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我们老家,把泥瓦匠叫“博士”。这绝非戏言,现在还是如此。其实,早在宋朝,就有茶博士和酒博士,已然不是什么新鲜话题了。
当然,我们现在的“博士”,是对最高学位的称呼,人们常以此为荣。在英文中,“博士”与“医生”同语,都是“doctor”,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巧合。
据查,“博士”原为古代官职,始见于战国时期,负责保管文献档案、编撰著述、掌通古今、传授学问和培养人才等,首要的还是文献管理。《史记·循吏列传》载:“ 公仪休者,鲁博士也,以高第为鲁相。”
继续追踪溯源,“博士”亦有“博通古今”之说,见《战国策·赵策三》:“ 郑同北见赵王,赵王曰:‘子南方之博士也。’”也就是说,作为一名“博士”,学识应该广博,而不仅仅限于某个专业或某个领域。如果按照这一标准来论,恐怕很多中科院院士也未及也。
幸亏如今的“博士”,是从“doctor”度过来的,如苏曼殊《焚剑记》:“其人望族也,尝游学大鹿国,得博士衔,人称洋状元。”这儿说得很明白,早先是指外国的“状元”。
而于西方国家而言,对“博士”的称呼还有“PhD”(美国授予攻读本专业的博士后的头衔),翻译过来即为“哲学博士”。我们知道,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世人常称其为“博士”,其中不免带有尊敬的意味。
时下,我们越来越多的人在攻读这一学位,除了现实的需要(评职称),另外还有其他意图,譬如好找工作、出国方便等,总之,把书读到“顶”就圆满了。
回过头来再看中国古代,“博士”虽然是官职,却多为“赋闲的管理者”。而在英语国家,“博士”是要来“治病救人”的,尽管不是什么官位。那么,现在的“博士”做什么呢?
做科研,写文章啊!或者干脆做“明星”去,譬如方舟子、饶毅、施一公等,他们是做什么研究的,大多数中国人不知晓——说实话,我今天才知道方舟子在美国读过博,但现在好象只写文章不做研究了。不过,他或他们的名声雀起,丝毫不亚于易中天和于丹。
这些著名的“博士”,能够成为众多“博士”的榜样吗?记得有一位朋友在科网“婚恋”栏留言,谁不愿意嫁给“居里”啊,这样自己便是“居里夫人”了。对于这位女博士的热切期盼,我无言以答。
好在我不是“博士”,但我确知读博不易,能坚挺到论文答辩通过更不易,所以还是应该好好珍惜才是!
2011年12月22日午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08: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