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海无涯趣作舟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ufusheng 科教遐想 抛砖引玉 随拍杂谈 写真生活

博文

一帧一字品红楼 7史老太君—贾府最有智慧最有权势的女人

已有 4353 次阅读 2010-10-4 15:45 |个人分类:未分类|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细品红楼, 贾母, 红楼人物

在荣宁二府中,贾母无疑是权势最高的人。几乎所有的人都竭力去迎合她,奉承她,讨她的欢心,王熙凤就是他们中做得最好的,以致老祖宗觉得大观园的种种活动少了凤辣子就没了趣味。老太太还亲自张罗凑分子给王熙凤做生日,上至太太、下到丫鬟,“众人听了.众人谁不凑这趣儿?再也有和凤姐儿好的, 有情愿这样的,有畏惧凤姐儿的,巴不得来奉承的:况且都是拿的出来的,所以一闻此言, 都欣然应诺.”(43回)当宝玉因种种不肖吃板子时,贾政放言,"拿宝玉!拿大棍!拿索子捆上!把各门都关上!有人传信往里头去,立刻打死!"最终还是老祖宗亲自驾临并以"我和你太太宝玉立刻回南京去"相威胁,才将盛怒的贾政压了下去,保下宝玉,平息了这场大风波。(33回)贾赦看上了贾母贴身丫鬟鸳鸯,要邢夫人去说合时,邢夫人被贾母着实教训了一番:我听见你替你老爷说媒来了。你倒也三从四德,只是这贤慧也太过了!你们如今也是孙子儿子满眼了,你还怕他,劝两句都使不得,还由着你老爷性儿闹。训的邢夫人满面通红(47)。这些话除了老祖宗谁敢这么说!

贾母在贾府享有如此崇高的地位,并非仅因她是钦命的一品诰命夫人,更因她是贾府中最有智慧、头脑最清醒的人。她出身名门,洞明世事,人情练达,爱护晚辈,平等待人,知人善任,居安思危,头脑清醒,未雨绸缪,处乱不惊。

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贾母是金陵四大家族之史侯家的小姐,当日像凤哥儿这么大年纪,比她还来得呢。她在贾家从重孙媳妇做起,一直到有了重孙媳妇,生活六十多年,丰富多彩的人生经历,使她成长为见识过人、洞明世事、人情练达、兼备理家之才和治家之威的最高权势者。

贾母不但是一位优秀聪慧的女性,也是一位出色的教师。经她调教的元春,才选凤藻宫,给贾府带来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她调教的宝玉、迎春、探春、惜春,哪一个不是才华出众、聪颖过人。她调理的丫鬟,如鸳鸯、紫鹃、袭人、晴雯辈,个顶个地聪明伶俐、勤于家务、善解人意、忠心耿耿。

老祖宗对她的子孙、媳妇乃至嬷嬷、丫鬟的脾气、禀性、优劣无不了如指掌。她又善装糊涂,睁只眼闭只眼,小事懒去搭理(宝黛的事除外),大事毫不含糊。

贾母很会生活,对家装、服饰、饮食、音律和戏曲的精通,远在大观园诸人之上。她经常参与、有时还亲自组织一些活动,给大观园增添很多乐趣,贾母吃自己爱吃的食物时,总是喜欢与大家分享,这些都充分表现了贾母对晚辈的关爱。

贾母对宝玉和黛玉的溺爱尤甚于对其他晚辈,很想促成他们的婚事。在书中第二十九回,贾母便借着张道士为宝玉提亲,道出自己为宝玉择偶的条件。贾母道:上回有和尚说了,这孩子命里不该早娶,等再大一大儿再定罢。你可如今打听着,不管他根基富贵,只要模样配的上就好,来告诉我。便是那家子穷,不过给他几两银子罢了。只是模样性格儿难得好的。”“二玉吵架,贾母说了一番让他俩都细嚼滋味,好似参禅的话来。那贾母见他两个都生了气,只说趁今儿那边看戏,他两个见了也就完了,不想又都不去。老人家急的抱怨说:我这老冤家是那世里的孽障,偏生遇见了这么两个不省事的小冤家,没有一天不叫我操心。真是俗语说的,不是冤家不聚头。几时我闭了这眼,断了这口气,凭着这两个冤家闹上天去,我眼不见心不烦,也就罢了。偏又不咽这口气。自己抱怨着也哭了。

贾母怜贫惜老、平等待人。贵为一品诰命夫人,对乡间贫妇刘姥姥亲切随和,礼待有加,让刘姥姥在大观园中度过了几天生平从未有过的快活日子。

身在富贵显赫的贾府,贾母比她的儿孙们更早地察觉到危机的到来有时是不可避免的。她将自己开始做媳妇时的体己钱一点点的积攒起来,以备不时之需。贾府被抄后,贾母一下子拿出了近五万两银子,分给儿孙。若非平日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焉能如此处乱不惊。

    集众多优秀品格并手握大权的贾府最高统治者终究还是没能挽救贾府败落的命运以及她最疼爱的宝黛的婚姻。担着对凤姐胡作非为失察的责任,眼见大厦倾颓,黛玉凄惨逝去,这位封建时代优秀的女性和母亲是以怎样悲苦和痛楚的心情撒手人寰的啊!“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呜呼哀哉!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72299-369636.html

上一篇:一帧一字品红楼 6“金陵十二钗”评选公告
下一篇:三秋桂子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26 06: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