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otianshe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aotiansheng

博文

《梨花落》彰显酥梨精神

已有 4536 次阅读 2011-3-20 20:39 |个人分类:淮河文化研究|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梨花落

陈冬雷,(1963—)生于砀山,在砀山读完小学、中学,19867月毕业于安徽大学法律系,大学时期开始发表论文和文学作品,毕业后,分配到安徽省人大常委会工作,1996年调到汕头市人大常委会工作。现任广东省汕头市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陈冬雷先生在工作之余,从事文学创作,已在全国各级报刊发表作品两百多篇,在报纸开辟专栏。

其中《梨花落》以20万字的篇幅勾画了梨乡动人的生活场景,彰显了砀山酥梨朴实、坚强、向上的精神。作者对家乡的情感和对青春的记忆溢满纸页,正如作者在小说楔子里说的:

每年春日,故乡砀山的朋友总要提醒我,又是“柳色黄金嫩,梨花白雪香”的季节,邀我回乡观赏梨花。外人不知,春日砀山梨花的盛景,是只有身临其境才能领略的。迄今为止,砀山仍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成片梨园。如果加上苹果、桃、杏、油菜,春天的砀山是花的海洋,但尤以梨花为盛为美。梨花冰肌雪骨,素洁淡雅,靓艳含香,气质婉约,“占断天下白,压尽人间花”。如果身处花海,无不让人幻觉绵延,心底不由生出纯洁无瑕的爱意,醉魄荡魂。

曾有一位诗人这样咏梨花:

雪肤凝暗香,弱骨慕春阳。

沐雨噙珠泪,愁心逸繁光。

虽喜春意闹,素雅静一方。

多怜韶华短,翩飞诉断肠。

然而,朋友不知,梨花与我,牵连着一段青春的恋情。一位少女,如梨花样洁白纯美的少女,已化成梨花的精灵,跳跃在梨园,长存在心间。多少年了,我怕走进浩瀚无边云漫雪舞的砀山梨园,我怕新的春光融化心中的留恋,我怕触碰伤及灵魂的遗憾。埋葬在心底的痛,不愿再让梨花的光亮照耀。我更怕看到梨花飘落,那意境只会酿出凄凉哀伤的心情,虽说梨云如雪,却是孤冷清明,无法不勾起伤心的回忆。

一年一年,往日的伤痛渐渐淡然,逃跑和回避几乎抚平了创伤。可是,有一天,我忽然觉得这意味着遗忘,遗忘是心灵的背叛。我不能遗忘更不愿背叛,那样会使我的良心终生不安。于是,我决定通过回忆用文字记下来。当犹豫着写下第一个字后,再没任何因素能动摇我的决心,除非我自己的灵魂与心全都死去。

《梨花落》描述的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80年代。那是一段纯情弥漫大地的年月,虽然离现在才短短的20余年,但仿佛已经十分遥远,有了一种隔世的感觉,假如不再用文字予以记载,恐怕后人会怀疑那段时光是否曾经真实存在。上世纪的80年代,不仅政治、经济、文化处在一个千载难逢的急骤转化时期,人的思想、意识、精神也发生了变革式的演化,而人生中最涤荡心身的爱情,也顺应着时代的变迁,在抛却旧束缚迎来新解放的交接点上,演奏出了承上启下的美妙绝唱。那个时代的青年人,浪漫地追求爱情的自由和自由带来的甜蜜,羁绊解除了,但似乎仍有看不见的影子牵引着神经,传统的优良基因熏染着跳动不拘的心。也许正是由于这一丝牵引,在人们面对突如其来的思想大开放时,守住了心灵中最纯洁的心性,爱情的精神追求和心灵愉悦成了最纯粹的渴望。痴情、忠诚、专一,求理想、比进步、讲贡献,精神彼此慰藉、情感相互和畅、困难携手克服,初识的腼腆、交往的深情、相守的恩爱,以及婚前道德底线的坚守……诸般景象构成了当年最常态的爱情风光线。

