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汉江的博客 Hanjiang Luo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hj701 研究兴趣: 物联网、智慧海洋、人工智能、多智能体及强化学习、无人集群协同智能

博文

幸福生活需要靠自己

已有 3685 次阅读 2011-10-30 17:43 |个人分类:观点建议|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三驾马车

                                            幸福生活需要靠自己 
      活在当下,指不受外界消极的干扰,而着重实现聚集积极因素,并能从中体味生活幸福,而不为外部变化所扰动,从而恒定体味人生活着的本质,但到底如何才能实现呢?
      1. 你的三驾马车?

   社会本质要求人要创造物质和精神文明,而人要求在社会生活中能够幸福地生活。因此人生活的目的就是创造物质和精神生活、享受物质和精神生活的一个过程。这其实是一个矛盾。隐约感到人从自身考虑,大致需要统一四个方面,即处理好身体、大脑思维、意识和情绪四个方面的问题

   先说说这几个概念:身体是所有你的物质和精神基础;大脑思维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主要形式,不论学习还是工作,都要使用大脑这个工具来思考问题的解决办法,并通过身体实现对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创造。意识这个概念区别于大脑思维,它可以代表智慧。情绪是身体对外界的一种反应,它不仅仅是一种心理活动,还具有更为重要的能动因素。比如它和情商有关联,和幸福感有莫大关系,甚至还包括意志力,目标和理想等等。

    这四个方面是一个辩证的统一体:人要用智慧统领自我,没有智慧地活着是不完美的活着,也就是不能真正幸福地活着。所以意识(智慧)居于中心地位。此外,这四个方面实际上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统一于你的整体中,能够驾驭好你的三驾马车,是你生活和谐和幸福的重要保障。比如,身体受控于情绪、思维和意识的影响,反过来身体本身的变化,如疾病、疲劳等也会对情绪、思维和意识产生影响。身体是基础,物质决定意识啊。情绪是大脑思维的一种身体上的对外界的反应。积极情绪,对身体和思维都有积极作用。消极的会损害身体和并影响思维和意识。思维认为是大脑的一种习惯性的信息加工,其思维的材料来源于身体或者外界通过感官产生的信息,包括即时的和历史的。意识和身体比较恒定,而大脑思维和人的情绪比较波动,受外界影响比较大。

     打个比方说明这四者的关系:就像你正开着一部车要去一个向往的城市(或者一种生活),身体是轮子和发动机,意识(智慧)是罗盘和地图,大脑思维看着罗盘、地图,观察四周环境,握着方向盘,而情绪就是油门和刹车器。身体、大脑的思维、意识、情绪,这四个方面要处理好、协调好,你才会快乐、幸福地到达理想的彼岸

            

                                     三驾马车  

2. 怎样驾驭好你的三驾马车?

     既然人人都有三驾马车,你如何终生驾驭好你的三部马车,实现创造生活、幸福享受生活的人生意义和目标?回答这个问题实际上是回答人“为什么活着”和“怎样活着”的问题。

     既然人活着就是要创造生活、享受幸福生活,那么其实就是一个在日常生活中驾驭你的三驾马车的过程。具体讲,首先需要锻炼身体、保持身体健康,这是基础。此外人要长智慧(意识要对),没有智慧,生活将可能失去方向,到处乱撞。大脑思维要可控,把思维作为一个工具。要学会控制情绪,尽量减少随意性,要保持积极情绪,避免克服消极情绪。你的大脑思维像是一个电脑的CPU,它负责实际的任务执行,但执行什么却是由你这个编程员决定,而编程员就是你的意识和智慧。由于你的程序要通过身体创造世界,手的动作受控于大脑的思维和意识(智慧),还受控于情绪,受情感和意志力的控制

     要懂得情绪的重要作用,学会控制和引导你的情绪。比如你的智慧知道人生要舍得,但真正执行起来却是一个个实在的事件和过程,智慧就是起到统领和指导作用,但真正实现起来必然会涉及到情绪问题,舍得必然是具体的情绪体验过程。再比如,你有一个梦想要实现,智慧认为符合创造生活、享受幸福生活的人生的本质,但真正执行起来,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身体和大脑思维的劳作做基础。在一个趋近的过程中,控制情绪实现目标可以表现为一种意志力。意志力就是一种恒定的情绪控制的表现。

     总之,智慧理解活着的目的和意义就是创造生活、享受生活,而为了实现这些目标,就必须锻炼身体、不断在实践中学习和感悟智慧、锻炼大脑思维能力、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控制情绪,在每一个当下(now),时刻驾驭好你的三驾马车,其实就是让智慧控制你的身体、大脑和情绪,并实现这四个方面的和谐和统一,实现人生的意义,过上幸福的生活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51666-502745.html

上一篇:求教科学网物理大侠一道初中物理题
下一篇:物联网“十二五”规划终要发布,福建发力物联网教育改革
收藏 IP: 222.134.133.*| 热度|

3 张玉秀 武京治 刘用生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3: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