德语四级考试模拟试题(修订版)》。2006,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第一编者) |
201 | 韩巍 | 6. 《德语“德福”模拟试题集》。2005,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第一编者) |
202 | 韩巍 | 7. 《德语学习词典》。2002,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参编) |
203 | 韩巍 | 8. 《大学德语四级考试模拟试题》。2001,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第二编者) |
204 | 韩巍 | 9. 《全国大学德语四级考试试卷题解和指导》。2001,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参编) |
205 | ||
206 | 黄崇岭 | 1. 德英语音比较对德语语音教学的启示,同济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1998年第3期 |
207 | 黄崇岭 | 2. 基础德语阶段的媒体辅助教学,同济教育研究,1998年第1期 |
208 | 黄崇岭 | 3. 中德学院德语后续课课程建设之我见,同济教育研究,1999年第3期 |
209 | 黄崇岭 | 4. 我要的是德国统一——科尔自述(参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99年 |
210 | 黄崇岭 | 5. 从德语和汉语的句法看德国人和中国人思维方式的差异,载于《中德跨文化交际论丛》(朱建华,顾士渊主编),同济大学出版社,2000年 |
211 | 黄崇岭 | 6. 浅谈德语学习的记忆技巧,同济教育研究,2002年第1期 |
212 | 黄崇岭 | 7. 论德语阅读技巧,同济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2年第2期 |
213 | 黄崇岭 | 8. 性别差异与大学外语教学,同济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年第1期 |
214 | 黄崇岭 | 9. 外语、母语还是双语?─谈外语课的授课语言,同济教育研究,2003年第4期 |
215 | 黄崇岭 | 10. 谈交际能力与博士生德语一外教学,同济教育研究,2002年第4期 |
216 | 黄崇岭 | 11. 音乐与外语教学,同济教育研究,2002年第3期 |
217 | 黄崇岭 | 12. 谈外语教学中文化因素导入的若干不足,同济大学校庆95周年征文选,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年 |
218 | 黄崇岭 | 13. IT领域的专业术语构词特点及功能意义——从词汇层面分析IT领域的专业术语(第二作者),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
219 | 黄崇岭 | 14. 关于《围城》及其德文译本的分段问题的思考(第二作者),跨文化交流,,2004年第4期 |
220 | 黄崇岭 | 15. 大学德语(第四册修订版)(参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2月 |
221 | 黄崇岭 | 16. 大学德语教师手册(第三、四册)(参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
222 | 黄崇岭 | 17. 后现代主义教育观与外语教学改革,同济教育研究,2005年第1期 |
223 | 黄崇岭 | 18. 双语教学在欧洲,外语教学(专刊),2006年9月 |
224 | 黄崇岭 | 19. Kohäsion im Deutschen und Chinesischen - Vergleichsanalyse am Beispiel des Romans„Weicheng“und seiner übersetzung„Die umzingelte Festung“. In Angewandte Sprachwissenschaft, Band 19, Peter Lang, 2006 |
225 | 黄崇岭 | 20. 关于研究生德语二外课程建设的思考,同济教育研究,2006年第3期 |
226 | 黄崇岭 | 21. 双语教学在德国,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7年第1期 |
227 | 黄崇岭 | 22. 中、德报刊体育报道标题结构与功能的对比研究,同济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年第1期 |
228 | 黄崇岭 | 23. 双语教学在欧盟诸国,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7年第9期 |
229 | 黄崇岭 | 24. 在华德企的中方职员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载于《中德跨文化交际新论》(朱建华,顾士渊主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年 |
230 | 黄崇岭 | 25. Motivationsforschung bei den DaF-Studenten von der Tongji-Universität. Internationales Symposion„Modernisierung der Germanistik in chinesisch-deutscher Perspektive“,“中德视野下的现代日尔曼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海,2007年5月 |
231 | 黄崇岭 | 26. Bilingualer Unterricht in China——am Beispiel von Shanghai. Internationales Symposion„Germanistik als Kulturwissenschaft aus asiatischer Perspektive“,“亚洲视野下的日耳曼文化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海,2007年9月 |
232 | 黄崇岭 | 27. 双语教学核心概念解析,外语学刊,2008年第1期 |
233 | 黄崇岭 | 28. 双语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专著),译文出版社,2009年 |
234 | 黄崇岭 | 29. 德语基础学习阶段错误分析——以德语专业二年级学生作文为例,德语学习,2009年第2期 |
235 | 黄崇岭 | 30. 中国基础教育阶段和高等教育阶段的双语教学——以上海为例,第14届国际德语教师大会会议报告,Jena-Weimar, 2009年8月 |
236 | 黄崇岭 | 31. Motivationsforschung bei den DaF-Studenten an der Tongji-Universität, In Deutsche Sprachwissenschaft international, Band 10, Peter Lang, 2010 |
237 | 黄崇岭 | 32. 德语专业八级考试分析及教学前瞻, 同济教育研究,2010年第4期 |
238 | 黄崇岭 | 33. 大学德语(第三版)第四册(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 |
239 | 黄崇岭 | 34. 大学德语(第三版)第四册教师手册,(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 |
240 | 黄崇岭 | 35. Motivationsforschung zu den neuen Germanistikstudenten in China,Nouveaux Cahiers d’Allemand Revue de linguistique et de didactique,universite Nancy, 2011/1 |
241 | 黄崇岭 | 36. 德语专业报考动机研究,邯郸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 |
242 | 黄崇岭 | 37. 新题型,新对策——德语专业八级考试改革带来的思考,同济教育研究,2011年第3-4期 |
243 | 黄崇岭 | 38. 论高等院校双语课程评价指标的构建,同济教育研究,2011年第3-4期 |
244 | 黄崇岭 | 39. 双语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上海市第十届教育科学研究获奖成果论文集,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年 |
245 | 黄崇岭 | 40. Vergleich der linguistischen Kompetenz in der schriftlichen Kommunikation zwischen den Studenten mit Deutsch als Haupt- und Anwendungsfach,2012亚洲日耳曼学学者大会,北京,2012年8月 |
246 | 黄崇岭 | 41. Sprachkompetenz in der schriftlichen Kommunikation: ein Vergleich zwischen Studenten mit Deutsch als Hauptfach und Studenten mit Deutsch als Anwendungsfach. In Nouveaux Cahiers d’Allemand Revue de linguistique et de didactique,universite Nancy, ISSN 0758-170X,2012/ 3 |
247 | 黄崇岭 | 42. Rezension: CHEN, Yu: Verbessern chinesische Studierende ihre Sprechfertigkeit im Deutschen während des Fachstudiums in Deutschland? In Nouveaux Cahiers d’Allemand Revue de linguistique et de didactique,universite Nancy, ISSN 0758-170X, 2012/4 |
248 | 黄崇岭 | 43. 德语转专业考试设计刍议,同济教育研究,2012年第4期 |
249 | 黄崇岭 | 44. 一项语言能力与培养模式的相关性研究,上海理工大学学报,ISSN 1009-895X,2013年第3期 |
250 | 黄崇岭 | 45. 德语专业本科生学习动机动态研究,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ISSN 1008-665X,2013年第5期 |
251 | 黄崇岭 | 46. Eine langfristige Motivationsforschungüber chinesische Germanistikstudenten,第15届国际德语教师大会,Bozen, Italien, 2013年8月 |
252 | 黄崇岭 | 47. Rezension: Jun HE: Die Auswirkungen der englischsprachigen Hochschullehre in Deutschland auf das Deutschlernen in China. Nouveaux Cahiers d’Allemand Revue de linguistique et de didactique,universite Nancy, ISSN 0758-170X, 2013/ 3, |
253 | 黄崇岭 | 48. 德语系创新实践教学实录,同济教育研究,2013年第4期 |
254 | 黄崇岭 | 49. 双语教学绩效评价实证研究,邯郸学院学报,ISSN: 1673-2030,第23卷第4期,2013年 |
255 | 黄崇岭 | 50. 德国高等教育英语化现象及其中国式解读,语言教育,ISSN: 2095-4891,2014年第2期 |
256 | 黄崇岭 | 51. L'anglicisation universitaire de l'Allemagne vue de Chine,Les Langues Modernes 2014/1,2014年3月 |
257 | 黄崇岭 | 52. Eine longitudinale Studie über die Lernmotivation chinesischer Germanistikstudenten, Muttersprache,ISSN: 0027-514 X, 2014/3,2014年9月(A&H检索) |
258 | 黄崇岭 | 53. 德国文理中学高级阶段课程设置及毕业会考分析——以巴伐利亚州为例,世界教育信息,ISSN: 1672-3937,第28卷第16期,2015年 |
259 | 黄崇岭 | 54. 德国学前教育的基本理念与主要内容,世界教育信息,ISSN: 1672-3937,第29卷第8期,2016年 |
260 | 黄崇岭 | 55. 德国巴伐利亚州基础教育质量保障研究,世界教育信息,ISSN: 1672-3937,第29卷第24期,2016年 |
261 | 黄崇岭 | 56. 从小升初看德国中学分层教育——以巴伐利亚州为例,世界教育信息,ISSN: 1672-3937,第30卷第5期,2017年 |
262 | 黄崇岭 | 57. 巴伐利亚州文理中学学制之争尘埃落定,世界教育信息,ISSN: 1672-3937,第30卷第10期,2017年 |
263 | 黄崇岭 | 58. 德国巴伐利亚州基础教育阶段的精英培养计划,世界教育信息,ISSN: 1672-3937,第31卷第2期,2018年 |
264 | 黄崇岭 | 59.德国教育大数据概览,世界教育信息,ISSN: 1672-3937,第31卷第8期,2018年 |
265 | 黄崇岭 | 60.德国中小学阶段校外学习研究,世界教育信息,ISSN: 1672-3937,第32卷第14期,2019年 |
266 | ||
267 | 黄克琴 | A. 专著 |
268 | 黄克琴 | 1. 《不朽的音乐之魂——克拉拉·舒曼》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9 |
269 | 黄克琴 | B. 论文 |
270 | 黄克琴 | 1. “德语翻译硕士培养模式探索”。载《德语人文研究》,2015,第1期,第35-40页。 |
271 | 黄克琴 | 2. “德语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育对策研究”。载:《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5,第4期,第56-62页。 |
272 | 黄克琴 | 3. „Einige überlegungen zu Lehrerfortbildung und Lehrerqualifikation fuer junge chinesische Deutschlehrer“.In:Qian Minru Wei Yuqing,(Hrsg):Interlinggualität Interkulturalität Interdisziplinarität跨语言 跨文化 跨学科S.592-602.2015 |
273 | 黄克琴 | 4. „Zwei Frauen im Zwiespalt der Gefuehle Ein Vergleich anhand der Novellen Brennendes Geheimnis von Stefan Zweig und Das goldene Joch von Eileen Chang.“In:Zhang Yi,(Hrsg): Aktualitaet und Beliebtheit.2015, S.135-144. |
274 | 黄克琴 | 5. “梦与现实的迭幻—析伊尔莎·艾辛格《更大的希望》中的语言特色” (第2作者)。载:《文学与文学批评》第7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第98-108页。 |
275 | 黄克琴 | 6. „Aspekte des Frauenbildes in Herta Müllers frühen Erzählunge“. In: Literaturstrasse Band 14, Verlag K&N:Koeln, 2013, S143-152. |
276 | 黄克琴 | 7. “生活的碎片 社会的镜子”。载 《外国文艺》,2012,第6期,第66-71页。(第二作者) |
277 | 黄克琴 | 8. „Das Dorf in der Wahrnehmung eines Kindes Eine Interpretation der Titelerzählung |
278 | 黄克琴 | Niederungen von Herta Müller“ In: Literaturstrasse Band 13, Verlag K&N. 2012,S345-354. |
279 | 黄克琴 | 9. “德语中的性别革命”。载《德意志文化研究》2012,北京:外研社,第页 |
280 | 黄克琴 | 10. “在故乡与异乡之间-解读2010年德国图书奖得主——瑞士女作家阿波尼的《鸽子飞翔》”。载《扬州大学学报》,2011,第5期,第94-96页。 |
281 | 黄克琴 | 11. „Markt und Marketing zur Erfolgsgeschichte deutschsprachiger Gegenwartsautorinnen in China“ In: Literaturstrasse Band 12, Verlag K&N: Koeln, 2011,S.417-429. |
282 | 黄克琴 | 12. “全国德语专业青年教师培训工作总结报告(2006-2010)”。载 《中国德语本科专业调研报告》北京:外研社 2011,第126-131页。(参编) |
283 | 黄克琴 | 13. “马丁·瓦尔泽小说的现代性-以短篇小说《乔迁》为例”。载《德国研究》,2010,第2期,第71- 75页。 |
284 | 黄克琴 | 14. „Die Fremdheitserfahrungen und das Unzugehörigkeitsgefühl von Julia Franck am Beispiel des Romans Lagerfeuer“In: Literaturstrasse Band 11, Verlag K&N: Koeln, 2010,S.333-342. |
285 | 黄克琴 | 15. “从低地到巅峰- 赫塔 米勒的文学之路”。载《外国文艺》2010,第1期,第5-10页。(第一作者) |
286 | 黄克琴 | 16. “Eine Analyse der Protagonistin in Julia Francks Roman Die Mittagsfrau aus weiblicher Perspektive“.In:Literaturstrasse Band 10 Verlag K&N:Koeln, 2009, S.189-201. |
287 | 黄克琴 | 17. „Die chinesische Deutschlehrerfortbildung im Fachbereich der Didaktik und Methodik“. In: Fan Jieping, Li Yuan (Hrsg): Deutsch als Fremdsprache aus internationaler Perspektive—Neuere Trends und Tendenzen Band 11. 2009, S.333-342. Indicium Verlag: München, 2009,S. 286-291 |
288 | 黄克琴 | 18. “以“项目”促进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载:《 当代中国德语专业教育研究报告》,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第201-208页。 |
289 | 黄克琴 | 19. “高校外语教师本土教学培训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载《德意志文化研究》第二辑。北京:外研社,2008,第页 |
290 | 黄克琴 | 20. „Xu Jingleis Zweig-Verständnis-Verglichen mit der Zweigs Novelle „Brief einer Unbekannten“.In: Literaturstrasse Band 9, Verlag N&K:Koeln, 2008,S.213-223. |
291 | ||
292 | 黄克琴 | 21. “历史反思与文学架构-析乌韦·蒂姆小说《以我哥哥为例证》”。载《同济大学学报》2007,第2期,第页。 |
293 | 黄克琴 | 22. „Die Rezeption von Zhang Jies Werken in Deutschland“. In: Literaturstrasse, Band 7 Verlag K&N:Koeln, 2006, S.303-319. |
294 | 黄克琴 | 23. „Die Charakterisierung der Frauenfiguren Maria Stuart und Elisabeth in Schillers Trauerspiel Maria Stuart“. In: Literaturstrasse Band 6. Verlag K & N:Koeln, 2005,S.127-137. |
295 | 黄克琴 | 24. “中德妇女运动之比较”。载 《德国研究》2005,第2期 (第二作者)。 |
296 | 黄克琴 | 25. “文坛才女斗士——耶利内克”。载《外国文艺》2005,第1期,第页(第二作者)。 |
297 | 黄克琴 | 26. Die Einführung des Projektunterrichts in den Deutschsprachenunterricht“. In: Neues Jahrhundert, neue Herausforderungen - Germanistik im Zeitalter der Globalisierung. 2004 Beijing. |
298 | 黄克琴 | 27. “语言教学改革与素质教育”。载《国外外语教学》2004,第1期,第6-10页 |
299 | 黄克琴 | 28. „Frauenbewusstsein im interkulturellen Vergleich –am Beispiel der Frauenfiguren in den Romanen. Wie kommt das Salz ins Meer von Brigitte Schwaiger und das Nordlicht von Zhang Kang Kang“. In: Thema Deutsch Band 5 Duden Adam, Eva und die Sprache. Mannheim. Leipzig -Wien-Zürich 2004. |
300 | 黄克琴 | 29. “罗伯特·舒曼与浪漫主义思潮”。载《德国研究》2004,第2期第42-45页。 |
301 | 黄克琴 | 30. “瑞士新生代女作家策·燕尼的写作主题”。载《外国文学动态》2003,第4期第24-25页。 |
302 | 黄克琴 | 31. “读出一个真实的歌德夫人”。载《德国研究》2001 |
303 | 黄克琴 | 32. “亲历汉诺威博览会”。载《德国研究》2000,第4期 |
304 | 黄克琴 | 33. “走近德国女部长”。载《德国研究》1999,第4期第46-48页。 |
305 | 黄克琴 | 34. “从教学法角度谈德语听力练习的设计”。载《外国语文教学》1999,第3期 |
306 | 黄克琴 | 35. “世界上最古老的葡萄园及它的主人”。载《德国研究》1999,第3期 |
307 | 黄克琴 | 36. “欧洲女性书信文化漫谈”。载《天津外语学院学报》1998,第3期 |
308 | 黄克琴 | 37. “德国可望成立女子大学”。载《德国研究》1998,第2期第50-51页。 |
309 | 黄克琴 | 38. “德国女性主义语言学初探”。载《德国研究》 1998,第3期 |
310 | 黄克琴 | 39. “德语中”报酬”表达法若干“。载《德语学习》1998,第4期 |
311 | 黄克琴 | 40. „Betrachtung des Sprachunterrichts im Grundstudium unter dem Aspekt der Begegnung zwischen der chinesischen und deutschen Kultur“. In: Dokumentation der 1.IDV-Regionaltagung Asien Beijing: 1996 |
312 | 黄克琴 | 41. “西方女性游记文学创作漫谈”。载《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4,第2期 |
313 | 黄克琴 | 42. “培养学生文化比较能力应从基础阶段抓起”。载《教学与研究论文集》,重庆:西南师大出版社,1993 |
314 | 黄克琴 | 43. “德语国家妇女文学主题思想初探”。载《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3,第3期 |
315 | 黄克琴 | 44. “谈德语基础阶段教学大纲的实施”。载《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2,第2期 |
316 | 黄克琴 | 45. “跨越国界的女性意识”。载《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2,第2期 |
317 | 黄克琴 | 46. “寻求自我价值的女性”。载《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0,第3期 |
