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乌足之叶化蝶的科学解读
列子是战国前期的著名哲学家,距今已有2400余年。在《列子·天瑞篇》第四部分中,曾有一段关于蝴蝶来源的精彩描述:陵舄得郁栖,则为乌足。乌足之根为蛴螬,其叶为胡蝶。胡蝶胥也化而为虫。这段话的意思是:车前草得到了粪土,变为乌足草。乌足草的根变为蛴螬,它的叶子则变为蝴蝶。蝴蝶很快就又变为虫子。这段文字在《庄子•至乐篇》也有同样的记载,从历史年代来看,应该是列子在先,庄子的记述可能是后人附会。
这段蕴涵着万物化生理念的道家历史文化名篇中,用现在的生物学知识来解读,其实已经包含了蝴蝶以乌足草为寄主以及蝴蝶变态发育的相关生活史现象,也是很有科学研究价值的。
乌足,有的版本也写作鸟足,根据上下文分析,乌足草很可能是叶子形状类似于鸟足的掌状复叶,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就是葎草和乌蔹莓这类植物了,其中葎草也是黄钩蛱蝶的寄主植物,而黄钩蛱蝶也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蝴蝶之一,结合起来分析,乌足之叶化蝶,最可能就是葎草与黄钩蛱蝶之间的寄主关系了。黄钩蛱蝶在葎草上产卵、孵化、化蛹、进而羽化为蝶,这也就是乌足之叶为蝴蝶所蕴含的生物学阶段。而胡蝶胥也化而为虫,则是指蝴蝶又沦为其它昆虫比如灶马的食物,如此生命反复演化。
葎草是一种分布很广的桑科植物,我国除西藏外均有分布,而黄钩蛱蝶的分布也与此相对应。葎草生命力很旺盛,茎、枝、叶柄均长有倒钩刺,户外活动时常常会被拉伤,导致皮肤红肿、刺痒,所以一般都将其当做杂草对待。生活中也有很多人对葎草的花粉过敏。葎草的这种倒钩刺对其它动物也通常是不友好的,黄钩蛱蝶以葎草为寄主,也是有一定生物学防御基础的。
葎草的叶片为纸质,呈掌状,所以也有“五爪龙”的别名,和鸟足确实也有些类似。葎草的叶子是有一定抗菌生物学活性的。黄钩蛱蝶一般在葎草叶子的背面产卵,幼虫一般也躲在叶子背面,2龄以上的幼虫会把叶子用丝连起来形成一个叶巢。
黄钩蛱蝶也称黄蛱蝶,以成虫越冬,秋冬季节气温高的时也会飞出来活动,每年3-11月新蝶羽化。有意思的是,中国古诗词中偶尔也可以找到黄蛱蝶在秋冬时活动的身影,比如宋朝著名爱国诗人陆游的《暮秋》中就曾经写到:喜事一双黄蛱蝶,随人往来弄秋光。陆游当时生活在江浙地区,尤以绍兴的镜湖为主,当地以成虫方式越冬的蝴蝶不多,主要有黄钩蛱蝶、菜粉蝶、大红蛱蝶、小红蛱蝶等区区几种,所以陆游诗中的黄蛱蝶,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黄钩蛱蝶的可能性很大。陆游的诗也从侧面说明历史上黄钩蛱蝶的易见程度。现在黄钩蛱蝶也是我国各地最常见的蝴蝶之一,至少可以排进最常见的蝴蝶前十位。
葎草是常见的寄主植物,黄钩蛱蝶是常见的蝴蝶种类,所以列子观察到黄钩蛱蝶生命演化的各个阶段,显然是有其自然科学基础的。至于“韩凭化蝶”、“梁祝化蝶”等灵异传说,则应当是道教思想在传播流传过程中,由列子、庄子的物化思想所异化而来,更多是成为了一种文化意象的象征。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4 06: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