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古陋习,文人相轻,相轻至极,遂成党争,党争之祸,宋灭明亡!
我少时读宋史,颇为不解的是:皆为饱学忠贞之士,共为同殿股肱之臣,司马光,王安石,苏东坡,这些人咋就捏不到一块去呢?
司马光主政,王安石靠边,王安石当权,苏东坡滚蛋,最后好好的新法竟由蔡京这样的小人来摆弄,遂埋下北宋灭亡的祸根。
后来有人写书告诉我,是千年生生不息的党争!汉有党锢之祸”、唐出“牛李党争”、宋为“新旧党争”、明乃“东林党与非东林党之争”。
遗憾的是,今日党争仍在上演!
不信,试看同一家国家级研究所内,对同一人物的评价,竟有天渊之别:
誉之者:“其实国内每个领域都找不到几个像他这样的资历和水平的科学家。”
贬之者:“自命不凡,圈内人并不看好他。”
誉之者:“曾经是中科院最年轻的博导和研究员之一,而他现在才四十岁,已经在国内耕耘了将近十年,也早就有了实实在在的影响”
贬之者:“所里这些年无论是在基础研究还是应用研究方面都有不少高水平的东西出来,可他既无高水平文章,也无应用成果.他回来可不是一年两年了.30-40岁是科学研究的黄金期,所里给他的条件不算差,这段时间不出点东西,以后可怕更难了”
“在他那个相对而言很狭窄的研究领域能够取得很好的引用,已经足以证实了他的实力。不要动不动举什么纳米的例子,那更多就是个肥皂泡,即不中看也不中用(不要以为我对这个领域一无所知)”——多么明显的党争例句。
“我一直感觉最奇怪的就是他的工作明明是咱所50年来为数极少的最好的工作,而且在很多方面都会产生相当深入的影响,可是偏偏还是有一些人要睁着眼睛说他并没有什么高水平的工作。到底是这些人没有科学常识呢,还是别有用心?不过我相信他们最后只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又一句例句。
……
如此种种,恐难穷尽,让我们这些圈外人何从判断,最多评价三个字:不和谐!
再看看对我本人的挖苦:“怎么说呢,应该叫臆想症吧,总是认为周围的人都有可能同他过不去,缺乏基本的安全感,可能与他的成长环境有关。”
多么熟悉的语句,多么管用的伎俩——攻击出身。韩非弹劾姚贾时用过(姚贾乃大梁监门子,尝盗于梁,臣于赵而逐);陆绩讥讽刘备时用过(织席贩屦之夫耳);建国后知识分子的资产阶级出生,更是成了像茅以升、冯友兰这样在旧社会有所建树人的“原罪”。
可惜的是,这样的文字动不了我心半分,自96年触网以来,好歹我也在这个网络上混了十二年,博主、版主、网络俱乐部的主,什么主我都做过,像我这种“以繁荣博客为己任,唯恐文坛不乱”的主,曾受到的批评、指责、挖苦,加起来可能比《破局》完整版还长。我何曾有过丝毫的退缩。
不退缩是因为我始终坚守着自己的若干条原则,在这些原则中,最重要的一条,可以缓冲党争之祸的一条,是:
不因其人废其言;
不因其言废其人。
做不到这一点,哪怕你是司马光、是王安石、是苏东坡这样的学者,照样把事办砸!
做不到这一点,恕我大胆直言:“教授治校或可期,学者理国国必亡。”
(PS:此文一出,必有人大声抗议,说自己是在表述真理,但不要忘了,司马光、王安石,他们又何尝不认为自己是在表述真理呢?)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16: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