318 | 黄克琴 | C. 译文、译著 |
319 | 黄克琴 | 1. 《低音提琴》。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3。(第一译者) |
320 | 黄克琴 | 2. “压抑的探戈”载:《外国文艺》,2010,第1期,第15-17页。 |
321 | 黄克琴 | D. 教材、教辅、工具书 |
322 | 黄克琴 | 1. 衣食住行在德国。2002,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第二作者) |
323 | 黄克琴 | 2. 大学德语四级考试应试指南。2001,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第二作者) |
324 | 黄克琴 | E. 主编 |
325 | 黄克琴 | 1. 《德语语法精讲》。上海: 译文出版社, 2013。 |
326 | 黄克琴 | 2. 《综合德语练习册2》。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 |
327 | 黄克琴 | 3. 《综合德语》第二册。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
328 | 黄克琴 | 4. 德语系列语法丛书(6卷本)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
329 | ||
330 | 贾慧蝶 | 1. 德语动词的体《外国语》1981年4期 |
331 | 贾慧蝶 | 2. weil - da - denn.《德语学习》1981年1期 |
332 | 贾慧蝶 | 3. Euphemismen用法举隅.《德语学习》1982年6期 |
333 | 贾慧蝶 | 4. 德汉词典.(参编) 上海译文1983 |
334 | 贾慧蝶 | 5. 谈谈德语中的对偶词组.《德语学习》1983年2期 |
335 | 贾慧蝶 | 6. 形象生动的复合形容词.《德语学习》1984年2期 |
336 | 贾慧蝶 | 7. 理工科德语基础教程(参编).同济大学出版社1984 |
337 | 贾慧蝶 | 8. 理解在外语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外语教学与研究》1986年3期 |
338 | 贾慧蝶 | 9. 德语同义成语辨析.《德语学习》1986年3-4期 |
339 | 贾慧蝶 | 10. 德语某些成语中的地名和人名溯源 1988 2-3期 |
340 | 贾慧蝶 | 11. 德语成语溯源.《德语学习》1989-93年分12期连载 |
341 | 贾慧蝶 | 12. 伟人与大国(参译).同济大学出版社 1989 |
342 | 贾慧蝶 | 13. 日常生活德语.上海有声读物出版社 |
343 | 贾慧蝶 | 14. 德语情景对话. 同济大学出版社1990 |
344 | 贾慧蝶 | 15. *中国德语专业基础阶段终点测试回顾和发展.柏林JDZB东亚地区日耳曼语言文学研讨会论文集1992 |
345 | 贾慧蝶 | 16. 高等学校德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大纲.(参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
346 | 贾慧蝶 | 17. *德汉成语紧缩式变体比较.中国日本日耳曼语文学学者大会文集,北京1994 . |
347 | 贾慧蝶 | 18. *1996 德语专业基础阶段测试和命题原则.北京首届亚洲德语教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996 |
348 | 贾慧蝶 | 19. 交际性篇章语言学理论在《德语实用语体学》中的运用.《篇章语言学研究论集》(孔德明主编)江西人民出版社1997 |
349 | 贾慧蝶 | 20. *语言-语体-文化.《汉德语言对比研究》.(参编)湖南大学出版社1997 |
350 | 贾慧蝶 | 21. 德语实用语体学.(参编)同济大学出版社1997 |
351 | 贾慧蝶 | 22. *德汉商贸信函中的“以业务为本”和“以人情为本”——以语篇类型“询盘”为例.(参编)“科技德语语言学和教学法”国际会议报告,上海1997 |
352 | 贾慧蝶 | 23. 高等学校德语专业基础阶段考试大纲.(主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
353 | 贾慧蝶 | 24. 德语成语典故词典.同济大学出版社 1998 |
354 | 贾慧蝶 | 25. 高校专业德语基础阶段测试总结.《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年3期 |
355 | 贾慧蝶 | 26. *形象性与客观性——中国德语学生的一个典型语体干扰. 《德语语言习得在东亚和中亚:教和学的传统》(Hans-R. Fluck und Jürgen .J. Gerbig 主编). Stauffenburg出版社 1999 |
356 | 贾慧蝶 | 27. 新德汉词典.(参编) 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 |
357 | 贾慧蝶 | 28. *论概念性隐喻的普遍性——以德语和汉语中的域概念“水”和“钱”为例.《跨越世纪之阈》《日本福冈亚洲日耳曼学者大会》论文集. 2000 |
358 | 贾慧蝶 | 29. 中德书面交际中的深层文化因素探析—以中国学生用德语进行书面表达中的误点为例 .《中德跨文化交际论丛》(朱建华,顾士渊主编).同济大学出版社,2000 |
359 | 贾慧蝶 | 30. 高校德语专业教学与科研信息网站设计. 西安《全国德语专业多媒体教学研讨会》报告. 2000 |
360 | 贾慧蝶 | 31. *关于中国高校德语专业基础阶段的语言教学——与德语强化教学的比较. 潘亚玲/ Schlenker(主编):中国强化德语教学. 对外贸易教育出版社 2001(41-56) |
361 | 贾慧蝶 | 32. 关于德语专业基础阶段与高年级测试的问题. 洛阳《德语教学大纲修订研讨会》报告.2001年 |
362 | 贾慧蝶 | 33. 德语商贸信函(德汉对照).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1 |
363 | 贾慧蝶 | 34. 论德语商贸信函中“以人为本”的原则.《日耳曼学研究》贺张威廉先生百岁华诞论文集(孔德明, 华宗德主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
364 | 贾慧蝶 | 35. 体态语言大全.(翻译)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5 |
365 | 贾慧蝶 | 36. “高等学校德语专业四级考试”真题与解析.(参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5 |
366 | 贾慧蝶 | 37. 德语成语典故词典.(第二版)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6 |
367 | ||
368 | 焦海龙 | A. 论文 |
369 | 焦海龙 | 1. „Rechtsfindung unter der sprachphilosophischen Perspektive “. In: Fluck/Zhu (Hrsg.): Vielfalt und Interkulturalität der internationalen Germanistik. Stauffenburg: Tübingen. 2014, S. 157-162. |
370 | 焦海龙 | 2. “浅论跨文化交际中的“Stereotype”。载《枫林学苑XIV》,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1,第257-261页。 |
371 | 焦海龙 | 3. “中德比较文学研究的开创者---陈铨”。载《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第7卷,第6期,第299-301页。 |
372 | 焦海龙 | 4. “克莱斯特的语言理论及其现代性”。载《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年,第28卷,第3期,第90-93页。 |
373 | 焦海龙 | B. 译文、译著 |
374 | 焦海龙 | 1. 《杜登德语语法》,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第六译者) |
375 | ||
376 | 李健民 | 1. 电工专业德语句法研究.《外语教学》(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1986年1期 |
377 | 李健民 | 2. 伟人与大国 (参译).同济大学出版社1989 |
378 | 李健民 | 3. 影响德语条件句中动词语式使用的因素.《同济大学学报》1992年2期 |
379 | 李健民 | 4. 德汉科技术语的标准化、国际化与翻译问题.《同济大学学报》1994年5期 |
380 | 李健民 | 5. 组织科技德语专业翻译实习体会.《同济教育研究》1995年4期 |
381 | 李健民 | 6. 科技翻译中词典的巧用——以德汉科技翻译为例.《同济大学学报》1995年2期 |
382 | 李健民 | 7. 德国中小学校中的人身侵犯行为 (翻译).《青少年犯罪问题》1995年3—4期 |
383 | 李健民 | 8. 德汉科技翻译基础教程.同济大学出版社1997 |
384 | 李健民 | 9. 上海风景.(参编) 德国博鸿白凤凰出版社1995 |
385 | 李健民 | 10. 德语知识与科技知识相结合.《德语学习》1996年2期 |
386 | 李健民 | 11. 发挥实践教学综合教育功能的尝试.《97同济大学校外实习基地工作会议论文集》1997 |
387 | 李健民 | 12. 充分发挥教学实习的综合教育功能.(参编) 《同济教育研究增刊》1997年2期 |
388 | 李健民 | 13. 科技德语阅读手册.(参编) 化学工业出版社 1997 |
389 | 李健民 | 14. 德语阅读 (理工科硕士研究生德语教材) (参编).同济大学出版社1997 |
390 | 李健民 | 15. 环境科技文章的德汉翻译.《德语学习》1997年6期 |
391 | 李健民 | 16. 变革管理,(翻译)《工业工程与管理》1977年5期 |
392 | 李健民 | 17. 大学德语教程.(2—3册) (参编) 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 |
393 | 李健民 | 18. 德汉科技翻译的几点体会. 《德语学习》1999年4期 |
394 | 李健民 | 19. *直播.(原文:赵长天)(参译)《德语学习》2001年5期 |
395 | 李健民 | 20. *堵车.(赵长天)(参译)《德语学习》2001年6期 |
396 | 李健民 | 21. *没意思.(韩少功)(参译)《德语学习》2002年1期 |
397 | 李健民 | 22. *中国消息. 中文报刊阅读导论. 德国波恩大学东方语言学院 2001 |
398 | 李健民 | 23. *简明汉语语法. (参编) 德国波恩大学东方语言学院 2002 |
399 | 李健民 | 24. 科技德语教程. (参编)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4 |
400 | 李健民 | 25. 通过因材施教提高博士生德语课程的教学效果.《教育改革与管理.研究生教育研究》. 2007年第1期 |
401 | 李健民 | 26. 科技翻译与术语学建设. 第二届中国术语学建设研讨会报告. 2007年8月中国哈尔滨 |
402 | 李健民 | 27. 从科技翻译的角度探讨术语学建设. 中国科技术语. 2008年第3期 |
403 | 李健民 | 28. 德汉科技大词典.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9 |
404 | 李健民 | 29. 科技德语教程(第二版)(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同济大学出版社. 2010年9月. |
405 | 李健民 | 30. 术语翻译与术语标准化问题. “面向翻译的术语研究”全国学术研讨会(2010南京)论文集.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0年10月 |
406 | 李健民 | 31. 术语翻译与术语标准化的相互助益之策. 《中国科技术语》. 2011年第2期 |
407 | ||
408 | 李莎莎 | 专著: |
409 | 李莎莎 | 1. Kontextprofile deutscher Abtönungspartikeln und ihre Äquivalente im Chinesischen . Peter Lang,2017 |
410 | 李莎莎 | 文章 |
411 | 李莎莎 | 1. 德国主流媒体对“一带一路”倡议认知:一项语料库批评话语分析。载 《德国研究》2019(CSSCI,) |
412 | 李莎莎 | 2. Abtönungspartikeln durch chinesische DaF-Lerner? Befunde zu deren Einsatz und Ideen zu einer effektiven Didaktik. In 《Muttersprache》 2018/4, |
413 | 李莎莎 | 3. 德国媒体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报道情况及我方应对建议。载《同济观点》,2018/10 |
414 | 李莎莎 | 4. Kontexte, Konstruktionen und Modalpartikeln im gesprochenen Deutsch. In: Zhu/Zhao/Szurawitzki [Hg.]: Publikationen der Beiträge des XIII.IVG-Kongresses Shanghai 2015,2016 |
415 | 李莎莎 | 5. Kontrastive pragmatische Untersuchung zu Chinesischen und Deutschen Verbotsschildern. In: QIAN Minru/WEI Yuqing [Hg.]: Interlingualität, Interkulturalität, Interdisziplinarität – Grenzerweiterung der Germanistik.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S. 371-387,第二作者,2015。 |
416 | 李莎莎 | 译著 |
417 | 李莎莎 | 1. 《李子树上的男孩》。出版社:上海九久读书人出版社,独立译者。2015 |
418 | 李莎莎 | 2. 《我煮死你》。出版社:上海文睿出版社,独立译者。2014 |
419 | 李莎莎 | 3. 《明天圣诞熊要来》。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合作译者。2012 |
420 | ||
421 | 李再泽 | 1. *德汉语言比较论文集.(参编)德国 Julius Groos出版社1984 |
422 | 李再泽 | 2. 改革德语教学,培养合格科技翻译人才.《外语界》1985年2期 |
423 | 李再泽 | 3. *同济大学德语作为外国语学科.德国《德语作为外国语学科论文集》波恩 |
424 | 李再泽 | 4. 理工科德语基础教程.(参编)同济大学出版社1984 |
425 | 李再泽 | 5. 争取外援,聘请专家,建立新兴学科.全国外国文教专家工作会议文件之一 |
426 | 李再泽 | 6. *科技德语导向教程. (参编)德国 Armant出版社 |
427 | ||
428 | 梁淑妍 | 1. 理工德语考试命题设计探讨.《同济教育研究》1988 |
429 | 梁淑妍 | 2. 同济大学大学德语教学大纲的基本精神. (参编)《同济大学学报》1990年1期 |
430 | 梁淑妍 | 3. “提问”在德语教学中的运用.《同济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1997年3期 |
431 | 梁淑妍 | 4. 《大学德语教程》和语篇教学.《篇章语言学研究论集》(孔德明主编), 江西人民出版社1997 |
432 | 梁淑妍 | 5 .论大学德语听力测试的设计.《同济教育研究增刊》1997年2期 |
433 | 梁淑妍 | 6. 试析德国高校办学中的困惑.《德国研究》1998年2期 |
434 | 梁淑妍 | 7. 大学德语视像课中的挖戏、说戏和排戏法.《外语电化教学》1998年2期 |
435 | 梁淑妍 | 8. 试析大学德语的听说训练及其改革.《同济教育研究》1999年1期 |
436 | 梁淑妍 | 9. 视像课和写作训练.《外语电化教学》1999年1期 |
437 | 梁淑妍 | 10. 大学德语教程.(主编)(1—3册)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 |
438 | ||
439 | 刘怀宇 | 1. 德语词汇教学方法探寻.(1,2)《同济教育研究》2001年4期,2002年1期 |
440 | 刘怀宇 | 2. 大学德语四级考试应试指南.(参编)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1 |
441 | 刘怀宇 | 3. 走近新一代留德学子.《德国研究》2002年1期 |
442 | ||
443 | 刘沁莉 | 1. 流亡者之家:贝德福德旅馆——克劳斯·曼在纽约.《世界之窗》2000年8期 |
444 | 刘沁莉 | 2. 人体的100个故事. 海南出版社 三环出版社 2004年5月Gut Bei Leibe. |
445 | ||
446 | 刘顺生 | 1. 汉德人称与职业名词构成法比较.《同济大学学报》1992年1期 |
447 | 刘顺生 | 2. 谈谈德语女性人称与职业名词的构成.《德语学习》1992年2期 |
448 | 刘顺生 | 3. 浅论德语复合词及其语义.《同济大学学报》1995年1期 |
449 | 刘顺生 | 4. 《少年维特的烦恼》内容梗概、作者介绍、遭禁经过.《世界禁书大全》上海书店出版1995 |
450 | 刘顺生 | 5. *汉德构词法比较.《汉德语言对比研究》.湖南大学出版社 1997 |
451 | 刘顺生 | 6. 关于职业教育师资班外语学习中的问题. (参编)《理工成人教育》1997年4期 |
452 | 刘顺生 | 7. 走向21世纪的德语.(参编)《德国研究》1998年3期 |
453 | 刘顺生 | 8. 大学德语听力教程. (参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年6月 |
454 | 刘顺生 | 9. 德语语法丛书——连词板块.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3年12月 |
455 | 刘顺生 | 10. *德汉习用性复合词比较. 《应用语言学》第19卷, PETER LANG欧洲科学出版社,2006年4月 |
456 | 刘顺生 | 11. 现代德语会话.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年4月 |
457 | 刘顺生 | 12. 德汉连词比较. 《中德视野下的日尔曼语言学和德语教学》,2010年. 德国Peter Lang出版社. 第十卷. |
458 | ||
459 | 陆宏良 | 1. 现代德语实用语法.(参编)同济大学出版社 |
460 | 陆宏良 | 2. 总结德语六级考试,努力改进外语教学.《同济教育研究增刊》1997年2期 |
461 | 陆宏良 | 3. 德国加强国际间教研科研合作的新举措.《德国研究》1997年3期 |
462 | 陆宏良 | 4. 关于德语教学中句框结构和语序功能的探讨.《同济教育研究》1999年2期 |
463 | 陆宏良 | 5. 德语句框结构形式.《德语学习》1999年1期 |
464 | 陆宏良 | 6. 大学德语听力教程. (参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年6月 |
465 | ||
466 | 陆慧敏 | 1. 德汉词典.(参编) 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 |
467 | 陆慧敏 | 2. 新德汉词典.(参编)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 |
468 | 陆慧敏 | 3. 德语六级考试指南.(参编)同济大学出版社 |
469 | ||
470 | 孟国锋 | 专著: |
471 | 孟国锋 | Begegnung mit dem Eremiten. Zur Thematik des Einsiedlertums im Werk Hermann Hesses. Bamberg 2019 (= Bamberger Studien zu Literatur, Kultur und Medien. Bd. 25). |
472 | 孟国锋 | 论文: |
473 | 孟国锋 | 1. 隐匿的隐居叙事:赫尔曼•黑塞《德米安》中的社会型隐者形象分析,《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05期。 |
474 | 孟国锋 | 2. 寻找精神导师与回归自我之路——赫尔曼•黑塞的隐居母题探源,《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02期。 |
475 | ||
476 | 孟雅丽 | A. 论文 |
477 | 孟雅丽 | 1. “浅谈大学德语听力处理技巧》-以《新编大学德语》第四册第二单元为例”。载《德语学习》,2007,第6期,第50-56页。 |
478 | 孟雅丽 | B. 译文、译著 |
479 | 孟雅丽 | 1. 《甜蜜的死亡》,北京:新星出版社,2008。 |
480 | 孟雅丽 | 庞文薇 |
481 | 孟雅丽 | A. 专著 |
482 | 孟雅丽 | 1. 《人与语言——赫尔德语言哲学思想研究》。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 |
483 | 孟雅丽 | B. 论文 |
484 | 孟雅丽 | 1. „Interkulturalität als Schlüsselfaktor – Analysen zum Lehrwerk Chinesisch-deutsches Konsekutivdolmetschen – Ein Lehrwerk aus interkultureller Perspektive“. In: Info DaF 46(2), 2019, S. 239-255. (第一作者) |
485 | 孟雅丽 | 2.“‘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对德汉语教学的文化任务”。载《同济观点》,2018,总第26期,第8期,第25-28页。 |
486 | 孟雅丽 | 3. “耶稣会士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贡献——从汤若望谈起”。载《中国天主教》,2018,总第193期,第3期,第14-17页。 |
487 | 孟雅丽 | 4. „Interpretation und chinesische übersetzung des Begriffs ‚Besonnenheit‘ in der Abhandlung über den Ursprung der Sprache von Johann Gottfried Herder“. In: Zhu, Jianhua/Zhao, Jin/Szurawitzki, Michael (Hrsg.): Akten des XIII. Internationalen Germanistenkongresses Shanghai 2015 – Germanistik zwischen Tradition und Innovation Band 9. Peter Lang: Frankfurt am Main. 2017, S. 121-125. |
488 | 孟雅丽 | 5. „Das Sprachdenken in ‚Ideen zur Philosophie der Geschichte der Menschheit‘ von Johann Gottfried Herder“. In: Literaturstraße 17, 2016, S. 419-429. |
489 | 孟雅丽 | 6. “赫尔德名作《论当代德意志文学之断片集》的语言观”。载《当代外语研究》,2016,总第422期,第2期,第11-16页。 |
490 | 孟雅丽 | 7. „Zur chinesischen übersetzung einiger Begriffe in der Abhandlung über den Ursprung der Sprache von Johann Gottfried Herder“. In: Literaturstraße 16, 2015, S. 443-450. |
491 | 孟雅丽 | 8. “论赫尔德语言哲学思想的人类学根基”。载《外语学刊》,2015,总第187期,第6期,第1-5页。 |
492 | 孟雅丽 | 9. “德语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育对策研究”。载《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5,第22卷,第4期,第56-62页。(第三作者) |
