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海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iaoxiaohai

博文

再谈“人文教育——不可缺失的大学灵魂”

已有 4571 次阅读 2010-9-14 11:32 |个人分类:大学教育管理|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万海峰

 

今日中国的大学教育,溯其源流,实在是从西方移植而来。在这个国人学习西方办大学的百年历程中,人们从未停滞过对“人文教育与大学灵魂” 这个命题的探讨。早在上个世纪初,蔡元培就主张 “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梅贻琦提出了“通才教育”思想。他认为,大学阶段的直接培养目标应该是“通才”,不应该也不可能负担起直接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专才”的任务。这种任务应该由其他教育机构来承担,而大学应着眼于为学生们通向高深的境界做基本训练。(窃以为大学期内,通专虽应兼顾,而重心所寄,应在通而不在专,换言之,即须一反目前重视专科之倾向,方足以语于新民之效。”梅贻琦,大学一解,原载《清华学报》第十三卷第一期,1941年4月)因此,当时的清华大学,有四大国学导师;北京大学,有汇聚海内外南北东西的文化名流——不管他是信仰什么主义,也不管他是前朝的遗老遗少,只要有好的人文修养和学识,能够胜任这里的教学并给学生以美的熏陶,他就有应聘教习的资格和机会。

 

新中国成立以来,以前苏联为蓝本,政府对大学建设进行了彻底的改造。不仅进行了大规模的院系调整来建立“专门”学校,而且,在僵化的“主义”和“东西”对立思维指引下,大学砍掉了大量的研究人文和社会学科。从此,中国的大学教育在忽视弱化压制甚至取消人文教育的道路上经历了30年的曲折发展历程。这30年扭曲的发展历程带来的负面影响直到现在都制约着国人教育的健康发展,影响着国民健康的社会生活。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国人又再重新深思我们的教育之路,逐步恢复重建被荒废了几十年的人文社科教育(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管理学、行政学、法学、心理学等等),众多人士大声疾呼“加强人文教育塑造大学的灵魂”,“大学不可文理分家”,“在加强理工教育的同时不可弱化人文教育”等等。当下,在一些大学,还尝试建设博雅班(国学班、素质班、通识班),如北京大学元培学院、清华大学清华学堂计划、南京大学匡亚明学院、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等,其目的就是改革现今大学文理分化,专业太专太窄的教育模式,试验通识教育(全人教育、素质教育)以弥补人文教育的缺失。

 

众所周知,西方大学源于公元12世纪的意大利博洛尼亚。自1087年创办的世界第一所大学——博洛尼亚大学开始,大学就成为传授、分析、批判现有知识,并探索未知领域的场所。博洛尼亚大学发源于当时众多被称为注释者语法学修辞学逻辑学的学者们聚集在一起,共同评注古老的罗马法法典學者們最初的研究集中在法律上可见,大学的诞生,就是人类有意识的人文教育的开始,人类有意识的认识和升华自身的开始。这之后,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进化,大学教育内容也不断地丰富起来,逐渐分化出不同类型的学科和专业,包括现今的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三大类别。因此,对于一个大学来说,人文教育是不可缺失的大学灵魂,人文教育塑造着大学灵魂。对于一个国家和社会来说,人文教育塑造着人的灵魂,而一个人无法没有灵魂,人类生活无法没有自身文化。因此,有什么样的人文教育就会孕育出什么样的人的灵魂;没有人文教育,学生的灵魂将是苍白的,这个人在社会上也毕竟会苍白无力的;这个社会也注定是不健康的。说到底儿,人文知识是人类社会自我认识和升华的内容,构成人的灵魂,只要人还活着,这一过程就会不断地积累和发生下去,无法缺失;除非人类会集体失忆,走向灭亡。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45118-362924.html

上一篇:“人文教育——不可缺失的大学灵魂”
下一篇:大学的体制困境——双肩挑
收藏 IP: .*| 热度|

3 唐常杰 刘广明 单治超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5: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