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mahawk9d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tomahawk9d

博文

一个科普工作者的困惑

已有 3077 次阅读 2012-1-13 15:24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工作者

    在博物馆工作近十年了,科普占了工作的一大部分,包括办展览、写科普文章、出科普读物,甚至科普讲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经历的积累,对科普的认识越来越清晰了,对科普的态度也越来越沉重了。总的说来,现在对科普的心态是“不敢”。
    我们都知道,描述科普或科普作品最常用的一个词是“深入浅出”。可是要想做到“深入”就十分困难,因为这个深入的深度是“精深”,而不是半深入,更不是“浅入”。为什么需要“精深”呢?因为,如果要做某一领域的科普,那你就要对这个领域或是学科有“精深”的了解,站在最高处,总揽全局,对问题的真伪有足够的鉴别力,对未来的发展方向有足够的把握。为什么非要达到这个高度呢?因为,如果你没有这个高度,会导致两个严重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凭什么相信你?你自己还是一知半解,井底之蛙,你作品的信服力在哪里?第二个问题更为严重,你的作品能相信吗?你会问,这不还是第一个问题吗?其实,这涉及了科普工作重大的社会责任和价值。科普,看似“寻常,稀松”,实则关系重大,比如说,当地震来临之时,我们能否采取最正确,最明智的避险行动,以获取最大的生存希望?临时抱佛脚是万万来不及的,因为地震是突然而至,且只有不足十秒的反应时间。这个就要靠平时的科普宣传和模拟演习,而在目前的中国主要还是科普。因此,科普是关乎千万生命的大事,容不得半点马虎和懈怠。可是,现在我们的一些科普作品,大多都是抄来的,有些是从网上摘来的,不知道出自何方神圣之手,有些则是十分陈旧过时的,甚至是错误的,经不起推敲的。这些“科普作品”没有经过严格把关和细致的监督,就带着权威的商标流向了大众,尤其是青少年。其毒性不亚于三氯氰胺。
    “浅出”是说科普工作者还要具有将“真知灼见”转变为“喜闻乐见”的科普语言的能力,让大众即看得懂,又乐在其中。显然,要做科普的人可不是那么简单的,应该只有某一领域或学科的泰斗级人物,再加上深厚的写作功底,才配得上吧,而不是那些刚刚走出校门,业务上刚刚起步的“新手”者。别的科普机构不敢说,就我所在的机构而言,没有一个够得上这个标准,包括主任级的。
    那么,造成这种现状的根源是什么呢?是现有的科研体制决定的,做科研工作首要看的是科研论文,科普作品根本“不入流”,这也就导致了科普“被边缘化”。真正够得上级别的人不愿,也不屑于做科普。做科普的只能是博物馆这种在科研领域中被边缘化的机构,当然也就不可能有真正好的科普作品出现了。在最近的一项工作中,我对市面上某一领域的科普作品进行了全面的调研,发现在仅有的9种书中,有8种是引自国外的,且这些作品大多制作精良,内容翔实严谨,是科普精品。这得感谢改革开放,让我们共享了许多优秀的科普作品。可是,如何才能培育我们自己的科普精品,如何才能让科普享受更高的待遇,如何让科普成为联系高端学术界和普通民众的桥梁?应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着力解决的问题。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91309-528657.html

上一篇:我的一点点围棋情怀
下一篇:个人影评——黄金大劫案
收藏 IP: 218.247.0.*| 热度|

5 赵斌 鲍得海 吕洪波 麻庭光 张伟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23 12: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