493 | 孟雅丽 | 10. „Zur Sprachphilosophie Herders“. In: Qian, Minru钱敏汝/Wei, Yuqing魏育青(Hrsg.): Interlingualität. Interkulturalität. Interdisziplinarität. Grenzerweiterungen der Germanistik. (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日耳曼学的边界扩展).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5,第330-343页。 |
494 | 孟雅丽 | 11. „Herders Sprachdenken“. In: Fluck, Hans-R./Zhu, Jianhua (Hrsg.): Vielfalt und Interkulturalität der internationalen Germanistik. (Arbeiten zur Angewandten Linguistik. Band 5). Stauffenburg Verlag: Tübingen. 2014, S. 111-119. |
495 | 孟雅丽 | 12. „Mundglück, Kopfglück und Eintropfenzuvielglück. Zu einigen Motiven in Herta Müllers Atemschaukel“ In: Burkhardt, Armin/Zhao, Jin/Zhu, Jianhua (Hrsg.): Alltags- und Fachkommunikation in der globalisierten Welt. Eine Annäherung. (Deutsche Sprachwissenschaft international. Band 17). Peter Lang: Frankfurt am Main. 2014, S. 131-141. |
496 | 孟雅丽 | 13. „Herders Abhadlung über den Ursprung der Sprache aus anthropologischer Sicht“. In: Literaturstraße 14, 2013, S. 429-439. |
497 | 孟雅丽 | 14. „Herta Müllers Sprache in Atemschaukel“. In: Literaturstraße 12, 2011, S. 377-387. |
498 | 孟雅丽 | 15. “对德汉语教学的文化思考”。载《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1,第9卷,第5期,第84-88页。 |
499 | 孟雅丽 | 16. “用经济增加值和平衡记分卡对高校图书馆进行价值衡量和管理”。载《图书馆杂志》,2011,第30卷,第6期,第57-61页。 |
500 | 孟雅丽 | 17. “谈谈基础德语阅读教学中的‘快速阅读’”。载《德语学习》,2010,总第190期,第5期,第72-73页。 |
501 | 孟雅丽 | 18. “控制的控制—用平衡记分卡衡量及控制内部审计”。载《中国内部审计》,2009,总第122期,第8期,第42-45页。 |
502 | 孟雅丽 | 19. “德国年历上的节日”。载《<德语学习>30周年精选—文化卷》,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第254-258页。 |
503 | 孟雅丽 | 20. “德语中einander的用法”。载《德语学习》,2008,第6期,第55-59页。 |
504 | 孟雅丽 | 21. “高校外语教师本土教学培训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载《德意志文化研究》,2007,第2辑,第153-156页。(第二作者) |
505 | 孟雅丽 | 22. “德国职工‘共决权’何去何从?”。载《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工会工作>》,2007,第1期,第58-63页。 |
506 | 孟雅丽 | 23. “德国职工‘共决权’何去何从?”。载《德国研究》,2006,总第79期,第3期,第54-59页。 |
507 | 孟雅丽 | 24. “德国年历上的节日”。载《德语学习》,2006,总第165期,第4期,第21-26页。 |
508 | 孟雅丽 | 25. “德国大众集团在华组建合资经营企业之战略分析”。载《德国研究》,2004,总第69期,第1期,第63-69页。 |
509 | 孟雅丽 | C. 译文、译著 |
510 | 孟雅丽 | 1. 《当代中文》,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2009。(第二译者) |
511 | 孟雅丽 | 2. 《乡村里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上海:同济大学电子音像出版社,2003。 |
512 | 孟雅丽 | 3. 《因特网谋杀案》,上海:同济大学电子音像出版社,2003。 |
513 | 孟雅丽 | D. 教材、教辅、工具书 |
514 | 孟雅丽 | 1. 《全国高校德语专业四级考试真题与解析2016-2018》。2019,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参编) |
515 | 孟雅丽 | 2. 《中德跨文化高级口译教程》。2018,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第一编者) |
516 | 孟雅丽 | 3. 《全国高等学校德语专业四级考试真题集(新题型)》。2016,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参编) |
517 | 孟雅丽 | 4. 《中德跨文化口译教程》。2015,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第一编者) |
518 | 孟雅丽 | 5. 《经济德语—教师用书》。2012,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第二编者) |
519 | 孟雅丽 | 6. 《精选徳汉经贸法律词典》。2012,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主编) |
520 | 孟雅丽 | 7. 《德汉科技大词典》,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9。(主要编委成员及德语审校) |
521 | 孟雅丽 | 8. 《全国高等学校德语专业四级考试样题集(上、下)》,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参编) |
522 | ||
523 | 钱春春 | 论文: |
524 | 钱春春 | 1. Interkulturelle Kommunikation in Deutschland und China. In: Hartung, Nicole / Zimmermann, Kerstin (Hrsg.): Facetten des Deutschen – didaktisch, linguistisch, interkulturell. Berlin: Universitätsverlag der TU Berlin, 287-303. 2017 |
525 | 钱春春 | 2. Wirtschaftsdeutsch integrativ unterrichten – ein didaktisches Konzept für den Wirtschaftsdeutschunterricht im chinesischen Germanistikstudium. In: Zhu, Jianhua / Zhao, Jin / Szurawitzki, Michael (Hrsg.): Akten des XIII. Internationalen Germanistenkongresses Shanghai 2015 – Germanistik zwischen Tradition und Innovation. Band 5. Frankfurt am Main u.a.: Peter Lang, 299-304. 2017 |
526 | 钱春春 | 3. Zum Einsatz des spielerischen Lernens im chinesischen Hochschuldeutschunterricht. In: Zeitschrift für Deutschland- und Chinastudien. 2016. Heft 3. 134-147. |
527 | 钱春春 | 4. 关键事件法在大学生跨文化能力培养中的应用——以《中德跨文化交际》课程为例. 载: 《教育教学论坛》2016年第32期. 155-157. (中文第一作者) |
528 | 钱春春 | 5. 从语言能力到能力素质:欧洲语境下的经济德语教学模式研究. 载: 《同济教育研究》2015年第四期. 41-48. (中文第一作者) |
529 | 钱春春 | 6. „Wirtschaftsdeutsch“ im Chinesischen Germanistikstudium. In: Grucza, Francisizek u.a. (Hrsg.): Vielheit und Einheit der Germanistik weltweit. Frankfurt am Main u.a.: Peter Lang. 2013. |
530 | 钱春春 | 7. 德国高等教育机构经费来源特点及其管理.载:《高校教育管理》2013年第一期.(中文第二作者) |
531 | 钱春春 | 8. Länderbericht: Deutsch als Fremdsprache in China – Ein Beitrag zur Geschichte des Fremdsprachenlernens. Abrufbar unter http://www.iik.de/node/393. 2012. |
532 | 钱春春 | 9. 德国“跨文化教育”的发展及对中国的启示.载:《高校教育管理》2011年第二期.(中文第二作者) |
533 | 钱春春 | 10. Interkulturelle Kompetenz im Beruf. In: Eß, Oliver (Hrsg.): Das Andere lehren. Handbuch zur Lehre Interkultureller Handlungskompetenz. Münster u.a.: Waxmann. 2010. |
534 | 钱春春 | 11. Wortschatzerwerb unter Einsatz der Neuen Medien im DaF-Unterricht am Beispiel des Wirtschaftsdeutsch-Unterrichts an der Zhejiang Universität. In: Fan, Jieping / Li, Yuan (Hrsg.): deutsch als Fremdsprache aus internationaler Perspektive. Neuere Trends und Tendenzen. München: iudicium. 2009. |
535 | 钱春春 | 12. Das Füllhorn „Wirtschaftsdeutsch“- Bestandsaufnahme und Präzisierungsversuch für den Begriff Wirtschaftsdeutsch. Ein Beitrag auf der XIV. Internationalen Tagung der Deutschlehrerinnen und Deutschlehrer „Deutsch Bewegt“ im August 2009 in Jena und Weimar, Deutschland |
536 | 钱春春 | 专著: |
537 | 钱春春 | Kommunikative Handlungskompetenz in der interkulturellen Wirtschaftskommunikation. Ein adressatenspezifisches didaktisches Konzept für den Wirtschaftsdeutsch-Unterricht. München:iudicium. 2012. |
538 | ||
539 | 任淑珍 | 1. 现代德语实用语法.(参编)同济大学出版社 |
540 | 任淑珍 | 2. 关于大学德语六级考试.《外语教学与研究》1997年2期 |
541 | 任淑珍 | 3. 谈成人外语教学.《成人教育研究》1997年2期 |
542 | 任淑珍 | 4. 从篇章语言学出发,循序渐进,培养阅读技能.(参编)《同济教育研究增刊》1997年2期 |
543 | 任淑珍 | 5. 德语文字规范改革的历史回顾和主要内容.(参编)《德国研究》1997/2期 |
544 | 任淑珍 | 6. 德语水平测试—— 阅读.(参编)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2年10月 |
545 | 任淑珍 | 7. 德语语法速速成.(翻译)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 2003年4月 |
546 | 钱春春 | 尚祥华 |
547 | 钱春春 | 1. *专业词汇对共同语德语影响. 德国.《Muttersprache》1983年1—2期 |
548 | 钱春春 | 2. 伟人与大国(参译). 同济大学出版社 1989 |
549 | 钱春春 | 3. 留德学生对国内德语教学的反映及改进意见. 《同济教育研究》1993年3期 |
550 | 钱春春 | 4. 科技德语语篇中动词的信息值. 《同济大学学报》1993年4期 |
551 | 钱春春 | 5. 科技德语阅读手册.(参编)化学工业出版社 |
552 | 钱春春 | 6. 大学德语简明教程(第二外语用).(参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
553 | 钱春春 | 7. *1999 德语作为外语的教学法.“东亚地区德语作为第二外语教学研讨会”上的报告.香港1999 |
554 | 钱春春 | 8. 德语的师资培训如何面向21世纪.《中国德语教学论文集》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
555 | 钱春春 | 9. 实习——外语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同济教育研究》2001年4期 |
556 | 钱春春 | 10. 现代德语词场分析.《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2001年7期 |
557 | 钱春春 | 11. 初到德国.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1 |
558 | 钱春春 | 12. 大学德语阅读教程.(参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
559 | 钱春春 | 13. 大学德语四级考试大纲及样题.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
560 | 钱春春 | 14. 大学德语四级考试试卷题解和指导. (主编) 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 |
561 | 钱春春 | 15. 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入学考试全国联考德语考试大纲.(非德语专业),(第二作者) 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 |
562 | 钱春春 | 16. 对国外第三语言研究的初步探讨. (第二作者)《跨文化交流》2002年11期, |
563 | 钱春春 | 17. 德语作为第二外语的语音教学. (第二作者)《跨文化交流》2002年12期 |
564 | 钱春春 | 18. 结合中国学生特点进行德语教学. (第二作者)《同济教育研究》2002年4期 |
565 | 钱春春 | 19. 文化在大学德语教学中的应用.《跨文化交流》2003年5期 |
566 | 钱春春 | 20. *德语作为外语的教学法——以上海同济大学为例. 德国Stauffenburg 出版社 2003 |
567 | 钱春春 | 21. 论大学德语二外课英语导入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第二作者)《跨文化交流》2003年10期 |
568 | 钱春春 | 22. 东德经济的转型. (第二作者)《跨文化交流》2003年11期 |
569 | 钱春春 | 23. 新编大学德语教程. (第三册副主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4 |
570 | 钱春春 | 24. 新编大学德语教程. (第三册教师手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5 |
571 | 钱春春 | 25. 中德酒文化对比. 《中德跨文化交际新论》.2007 |
572 | 钱春春 | 26. 大学德语教学内容中的交际因素研究.《外语教学》.28/2007 |
573 | 钱春春 | 27. 大学德语四级考试真题与解析. 同济大学出版社. 1/2007 |
574 | 钱春春 | 28. 全新大学德语四六级考试指南.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0年. |
575 | 钱春春 | 29. 大学德语四六级考试大纲.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0年. |
576 | ||
577 | 沈承福 | 1. 科技德语常用词汇——3000.(参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 |
578 | 沈承福 | 2. 条件句的几种形式.《德语学习》1982年4期 |
579 | 沈承福 | 3. 收受人被动态与功能动词结构被动态.《德语学习》1985年1期 |
580 | 沈承福 | 4. 联邦德国高等学校略影.《外国教育动态》1985年2期 |
581 | 沈承福 | 5. 外国人眼中的联邦德国.《联邦德国研究》1990年4期 |
582 | 沈承福 | 6. 民主德国社会福利政策一瞥.《民主德国研究》1990年1期 |
583 | 沈承福 | 7. 哥特式建筑珍品.《联邦德国研究》1990年3期 |
584 | 沈承福 | 8. 漫话柏林与柏林墙.《联邦德国研究》1990年1期 |
585 | 沈承福 | 9. 德语在奔向全球.《联邦德国研究》1990年3期 |
586 | 沈承福 | 10. 新纳粹分子在行动.《联邦德国研究》1991年2期 |
587 | 沈承福 | 11. 德国东部的五个新联邦.《联邦德国研究》1991年1期 |
588 | 沈承福 | 12. 当代德国人.《联邦德国研究》1992年1期 |
589 | 沈承福 | 13. 德语在欧洲作为第二外语. (参编)《上海教育报》1992年12月 |
590 | 沈承福 | 14. 德语常用词汇.(参编)高教出版社 |
591 | 沈承福 | 15. 科技德语阅读手册.(参编)化学工业出版社 |
592 | 沈承福 | 16. 德语阅读(理工科硕士研究生用).(参编)同济大学出版社1997 |
593 | ||
594 | 沈景云 | 1. 德汉词典.(参编) 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 |
595 | 沈景云 | 2. 基础德语教材的教学语法分析.《同济教学研究》1991年2期 |
596 | 沈景云 | 3. 与“手”相关代词汉德成语和惯用语译义之比较.《同济大学学报》1992年2期 |
597 | ||
598 | 施显松 | 1. 关于史学客观性的思考——从德国学者容克《史学中的真理》一文谈起. 《研究生科学研究文萃》 开明出版社 1999 |
599 | 施显松 | 2. 评卡夫卡的《法的门前》.《德语学习》2000年2期 |
600 | 施显松 | 3. 从海塞和穆齐尔的两部作品看德国发展小说.《外语研究与文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
601 | 施显松 | 4. 新世纪的随想.《散文》2000年8期 |
602 | 施显松 | 5. 博托·施特劳斯译作三篇.《外国文艺》2000年6期 |
603 | 施显松 | 6. 借助表格掌握德语并列连词. 《德语学习》2002年1期 |
604 | 施显松 | 7. 穆齐尔译作两篇.《外国文艺》2002年第2期 |
605 | 施显松 | 8. 德语代词es 的用法. 《德语学习》, 2003第3期 |
606 | 施显松 | 9. 天国之死——茨威格在巴西的最后日子 |
607 | 施显松 | 10. 艺术的真谛在于它隐含的痛.《外国文艺》2004年3期 |
608 | 施显松 | 11. 余下的不说.《外国文艺》2004年3期 |
609 | 施显松 | 12. 没有声音的对话——评Peter Bichsel短篇小说《女儿》.《德语学习》2005年1期 |
610 | 施显松 | 13. 从德语俗语 Schwein haben 看德语词汇习得的文化盲点. 《中德文化交际论从》(第二辑 顾士渊主编) |
611 | 施显松 | 14. 论穆西尔作品中双重状态. 第12届中国德语文学年会杭州学术研讨会报告 |
612 | 施显松 | 15. 文学的功能在《生死朗读》中不同人物的意义. “德语小说〈朗读者〉研讨会报告, 德国总领馆文化处与同济大学德语系联合举办. 2006年6月 |
613 | 施显松 | 16. 智谋. (瑞士 H.V. Senger著,参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
614 | 施显松 | 17. 穆西尔母题研究.《外语教学》2006年专刊. 2006年9月 |
615 | 施显松 | 18. 捕捉理性之外的瞬间——论穆西尔的《学生特尔莱斯的困惑》.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第二期 |
616 | 施显松 | 19. 如何用德语说“不”. 《德语学习》2007年第3期 |
617 | 施显松 | 20. 于不可言传之处的语言——评《学生特尔莱斯困惑》的叙述特色. 中德视野下的现代化日尔曼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报告. 2007年5月 |
618 | 施显松 | 21. 抹平理性与感觉的鸿沟——评《学生特尔莱斯困惑》的孤独母题. 亚洲视野下的日尔曼文化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2007年9月 |
619 | 施显松 | 22. 从schwein haben看德语词汇习得中的盲点. 《中德跨文化交际新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7 |
620 | 施显松 | 23. 穆西尔《学生特尔莱斯德困惑》另一状态. 《奥地利现代文学研究——第12届德语文学研究会论文集》.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7 |
621 | 施显松 | 24. 穆西尔小说《特尔莱斯》电影版与文学版本的比较性研究. 《文学之路》第九卷. 德国Verlag Königshausen &. Neumann GmbH出版社. 2007 |
622 | 施显松 | 25. 跨越沉重与焦虑--德国文坛新生代作家群像之管窥. 《同济报》. 2008年5月 |
623 | 施显松 | 26. 从德国图书奖解读德国文学的新风向. 《外国文学动态》. 2008第6期 |
624 | 施显松 | 27. 《学生特尔莱斯的困惑》.译著.罗伯特·穆西尔著.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9年9月 |
625 | 施显松 | 28. 打开理性的窗户-穆西尔小说—评《学生特尔莱斯的困惑》. 《文景》. 上海文艺出版社.2009年12期 |
626 | 施显松 | 29. 奇怪的女人. 《外国文艺》. 2010年第4期. |
627 | 施显松 | 30. 赫塔•米勒作品——红花与棍棒. 《外国文艺》. 2010年第4期. |
628 | 施显松 | 31. 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诗意和解-试论文学在施林克小说《朗读者》中的仪式化作用.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10年第6期. |
629 | 施显松 | 32. 《(大学德语)写作》.(第一作者)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11年1月 |
630 | ||
631 | 司徒树坚 | 1. 剖析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后期的立场观点.《德国史研究论文汇编》山东人民出版社 |
632 | 司徒树坚 | 2. 初论魏玛共和国的性质.《历史研究通讯》1994年5期 |
633 | ||
634 | 宋健飞 | 1. 印度儿童文学的发展及现状.《外国儿童文学研究》1985年2期 |
635 | 宋健飞 | 2. 中国外语教学之我见.(翻译)《外语语文教学》1985年2期 |
636 | 宋健飞 | 3. 装笑的人.(翻译)《人间》1985年12期 |
637 | 宋健飞 | 4. 不必总要鱼子酱.(参译)河南人民出版社 |
638 | 宋健飞 | 5. 德洛姆布什一家.〈33集电视连续剧〉(翻译)重庆电视台1992年译制 |
639 | 宋健飞 | 6. 齐美尔、胡塞尔、舍勒散论.(翻译)北大出版社《东西方文化评论》1992年4辑 |
640 | 宋健飞 | 7. 俄语教程.(翻译)台湾中央图书出版社 |
641 | 宋健飞 | 8. 烛光摇曳.(翻译)《世界儿童》1994年4期 |
