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五晚上去教堂。尽管Tim对我们帮助最多,但出于语言和交通的方便,我们去的不是Tim做牧师的教堂,而是去了Simon介绍的哥城华人基督教会组织的活动。
到了教堂先吃饭,免费吃了顿丰盛的晚餐,品种繁多,人都很热情。有很多小孩可以在一起玩,碰到好多来自国内各个高校的师生,边吃边聊。吃完饭到教堂 二楼,小孩可以在楼下由人照看玩耍。不过我们女儿第一次来不适应,还是要跟我们上楼。先唱三首赞美诗,大提琴声音很好听,这个女儿喜欢。但对我们来说,听 里面的歌词太肉麻,进入不了状态。接下来PPT讲解耶稣的生平,尽管看到了一些风景图片,但内容比较无趣。再接下来播放短片,是一个牧师的演讲,内容是如 何确定自己信了主。演讲中大量运用生动的比喻,演讲风格很幽默,其宣传手法值得借鉴。接着新人介绍自己,每个人上来握手欢迎新人,边唱边鼓掌,从来没这样 被围着握手,感觉自己像个国家领导人。最后分组讨论,分组讨论比较随意,可以看到大家真实的心声,有的人就是出国后生活空虚,又饱受打击,想想信教至少无 害,于是每次来参加活动。讨论完吃蛋糕庆祝所有三月份过生日的人。
从小接受科学熏陶,读书时是从科学直觉上不相信真有各种妖魔鬼怪以及各路神仙,也确信上帝并不存在。工作以后通过网络接触了各种上帝存在的证据,看 一看还蛮有道理,但由于同时也接受了科学研究方法的训练,确信现有的证据在科学上都是有问题的。而至少到目前为止,连存在外星人的确凿的科学证据都没有, 更不用说上帝了。
不过上帝尽管在科学上不存在,但还是可以在文化上存在,并且有其价值的。就像科学上嫦娥奔月的故事肯定是假的,但文化上我们还是可以去相信嫦娥奔月 的故事。按照我们从小被灌输的观点,“宗教是麻醉劳动人民的鸦片烟”,但如果一个人在痛苦之中而又无其他好办法,用麻醉剂其实也是一种常规措施。况且宪法 规定宗教信仰自由。因此对宗教信仰尽管理性上不接受,但感性上并不排斥。读高中时,中波的收音机就可以在频道边缘收到良友电台、益友电台,里面所讲的圣经 故事很多竟然就是非常好的人生哲理。那时写一封信索要就可以免费得到一本圣经,通信地址就是北京的信箱,不过一直没敢去要一本。
90年在南京莫愁路去过一个基督教堂,当时路过时看到正在举行“崇拜聚会”,就进去听了听唱赞美诗,后来讲圣经经文,但当时听不懂。经文讲完是一个 演讲:“这四十年”,讲教会四十年来脱离国外靠信徒捐款独立自主的发展历史,印象最深的是大量运用排比句,很有气势很有感染力。演讲结束继续唱赞美诗,或 许和当时心境有关,当时觉得赞美诗很有震撼力。最后的圣餐没吃到,只有受过洗的信徒才留下来吃圣餐。
之后只在上海的佘山参观过号称“远东第一大教堂”的天主教堂,很大很有气势,但一个人也没有,空荡荡地,缺乏一种感觉。
周日早上又去了一个全英文的教堂,就在我们租的房子的隔壁,里面的牧师是和我们签租房合同的人,房东则也是里面的一个信徒,胳膊打着吊带仍来教堂做 礼拜,我们楼上租房的也在这里上班。一进去看到都是一堆老头老太在学圣经,牧师讲得似乎不错,每一句圣经都可以发挥出长篇大论,感觉像我们读论语,可惜都 是英文很难听懂。女儿则去参加教堂里做手工的活动。之后免费喝些饮料、吃些面包和肉后,终于开始想象中的教堂的情形了,大家坐在下面,上面有人带着唱赞美 诗。由于是英文演唱,不像周五晚上那次觉得很肉麻。或许也和英文翻译有关,自己去理解英文就不会用那些肉麻的词了。这次是钢琴,旋律不错,有点圣诞歌的感 觉。接下来是一个胖胖的大概是牧师在演讲,也很有感觉,非常富有激情和感染力,可惜是英文,理解起来要大打折扣。之后照例是介绍我们新人,吃水果,并有好 几个信徒将多余的家具运到我们租的房子。
一个客观上不存在的上帝,能把大家这么紧密而自愿地组织在一起,它的组织方式和宣传方式确实有很多独到之处。相比之下,我们一生中经历了那么多政治学习,其凝聚力要相差很多。
对宗教的引人向善的作用有了更加感性的认识,所碰到的每个基督徒都非常善良,乐于助人。
各种教派所信奉的神明从科学上看明显不会存在,从前一直觉得只有受到重大打击的人才会从宗教中寻求寄托。如今看来,宗教更像一个社交场所,它不光可 以提供精神慰籍,还可以有效地发挥类似社区的作用,提供一个大家庭的感觉,将大家组织起来。国内其实有很多家庭和个人也很需要类似的带有真正信仰的组织形 式,不一定是宗教,但如果没有合适的形式的话,最后必然是宗教将他们组织起来。
2010-3-8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5 10: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