《梨花落》中几个主人公的初恋各不相同,刘凡臣、凤香、珉子、于晓红、李继耐、秀芝……作者坚持把他们的初恋描绘得美好,犹如四月的梨花,哪怕有风风雨雨,也是和风细雨。但一切的征途都不可能风平浪静,主观的愿望最容易被突然降临的狂风暴雨吞没,初恋的纯洁也最容易遭遇痛入骨髓的伤害。所以,作者最后把刘凡臣的初恋叙述成令人惋惜的凄美悲剧。美,是初恋的标志,不能太残酷。如同人生,富,要富得贵气,穷,要穷得志气,悲怆的爱情也要含有美感和喜气。

在小说中,初恋的美始终与生活的平淡、困苦、欢乐结伴。在作者看来,最恒久的美来自最纯朴的生活。简单是美的起点,艰苦是美的温室,只有从底层生发的美才具有最广阔的升华空间。作者在写秀芝和继耐的爱情时,倾注了满腔的热情,几乎每一个字都是从心底深处自然流溢出来的。这种爱情令人感动,感动的情愫灌满了人的心胸。

实际上,几乎每一部现实体裁的情感生活小说里,多多少少都会有作者的影子,不管是生活真实的经历还是心灵曾经的渴望。因为,作者太熟悉,最容易把握和倾诉。所以,这部小说也不例外。但作者说,这是纯粹的小说,但是其中个别情节确实是作者的心路历程,更多的是日常生活的累积。这种累积基于真实的存在,很多故事发生在作者身边,作者仅仅是把零散的事例连串起来,再通过魔幻般的笔触艺术化,从而以一个完整的故事展示在读者面前。小说的基调是真实的,是对现实生活的文字化,尤其是曾经生活过的乡村、县城、都市、学校……一切的生活环境,都是完全真实的,逝去的梨乡生活通过记忆幻化成了小说中的精神家园,而成为永恒。

四、《梨花湾》电视连续剧演尽梨都人间春色

作为电视连续剧《梨花湾》的主要作者,在砀山,杨志成是个远近闻名的电视剧作家,这个声名远胜于他所担任的周寨镇农机站站长的头衔。杨志成,土生土长的砀山县人,生于1942121日,现住周寨镇周娄村小陈娄村民组。他长期生活在砀山梨乡,对梨乡风土人情、思想文化耳濡目染,对改革开放后乡村经济生活、百姓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的巨变过程更是感受颇深。怀着对家乡人民的深切热爱之情,杨志成写下了著名的电视剧本《梨花湾》,并于19943月在砀山开拍。

该剧由长春电影制片厂、行署农机局和砀山县人民政府联合摄制。该电视剧共8集,着重反映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地处黄河故道的梨花湾村农民,对待农机化事业认识的矛盾、发展和统一的过程,反映了农村改革中新一代农民科技意识和致富意识的提高及美好愿望的实现。改革开放后,农村农机事业遇到了挑战也得到了机遇,如何发展农机事业,农机手周斗志和村支书在维持现状和改组农机队伍上发生了分歧。本剧通过歪子和三俊的爱情故事,通过三俊的公婆、杨志成在创作杨志成供稿

“计算机”和“小算盘”、光棍哥哥马大勤等鲜活的人物形象,表现出了农机事业在农村的发展与壮大。最后,把农机户组织起来,提高了为新农村建设的服务水平,促进了乡村生产的快速发展。全剧主题时代意义深刻,剧情情节紧凑、跌宕起伏,人物个性鲜明,演员演绎生动、活灵活现,是一部优秀的乡村生活体裁电视作品。

《梨花湾》人物剧照杨志成供稿

 

该剧为何取名为《梨花湾》呢?杨志成告诉笔者,他是生于梨乡长于梨乡的真正梨乡人,他从事农机事业几十年,对梨乡的一草一木怀有深厚的情感。他以梨乡劳动人民的生活为缩影,以此来反映、抒发改革开放以来劳动人民生活的美好情感,故起名《梨花湾》。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90922-424568.html

上一篇:阚知作散文讴歌酥梨人生
下一篇:雷远生、王和泉共谱《梨花海》
收藏 IP: 220.178.150.*| 热度|

1 陈绥阳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8 05: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