642 | 宋健飞 | 9. 联邦德国教科研部亚洲方案.(参编)《联邦德国研究》1995年4期 |
643 | 宋健飞 | 10. 玩世箴言.(翻译)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6 |
644 | 宋健飞 | 11. 大学德语四级词汇精解与应试.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 1996年 |
645 | 宋健飞 | 12. 联邦德国高等教育现状综述.(参编)《联邦德国研究》1996年3期 |
646 | 宋健飞 | 13. 文学无国界.(翻译)三联出版社《伯尔文论》专集 |
647 | 宋健飞 | 14. 责任与命令.(翻译)三联出版社《伯尔文论》专集 |
648 | 宋健飞 | 15. 写作的风险.(翻译)三联出版社《伯尔文论》专集 |
649 | 宋健飞 | 16. 德政府决定在职教改革中推出“青工小证书”.《联邦德国研究》1997年3期 |
650 | 宋健飞 | 17. *中国驻德国使馆教育处简介.(汉德对照) 驻德使馆1998年印制使用 |
651 | 宋健飞 | 18. 德国母亲和她的儿童空中桥梁.《德国研究》2000年2期 |
652 | 宋健飞 | 19. 一个流亡部落的回归.(翻译)《外国文艺》2000年3期 |
653 | 宋健飞 | 20. 口译教学的分项训练方法.《国外外语教学》2000年4期 |
654 | 宋健飞 | 21. 汉斯·迈耶与他的“重见中国”.《同济大学学报》 2001年1期 |
655 | 宋健飞 | 22. 探索真理的百岁老人.《德国研究》2001年2期 |
656 | 宋健飞 | 23. 语言之年话德语.《德国研究》2001年4期 |
657 | 宋健飞 | 24. 大学德语四级考试应试指南.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1 |
658 | 宋健飞 | 25.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追忆汉斯·迈耶.《德国研究》2001年8期 |
659 | 宋健飞 | 26. 谋职准备篇.《上海教育》2002年3期 |
660 | 宋健飞 | 27. 衣食住行在德国.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 |
661 | 宋健飞 | 28. 德语文坛上的幻影与精灵 《文汇报》2003年5月23日 |
662 | 宋健飞 | 29. 低音提琴.(参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3年 |
663 | 宋健飞 | 30. 夏先生的故事 (翻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3年 |
664 | 宋健飞 | 31. 鲁道夫·奥格斯坦和他的《明镜》周刊.(第二作者)《德国研究》2003年第2期 |
665 | 宋健飞 | 32. 德语专业口译课与学生综合能力训练.《同济教育研究》2003年第2期 |
666 | 宋健飞 | 33. 文明的共存还是文明的冲突?(第二作者)《德国研究》2004年第1期 |
667 | 宋健飞 | 34. 玩世箴言.(译著) 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 |
668 | 宋健飞 | 35. 从德语教科书的变迁看德国妇女解放运动.(第二作者)《中华学术论坛》 2004年第9期 |
669 | 宋健飞 | 36. 气味的推演 — 命运与叙事的逻辑.(第二作者)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日尔曼学论文集》2004 |
670 | 宋健飞 | 37. 德国文凭亦有假.《德国研究》 2004年第4期 |
671 | 宋健飞 | 38. 文坛才女斗士 — 耶利内克.《外国文艺》 2005年1期 |
672 | 宋健飞 | 39. 作为能指的气味 —— 对聚斯金德《香水》的一种解读.《外语研究》2005年1期 |
673 | 宋健飞 | 40. 一则干劲十足的故事(翻译·诺奖作家作品)《外国文艺》2005年第4期 |
674 | 宋健飞 | 41. 给未出生的孩子做安息祷告.(译著·诺奖作家作品) 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 |
675 | 宋健飞 | 42. 安格拉·默克尔—德国政坛的奇迹.《德国研究》2005年第3期 |
676 | 宋健飞 | 43. 知耻后勇 面向未来.《德国研究》2005年第4期 |
677 | 宋健飞 | 44. 她能重振德国经济吗 — 东部来的女总理.《上海证券报·书评》2006年1月9 日 |
678 | 宋健飞 | 45. 诺奖得主格拉斯遭遇严重信誉危机.《文汇读书周报》2006年9月1日 |
679 | 宋健飞 | 46. 格拉斯,艰难的“最后舞蹈”.《新京报》 2006年9月8 日 |
680 | 宋健飞 | 47. 德国电视一台采访格拉斯. (翻译)《南方周末》 2006年8 月 |
681 | 宋健飞 | 48. 剥洋葱. (格拉斯回忆录节选翻译)《南方周末》2006年9月 |
682 | 宋健飞 | 49. 德国高校学制改革综述 《高等教育研究》2007年2期 |
683 | 宋健飞 | 50. 德汉文学互译问题探析. 《中国翻译》. 2007年第4期 |
684 | 宋健飞 | 51. 幸存于幸存之中. 《当代外国文学》. 2007年第4期 |
685 | 宋健飞 | 52. 译者、策略、译文:试论翻译批评应观照的对象.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7年第5期 |
686 | 宋健飞 | 53. 当代德国大学学费制的历史与现状. 《全球教育展望》. 2007年第12期 |
687 | 宋健飞 | 54. 谈文化特色表达的迻译. 歌德学院“纵横填字迷”汉德文学互译国际学术研讨会. 2007年6月 |
688 | 宋健飞 | 55. 论文学翻译的难题. 亚洲视野下日尔曼学作为文化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2007年9月 |
689 | 宋健飞 | 56. 细节决定译文的成功与否. 穿越词语与回忆 2008“字谜”文学比赛翻译研讨会. 2008年5月 |
690 | 宋健飞 | 57. 从《新来的厨师》到《魔妇》. 《外国文学动态》2008年第 3 期 |
691 | 宋健飞 | 58. 译事趣谈. 《文汇报》2008年8月3日 |
692 | 宋健飞 | 59. 语境在文学翻译中的作用. 中德翻译研讨会报告. 中国上海.2009年5月 |
693 | 宋健飞 | 60.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上海世博会公益广告翻译的跨文化视角分析. “城市文明:交际与媒体”德中日耳曼学者北京学术研讨会报告. 中国北京.2009年9月 |
694 | 宋健飞 | 61. 翻译理论与实践之关系. “‘中国日耳曼学六十周年:传统与创新’学术研讨会暨上外德语语言文学博士点建立十周年纪念”报告. 中国上海.2009年12月 |
695 | 宋健飞 | 62. 从功能对等的视角看文学翻译的跨文化问题. 《国际视野中德语作为外语的新动态及发展趋势》. 德国慕尼黑Iudicium出版社.2009年 |
696 | 宋健飞 | 63. 谜一样的童话. 《德语文学与文学批评》第三卷.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 |
697 | 宋健飞 | 64. 童话(歌德著•译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 |
698 | 宋健飞 | 65. 标题与标语广告翻译的跨文化思考. 中德翻译研讨会. 2010年5月. |
699 | 宋健飞 | 66. 从跨文化视角探析 上海世博会标语广告的翻译. 《东方翻译》. 2010年第 3 期. |
700 | 宋健飞 | 67. 逃向死亡的流亡. 《德语文学与文学批评》第四卷.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0年10月. |
701 | 宋健飞 | 68. 从低地到巅峰- 赫塔 米勒的文学之路. 《外国文艺》. 2010年第1期. |
702 | 宋健飞 | 69. 赤足二月. 《外国文艺》. 2010年第1期. 2010年2月. |
703 | 宋健飞 | 70. 在我们德国. 《外国文艺》. 2010年第1期. 2010年2月. |
704 | 宋健飞 | 71. 罗马一日. 《外国文艺》. 2010年第4期. 2010年10月. |
705 | 宋健飞 | 72. 考克上校. 《德语文学与文学批评》第四卷.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0年10月. |
706 | 宋健飞 | 73. 从跨文化视角看文学翻译传达异域文化的可能性. 2011国际洪堡学者大会“语言、文化与环保”. 2011年9月 |
707 | 宋健飞 | 74. 《格林词语》:跨越时空的历史对话. (第一作者)《译林》. 2011年第5期 |
708 | 宋健飞 | 75. 浅谈情景法在口译教学中的尝试. 同济教育研究. 2011年第2期 |
709 | ||
710 | Michael Szurawitzki | Schriftenverzeichnis: |
711 | Michael Szurawitzki | http://www.szurawitzki.de/Publikationen |
712 | ||
713 | 汤春艳 | A. 专著 |
714 | 汤春艳 | 1. 《语用视角下的篇章类型研究——中德招聘广告实证分析》。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2年。 |
715 | 汤春艳 | B. 论文 |
716 | 汤春艳 | 1. 论文 《德国多模态研究综述》,载于《多模态与外语教育研究》,同济大学出版社2018年出版。 |
717 | 汤春艳 | 2. 论文《Textfunktion, aber textintern oder textextern?》载于《Deutsche Sprachwissenschaft international Nachhaltigkeit und Germanistik. Fokus, Kontrast und Konzept.》, Band 25. 德国Peter Lang 出版社2017年出版。 |
718 | 汤春艳 | 3. “篇章类型研究在德国:传统与转向”。载《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4,第5期,第16-22页。 |
719 | 汤春艳 | 4. “Vergleichende Studie von Stellenangeboten im Chinesischen und Deutschen unter pragmatischem Aspekt”. In: Muttersprache,(2),2013,S. 99-110. (1. Verfasser) |
720 | 汤春艳 | 5. “语用视角下的篇章类型研究——德文招聘广告历时实证分析”。载《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第4期,第97-104页。 |
721 | 汤春艳 | 6. “论篇章的‘文化性’”。载《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2,第1期,第24-30页。(第二作者) |
722 | 汤春艳 | 7. “Kognition und Textanalyse”. In: Zhu, Jianhua/ Rudolf Hoberg (Hrsg.): Germanistische Sprachwissenschaft und Deutschunterricht in Chiesisch-deutscher Perspektive. Peter Lang: Frankfurt a.M. et al. 2010,S. 101-113. |
723 | 汤春艳 | 8. “篇章功能刍议——德国篇章语用学研究”。 载《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第4期,第96-103页。 |
724 | 汤春艳 | 9. “认知与语篇分析”。载《高校外语专业青年教师论文集》(第二辑),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第201-209页。 |
725 | 汤春艳 | 10. “浅议德福考试中的阅读理解部分”。载《德语学习》,2006,第3期,第59-63页。 |
726 | 汤春艳 | 11. “Interkulturell-pragmatische Fehler”. In: Zhu, Jianhua/Hans-R. Fluck/Rudolf Hoberg (Hrsg.):Interkulturelle Kommunikation Deutsch-Chinesisch. Peter Lang: Frankfurt a.M. et al. 2006,S. 515-522. |
727 | 汤春艳 | C. 教材、教辅、工具书 |
728 | 汤春艳 | 1. 《德语学习词典》。2002,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参编) |
729 | ||
730 | 陶学俭 | 1. 试析英语知识与德语教学.《同济大学学报》1993年2期 |
731 | ||
732 | 陶卓 | A. 论文 |
733 | 陶卓 | 1. “德国家电类产品中德网络广告的多模态对比分析——以博世家电官网和博世中国官网为例”。载《多模态与外语教育研究》,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8,第148-156页。(第二作者) |
734 | 陶卓 | 2. „Kooperationspotentiale zwischen chinesischen und deutschen Hochschulen zur Erhöhung studentischer wissenschaftlicher Schreibkompetenz“. In: Zhu Jianhua / Zhao Jin / Michael Szurawitzki (Hrsg.): Germanistik zwischen Tradition und Innovation. Frankfurt a. M.: Peter Lang, 2017, 207-211. |
735 | 陶卓 | 3. „Didaktische überlegungen zur Erhöhung der Schreibkompetenz von chinesischen Germanistikstudierenden beim Verfassen wissenschaftlicher Texte“. In: Bernd Spillner (Hrsg.): Kontrastive Fachsprachenforschung deutsch-chinesisch. Tübingen: Stauffenburg, 2015, S. 157-167. |
736 | 陶卓 | 4. „Rezension von Daniela Sorrentinos Monografie Studentisches Schreiben italienischer Deutschlernender in der Fremdsprache Deutsch. Ergebnisse einer empirischen Untersuchung“. In: Zeitschrift für Interkulturellen Fremdsprachenunterricht 20 (1), 2015, S. 222-224. |
737 | 陶卓 | 5. “中德体态语趣谈”。载《德语学习》,2012年,第5期,第35-43页。(第一作者) |
738 | 陶卓 | 6. „Untersuchung zu Problemen der Deutschen bei ihrer nonverbalen Kommunikation mit Chinesen – Analyse einer Umfrage“. In: Jianhua Zhu / Rudolf Hoberg (Hrsg.): Germanische Sprachwissenschaft und Deutschunterricht in chinesisch-deutscher Perspektive. Frankfurt a. M.: Peter Lang, 2010, S. 332-342. |
739 | 陶卓 | 7. “一份问卷调查对提高对德有效交际能力的启示”。载《科技与企业》,2007年,第8期,第47-49页。 |
740 | 陶卓 | 8. “对中德跨文化交际中中国人沉默现象的调查研究”。载《中德跨文化交际新论》,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第101-113页。 |
741 | 陶卓 | 9. “结构图辅助德语学习小议”。载《德语学习》,2005年,第1期,第59-63页。 |
742 | 陶卓 | 10. “一个说德语的袖珍小国——列支敦士登大公国”。载《德语学习》,2004年,第6期,第18-21页。 |
743 | 陶卓 | 11. “巧学带前缀’an’的德语动词”。载《德语学习》,2002年,第1期,第56-58页。 |
744 | 陶卓 | 12. “如何提高非语言交际能力——以副语言为例”。载《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增刊,第75-77页。 |
745 | 陶卓 | B. 译文、译著 |
746 | 陶卓 | 1. 《过去之谜》,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参译) |
747 | 陶卓 | C. 教材、教辅、工具书 |
748 | 陶卓 | 1. 《经济德语教参》。2012,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第三编者) |
749 | 陶卓 | 2. 《新编大学德语四级模拟试题》。2011,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第二编 |
750 | ||
751 | 王庆志 | 1. 加强训练,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同济教育研究增刊》1997年2期 |
752 | 王庆志 | 2. 走向21世纪的德语.《德国研究》1998年3期 |
753 | 王庆志 | 3. 浅谈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同济教育研究》1998年3期 |
754 | 王庆志 | 4. 翻译练习在大学德语教学中的作用.《同济教育研究》1999年3期 |
755 | ||
756 | 汪兴传 | 1. 德语简明教程.(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
757 | 汪兴传 | 2. 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德语试题汇编.同济大学出版社1987 |
758 | 汪兴传 | 3. 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德语试题汇编(二).同济大学出版社 |
759 | 汪兴传 | 4. 浅谈硕士研究生德语入学考试的结构.《上海研究生教育》1988年10期 |
760 | 汪兴传 | 5. 德语语法练习.同济大学出版社 |
761 | 汪兴传 | 6. 德语简明教程(修订本).高等教育出版社 |
762 | 汪兴传 | 7. 从语篇角度谈阅读教学.(参编)《上海研究生教育》1989年3期 |
763 | 汪兴传 | 8. 德语学习阅读教材.(主编)同济大学出版社1991 |
764 | 汪兴传 | 9. 大学德语教学大纲.(参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
765 | 汪兴传 | 10. 德语日常会话——你我一起说.(主编)同济大学出版社 |
766 | 汪兴传 | 11. 论硕士生德语试题库的建设.(参编)《上海研究生教育》1993年1期 |
767 | 汪兴传 | 12. 科技德语语篇中动词的信息值.(参编)《同济大学学报》1993年4期 |
768 | 汪兴传 | 13. 全国大学德语四级测试大纲及样题.(参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
769 | 汪兴传 | 14. 公元2000年后的全球经济对策.(参译)同济大学出版社1996 |
770 | 汪兴传 | 15. 科技德语阅读手册.(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 |
771 | 汪兴传 | 16. 德语阅读(理工科硕士研究生用).(主编)同济大学出版社1997 |
772 | 汪兴传 | 17. 全国大学德语第二外语教学大纲. (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
773 | 汪兴传 | 18. 大学德语简明教程(第二外语用).(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
774 | ||
775 | 王雪英 | 1. 六国会话手册(德语部分).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1992年4期 |
776 | 王雪英 | 2. 现代德语过去时与现在完成时的优先性探讨. 《上海铁道大学学报》,1996年1期 |
777 | 王雪英 | 3. 德语反身代词的传意功能类型.《同济大学学报》,1996年2期 |
778 | 王雪英 | 4. 公外德语采用口试的尝试.《上海铁道大学高教研究》, 1996年2期 |
779 | 王雪英 | 5. ”Ganz”的近义词.《德语学习》2001年6期 |
780 | 王雪英 | 6. 项目教学在职教德语课中的尝试.《同济教育研究》2003年1期 |
781 | 王雪英 | 7. 德国人的姓.《德语学习》2003年5期 |
782 | 王雪英 | 8. 德国人的名字.《德语学习》2003年6期 |
783 | 王雪英 | 9. 《新编大学德语》课堂教学浅议.《德语学习》2007年2期 |
784 | 王雪英 | 10. 中德人名文化之异同. 《中德跨文化交际新论》.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7年4月 |
785 | 王雪英 | 11. 《备战大学德语四级考试词汇篇》.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7年6月 |
786 | 王雪英 | 12. 高等学校“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德语综合教程 第二册.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8 年2月 |
787 | 王雪英 | 13. 新编大学德语六级考试模拟题.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11年2月.第二作者 |
788 | 王雪英 | 14. 新编德语语法精练.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1年5月.第一作者 |
789 | ||
790 | 王轶 | A. 论文 |
791 | 王轶 | 1. “架设中德文化交流的桥梁”。载《德语文学与文学批评》,上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第505-512页。 |
792 | 王轶 | 2. “和谐都市—上海世博会德国馆简”。载《德语学习》,2009,第4期 ,第34-40页。 |
793 | 王轶 | 3. “社民党的挫败语自民党的完胜”。载《德语学习》,2009,第6期 ,第21-25页。(第一作者) |
794 | 王轶 | 4. “大学非专业德语双语教学模式探讨-以同济大学为例”。载《扬州大学学报》,2009,第4期,第152-155页。 |
795 | 王轶 | B. 译作、译著 |
796 | 王轶 | 1. 《里芬施塔尔回忆录》,上海:学林出版社,2007。(第三译者) |
797 | 王轶 | 2. 《朗宓榭汉学文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参译) |
798 | ||
799 | 王颖频 | A. 专著 |
800 | 王颖频 | 1. 《语用顺应论视角下的德汉翻译研究与MTI翻译教学》,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8。 |
801 | 王颖频 | 2. 《交际策略与外语口语交际能力》。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 |
802 | 王颖频 | 3. Mündliche kommunikative Fähigkeiten chinesischer Deutschlerner: Probleme und Perspektive.München: iudicium. 2007 |
803 | 王颖频 | B. 论文 |
804 | 王颖频 | 1. “动态顺应: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与制约”。载《上海翻译》,2015,第4期,第76-79页。 |
805 | 王颖频 | 2. “Kontrastive pragmatische Untersuchung zu chinesischen und deutschen Verbotsschildern”. 载《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日耳曼学的边界扩展》(钱敏汝/魏育青主编),北京:外研社, 2015,第371-387页。(第一作者) |
