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女儿高考,因为填志愿的缘故,对于江苏省实行的平行志愿总算有了深刻的领悟,对于填志愿时候的纠结也感受颇深。平行志愿的最大特点是在某一批次的学校之间可以拉开档次:第一个学校采取“冲一冲”,第二个学校采取“稳一稳”,第三个学校采取“保一保”,这样填报的好处是能够最大程度的保证上到夲一或者本二批次的学校。但是由于平行志愿的投档只有一次,如果退档后就会滑档,直接进入下一批次学校的录取,这就使得在填报志愿时对专业的选择不能填写“不服从”。因为一旦填写了“不服从”,倘若考生的分数没有够得上所报六个专业中的任一个专业分数时,就只有退档,退档之后是不会再投到本批次的下一个学校的,此时就只有滑档,即从夲一滑到本二学校,或者从本二滑到专科学校。
正因为如此,平行志愿在填报时就会出现学校和专业之间的矛盾,而且这个矛盾几乎无法调和。也许有人会说,有六个专业可填你还不满意吗?但问题是如果自己选择的六个专业都无法录取上,就将被学校随机调配专业,此时极有可能被调到一个自己不喜欢的专业去,这是很多家长和考生都不愿意看到的事情。在高考前好几次专家所做的志愿填报讲座中,专家们始终在强调一句话:“夲一选学校,本二选专业”其实就是基于这样的原因。现在在很多高校都有调专业的政策,但是调专业也并非易事,对第一年的学习成绩有着相当高的要求。所以为了确保能够学到自己希望的专业,在填写六个志愿时也必须拉开专业分数的档次,热门专业和冷门专业并举。由此看来填专业真是个技术活,需要集全家之力,需要经过充分地调查研究、对比分析,还需要一点点好的运气才能够实现自己的目标。
有人说,分数越高志愿越好填。诚然,考得越好,选择的余地越大,好专业录取的概率也越高。但同时,对于不同的分数,每个家长的期望和目标又不同,能上某个学校,未必能上这个学校最好的专业,此时又会陷入学校和专业的纠结之中。无论是哪个分数,都会陷入这样的矛盾之中,此乃由平行志愿的政策所定。举个例子,江苏考生的满分是480分,今年夲一的省控线是345分,如果考了360分,比省控线多出15分,此时填报一个211高校希望很大,但是专业未必理想。假如考了370分,此时可以高枕无忧地填报一个211学校的最好专业,但是家长和考生又会心有不甘,觉得高分低就了,于是就会想冲刺一下985高校,而这个分数基本上只能上外省及偏远地区的985高校,自然也无法上到好的专业。如果考到380分以上,就会考虑本省的985高校,即使考到400分以上,可以冲刺复旦、清华、北大时,也还是会遇到专业是否理想的问题。
以上即为平行志愿在填报中出现的矛盾,很多学校都有大小年的问题,所以能否考上自己最满意的学校和最满意的专业,还真得需要一点点好的运气啊!
附:专业清、志愿清和分数清
(1)专业清(针对专业安排:先录一志愿,再考虑二志愿) 招生章程中“专业清”的含义是指考生专业安排的办法。前提条件是进档考生。简而言之,专业清的意思是先将进档的第一专业志愿考生安排清爽后,再考虑考生的第二专业志愿,或从第二专业志愿考生中录满专业招生计划人数。
(2)志愿清(针对院校志愿:无论分数高低,只录第一志愿,一志愿未满才考虑二志愿) 许多学校在招生章程中有“志愿清”的提法,所谓志愿清就是在录取中优先录取第一志愿报该校的考生,只要是在第一志愿生源充足的情况下,就只录取第一志愿报该校的考生,即使第二志愿报该校的考生成绩再高,原则上也不予录取。除非该校预留录取非第一志愿考生的名额,才另当别论予以录取。当第一志愿考生生源不足,即第一志愿进档考生人数少于学校在该省、市、自治区招生计划数时,才录取第二志愿报该校的考生,而且可能还有分数级差的规定。由此可见,第一志愿是何等重要。
(3)分数清(针对专业安排:从高分到低分录取,计专业级差) 招生章程中“分数清”的含义是指考生专业安排的办法。前提条件是进档考生。学校招生录取人员将进档考生按考分高低分文理等大类分别排队,然后依次逐个安排专业,先看进档考生的第一专业,如果符合要求、该专业又未录满的话,则将其安排在他的第一专业。若不符合其第一专业要求或该专业已录满,则在减去专业分数级差后看是否满足其第二个专业的要求,若符合则安排他进入第二专业。依此类推,若前面所有专业都未录取,该生又填有专业服从调剂志愿,学校则根据专业缺员情况安排其他专业,若该生不服从专业调剂,则作退档处理。这位考生专业安排完毕后,接着安排考分仅次于他的考生的专业。
(4)分数优先(针对专业安排:从高分到低分录取,不计专业级差) 将该校调档线上所有考生按高考分数由高到低、不分专业级差进行排队,依次按考生所报专业志愿确定录取专业,如果考生所报第一专业已满,顺序考虑这个考生所报第二专业,如果所报5个专业都不能录取,才依次考虑下一个考生的志愿。在这种录取方式下,考生只需按本人志愿顺序填报专业,选择余地较大。一般来讲,第一个专业可以直接填报最理想的专业,最后一、二个专业可作为底线保底专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0: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