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需要反吗?
中医,只是无数个民族早期原始医学的一种,正在逐渐走入历史,成为“文化遗产”应该是其最好的归宿。其实,中医也曾经很了不起,我们的老祖先也很了不起。在当时的认知条件下,用充满智慧的想象,用朴素的哲学思维去大胆推测人体,这是人类早期认识世界和自身的普遍的方式。当然,由于文化上的局限,我们的哲学式的想象还缺乏些逻辑,臆想的成分太多,例如取向类比是中医的一个显著的特点。
举个典型的例子,中医中有一味“祛湿”的偏方“鸡矢醴”,其实主要成分就是鸡的粪便。为什么?《内经》第四十腹中论篇,黄帝问曰:有病心腹满,旦食而不能暮食,此为何病?岐伯曰:名为鼓胀。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治之以鸡矢醴,一剂知,二剂已。说的是人的了腹水怎么治:用酒酿调上鸡粪,吃两次就好了。为什么鸡粪被认为可以治腹水呢?王立微先生写过一篇文章,里面集中了各位中医名家对“鸡矢醴”治疗机理的解释,都极其有趣,令人捧腹。如:高士宗注曰:鸡属酉金,又主巽木,阳明燥金,济土之湿;东方风木,伐土之顽。翻译过来理解就是:鸡无前阴,粪尿同窍。鼓胀则水气不行,治以鸡屎,使水湿从大便出也。吃了鸡屎,大小便就变得和鸡一样,从一个孔出来(引用王力微文)。
取相类比思维是典型的“想当然”,缺乏逻辑,胡乱联系,这种思维方式甚至深深地渗透到我们民族的思维中。人类在认识自然的过程中的第一步往往都是“想当然”,这本身并没有错,但是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想当然”。要想让想当然的东西变得有价值,一是想出来的东西要有逻辑。信后胡说,前后矛盾的东西可以说从一开始就没有任何价值。当然,光有逻辑还是不够的,你说的再漂亮,还得要经过验证,就是“实证”。没有经过验证的说法只能称之为“假说”,仍然是不可靠的。逻辑加实证是人类研究和认识世界的这两个有力的工具,它催生了现代科学。中医理论思维中逻辑的缺失是其先天不足,又没有实证的概念;即使现在想用现代的方法去补课,但是又由于理论中缺乏明确的概念(无法向客体还原),根本就没有实证的入路; 所以经过了几千年,中医理论始终还在原地画圈。
无论我们愿意不愿意,承认不承认,中医正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成为“文化遗产”是中医的必然的归宿。对于这种行将就木、即将消亡的事物,我们还有什么好反的?所以“反中医”是个“伪口号”。
另外,中医毕竟使我们中华辉煌历史文化的一个部分,出于对祖宗文化的珍惜,我们应做的是好好保护她,是她尽快成为珍贵的“文化遗产”。
不过,中医对我们民族思维的影响却是很深刻的。这种影响阻碍了我们对科学的接受,所以反中医式思维却是十分必要的,也是漫长而艰巨的。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13: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