806 | 王颖频 | 3. “德语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育对策研究”。载《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5,第4期,第56-62页。(第二作者) |
807 | 王颖频 | 4. “基于顺应理论的MTI学生翻译决策能力培养研究”。载《外语界》,2015,第1期,第73-79页。 |
808 | 王颖频 | 5. “Untersuchung über Akkommodationsverhalten deutscher Lektoren im DaF-Unterricht: Erscheinungsformen und Funktionen”。载《日耳曼学论文集》第四辑(卫茂平主编),北京:外研社,2014,第362-381页。(第一作者) |
809 | 王颖频 | 6. “顺应论视角下的汉语文化元素德译研究”。载《德语人文研究》,2014,第1期,第27-32页。(第一作者) |
810 | 王颖频 | 7. “顺应论视角下网络双语展示中文化特色词汇的翻译研究——以“中德文化网”为例“。载《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第6期,第163-169页。(第一作者) |
811 | 王颖频 | 8. “语用顺应论对翻译活动的启示”。载《外语教学》,2013年专刊,第248-251页。 |
812 | 王颖频 | 9. “基于语料的中国德语学习者口语非流利产出研究——特点、原因和对策”。载《德语人文研究》,2013,第1期,第37-47页。 |
813 | 王颖频 | 10. “交际策略能力发展的个案分析及启示——以中国学生德语口语交际为例”。载《外语教学》,2012年专刊,第76-79页。(第一作者) |
814 | 王颖频 | 11. “德汉口译教学语料库的建设与研究”。载《德意志文化研究》第9辑(殷桐生主编),北京:外研社,2012,第215-222页。(第一作者) |
815 | 王颖频 | 12. ““释义性询问”交际策略对谈话动态的识别 —— 基于语料的实证研究“。载《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2,第1期,第71-78页。 |
816 | 王颖频 | 13. “动态顺应与翻译 —— 以文化因素的翻译为例”。载《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第1期,第173-177页。(第一作者) |
817 | 王颖频 | 14. “本族语者语言顺应行为对外语教学的启示”。载《外语教学》,2010年专刊,第121-124页。(第一作者) |
818 | 王颖频 | 15. “Interlanguage Pragmatik und Deutschunterricht in China”. In: Jianhua Zhu / Rudolf Hoberg (Hrsg.): Germanistische Sprachwissenschaft und Deutschunterricht in chinesisch-deutscher Perspektive. Frankfurt a. M.: Peter Lang. 2010, S. 416-433. |
819 | 王颖频 | 16. “过渡语语用学研究之比较对照法“。载《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第1期,第80-83页。 |
820 | 王颖频 | 17. “过渡语语用学研究——起源、方法和意义”。载《同济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第1期,第98-104页。 |
821 | 王颖频 | 18. “Verwendung kommunikativer Strategien bei der deutschen mündlichen Kommunikation chinesischer Deutschlerner”. In: Fan, Jieping / Li, Yuan (Hrsg.): Deutsch als Fremdsprache aus internationaler Perspektive – Neuere Trends und Tendenzen. München: iudicium. 2009, S. 478-488. |
822 | 王颖频 | 19. “过渡语语用学研究与外语口语交际能力”。载《外语教学》,2009年专刊,第92-94页。 |
823 | 王颖频 | 20. “交际性课型和语言形式类课型中的纠错对比研究”。载《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08,第1期,第35-42页。(第一作者) |
824 | 王颖频 | 21. “Sprachakkommodation der deutschen Muttersprachler gegenüber chinesischen Deutschlernern im Beratungsgespräch: Erscheinungsformen und Funktionen”. In: Lebende Sprachen, (4), 2006, S.174-180. |
825 | 王颖频 | 22. “强化输出,提高中国学生的德语应用能力”。载《同济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第4期,第116-120页。 |
826 | 王颖频 | 23. “基础德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内容和方法初探”。载《中德跨文化交际论丛》,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0,第207-216页。 |
827 | 王颖频 | 24. “试析中德文化对“冲突”的不同理解及其原因”。载《德国研究》,1999,第4期,第40-45页。(第一作者) |
828 | 王颖频 | 25. “通过口语教学提高德语听力“。载《外语电化教学》,1998,第3期,第7-9页。 |
829 | 王颖频 | C. 译文、译著 |
830 | 王颖频 | 1. 《一个瑞士人眼中的晚清帝国》,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一译者) |
831 | 王颖频 | 2. “躁动”。载:《外国文艺》,2012年,第6期,第78-81页。 |
832 | 王颖频 | 3. 《欧标德语语法渐进》,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年。(第一译者) |
833 | 王颖频 | 4. “烂梨”。载:《外国文艺》,2010,第1期,第18-23页。 |
834 | 王颖频 | D. 教材、教辅、工具书 |
835 | 王颖频 | 1. 《中德跨文化高级口译教程》。2018,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第三作者) |
836 | 王颖频 | 2. 《新编大学德语》修订版第四册.2016,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副主编) |
837 | 王颖频 | 3. 《中德跨文化口译教程》。2015,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第三编者) |
838 | 王颖频 | 4. 《德语德福考试模拟试题修订版》。2013,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第三编者) |
839 | 王颖频 | 5. 《新编大学德语六级考试模拟试题》。2011,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第一编者) |
840 | 王颖频 | 6. 《科技德语教程(第2版)》。2010,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第三编者) |
841 | 王颖频 | 7. 《大学德语第3册(第3版)教学参考书》。2009,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主编,第二编者) |
842 | 王颖频 | 8. 《大学德语第3册(第3版)》。2009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主编,第二编者) |
843 | 王颖频 | 9. 《大学德语六级考试模拟试题》。2008,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第一编者) |
844 | 王颖频 | 10. 《新编大学德语第4册教师手册》。2006,北京:外研社。(第二编者) |
845 | 王颖频 | 11. 《新编大学德语第4册》。2005,北京:外研社。(副主编,第二编者) |
846 | 王颖频 | 12. 《德语德福考试模拟试题》。2005,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第二编者) |
847 | 王颖频 | 13. 《科技德语教程》。2004,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第三编者) |
848 | 王颖频 | 14. 《大学德语第3、4册修订版教学参考书》。2003,北京:高教出版社。(第二编者) |
849 | 王颖频 | 15. 《大学德语第3册修订版》。2002,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二编者) |
850 | 王颖频 | 16. 《大学德语四级考试模拟试题》。2001,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第一编者) |
851 | 王颖频 | 17. 《大学德语教程第2册》。1999,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第二编者) |
852 | 王颖频 | E. 主编 |
853 | 王颖频 | 1. 《大学德语四、六级考试高分突破——听力理解》。北京:外研社,2013。(主编) |
854 | 王颖频 | 2. 《大学德语四、六级考试高分突破——四级阅读》。北京:外研社,2013。(主编) |
855 | 王颖频 | 3. 《德语学习词典》。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主编) |
856 | ||
857 | 王兆渠 | 1.现代德语实用语法.(主编)同济大学出版社 1995 |
858 | ||
859 | 吴建广 | A. 专著 |
860 | 吴建广 | 1. Das lyrische Werk Hilde Dmins im Kontext der deutschen Literatur nach 1945. Frankfurt a.M.: Peter Lang, 2000. |
861 | 吴建广 | B. 论文 |
862 | 吴建广 | 1. “翻译作为诗学对话——保尔·策兰翻译俄罗斯诗歌”。载《中国翻译》(ISSN:1000-873X),2015,第6期,第22-27页。 |
863 | 吴建广 | 2. “诗与思擦肩而过——保尔·策兰相遇马丁·海德格尔”。载《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ISSN:1009-3060),2014,第4期,第1-15页。 |
864 | 吴建广 | 3. “走向对此在的彻底决绝——保尔·策兰诗文〈一次〉之诠释”。载《德国研究》(ISSN:1005-4871),2014,第3期,第131-140页。 |
865 | 吴建广 | 4. “德意志浪漫精神与哲学诠释学”。 载《中国社会科学》(ISSN:1002-4921),2013,第9期,第67-85页。 |
866 | 吴建广 | 5. “诗学对神性与自然的倾听——伽达默尔解读歌德和荷尔德林”。载《德国研究》(ISSN:1005-4871),2013,第3期,第103-112页。 |
867 | 吴建广 | 6. “诗文涵义方向的确定——以保尔·策兰《你尽可》一诗为例”。载《德语人文研究》(ISSN:2095-6150),2013,第1期,第6-11页。 |
868 | 吴建广 | 7. “‘现实主义’标签遮蔽文学的多维构造”。载《中国社会科学报》(CN:11-0274)2013年11月8日,第521期,第B02版。 |
869 | 吴建广 | 8. “试图找回遗弃的身份——论保尔·策兰诗文中的犹太互文性”。载《国外文学》(ISSN:1002-5014),2011,第2期,第81-90页。 |
870 | 吴建广 | 9. “濒死意念作为戏剧空间——歌德《浮士德》‘殡葬’之诠释”。载《外国文学评论》(ISSN:1001-6368),2011,第2期,第145-155页。 |
871 | 吴建广 | 10. „Das Spiel als Wille und Vorstellung. Eine Interpretation der Helena-Dichtung in Faust II“. In: Zeitschrift für Literaturwissenschaft und Linguistik. (ISSN:0049-8653), Heft 157, 2010, S.135-147. |
872 | 吴建广 | 11. “不可‘诗意栖居’的德意志语言之家——保尔•策兰<语言栅栏>之诠释”。载《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ISSN:1009-3060),2010,第6期,第8-22页。 |
873 | 吴建广 | 12. “一部人本主义的悲剧——德意志文化框架中的《浮士德》”。载《艺术化与世俗化的突围:上海戏剧学院创意论坛》(ISBN:978-7-5475-0028-6/J·006),刘明厚主编,上海:上海百家出版社,2010。 |
874 | 吴建广 | 13. “人类的界限——歌德《浮士德》之‘天堂序曲’诠释”。载《德国研究》(ISSN:1005-4871),2009,第1期,第58-63页。 |
875 | 吴建广 | 14. “被解放者的人本悲剧——德意志精神框架中的《浮士德》”。载《外国文学评论》(ISSN:1001-6368),2008,第3期,第17-26页;全文转载: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外国文学研究》(ISSN:1001-2885),2009,第2期。 |
876 | 吴建广 | 15. “‘两个满口的沉默’——保尔·策兰《语言栅栏》的结构分析”。刊《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ISSN:1009-3060),2008,第6期,第1-9页;全文转载: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外国文学研究》(ISSN:1001-2885),2009,第4期。 |
877 | 吴建广 | 16. “抒情诗的多元交往形式——希尔黛·杜敏诗文诠释”。载《当代外国文学》(ISSN:1001-1757),2007,第1期,第134-140页;全文转载: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外国文学研究》(ISSN:1001-2885),2007,第5期。 |
878 | 吴建广 | 17. “往返于生死之间——保尔·策兰早期诗文探索”。载《外国文学评论》(ISSN:1001-6368),2007,第2期,第68-76页;全文转载: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外国文学研究》(ISSN:1001-2885),2007,第8期。 |
879 | 吴建广 | 18. “论德意志文学中的自然主义”。载《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ISSN:1009-3060),2007,第6期,第1-13页;论点摘编:《新华文摘》(ISSN:1001-6651),2008,第6期。 |
880 | 吴建广 | 19. „Definitionen und Distinktionen von Kultur und Wenhua? Versuch einer Komparatistik zwischen Westen und China“. In: Angewandte Sprachwissenschaft. (ISSN:1435-4365), Bd.19, 2006, Nr. 3. |
881 | 吴建广 | 20. “穿越死亡的恋情——保尔·策兰情诗研究”。载《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ISSN:1009-3060),2006,第6期,第6-15页。 |
882 | 吴建广 | 21. “用优美的形式描述丑陋的事实——保尔·策兰《死亡赋格》分析”。载《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ISSN:1009-3060),2005,第2期,第17-28页。 |
883 | 吴建广 | 22. “海因里希·伯尔与德意志精神”。载《交互文化沟通与文化批评——“伯尔与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ISBN:7532738795),主编:孙周兴,黄凤祝,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 |
884 | 吴建广 | 23. “文科中文科研论文的写作规范”。载《同济教育研究》(K 第331号),2005,第2期。 |
885 | 吴建广 | 24. “诗文的终点是生命的结束——保尔·策兰其人其诗”。载《当代》(台北),2002,第5期。 |
886 | 吴建广 | 25. “李白诗《望庐山瀑布》(其二)解析”。 载《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ISSN:1001-2435),2001,第1期,第45-48页。 |
887 | 吴建广 | 26. “在死亡的屋里——内莉·萨克斯其人其诗”。载《当代》(台北),1997,第8期。 |
888 | 吴建广 | C. 译文、译著 |
889 | 吴建广 | 1. 《美学与诗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
890 | 吴建广 | 2 “安道尔”。载:《外国文艺》,1986/6。 |
891 | 吴建广 | 3 《玫瑰绽开的新生——希尔黛·杜敏诗文选》,上海:百家出版社,1993,219页。 |
892 | 吴建广 | 4. 1992至1993为上海电视台和上海东方电视台翻译多部德语电视片和电视连续剧,其中有《睡狗》、《蒂亚和奈特》、《谈判》,《飞车盖蒂》(6集电视连续剧)和 《小城故事》(4集电视连续剧)。 |
893 | 吴建广 | 5. 《欧洲科学的危机和超验现象学》,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
894 | 吴建广 | 6. 《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
895 | 吴建广 | 7. 《现象学的理念》,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 |
896 | 吴建广 | 8. 《熵—一种新的世界观》,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 |
897 | ||
898 | 夏君峰 | 1. 德国总理私邸探密.《世界之窗》2000年8期 |
899 | 夏君峰 | 2. 孩子害怕怎么办?(翻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2年7月 |
900 | 夏君峰 | 3. 新编大学德语四级考试模拟试题.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11年3月 |
901 | 夏君峰 | 严莹 |
902 | 夏君峰 | 1. 汉德时事政经词汇选登. 《德语学习》 2001年1期 |
903 | 夏君峰 | 2. 棗——会走路的树. (翻译) 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04 |
904 | 夏君峰 | 3. 蓝色光头(鼻罩比尔和道格狗).(翻译) 甘肃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5 |
905 | 夏君峰 | 4. 谈谈德语句子中名词宾语的位置. 《德语学习》 2007年第3期 |
906 | 夏君峰 | 5. 德语中的英语现象及其对德国社会的影响. 《德国研究》 2007年第3期 |
907 | 夏君峰 | 6. 德语的英语化及其对中国德语教学的影响. 中德视野下的现代化日尔曼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报告. 2007年5月 |
908 | 夏君峰 | 7. “过失与补偿”( 编译明镜周刊). 《南方人物周刊》. 2009年3月9日 |
909 | 夏君峰 | 8. “贪婪如何搞垮华尔街” (编译明镜周刊). 《南方人物周刊》. 2009年3月9日 |
910 | 夏君峰 | 9. 德语变体词典前言.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9年2月第一版 |
911 | 夏君峰 | 10. 德语中的英语现象以及对中国德语教学的影响. 《中德视野下的日尔曼语言学和德语教学》,2010年. 德国Peter Lang出版社. |
912 | 夏君峰 | 11.亡者乐园. 《外国文艺》. 2010年第1期 |
913 | ||
914 | 于雪梅 | 1. 赛德尔基金会在华发展十五年综述《德国研究》1998年4期 |
915 | 于雪梅 | 2. 在德国留学变得更具魅力——德国吸引外国留学生的新举措.《德国研究》1999年1期 |
916 | 于雪梅 | 3. 通过合理的练习来训练德语阅读方式.《同济教育研究》1999年2期 |
917 | 于雪梅 | 4. 谈图画在德语基础教学中的运用.《同济教育研究》1999年3期 |
918 | 于雪梅 | 5. 同济园中的“教育特区”——中德学院.《德国研究》 1999年4期 |
919 | 于雪梅 | 6. 论汉德熟语中数词文化意义之异同.《中德跨文化交际论丛》同济大学出版社2000 |
920 | 于雪梅 | 7. *用于中国的德语作为外语教材中的跨文化导向研究——文本内容分析. 德国慕尼黑iudicium 出版社2004 |
921 | 于雪梅 | 8. *上海洪堡学者学会2004. 中国报道2004/42 |
922 | 于雪梅 | 9. 新经济时代下文化与经济的融合之路.《德国研究》2005年2期 |
923 | 于雪梅 | 10. 关于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发展的思考.《上海经济研究》 2005年8月 |
924 | 于雪梅 | 11. 文化创意产业与新一轮经济增长.《科学发展观与新一轮经济增长》上海学林出版社 2005 |
925 | 于雪梅 | 12. 德国北威州文化产业的发展及启示.《创意产业——城市发展的新引擎》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
926 | 于雪梅 | 13. 柏林与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比较.《上海经济》2005年增刊 |
927 | 于雪梅 | 14. 关于大学德语教学的几点思考.《同济教育研究》2005年3期 |
928 | 于雪梅 | 15. 关于《同济大学大学德语教学大纲及附表》修订的思考.《同济教育研究》2005年4期 |
929 | 于雪梅 | 16. *从跨文化交际到跨文化学习——中国关于外语学习讨论的问题与前景.《跨文化与全球化》2005年3/4期 |
930 | 于雪梅 | 17. 新时期大学德语教学的机遇和挑战. 《现代教育科学》2006年1期 |
931 | 于雪梅 | 18. 培育创意人才,完善创意产业链. 《戏剧艺术》. 2007年第1期 |
932 | 于雪梅 | 19. 创意产业——城市就业的驱动器. 《文汇报》2007年1月15日 |
933 | 于雪梅 | 20. 中国和欧洲城市创意产业发展的比较研究.《世界经济研究》2007年第2期 |
934 | 于雪梅 | 21. 从跨地域到中国本土化 – 从中国视角分析德语作为外语教材《Berliner Platz》. 中德视野下的现代化日尔曼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报告. 2007年5月 |
935 | 于雪梅 | 22. 同济大学留德预备部的跨文化培训模块——关于对中国学生进行留德培训的探讨. 中德留学预备及留学培训研讨会报告. 2007年5月 |
936 | 于雪梅 | 23. 论汉德动植物词汇的吉祥语义. 《中德跨文化交际新论》.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7 |
937 | 于雪梅 | 24. 创意产业与城市发展. 《经济社会转型期的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 |
938 | 于雪梅 | 25. 高等学校“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德语综合教程 第二册.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8 年2月 |
939 | ||
940 | 袁志英 | 1. 宇宙之谜(译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 |
