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angkun23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angkun232

博文

如何选导师?如何选学生?是两回事吗? 精选

已有 8333 次阅读 2019-9-16 20:23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又到一年研究生免推季,各位老师和学生们都各显神通,希望找到各自最好的归宿(最美的一半,犹如找对象)?学生选导师和导师选学生到底哪一个重要?答案是肯定的,在志同道合的前提下,最好的老师带最优秀的学生,这是最好的搭配,最好的师生关系,一起合作干最好的科研!

一般来讲学生希望选最好的大学、最好的平台、最优秀的导师,这无可厚非,但是事情并不是完美的,三者全部具备的几率少之又少,无论什么平台,良莠一定并存,这就真的考验学生的追求、智力和情商了,所以学生选导师本身就是一次大考,他在考自己也在考导师,真的需要敏锐的眼睛,捕捉细节的能力。如果作为过来人,我会退而求其次,相对一般的大学和平台,寻找最优的导师,其实是合作者。优秀的导师,不仅仅是你个人一辈子的幸运,甚至给你的家人和家族带来彻底的改变。但是如何找到优秀的导师呢?因为这个浮躁的社会,靓丽的标签很容易让学生们迷失了眼睛。我个人认为最重要的是导师的业务能力,也就是说他必须有自己的拿手绝活,有这个世界上在某个小领域别人从来没有达到的高度!这就对导师提出极高的要求,这其实也是最低要求,科研上没有第二只有第一。一个事情做到极致和顶端的人,一定是个认真的人,一定是一个有追求的人。学生别无他法,只能足做功课,去读他的代表性工作,一定可以读出一个高水平的研究人员的所有品性,文品即人品,一定错不了。自己如果没办法判断老师的工作,就一定要征求身边师友的意见,而且一定要沟通这位老师身边学生(当然包括他的学生)以及周围课题组的学生对他的评价。万事俱备以后,一定要登门拜访,很多东西通过邮件或者电话是无从捕捉的,有些东西都写在脸上和一举一动上。所以老祖宗讲究面相也是对的(而且很有可能一见钟情,其它神马都不重要,情人眼里出西施)。我曾经遇到一个非常优秀的学生想跟我做博士,您知道他是如何选导师吗?他说他读了我所有已毕业学生的致谢,哪里看到了老师的文品和人品,的确是高,他说完我倒吸一口冷气,还好我们身正不怕影歪。任何事情做到底都是一样的,必须要做功课,而且要做到极致。这样的学生,他怎么可能不优秀呢?收获这样的学生也是老师最大的幸运!

有优秀的学生自然就有一般的学生!有个学生讲他一直纠结于学科方向,是报有机化学还是物理化学?这个问题一下子就暴露自己的几个盲点:几乎没有任何的科研经历,现在学科的的发展,不要说二级学科,那一个研究课题能够从四大化学单独抽离出来,重要的课题一定是解决学科的普适性问题。不要说化学,跨学科的概念已经渗透到了整个自然学科,物理、化学、材料、生命哪里还能剥离开来;如果你继续追问,有机化学和物理化学基础原理有何区别,学科侧重的基础是什么?一下子就可以暴露你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是否扎实,化学的学科基础是共通的,其实学生纠结的大多不是学科,而是未来的就业前景,并不是真心为科研而来;重要的事情,需要重复三篇,特别是读研,重要的是选人,选优秀的导师!是导师,不是研究方向,通过3到5年,最终学会的是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是形成良好的科研素养,解决各学科甚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人生一辈子,最终要的是选对人(犹如找对象),对的人可以反转你的人生。哈哈,言多必失,优秀的导师就是通过与你各方面的交流,使用高倍探照灯来测试你的盲点,是真正的大考。学生不知不觉就暴露在导师的强大火力之上!

对于导师来讲,尤其是对于优秀的导师来讲,选学生并不是那么重要,尤其是相比较于学生选导师的重要性。我经常跟联系我的学生讲,我从来不在意做备胎。对老师来讲,我有10几个学生,选到一两个差一点对我影响不大,经济学讲2/8定律,实验室其实也遵循一样的定律,而且你实在太差我们还有其他办法解决。但是,对学生来讲你选了一个不那么优秀的导师,不是三年五年的事情,而是一辈子的事情。当然最好的搭配就是最优秀的师傅带最优秀的徒弟,平等合作,相互促进!科研永远不是一个人的旅程,而且这个旅程充满了探索的不确定性,尤其是实验科学,更需要师生间的精诚合作!

相信,学生们心中已经有了答案,学生选导师和导师选学生到底哪一个重要?奇怪的是,本应该学生花更多地时间来选导师,结果却变成了优秀的导师花费大量的时间来选拔学生,这样的导师怎么可能不优秀?好像有点自夸的嫌疑,哈哈!

在教育部关闭免推系统以前,请调用你的所有的资源、人脉和时间来了解你的导师和他的课题组。这一个月就是全身心竭尽所能投入到选导师中来,相对于你漫长的一生,我觉得这30天超值,你觉得呢? 当然越早准备越好,领先一步,步步领先!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86147-1198251.html

上一篇:教学和科研的关系还有什么疑问吗?
下一篇:到底该如何做科研?
收藏 IP: 219.228.140.*| 热度|

10 王崇臣 郑永军 王茂清 郭战胜 黄永义 李东风 王从彦 姚伟 霍天满 王林平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3: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