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到一年研究生快选导师了,现在各学校给老师都有了个人网页,基本的了解应该不难。但据我所知,学生选导师的标准权重中有不少是“口碑”,即通过各种关系向同学了解到的。但他们想了解什么,作为老师我是有兴趣的。
我知道的有一些,如老师是不是大牛,如院士或者长江学者,是院长或系主任,是教授或博导;将来找工作导师能不能带来便利,出国导师有无海外关系,做课题导师严不严,发酬金抠不抠门,课题好不好做,能不能顺利毕业,如此等等,根据自己的需求把老师排除三六九等。
但我的总体感觉是学生的入学目的是明确的,决大部分都把就业考虑在第一位的,这无可厚非,但不少学生作出的选择便是讲顺利毕业放在学到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前面了。
高校里也是比资源的地方,位高权重,经费百千万,都会吸引到学生;另一方面,导师放羊也可能吸引学生。然而我两者都不具备,只好靠自己的课题来吸引学生,虽然严格可能会“吓跑”人,但我私下觉得宁缺勿滥也好。目前仍然实行硕导和博导制度,但也有松动,如讲师可聘为硕导,副教授聘为博导,但还是不易的,格外严格些。但松动的结果便是老师对学生的“竞争”也会激烈些。
因此,换个角度来说,好学生对老师来说也是资源。能吸引来人的最好,不能就分热门老师分剩下的,再不就不招。个人感觉有兴趣的学生我最愿意招,当然有能力还有兴趣的就更好,而没兴趣的是扶不上墙的。
以上是学校内部的竞争,实际上更激烈的是学校之间的,乃至国内和国外的竞争。我们学校虽然是985,但对其他985高校本科生的吸引并不高,今年学校对此出台了优惠政策,以期吸引到985高校的本科生。而我们本校的学校去向也不外乎出国,国内名校,中科院系统。好在我们学校还能吸引到不少211好学校学生。以此类推,估计不但一般学校有类似问题,就是北大清华也有(可能国际的竞争为主)。
有意思的是,有些学生本是奔院士去的,但正如浙大风波中某学生所说,他根本见不到院士本人,而是别的老师在指导,幸耶?不幸耶!也许这正是“口碑”重要性的原因。但更有意思的是,有些学生是知道实际的指导教师非院士本人,但还是作出了同样的选择......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21: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