941 | 袁志英 | 2. 海涅和他的诗歌创作.《外国文学评论》 |
942 | 袁志英 | 3. 浅谈文学社会学,《中国和外国文学》1985年7期 |
943 | 袁志英 | 4. 克莱斯特选集(译著).上海译文1985 |
944 | 袁志英 | 5. *德国的废墟文学和中国的伤痕文学“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论文集”14,波恩1986 |
945 | 袁志英 | 6. 论联邦德国的文学社会学.《外国文学报道》1987年4期 |
946 | 袁志英 | 7. 西方文学社会学的主要流派.《文艺报》1987年1-2月四期连载 |
947 | 袁志英 | 8. 威廉·退尔和在中国的接受.《现代意识和民族文学》复旦出版社1988 |
948 | 袁志英 | 9. 马克思的历史、社会和国家学说(译著).商务1988 |
949 | 袁志英 | 10. 评汉斯·诺贝尔特·费根的经验文学社会学及其方法.《外国文学评论》1988 |
950 | 袁志英 | 11. 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的德语叙事文学.《全球文学》1989年3期 |
951 | 袁志英 | 12. *论德译汉的文学理论翻译.德国《东方杂志》1989年2期 |
952 | 袁志英 | 13. 中外现代文学作品词典(主编德国、奥地利、瑞士和北欧部分).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 |
953 | 袁志英 | 14. 水妖(译著).《德国浪漫派小说选》漓江出版社1990 |
954 | 袁志英 | 15. 青年布来希特独特的烦恼.《全球文学》1990年2期 |
955 | 袁志英 | 16. 关于卢卡奇和布来希特在三十年代的争论.《外国文学评论》1991年3期 |
956 | 袁志英 | 17. 德国小说选.台湾业强出版社1991 |
957 | 袁志英 | 18. 论德国浪漫派.漓江出版社1991 |
958 | 袁志英 | 19. 批判吸收,不可全盘接受.《复旦学报》1992年2期 |
959 | 袁志英 | 20. 叔本华传. 台湾业强出版社1992, 上海世界图书公司1994 |
960 | 袁志英 | 21. *中国20世纪文学中的德国形象.德国Darmstadt 学术读书会出版社1995 |
961 | 袁志英 | 22. *谈犹太人三、四十年代在上海办的黄报. 法兰克福:Peter Lang出版社1996 |
962 | 袁志英 | 23. *关于从路得、尼采到艾哈德的传记写作.德国Börsenblatt für den Deutschen Buchhandel, 法兰克福,1996年60期 |
963 | 袁志英 | 24. *孽海之中盛开的鲜花.德国Börsenblatt für den Deutschen Buchhandel, 法兰克福,1996年65期 |
964 | 袁志英 | 25. 伯尔文论(主编, 主译).三联书店1996 |
965 | 袁志英 | 26. 世界英雄传说精选.(参编)上海世界图书公司1997 |
966 | 袁志英 | 27. 谈谈德国的人文主义传统.《环球时报》1998年5月31日 |
967 | 袁志英 | 28. *德汉汉德科学和大学用语词典(主要编译者).德国学术交流中心1998 |
968 | 袁志英 | 29. *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北京周报》1998年27期 |
969 | 袁志英 | 30. *中国有没有新的民族主义?《中国报道》1999年30期 |
970 | 袁志英 | 31. 文明从何而来?《书城》1999年4期 |
971 | 袁志英 | 32. 关于伯尔和昆茨通信集.《书城》1999年7期 |
972 | 袁志英 | 33. 为歌德夫人克里斯典娜翻案.《书城》1999年8期 |
973 | 袁志英 | 34. 文明的进程(第二卷).(翻译)北京:三联书店1999 |
974 | 袁志英 | 35. 埃利亚斯和他的《文明的进程》.《文明的进程》第二卷中译本附记 三联书店1999 |
975 | 袁志英 | 36. 想起了埃利亚斯.民盟盟讯1999年8期 |
976 | 袁志英 | 37. 伟大和渺小 漫谈歌德.《上海盟讯》2000年1期 |
977 | 袁志英 | 38. 漫谈君特·格拉斯.《外国文艺》2000年1期 |
978 | 袁志英 | 39. 君特·格拉斯的几个短篇故事和诗歌.(翻译)《外国文艺》2000年1期 |
979 | 袁志英 | 40. 诗人和思想家的国度.《文汇读书周报》2000年4月 |
980 | 袁志英 | 41. 漫谈《黑塞文集》.《上海盟讯》 2000年5期 |
981 | 袁志英 | 42. 洪堡亲王. 世界经典剧作全集—德国卷.(翻译)浙江文艺出版社2000 |
982 | 袁志英 | 43. 犹太人在上海办的黄报.《文汇读书周报》2000年7月 |
983 | 袁志英 | 44. 肖洛霍夫胜利了.《文汇读书周报》2000年8月 |
984 | 袁志英 | 45. 《袖珍汉学》小记.《文汇读书周报》2000年10月 |
985 | 袁志英 | 46. 文学大国中的一位伟大的作家.《外国文艺》2001年1期 |
986 | 袁志英 | 47. 女强人——《罪人玛格达蕾娜》前言 2001 |
987 | 袁志英 | 48. 已故少女的郊游,《外国文艺》2001年1期 |
988 | 袁志英 | 49. 被责难的爱——歌德和克里斯典娜.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1 |
989 | 袁志英 | 50. 罪人玛格达蕾娜.(翻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1 |
990 | 袁志英 | 51. 弗兰茨·库恩. 《文汇读书周报》 2001年1月 |
991 | 袁志英 | 52. 《我的世纪》是世纪之作, 《上海盟讯》 2001年4期 |
992 | 袁志英 | 53. 纳粹罪恶历史的最后一章就要结束了吗?《上海盟讯》2001年11期 |
993 | 袁志英 | 54. 德语商贸信函(德汉对照,参编).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1 |
994 | 袁志英 | 55. *中国经济生活中的三十六计. 德国Eulenspiegel-Jahrbuch 2004 Band 44 |
995 | 袁志英 | 56. 宇宙之谜.(译著) 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重版 |
996 | 袁志英 | 57. 横跨两个世纪——埃利亚斯和他的《文明进程》. 德国研究 2002年2期 |
997 | 袁志英 | 58. 毛泽东和《宇宙之谜》——三十年前翻译《宇宙之谜》之谜. 德国研究2002年3期 |
998 | 袁志英 | 59. 难忘波恩报告会(文章).《新民晚报》2002. 7. 3 |
999 | 袁志英 | 60. *鲁迅在德国现代派的影响下. 德国《中国报道》36/2002 |
1000 | 袁志英 | 61. *鲁迅、郭沫若和冯至所受德国现代派的影响. 韩国《日尔曼学杂志》82/2002 |
1001 | 袁志英 | 62. 引起“一场大风波”的书(文章).《中华读书周报》2002. 10. 30 |
1002 | 袁志英 | 63. 《宇宙之谜》和海克尔其人(论文).《德国研究》2003年2期 |
1003 | 袁志英 | 64. 文学翻译的问题和应对.获得华东地区第七届翻译研讨会二等论文奖. 《译友》2003/2 |
1004 | 袁志英 | 65. 论中国人的自我和社会之间的关系(翻译).《德国研究》2003年4期 |
1005 | 袁志英 | 66. 重在素养.《现代领导》 2003年4期 |
1006 | 袁志英 | 67. 德文翻译中的常见错译误译. 《文汇读书周报》2003. 12. 12 |
1007 | 袁志英 | 68. 毛泽东与海克尔的《宇宙之谜》.《文汇读书周报》2003. 12.26 |
1008 | 袁志英 | 69. 中国钦天监第一个洋天监汤若望和《在上苍的阴影里》.《德国研究》2004年1 期 |
1009 | 袁志英 | 70. 《黄报》、施托菲尔和《黄报》中的日本观. 被译成日文,发表于日本《中公丛书》2004. 10. 10 |
1010 | 袁志英 | 71. 在上2004年诺贝尔文学奖花落女作家耶利内克. 《文汇读书报》2004. 10. 15 |
1011 | 袁志英 | 72. 寻觅一妇人.(翻译)浙江文艺出版社2004 |
1012 | 袁志英 | 73. 《黄报》、施托菲尔和《黄报》中的日本观.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世界史》2004年12月 |
1013 | 袁志英 | 74. 黄报、施托菲尔和黄报中的日本官观(论文).《德国研究》2004年3期 |
1014 | 袁志英 | 75. 苍的阴影下(小说选登,翻译).《小说界》2004年6期 |
1015 | 袁志英 | 76. 耶利内克专刊前言.《外国文艺》2005年1期 |
1016 | 袁志英 | 77. 甜蜜的语言(翻译).《外国文艺》2005年1期 |
1017 | 袁志英 | 78. 试读耶利内克.《德国研究》2005年 2期 |
1018 | 袁志英 | 79. “三十六计”走向世界—评胜雅律的《智谋》. 《德国研究》2005年4期 |
1019 | 袁志英 | 80. 上海新家(翻译). 《德国研究》2005年4期 |
1020 | 袁志英 | 81. 试读耶利内克.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外国文学研究》2005年10期 |
1021 | 袁志英 | 82. 歌德、席勒戏剧在中国.《新京报》2005. 11. 8 |
1022 | 袁志英 | 83. 虚怀若谷,大师风范 纪念冯至诞辰100周年.《新京报》2005. 12. 21 |
1023 | 袁志英 | 84. 伯尔文学专辑前言.《外国文艺》2005年4期 |
1024 | 袁志英 | 85. 德国忆往(翻译)《外国文艺》2005年4期 |
1025 | 袁志英 | 86. 亲眷是演员(翻译)《外国文艺》2005年4期. |
1026 | 袁志英 | 87. 世界遗产(大型典藏,六卷本,任总审校). 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 |
1027 | 袁志英 | 88. *文学翻译的问题和前景.Deutsch-ostasiatische Studien zur interkulturellen LiteraturwissenschaftBand 3 2005 |
1028 | 袁志英 | 89. 三十六计与智谋学.《文景》2006年1期 |
1029 | 袁志英 | 90. 德国驻上海领事馆150年掠影.(译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
1030 | 袁志英 | 91. 海因利希·伯尔,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交互文化沟通与文化批评--伯尔与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孙周兴、黄凤祝编)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
1031 | 袁志英 | 92. 三十六计走向世界. 德汉跨文化交际——庆祝格罗斯教授华诞论文集,2006 |
1032 | 袁志英 | 93. 德国中国问题专家克劳斯•梅奈特谈毛泽东与海克尔宇宙之谜的关系.《中德文学关系研究》上外出版社 2006 |
1033 | 袁志英 | 94. 《宇宙之谜》在中国. 《读书》2006/7 |
1034 | 袁志英 | 95. 马克思的历史、社会和国家学说.(翻译)世纪出版集团,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 |
1035 | 袁志英 | 96. 智谋 II. (主译并审校)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
1036 | 袁志英 | 97. 也谈君特•格拉斯事件.《文汇报》笔会2006.9.27;转载于《新华文摘》2006年23期 |
1037 | 袁志英 | 98. 从Love Parade说到拥抱行动.《新民晚报》2006.11.12 |
1038 | 袁志英 | 99. 海涅,一个冬天的神话.《文景》200612 |
1039 | 袁志英 | 100. 伟大的诗人,最有争议的诗人,纪念海涅逝世150周年.《德国研究》2006n2 |
1040 | 袁志英 | 101. 世博会,也是上海人的博览.《新民晚报》2006.4.11 |
1041 | 袁志英 | 102. 原创文化三十六计走向世界. 《社会科学报》2006.6.22 |
1042 | 袁志英 | 103. 向《文景》读者致意.(翻译)《文景》2006年6期 |
1043 | 袁志英 | 104. 毛泽东为何关注《宇宙之谜》?《报刊文摘》2006.10.6 |
1044 | 袁志英 | 105. 劝饮是陋习.《新民晚报》2006.7.23 |
1045 | 袁志英 | 106. 飞越时空,智谋天下. 《上海证券报》,2006.8.24 |
1046 | 袁志英 | 107. 计谋表现了人性.《新民晚报》2006.10.29 |
1047 | 袁志英 | 108. 与瑞士汉学家小议《智谋》.《解放日报》2006.11.10 |
1048 | 袁志英 | 109. 说不完的布莱希特.《文汇报》2006.1.12 |
1049 | 袁志英 | 110. 文明进程的启示.《现代领导》2006年1期 |
1050 | 袁志英 | 111. 上海滩摩登. (翻译)华晖出版社 2007 |
1051 | ||
1052 | 张建欣 | A. 论文 |
1053 | 张建欣 | 1. „Ist das chinesische Schriftsystem logographisch, phonographisch, oder ... ? -Das deutsche und das chinesische Schriftsystem im Vergleich“. In: Zhang/Thomé/Wei/Zhu/Braungart (Hrsg.): Literaturstrasse Band 13. Würzburg: Verlag Königshausen & Neumann GmbH, 2012, S. 435-451. (1. Verfasser) |
1054 | 张建欣 | 2. „Zur Definition des Kurzwortes“. In: Zhang/Thomé/Wei/Zhu/Braungart (Hrsg.): Literaturstrasse Band 9. Würzburg: Verlag Königshausen & Neumann GmbH, 2008, S. 375-386. |
1055 | 张建欣 | 3. “德国德语语言学网络资源简介”。载:《德国研究》,2004,第4期,第52-54页。 |
1056 | 张建欣 | 4. „Zu lexikalischen Merkmalen der deutschen Fachsprache im Bereich ‘Computer’ - Eine strukturelle und etymologische Analyse des grundlegenden deutschen Computervokabulars“. Vortrag auf der Fachtagung „Fachsprachenlinguistik und -didaktik in Ostasien“, Shanghai 1997. In: Zhu, Jianhua/Zimmer, Thomas (Hrsg.): Fachsprachenlinguistik, Fachsprachendidaktik und interkulturelle Kommunikation. Frankfurt am Main: Peter Lang (=Angewandte Sprachwissenschaft 12), 2003, S.231-249. |
1057 | 张建欣 | 5. “关于德语初学过程中进行德英对比的思考”。载:《德国研究》,2002,第1期,第75-77页。 |
1058 | 张建欣 | 6. “德国足球赛事简介”。载:《德国研究》,2001,第2期,第76-78页。 |
1059 | 张建欣 | B. 译文、译著 |
1060 | 张建欣 | 1. 子午燕。载:《外国文艺》,2012,第6期,第87—91页。 |
1061 | 张建欣 | 2. 鸫鸟之夜。载:《外国文艺》,2010,第1期,第25-29页。 |
1062 | 张建欣 | 3. 《被加密的盔甲》,杭州: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10。 |
1063 | 张建欣 | 4. 《神勇小虎队3——屠龙骑士的盔甲》,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 |
1064 | 张建欣 | 5. 《蓝色的星球——人与生态》,上海:百家出版社,2001。 |
1065 | 张建欣 | C. 教材、教辅、工具书 |
1066 | 张建欣 | 1. 《德语语法精讲(名词)》。2013,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第一编者) |
1067 | 张建欣 | 2. 《德语语法丛书——名词板块》。2003,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第一编者) |
1068 | 张建欣 | 3. 《德语水平测试——阅读》。2002,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第一编者) |
1069 | 张建欣 | 4. 《全国大学德语四级考试试卷题解和指导》。2001,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听力部分编者) |
1070 | ||
1071 | 张克芸 | A.论文 |
1072 | 张克芸 | 1.德意志浪漫诗学视野下的“人造人”图景,载 《德国研究》,2018年第3期 |
1073 | 张克芸 | 2.神秘秘自然世界的构建——叙述学视角下的《犹太人的山毛榉》/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5年/ 6/63-68] |
1074 | 张克芸 | 3.无言的身体,欲望的寓所——评祖尔策小说《完美的侍者》中的物化现象/《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5年04期 |
1075 | 张克芸 | 4.被解除的变形——艾里亚斯卡内蒂的戏剧理论初探 载:《思之旅——德语近、现代文学与中德文学关系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16年 |
1076 | 张克芸 | 5.“一个追寻“我”的故事——评福尔克•克劳恩的短篇《午餐》”。载《外国文学动态》,2014年第2期。 |
1077 | 张克芸 | 6.“论艾利亚斯·卡内蒂的变形观”。载《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第2期 |
1078 | 张克芸 | 7.“往事悠悠七十载——谈2011年巴赫曼文学奖获奖作品选章《围困中》”.载《外国文学动态》,2012,第1期。 |
1079 | 张克芸 | 8.“第三格或第四格——这是一个问题”。载 《德语学习》2012,第3期。 |
1080 | 张克芸 | 9.德国“文学女教皇”—— 艾尔克·海登赖希. 《外国文学动态》 2007,第6期 |
1081 | 张克芸 | 10.《逆境下的高贵心灵-剖析薇查·卡内蒂的仆佣意识》。载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第6期 |
1082 | 张克芸 | 11.《德语习语中的德国货币》。载《德语学习》 2004,第1期 |
1083 | 张克芸 | 12.《迟开的玫瑰——揭开薇查·卡内蒂的面纱》。载《外国文学动态》 2002,第4期。 |
1084 | 张克芸 | 13.《智者心声——<歌德谈话录>导读》 。上海:汉语大辞典出版社,2001。 |
1085 | 张克芸 | 14.《信息业发展冲击下的德国高校》。载 《德国研究》,2000,第4期。 |
1086 | 张克芸 | B.译文、译著 |
1087 | 张克芸 | 1. 《物质的最深处——核物理学导引》,上海:百家出版社,2001 |
1088 | 张克芸 | 2. 《世界遗产》丛书,(第6卷)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 |
1089 | 张克芸 | 3. 《智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合译) |
1090 | 张克芸 | C. 教材、教辅、工具书 |
1091 | 张克芸 | 1. 高等学校“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德语综合教程 第二册》。2008,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第一编者) |
1092 | 张克芸 | 2. 高等学校“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德语综合教程 第二册 练习册. 2010。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第一编者) |
1093 | ||
1094 | 张焱 | 1.《用德语怎么“说”?》.《德语学习》2010年第4期 |
1095 | ||
1096 | 赵亘 | 论文 |
1097 | 赵亘 | 1 “和谐都市”—上海世博会德国馆简介,《德语学习》,2009年第4期 |
1098 | 赵亘 | 2 德语作为外语教学中的文学元素应用,《文学之路-中德语言文学文化研究》,2009年第九卷 |
1099 | 赵亘 | 3 Untersuchungen zur Wortbildung in der Rechtssprache – am Beispiel der Substantive im deutschen BGB(德语法律语言构词研究——以民法典中的名词为例),《Germanistische Sprachwissenschaft und Deutschunterricht in chinesisch-deutscher Perspektive》(《中德视野下的日尔曼语言学和德语教学》),2010年 |
1100 | 赵亘 | 4 浅议模糊限制语:起源、现状与前景,《Literaturstrasse: Chinesisch-deutsches Jahrbuch für Sprache, Literatur und Kultur》(《文学之路:汉德语言、文学和文化年册》),2012年第十三卷 |
1101 | 赵亘 | 5 Zum übersetzungsprozess aus Perspektive der Relevanz –Adaptation,《文学之路:中德语言文学文化研究》,2013年第十四卷 |
1102 | 赵亘 | 6 内外俱圣:张载论孔子的双重本质,《朗宓榭汉学文集》,2013年 |
1103 | 赵亘 | 7 交际的关联顺应性,《复旦外国语言文学论丛》,2014年 |
1104 | 赵亘 | 8 übersetzung deutscher juristischer Fachwörter als „Wort“ ins Chinesische am Beispiel des BGB und seiner chinesischen übersetzung,《文学之路:中德语言文学文化研究》,2017年 |
1105 | ||
1106 | 赵劲 | A. 专著 |
1107 | 赵劲 | 1. Wissenschaftsdiskurse kontrastiv - Kulturalität als Textualitäsmerkmal im deutsch-chinesischen Vergleich. Berlin: de Gryter 2018 (=Diskursmuster-Discourse Patterns 18) |
1108 | 赵劲 | 2. Interkulturalität von Textsortenkonvention. Vergleich deutscher und chinesischer Kulturstile: Imagebroschüren. Berlin: Frank & Timme. 2008. (= Forum für Fachsprachen-Forschung 79) |
1109 | 赵劲 | 3. Wirtschaftsdeutsch als Fremdsprache: Ein didaktisches Modell – dargestellt am Beispiel der chinesischen Germanistik-Studiengänge. Tübingen: Narr. 2002. (= Forum für Fachsprachen-Forschung 59) |
1110 | 赵劲 | B. 论文 |
1111 | 赵劲 | 1. „Die Rollenmuster des Moderators in Talkshowstreitsequenzen - Am Beispiel der Talkshow ,maybrit illner‘“. In: Muttersprache, Jahrgang 129, 2(2019). S. 158-174 (erste Autorin) (A&HCI) |
1112 | 赵劲 | 2. „Deutsche und chinesische Wissenschaftssprache Mitte des 20. Jahrhunderts: Vor Wende einer neuen Epoche“. In: Literaturstraße, Band 20, 1/2019. S.109-128 |
