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彦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何彦

博文

从上帝到马克思——关于近代西方哲学发展历程的思考(1)

已有 3276 次阅读 2013-4-25 12:24 |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马克思

旧文重贴:

关于近代西方哲学发展历程的思考

引子:从上帝到马克思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整个哲学发展历史中的伟大变革。但自从它诞生一百多年来,其核心组成部分并没有象其创始人设想的那样,在学术研究和社会实践中得到普遍接受。在社会实践领域,中国的文革和后来的改革开放、前苏联的崩溃、近期宗教尤其是原教旨主义宗教的复兴等都被某些人解释为马克思主义的失败。在西方学术界,主流的科学和社会学理论大都明确拒绝马克思的辩证逻辑,即便是西方马克思主义也仅只把辩证法当作社会批判的工具,而缺乏其精髓──革命实践。

面对马克思主义哲学遇到的困境,有些人认为它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荒谬,有些人把它归结为西方对马克思的反感、个别领导人的错误认识、或者民众的无知,但这些判断未免都过于简单。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任何理论在社会中的境遇,都能够而且只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从历史的和现实的社会运动中发掘表象背后的深层的原因。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的、特定的历史时期的产物。研究马克思不能只钻研他自己的论著,而应该按照他自己的历史唯物主义原则把他自己放在历史的整体中去考察。因此,理解马克思的前提是理解其哲学与近代西方哲学的关系,以及理解他所处的历史环境与其方法和观点的关系。

在前苏联和中国的经典哲学教科书中,近代哲学的各种派别被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唯物主义阵营包括机械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等,唯心主义阵营包括基督教、休谟、康德、黑格尔等。唯物主义被认为比唯心主义进步,辩证唯物主义则又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的缺陷。但是,无论是唯物主义者还是唯心主义者,无论他们使用什么样的术语,他们都不会也不可能否认他们生活在一个实实在在的物质世界中。他们的区别主要在于他们如何看待不同形态的物质之间的联系,如何看待过去、现在、未来之间的联系,如何看待已知的和未知的事物之间的联系,最重要的是,他们实际上主张什么样的实践活动。“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无论是唯心的还是唯物的,哲学家们必须回答每个现实的人都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自然和社会是复杂的,但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的,面对一个复杂的世界,我如何确认我知道了什么以及能够知道什么?我应该做什么以及如何做?我能够希望什么样的未来?

在这里,我们将尝试性地重新考察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近代西方主要哲学派别之间的关系。由于哲学家们所处的时代和个人背景的差异,我们不打算根据今天的标准来直接比较他们的具体论述,而是将依据一条间接的、但相对独立于历史环境和表达方式的线索来解释各哲学派别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这条线索是:哲学理论中所暗含的"上帝"与人的关系。我们所说的"上帝"不是世俗宗教中的那个人格化的上帝,而是各哲学家们都提及的那个代表真理的总和与世界的统一性的、似乎掌握着人的命运的存在,无论它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无论它是客观的还是观念中的。除了被称为上帝之外,它还有许多其它的名称:不可违背的客观规律、实体或心灵实体、自在之物、绝对精神、人的类本质等。

使用简单的枚举法,我们不难发现"上帝"和人之间只可能存在四种关系:1) "上帝"是绝对的、万能的,人只能服从"上帝"的指示,人的命运完全由"上帝"所决定;2)"上帝"存在与否是不可知的,因此人不再受"上帝"所控制,但人自身的命运也是不可知的;3)"上帝"是存在的,但只能通过人的活动才能够被意识到,因此人可以部分地认识"上帝",也可以部分地把握自身的命运;4) "上帝"和人是同一的,人可以完全地认识"上帝",也可以完全地决定自身的命运。基督教哲学和机械唯物主义、休谟的怀疑论、康德的先验哲学、黑格尔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分别是上述四种"上帝"与人的关系的典型代表。因此,要理解马克思就必须理解黑格尔,要理解黑格尔就必须理解康德,要理解康德就必须理解英国经验论,要理解英国经验论就必须理解法国机械论,要理解法国机械论就必须理解上帝。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614-683840.html


下一篇:康德哲学与科学哲学——关于近代西方哲学发展历程的思考(4)
收藏 IP: 222.247.53.*|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7 20: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