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静致远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ghgiser

博文

我与数学的恩怨情仇

已有 5494 次阅读 2010-12-19 22:01 |个人分类:生活随笔|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科研, 数学, 方法


       近一年来常常做这样的梦:数学课要突击考试,我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拿着发下来的试卷,看着如天书一般的符合等式题目,脑袋里乱成一团,傻傻看着将要写上分数的一栏,又急又怕。更有的数学恶梦与高考或者考研有关,每次都望着印满恐怖符号的空白试卷被监考老师扯走,最后考不上大学或读不上研究生。梦醒之后,常常整个人僵住了,惊恐地看着被黑夜笼罩的的天花板,好半天才缓过起来。在暗暗的夜色里恢复清醒,庆幸自己长大了,再也不要参加那种数学考试。
       数学是我的短板,因为我一直就没学好。像高考,数学成绩是各学科中最低的,才522分(2005年广东省实行标准分制度),折算实际分数,大概是70分左右吧(150分制)。因此数学成绩拖我了后腿,最终没考上重点大学。高中数学学的内容已经忘记了,好像都是些证明、化简之类的东西吧。反正那时我觉得那东西很是无聊透顶。现在吧,其实我仍然觉得以前的学数学的课程很无聊,因为根本没有实际用处啊。它又不像化学物理生物那么有趣,总能从生活中找到活生生的例子。 
       读完了大学,学了一册高等数学,还有数理统计和线性代数。课程已经完全超出“无聊”二字能形容的范围了。教高数的是一位很年轻的小女孩,把她放到学生群当中都不能认出她是老师的那种。她上课时候总要把书上印着的字从头到尾背一遍,然后把新概念、定理、公理什么的一字不差地在黑板上抄一遍,抄写之准确程度令人汗颜。那个时候,我还是挺认真的,上课总坐前头两三排位置,不图什么,就给老师图个好印象呗,平时成绩给我个好分数呗,想想那老师应该也比我大不了多少,大概是博士刚毕业的吧。还好期末考试成绩还挺好的,好像83吧,但这个分数却是班上最高的。一场数学考试让大家产生了错觉,其实那天考试的题目我都没看懂。还有数理统计,给我们上课的那位仁兄每次课脸上都会挂着没剃干净的胡渣子,厚厚的镜片下是两颗有点呆滞的眼睛。他整个学期的课我一节不落地都上了,但是其实我一直都不知道他在上面在讲啥玩意儿。从那以后我就成了数理统计方面的白痴了,啥分布、置信度什么的对我来说就是个名词而已,与大树、阳光和小花的概念等同。
       由于之前从没好好学过数学,考研的时候就没敢报考指定要考数学的专业。那时听到身边有谁谁谁考的那个专业是要考数学1的,心头就暗想,要是我考的话就无异于慢性自杀!所以,研究生没考上啥名校名专业,况且本人也没啥大志,一心就像安安稳稳地呆在自己熟悉的地方和学习熟悉的专业,一直做着没啥高难度数学公式模型的东西。
       还好,一直走来都能以自己愚钝的数学能力把很多问题给应付下来。现在想想才发现,高中学数学的方式跟我现在学的方式还有着天壤之别:高中数学老师要我们知道数学有什么;大学(本科)数学老师告诉我们数学怎么来;现在我知道数学能做什么。或许这本来就是一个知识形成最本质的过程,但我总会因以前那些不好的遭遇而形成抵触心理,从而否定之前的一切经历,就如因数学高考成绩来否定高中数学的教育方式或因自己从没学好数理统计而对那位仁兄的外貌和授课方式产生偏见。
       我从这种反思中得到什么了呢,这才是最重要的!正如上文所述,现在已经不再是只要知道什么东西是什么的时候,如果还持这种做法,无疑还是停留在高中时的水平。而要知道什么东西能做什么才最重要,简而言之即面向任务的学习方法。论文、教材都是死的,人和方法是活的,把论文和教材上的方法用到自己的工作当中,基于自己的数据和情况分析结果。针对相关的理论、方法、现象有新发现吗?有可改造之处吗?有能可创新之处吗?这就是我理解到的。 
        现在发现数学是很有趣的,因为它能给我带来工作上的快感。特别喜欢那些数学书:书中有理论有方法有数据有例子,最后还有在某个领域中的应用范例。这种书,最大的有点是有很大的模仿价值,能很快地应用到自己的工作中。如最近复印到的《地统计学及在生态学中的应用》,这本书中就有大量的数理统计公式,但它还有例子呀,看不懂公式我可以只看例子嘛,要用的时候按照再我对例子的理解针对自己的数据编个程序就能完成任务了。当然这是简单的做法,拿认真来最好还得把这个方法的来龙去脉给弄清楚的。

       数学是一切学科的基础,也是科研人员必备的素质,大家好好Enjoy数学哈!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00362-395200.html

上一篇:研究生应如何有效完成课程论文
下一篇:科研工作随笔(2)
收藏 IP: .*| 热度|

3 陈国文 王萌杰 罗汉江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19: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