1113 | 赵劲 | 3. „Wilhelm von Humboldt in China: Rezeptionen, Forschungen und Probleme“. In: LiLi Zeitschrift für Literaturwissenschaft und Linguistik, 4(2018). S.759-774 (A&HCI) |
1114 | 赵劲 | 4. „Der Zustand und die Zukunft der germanistischen Linguistik im Allgemeinen und in China im Besonderen“. In: Jahrbuch für Internationale Germanistik, 2(2018). S. 47-53 (A&HCI) |
1115 | 赵劲 | 5. „Sprachtheoretische Traditionen und die Verkulturwissenschaftlichung der Linguistik“. In: Zhu Jianhua / Zhao Jin / Michael Szurawitzki (Hgg.) 2018: Akten des XIII. Internationalen Germanistenkongresses Shanghai 2015. Germanistik zwischen Tradition und Innovation. Band 13 Plenarvorträge und Podien. Berlin u.a.: Lang. S.75-76 |
1116 | 赵劲 | 6. „Text und Kultur. Die Kulturalität der Texte“. In: Zhu Jianhua / Zhao Jin / Michael Szurawitzki (Hgg.) 2018: Akten des XIII. Internationalen Germanistenkongresses Shanghai 2015. Germanistik zwischen Tradition und Innovation. Band 13 Plenarvorträge und Podien. Berlin u.a.: Lang. S. 31-45 |
1117 | 赵劲 | 7. “洪堡语言哲学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德意志研究》,许明武/谭渊 主编, 2018年,武汉大学出版社。第95-103页 |
1118 | 赵劲 | 8. “洪堡语言哲学思想国内研究述评”,《德国研究》2017年第4期,第111-124+131页 |
1119 | 赵劲 | 9. „Die Wechselwirkung des Selbstbildes und des Fremdbildes: Analyse von Medienberichten zu Sino-Afrika-Beziehungen“. In: Friedemann Vogel / Wenjian Jian (Hgg.) 2017: Chinesisch-Deutscher Imagereport: das Bild Chinas im deutschsprachigen Raum aus kultur-, medien- und sprachwissenschaftlicher Perspektive (2000-2013). Berlin: De Gruyter. S. 139-153 |
1120 | 赵劲 | 10. „Kulturalität der Texte und ihre Bedeutung für die Germanistikausbildung in China“. Deutsch als Fremdsprache. Zeitschrift zur Theorie und Praxis des Faches Deutsch als Fremdsprache 2/2017, S. 100–110 |
1121 | 赵劲 | 11. „Wissenschaftliches Schreiben der Germanistikstudenten: Probleme und Vorschläge“. In: Jin Zhao / Michael Szurawitzki (Hgg.) 2017: Nachhaltigkeit und Germanistik. Fokus, Kontrast und Konzept. Frankfurt a.M. u.a.: Lang. S.191-200. (erste Autorin) |
1122 | 赵劲 | 12. „Der Zustand und die Zukunft der Germanistik im Allgemeinen und in China im Besonderen“. In: Literaturstraße, Band 16, 2016. S.475-484 |
1123 | 赵劲 | 13. „Intertextuelle Beziehbarkeit in deutschen und chinesischen wissenschaftlichen Zeitschriftenartikeln“. In: LiLi Zeitschrift für Literaturwissenschaft und Linguistik, Heft 181, Jahrgang 46, 1(2016). S.117-133 (A&HCI) |
1124 | 赵劲 | 14. „Deutschlehrerbildung in China: Einsatzmöglichkeit eines E-Learning-Modells“. In: Cerri, Chiara/Sabine Jentges (Hrsg.): „Das musst du an Ruth fragen“ – Aktuelle Tendenzen der angewandten Linguistik. Peter Lang: Frankfurt a.M. et al. 2015, S.10-21(1. Verfasserin) |
1125 | 赵劲 | 15. „Bewertung in chinesischen wissenschaftlichen Zeitschriftenartikeln: Wandel und Kontinuität“. In: LiLi Zeitschrift für Literaturwissenschaft und Linguistik, Heft 177, 2015, S.86-102 (A&HCI) |
1126 | 赵劲 | 16. „Textsorte im diachronischen Wandel am Beispiel von deutschen und chinesischen wissenschaftlichen Rezensionen“. In: Literaturstraße, Band 15, 2014. S.357-373 |
1127 | 赵劲 | 17. „Perspektiven der Germanistik zwischen Tradition und Innovation“. In: Fluck , Hans-R/Zhu Jianhua (Hrsg.): Vielfalt und Interkulturalität der internationalen Germanistik. Tübingen: Stauffenburg 2014, S. 33-39.(1. Verfasserin) |
1128 | 赵劲 | 18. „Textstile, Kulturstile – Am Beispiel von deutschen und chinesischen Texten zum Thema ‚Unternehmensprofil‘“. In: Pape ,Walter/Susanne Preuschoff/Wei Yuqing/Zhao Jin (Hrsg.): China und Europa. Sprache und Kultur, Werte und Recht. Berlin/Boston: de Gruyter 2014, S. 69-93. |
1129 | 赵劲 | 19. „Wissenschaftliche Texte in der Germanistikausbildung in China: Linguistische und didaktische Diskussionen“. In: Muttersprache 124(3), 2014, S. 193-205. (A&HCI) |
1130 | 赵劲 | 20. „Selbststilisierung und Fremdwahrnehmung in einer globalisierten Welt. Analyse des deutschen Live-Kommentars zur Eröffnungsfeier der Olympischen Spiele 2008 in Bejing“. In: Burkhardt, Armin/Zhao Jin/Zhu Jinahua (Hrsg.): Alltags- und Fachkommunikation in der globalisierten Welt. Eine Annäherung. Frankfurt a.M. et al.: Lang 2014, S.71-81. |
1131 | 赵劲 | 21. „Text über Bild, Bild im Text: Analyse des deutschen Live-Kommentars zur Eröffnungsfeier der Olympischen Spiele 2008 in Beijing“. In: Literaturstraße, Band 14. S. 2013, S.345-354. |
1132 | 赵劲 | 22. „Germanistik zwischen Tradition und Innovation“. In: LiLi Zeitschrift für Literaturwissenschaft und Linguistik, Heft 172, 2013, S.145-150. (A&HCI) |
1133 | 赵劲 | 23. „Vergleichende Studie von Stellenangeboten im Chinesischen und Deutschen unter pragmatischem Aspekt“. In: Muttersprache 123(2), 2013, S.99-110. (2. Verfasserin) (A&HCI) |
1134 | 赵劲 | 24. „Wandel der Textsorte, Wandel der Kultur. Kontrastive Analyse und diachronischer Vergleich deutscher und chinesischer wissenschaftliche Rezensionen“. In: LiLi Zeitschrift für Literaturwissenschaft und Linguistik, Heft 169, 2013, S.144-164. (1. Verfasserin) (A&HCI) |
1135 | 赵劲 | 25. „Unterschiede der deutschen und chinesischen Kulturstile. Analyse der Textsorte ‚Unternehmensprofile‘“. In: Grucza, Franciszek (Hrsg.): Vielheit und Einheit der Germanistik weltweit. Band 13: Interkulturelles Verstehen und Kontrastives Vergleichen. Frankfurt a.M. et al.: Lang 2012, S. 23-28. |
1136 | 赵劲 | 26. „Merkmalbeschreibung des Wirtschaftsdeutschen und seine didaktischen Realisierungen in einem Lehrbuch für chinesische Germanistikstudenten“. In: Literaturstraße, Band 13, 2012, S. 485-498 |
1137 | 赵劲 | 27. “论篇章的‘文化性’”。载《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2,第1期,第24-30页。(第一作者) |
1138 | 赵劲 | 28. „Das deutsche Chinabild in der Wirtschaft. Journalistische China-Artikel in gehobenen Printmedien“. In: Baumann, Klaus-Dienter (Hrsg.): Fach – Translat – Kultur. Interdisziplinäre Aspekte der vernetzten Vielfalt. Berlin: Frank & Timme 2011, S. 1301-1329. (= Forum für Fachsprachen-Forschung, Bd. 99) |
1139 | 赵劲 | 29. „Wirtschaftsdeutsch: Fachlichkeit, Fachsprachlichkeit und Interkulturalität – ein didaktisches Konzept und Realisierungsvorschläge für chinesische Germanistikstudenten“. In: Muttersprache Jahrgang 121(3), 2011, S.203-211. (A&HCI) |
1140 | 赵劲 | 30. „Kulturspezifik, Inter- und Transkulturalität von Textsorten“. In: Habscheid, Stephan (Hrsg.): Textsorten, Handlungsmuster, Oberflächen: Linguistische Typologien der Kommunikation. Berlin, New York: de Gruyter 2011, S.123-143. (= De Gruyter Lexikon) |
1141 | 赵劲 | 31. „Kulturalität als Textualitätsmerkmal“. In: Muttersprache 121(1), 2011, S. 49-60. (A&HCI) |
1142 | 赵劲 | 32. „66: Kontrastive Analyse Mandarin-Deutsch“. In: Krumm, Hans-Jürgen/Christian Fandrych/Britta Hufeisen/Claudia Riemer: Deutsch als Fremd- und Zweitsprache. Ein internationales Handbuch Berlin/New York: Mouton de Gruyter 2010, S. 627-634. (= Handbücher zur Sprach- und Kommunikationswissenschaft). |
1143 | 赵劲 | 33. „Chinabild in Deutschland - Analyse der wirtschaftsbezogenen China-Artikel aus der Frankfurter Allgemeinen Zeitung des Jahres 2006“. In: Literaturstraße. Band 11. 2010. S. 405-422. |
1144 | 赵劲 | 34. „Zwei Stile, zwei Selbstoffenbarungen - Stilistische Analyse der deutschen und chinesischen Live-Kommentare zur Eröffnungsfeier der Olympischen Spiele 2008 in Beijing“. In: Muttersprache 120(3), 2010, S.179-193. (A&HCI) |
1145 | 赵劲 | 35. „Integrationsprobleme der chinesischen Studierenden in deutschen Hochschulen – Mündliche Beteiligung im Seminar“. In: Zhu, Jianhua/ Rudolf Hoberg (Hrsg.): Germanistische Sprachwissenschaft und Deutschunterricht in chinesisch-deutscher Perspektive. Frankfurt a.M.et al: Lang 2010, S. 308-319 (= Deutsche Sprachwissenschaft international 10). (1. Verfasserin) |
1146 | 赵劲 | 36. „Schweigsame chinesische Seminarteilnehmer: Angst vor Gesichtsverlust?“ In: Zielsprache Deutsch. 36 (2), 2009, S. 31-50. (2.Verfasserin) |
1147 | 赵劲 | 37. „Bilder als Kommunikationsmittel in deutschen und chinesischen Imagebroschüren“. In: Literaturstraße. Band 10. 2009, S. 353-366. |
1148 | 赵劲 | 38. „Die wissenschaftliche Seminararbeit: Stolperstein für chinesische Studierende?“ In: Hunstiger, Agnieszka/ Uwe Koreik (Hrsg.): Chance Deutsch: Schule - Studium - Arbeitswelt. 34. Jahrestagung des Fachverbands Deutsch als Fremdsprache an der Leibniz Universität Hannover 2006. Göttingen: Universitätsverlag 2009, S. 291-308. (= Materialien Deutsch als Fremdsprache Bd. 78) (1. Verfasserin) |
1149 | 赵劲 | 39. „Chinesische Studierende an deutschen Hochschulen: ‚Terra incognita‘ wissenschaftliche Hausarbeit“. In: Das Hochschulwesen. Forum für Hochschulforschung, -praxis und –politik. 4/2008, S. 112-117 (2. Verfasserin) |
1150 | 赵劲 | 40. „Imagebroschüre: Text oder Kommunikat?“ In: Muttersprache 117(3), 2007, S.247-257. (A&HCI) |
1151 | 赵劲 | 41. „Hauptprobleme chinesischer Studierender in Deutschland. Ergebnisse einer Vorstudie zur Entwicklung interkultureller Kompetenz“. In: Deutsch als Fremdsprache, 3/2007, S. 166-173. (erste Verfasserin) |
1152 | 赵劲 | 42. „Chinesische Höflichkeit in der interkulturellen Wirtschaftskommunikation“.载《中德跨文化交际新论》,朱建华、顾士渊主编,上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年, S. 181-198。 |
1153 | 赵劲 | 43. „Interkulturalität und Wirtschaftskommunikation“. In: Zhu, Jianhua /Hans-R. Fluck/Rudolf Hoberg (Hrsg.): Interkulturelle Kommunikation Deutsch-Chinesisch. Frankfurt a. M. et al.: Lang 2006, S. 87-101. |
1154 | 赵劲 | 44. „Probleme chinesischer Deutschlerner im Schreiben – Analyse der Schreibaufgaben im TestDaF-Modellsatz“. In: Info DaF 32(1), 2005, S. 14-27. |
1155 | 赵劲 | 45. „Das Deutschlandbild in einem deutsch-chinesischen Jointventure“ . In: Jia, Wenjian/Tan Jinfu (Hrsg.): Kommunikation mit China: eine chinesische Perspektive. Frankfurt a. M. et al: Lang 2005, S. 47-69. |
1156 | 赵劲 | 46. „TestDaF in China: Zu Problemen chinesischer Deutschlerner beim Schreiben“. In: Zhang, Guosheng/ Yang Guangzhen (Hrsg.): Protokolle des Fremdsprachenunterrichts. Berichte aus China. Marburg: Tectum Verlag 2005, S.37-49. (1. Verfasserin) |
1157 | 赵劲 | 47. „Warum ist das Hörverstehen schwer für chinesische Deutschlerner?“ In: Wolff, Armin / Martin Lange (Hrsg.): Grammatikvermittlung – Literaturreflexion – Wissenschaftspropädeutik – Qualifizierung für eine transnationale Kommunikation. Beiträge der 30 Jahrestagung DaF 2002. Regensburg 2003, S. 592-602. |
1158 | 赵劲 | 48. „Didaktische und methodische überlegungen über den Wirtschaftsdeutsch-Unterricht“. In: Zhu, Jianhua/Thomas Zimmer (Hrsg.): Fachsprachenlinguistik, Fachsprachendidaktik und interkulturelle Kommunikation. Frankfurt a.M. et al: Lang 2003, S. 251-262. (= Angewandte Sprachwissenschaft 12) |
1159 | 赵劲 | 49. „Wirtschaftsdeutsch-Unterricht für Germanistikstudenten in China: Woher kommt es? Wo ist es? Wohin geht es?“ In: Wolff, Armin/Martin Lange (Hrsg.): Europäisches Jahr der Sprache: Mehrsprachigkeit in Europa. Beiträge der 29. Jahrestagung DaF in Kiel. Regensburg 2002, S. 251-262. |
1160 | 赵劲 | 50. “试析TestDaF与DSH之异同”。载《德国研究》,2002,第1期,第70-74页。 |
1161 | 赵劲 | 51. “跨文化交际与国情学”。载《中德跨文化交际论丛》,朱建华,顾士渊主编,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0,第1-7页。 |
1162 | 赵劲 | 52. „ Wirtschaftsdeutsch in China. Eine Umfrage unter möglichen Arbeitgebern für Germanistikabsolventen“ . In: Info DaF 6/1999, S. 582-600. |
1163 | 赵劲 | 53. “德语本科教学的经济德语教材探讨”。载《同济大学学报》人文社科学版,1998,第2期,第123-128页。 |
1164 | 赵劲 | 54. “试析科技德语指令型专业文章的语篇特点”。载《篇章语言学研究论集》孔德明主编,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1997,第53-62页。 |
1165 | 赵劲 | C. 译文、译作 |
1166 | 赵劲 | 1. 洪堡传。译自Wilhelm von Humboldt (von Franz-Michael Konrad, Göttingen: Haupt Verlag 2010, UTB3380)同济大学出版社 2017年(第一译者) |
1167 | 赵劲 | 2. 洪堡哲学思想评介 (von Tilman Borsche, München: Beck 1990).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17年(第一译者) |
1168 | 赵劲 | D. 教材、教辅、工具书(系列教材由每本书的具体编者填写) |
1169 | 赵劲 | 1. 《走进德国》(视听教材)。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4。 |
1170 | 赵劲 | 2. 《经济德语》 (十一五规划教材)。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2011。(主编、编者) |
1171 | 赵劲 | 3. 《德国高校德语入学考试 (DSH): 试卷分析和试题集锦》,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2004。(第一作者) |
1172 | 赵劲 | E. 主编(教辅教材的主编,论文集主编) |
1173 | 赵劲 | 1. Nachhaltigkeit und Germanistik. Fokus, Kontrast und Konzept. Frankfurt a.M. u.a.: Lang 2017 (Mitherausgeberin) |
1174 | 赵劲 | 2. Akten des XIII. Internationalen Germanistenkongresses Shanghai 2015 „Germanistik zwischen Tradition und Innovation“ Frankfurt a.M. u.a.: Lang 2016-2018 (13 Bände) (Mitherausgeberin) |
1175 | 赵劲 | 3. Alltags- und Fachkommunikation in der globalisierten Welt. Eine Annäherung. Frankfurt a.M. u.a.: Lang. 2014 (Mitherausgeberin) |
1176 | 赵劲 | 4. China und Europa. Sprache und Kultur, Werte und Recht. Berlin/Boston: de Gruyter . 2014 (Mitherausgeberin) |
1177 | ||
1178 | 赵其昌 | 1. 同济大学的科技德语教学.《专业语言,语言分析…》论文集, 德国Ferd. Dämmlers出版社1983 |
1179 | 赵其昌 | 2. *德汉语言比较论文集.(参编)德国 Julius Groos出版社1984 |
1180 | 赵其昌 | 3. 科技德语的特点.《同济大学学报》1984年4期 |
1181 | 赵其昌 | 4. *荆棘途通百花园.瑞士《Innovatio》1989年11-12期 |
1182 | 赵其昌 | 5. 几多容易几多难——留学西德问题.《联邦德国研究》年2期 |
1183 | 赵其昌 | 6. 中国与联邦德国学位、学历对等问题探讨.《联邦德国研究》1989年3期 |
1184 | 赵其昌 | 7. 中国与联邦德国的职业教育比较 -- 兼论借鉴模式问题.《联邦德国研究》1989年4期 |
1185 | 赵其昌 | 8. 中国与联邦德国高等函授教育比较.《联邦德国研究》年3期 |
1186 | 赵其昌 | 9. 学位对等问题.《研究生教育理论与实践》1989年3期 |
1187 | 赵其昌 | 10. 中国职业教育中实践经验培养的比较.《联邦德国研究》年4期 |
1188 | 赵其昌 | 11. 只要是玫瑰总会开花.《联邦德国研究》1990年3期 |
1189 | 赵其昌 | 12. 中国双元制式职业教育在成长.《上海欧美同学会会刊》1990年7期 |
1190 | 赵其昌 | 13. 联邦德国高教改革的难题及启示.《联邦德国研究》1990年2期 |
1191 | 赵其昌 | 14. 德汉科技翻译.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
1192 | 赵其昌 | 15. 德语水平考试及大学预备部.《联邦德国研究》1990年2期 |
1193 | 赵其昌 | 16. 试析同济德语教学.《同济大学学报》1991年2期 |
1194 | 赵其昌 | 17. 德语学习在同济大学——兼谈德语教学的改进.《联邦德国研究》1991年4期 |
1195 | 赵其昌 | 18. 德汉道路工程词典.(参编)人民交通出版社 1991 |
1196 | 赵其昌 | 19. 中德技术工人培养之比较.《教育与职业》1991年12期 |
1197 | 赵其昌 | 20. 同济德语——中国德语教学的缩影.《同济大学教改与科研论文集》5/1992 |
1198 | 赵其昌 | 21. 赴欧洲各国留学指南(德国部分).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
1199 | 赵其昌 | 22. 关于中德德语教学大纲的比较问题.《汉德语言比较研究》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2 |
1200 | 赵其昌 | 23. 关于中德德语教学大纲的比较研究成果.《同济教育研究》1993年3期 |
1201 | 赵其昌 | 24. 论德汉科技翻译.《同济大学学报》1993年1期 |
1202 | 赵其昌 | 25. 浅议德汉科技翻译.《联邦德国研究》1993年3期 Erste |
1203 | 赵其昌 | 26. 打通长江口越江通道,迎接上海改革开放的第三个浪潮.《上海欧美同学会会刊》1995年12期 |
1204 | 赵其昌 | 27. 世纪工程——杭州湾交通通道.《上海欧美同学会会刊》1996年13期 |
1205 | 赵其昌 | 28. 公元2000年后的全球经济对策(翻译)同济大学出版社1996 |
1206 | ||
1207 | 周抗美 | 1. 我校新生院德语教学法的改革尝试.《同济教育研究》1996年4期 |
1208 | 周抗美 | 2. 因材施教仍是外语教学改革的关键.《同济教育研究增刊》1997年2期 |
1209 | 周抗美 | 3. 现代德语实用语法.(参编)同济大学出版社 |
1210 | 周抗美 | 4. 大学德语听力教程. (参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
1211 | 周抗美 | 5. 德语语法解析与练习.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4 |
1212 | ||
1213 | 朱建华 | 1. *普通话的彼岸——中国的语言与方言.德国方言杂志Schwädds. 1984年5期 |
1214 | 朱建华 | 2. *专业语言复合词的形态、语义及功能.(专著)德国Julius Groos 出版社 1987 |
1215 | 朱建华 | 3. *从语用及篇章功能角度观察专业语言复合词.德国 《Dialog论文集》Max Niemeyer 出版社1990 |
1216 | 朱建华 | 4. 科技德语构词的篇章组织功能.《同济大学学报》1990 年1期 |
1217 | 朱建华 | 5. 同济大学大学德语教学大纲的基本精神.《同济大学学报》1990年1期 |
1218 | 朱建华 | 6. 专业篇章——八十年代以来的专业语言研究方向.《同济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1年1期 |
1219 | 朱建华 | 7. *德汉构词法比较. 奥地利《Fachsprache》3-4/1992 |
1220 | 朱建华 | 8. 论科技德语的发展趋势.《上海科技翻译》1993年2期 |
1221 | 朱建华 | 9. 论科技德语的交际方式.《同济大学学报》1993年2期 |
1222 | 朱建华 | 10. 建设一个高水平德语教学基地的若干设想.《同济教育研究》1993年1期 |
1223 | 朱建华 | 11. 科技德语研究的现状与任务.《同济大学学报》1993年2期 |
1224 | 朱建华 | 12. 计算机编撰德汉科技词典的探索.《辞书研究》1993年3期 |
1225 | 朱建华 | 13. 上海历史明信片.(参编)同济大学出版社1993 |
1226 | 朱建华 | 14. *构词语义的分析方法.中国日本日耳曼语文学学者大会文集,北京1994 |
1227 | 朱建华 | 15. *In: Info DaF 4/1994 东亚地区“德语作为专业和外语”会议报道.德国《Info DaF》1994年4期 |
1228 | 朱建华 | 16. 大学德语(3,4).(参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
1229 | 朱建华 | 17. *中国大学德语教学的现状和前景.《Deutsch als Fach- und Fremdsprache in Ostasien 论文集》.德国Julius Groos 出版社, Heidelberg 1996 |
1230 | 朱建华 | 18. *文化交流的象征.德国《Börsenblatt für den Deutschen Buchhandel》60/26.Juli 1996 |
1231 | 朱建华 | 19. *现代科学技术影响下的中国专业语言发展.“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国际会议报告,日本京都1996 |
1232 | 朱建华 | 20. *中国高等院校大学德语教学. 北京首届亚洲德语教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996 |
1233 | 朱建华 | 21. *专业文化与专业语言.“科技德语语言学与教学法”国际会议报告,上海1997 |
1234 | 朱建华 | 22. 科技德语阅读手册.(参编)化学工业出版社 |
1235 | 朱建华 | 23. 语篇基础上的德语构词分析.《篇章语言学研究论集》(孔德明主编)江西人民出版社 1997 |
1236 | 朱建华 | 24. 全国大学德语第二外语教学大纲.(参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
1237 | 朱建华 | 25. *中德专业语言与专业文化之比较.《多媒体时代的文学》论文集.韩国汉城日耳曼学会 1998 |
1238 | 朱建华 | 26. 大学德语简明教程(第二外语用).(参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
1239 | 朱建华 | 27. *德语作为应用学科——问题与前景.“东亚地区德语作为第二外语教学研讨会”上的报告,香港1999 |
1240 | 朱建华 | 28. *中国人学习传统的弱点与强势——中国德语作为外国语教学的问题与前景.《亚洲日耳曼学者大会》报告,日本福冈1999 |
1241 | 朱建华 | 29. 关于中德跨语言跨文化专业交际的若干思考.《中德跨文化交际论丛》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0 |
1242 | 朱建华 | 30. 中德跨文化交际论丛.(主编)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0 |
1243 | 朱建华 | 31. 大学德语听力教程. (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
1244 | 朱建华 | 32. *德汉青少年语言使用比较.《青少年语言——时代的镜子》.国际学术会议报告 乌珀塔尔 2001年 |
1245 | 朱建华 | 33. *对外德语在中国——屠龙之技还是实用工具?《多语言与德语,教学法与政策前景》 第12届国际德语教师大会报告,卢塞恩 2001年 |
1246 | 朱建华 | 34. *中国人眼中的德国人.《文化认同与媒体代表》国际会议大会报告 康斯坦兹 2001年 |
1247 | 朱建华 | 35.*科技德语及其在德汉专业交际中的作用.《文学之路——中德语言文学与文化年鉴(第二卷)》 人民文学出版社 北京 2001年 |
1248 | 朱建华 | 36. *以培养综合语言能力为目标编写教材北京《2002年亚洲日耳曼学术大会》国际学术研讨会报告 2002 |
1249 | 朱建华 | 37. 中国历史明信片. 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 |
1250 | 朱建华 | 38. 新编大学德语(第一册, 主编).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北京2002 |
1251 | 朱建华 | 39. *耳曼语言学在中国. 德国吉森《文学与语言学期刊》2002年4期 |
1252 | 朱建华 | 40. 2002年同济大学德语六级考试阅读理解试题质量分析.(第二作者)《同济教育研究》2002年3期 |
1253 | 朱建华 | 41. *专用语语言学,专用语教学法和跨文化交际. 经济-技术-媒体 (主编) 德国Peter Lang出版社2003 |
1254 | 朱建华 | 42. *中德青少年语言表达比较. 论文集 „青少年语言-- 我们时代的镜子“ 德国 Peter Lang 出版社,法兰克福 2003 |
1255 | 朱建华 | 43. *德语作为应用学科——问题与前景. 论文集 „东亚地区德语作为第二外语——新的前景“ 德国Stauffenberg出版社2003年 |
1256 | 朱建华 | 44. *德语在中国作为外国语和日耳曼学——各阶段之发展.(第二作者)德国国际日耳曼学年鉴 2003年2期 |
1257 | 朱建华 | 45. 新编大学德语.(第二册, 主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北京2003 |
1258 | 朱建华 | 46. 国际学生评估项目 (PISA) 及德国测试成绩分析.(第二作者)同济大学学报2003年5期 |
1259 | 朱建华 | 47. *中国的专业德语. 德国《语言信息报》2003年10月3日 |
1260 | 朱建华 | 48. 新编大学德语(第三册,主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北京 |
1261 | 朱建华 | 49. 汉德祝愿语比较.(第二作者)同济大学学报 2004年1期 |
1262 | 朱建华 | 50. 读不懂的中国“不”——通过中德日常交往行为比较两种文化价值观.(第二作者)文教研究2004年3期 |
1263 | 朱建华 | 51. 文学之路. 北京“德语文学史——死胡同还是国际日耳曼语言学的 ‘文学之路’ ”国际学术研讨会报告 北京 2004 |
1264 | 朱建华 | 52. 新编大学德语,第一册 教师手册(主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北京2004 |
1265 | 朱建华 | 53. 新编大学德语词汇练习.(1-2册, 主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北京 2004 |
1266 | 朱建华 | 54. 新编大学德语阅读训练.(1-2册, 主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北京2004 |
1267 | 朱建华 | 55. 学者如是说. 德语学习2004年5期. |
1268 | 朱建华 | 56. *中国德语作为应用学科的教材编写——以新编大学德语为例.《教学法反映》德国Stauffenberg出版社 2004 |
1269 | 朱建华 | 57. 中德熟语中动物象征意义的比较. (第二作者)德国研究 2004年4期 |
1270 | 朱建华 | 58. 新编大学德语.(第四册,主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北京 2005 |
1271 | 朱建华 | 59. *培养综合语言能力,编写中国特色教材——以《新编大学德语》为例. 第十三届国际德语教师大会报告,格拉兹 2005 |
1272 | 朱建华 | 60. *中国和德国的语言文化.德国的东亚科学,东亚的日耳曼学——全球化时代的东西文化交流” 国际学术研讨会报告,汉城 2005 |
1273 | 朱建华 | 61. *欧根·维斯特及其在国际专用语研究中的影响. “普遍科学的德国传统” 国际学术会议报告,东京2005 |
1274 | 朱建华 | 62. *日耳曼语言学与文学之路. 中德语言文学与文化年鉴(第六卷)德国Königshausen & Neumann出版社,维尔兹堡 2005 |
1275 | 朱建华 | 63. 新编大学德语阅读训练.(3-4册, 主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北京 2006 |
1276 | 朱建华 | 64. 新编大学德语词汇练习.(3-4册, 总主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北京 2006 |
1277 | 朱建华 | 65. 新编大学德语,第二册 教师手册.(总主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北京2006 |
1278 | 朱建华 | 66. 新编大学德语,第三册 教师手册.(总主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北京2006 |
1279 | 朱建华 | 67. 新编大学德语,第四册 教师手册.(总主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北京2006 |
1280 | 朱建华 | 68. *中德跨文化交际.(主编)德国Peter Lang出版社Frankfurt am Main 2006 |
1281 | 朱建华 | 69. *从日耳曼语言学到跨文化语言学.《中德跨文化交际》德国Peter Lang出版社Frankfurtam Main 2006 |
1282 | 朱建华 | 70. 大学德语听力教程 (第二版). (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 2006 |
1283 | 朱建华 | 71. *中国日尔曼语言学的前景.《亚洲日耳曼学者大会》学术报告,韩国首尔2006 |
1284 | 朱建华 | 72. *德汉语言的文化烙印 《中德视野看榜样、标准与模仿》国际学术研讨会报告, 魏玛2006 |
1285 | 朱建华 | 73. *“大学德语”——高等学校德语作为应用学科.《德语在中国——历史,现状,前景》. 德国 iudicium 出版社, München 2007 |
1286 | 朱建华 | 74. 德语在中国-历史,现状,前景. (第三主编). 德国 iudicium 出版社, München 2007 |
1287 | 朱建华 | 75. 欧根.维斯特的术语学研究-专用语语言学的早期奇葩. 《普遍性要求与个体化现实-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对话》德国Königshausen &Neumann出版社, Würzburg 2007 |
1288 | 朱建华 | 76. 通过文化导向的教材编写培养综合语言能力.《韩国德语作为外国语学会第11届国际会议“德语作为第二外语-理论与实践的新思路》学术报告,韩国首尔2007 |
1289 | 朱建华 | 77. 中国德语作为应用学科的新方向. 日本德语学会第12届国际研讨会“大纲与语言政策-中学和大学如何展示德语课在日常生活中的社会价值》学术报告,日本Hayama 2007 |
1290 | 朱建华 | 78. 中国德语作为应用学科的新方向. 《日尔曼学论丛》德国iudicium 出版社 第6卷 2007年第2期 |
1291 | 朱建华 | 79. 德语文学与文学批评. (第一卷) (第三主编)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7 |
1292 | 朱建华 | 80. 中德跨文化交际新论. (主编)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7 |
1293 | 朱建华 | 81. 文学之路 中德语言文学文化研究. (第四主编) 第八卷 德国Königshausen & Neumann 出版社 2007 |
1294 | 朱建华 | 82. 中国2000年以来德语作为应用学科之发展. 德语作为外国语-新趋势与新倾向”国际学术研讨会大会主题报告. 2007年9月. 中国 杭.州 |
1295 | 朱建华 | 83. 普遍性与文化特性之间的青少年语言. 《青少年语言:多语言-比较-跨文化》. 德国Peter Lang 出版社, Frankfurt am Main. 2007 |
1296 | 朱建华 | 84. 专用语作为跨学科跨文化的交际工具. 《亚洲日耳曼学者大会》大会学术报告. 日本金泽2008 |
1297 | 朱建华 | 85. 科学语言和科学文化的跨专业性和跨文化性. 《中德视野看自然与人》国际学术研讨会大会报告. 蒂宾根 2008 |
1298 | 朱建华 | 86. 培养跨文化能力作为中国德语作为外国语教学的任务. 中国跨文化日耳曼学研究会第四次大会《社会变革中的交流与文化》大会学术报告. 西安 2008 |
1299 | 朱建华 | 87. 大学德语教育的发展. 《高校大学外语教育发展报告》(1978-2008).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8 |
1300 | 朱建华 | 88. 德语文学与文学批评. (第二卷) (第三主编)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8 |
1301 | 朱建华 | 89. 《文学之路——中德语言文学与文化年鉴(第七卷》. (第四主编) 德国Königshausen & Neumann 出版社. 维尔兹堡 2008 |
1302 | 朱建华 | 90. 《国际语境中的科学交际. 中德跨文化教育论坛, 第一卷》. (第四主编) 德国iudicium出版社. 慕尼黑2008 |
1303 | 朱建华 | 91. 从认知角度看专业交际中的术语. 《德国古典主义与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报告. 中国上海.2009 |
1304 | 朱建华 | 92. 中国德语作为应用学科中的跨文化能力培养. 第十四届国际德语教师大会报告.德国耶拿.2009 |
1305 | 朱建华 | 93. 跨文化专业交际作为现代社会的标志. “城市化:交际和媒体”中德日尔曼学着研讨会大会报告.中国北京.2009 |
1306 | 朱建华 | 94.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术语研究. 第三届中国术语学建设研讨会报告. 同济大学上海.2009 |
1307 | 朱建华 | 95. 中国的日耳曼语言学及其跨文化视野. 中国日耳曼学六十年:传统与创新”学术研讨会暨上外德语语言文学博士点建立十周年纪念大会报告.上海.2009 |
1308 | 朱建华 | 96. 中国2000年以来德语作为应用学科之发展. 《从国际视野看德语作为外国语-新趋势与新倾向》. 德国iudicium出版社,慕尼黑 2009 |
1309 | 朱建华 | 97. 大学德语教育发展研究. 《中国外语教育发展研究》(1949-2009).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9 |
1310 | 朱建华 | 98. 德语变体词典. 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 |
1311 | 朱建华 | 99. 德汉科技大词典.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9 |
1312 | 朱建华 | 100. 专用语词汇和共同语词汇的相互影响——以德语计算机专业词汇为例. 《中国科技术语》. 2009年第5期 |
1313 | 朱建华 | 101. 中国德语作为外语教学课程中可持续的跨文化能力培养. 德中科学教育年项目“中德跨文化交际会议”. 德国柏林洪堡大学,2010年. |
1314 | 朱建华 | 102. 从中德文化语用角度看专业文体. 中国跨文化日耳曼学研究会第五次大会《中国跨文化日耳曼学的构想与基点》大会学术报告.青岛大学, 2010年. |
1315 | 朱建华 | 103. 全球化世界的专业文体和专业文化. 《全球化世界的日常与专业交际》国际会议报告. 上海2010. |
1316 | 朱建华 | 104. 中德跨文化专业交际若干问题. 德中科学教育年项目“跨文化研究学科发展”国际研讨会. 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
1317 | 朱建华 | 105. 中国跨文化日尔曼学的理论与实践. 第十二届国际日尔曼学大会“多元性与统一性”学术报告.华沙,波兰 2010年. |
1318 | 朱建华 | 106. 关于现代社会专用语的影响. 《他者的图景-中国和德国的相互文化感知》国际学术研讨会大会报告. 柯尼希斯温特 2010年. |
1319 | 朱建华 | 107. 专用语交际的跨文化视角. 《中德视野下的日尔曼语言学和德语教学》. 德国Peter Lang出版社. 法兰克福 2010年 |
1320 | 朱建华 | 108. 德国术语标准化掠影. 《中国科技术语》. 2010年第5期. |
1321 | 朱建华 | 109. 从中德视野看日尔曼语言学和德语教学. 德国Peter Lang出版社.法兰克福 2010年. |
1322 | 朱建华 | 110. 德语文学与文学批评(第四卷). 人民文学出版社. 北京 2010年. |
1323 | 朱建华 | 111. 新编大学德语 (第二版)(第一册)(主编).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0年. |
1324 | 朱建华 | 112. 新德汉词典(第三版).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年. |
1325 | 朱建华 | 113. 大学德语教学要求(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年. |
1326 | 朱建华 | 114. 全新大学德语四六级考试指南.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0年. |
1327 | 朱建华 | 115. 大学德语四六级考试大纲.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0年. |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9: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