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娜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_thoughts 从事西北地区干旱气候的的诊断和数值模拟!

博文

写在地震之后

已有 3916 次阅读 2008-5-24 17:08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512地震已经过去整整六天了,期间收到很多朋友的关爱和询问,同时他们也希望我能够记录下这次经历,这场地震留下的的不仅仅是惨痛的记忆,还有更多的思考和启迪。。。。。
  5月12号中午,我和做论文的本科生约好下午2点至2.30见面,于是不到2点,我就挣扎着从床上起来,一路上慢悠悠的去科研楼。当时的天气炎热沉闷,明显的是有雷雨天气的前兆。到了办公室,学生还没有来,我就开始做ppt.我现在都记得很清楚,当我把最后一张ppt的图贴好之后,还没有来得及保存,突然之间我们的办公室开始晃荡。我们最初的反应以为是隔壁的装修影响到了我们,但是感觉阵势不对,因为我们的桌子和椅子集体开始震荡了,当大家走到楼道上,看见系办公室的老师惊恐的往外跑,我们才明白了,一定是出事了。这时整个楼都开始晃动了,大厅的天花板和玻璃噼里啪啦的响成一团,我们当时的感觉好像是世界末日来临了,来不及想清楚是地震来临了。在这种时刻,也许大脑已经不再起任何作用,人只有本能的反应,那就是往出跑。我们在三楼,那天我穿的是高跟鞋,几乎就是一步两个台阶,狂奔下去。此时我的心里的唯一念头就是,我马上就要研究生毕业了,就要开始新的生活,难道一切就要在此停留吗?7年的寒窗苦读难道就不能换回我人生的转机?当我们一口气跑到楼下的时候,看到四面的楼还在微微打颤。恐惧和死亡的气氛还在弥漫,无论平时任何不认识的人大家都不由得握住手,喘着气,相互安慰着。
   当大家从这种惶恐的气氛中回过神来的时候,大家立刻想到了自己的亲人和朋友,可是通信已经中断了。知道发生了地震,可是在那里发生了?强度有多少?这个时候充分感受到现代通信的脆弱和人的力量的渺小。过了快一个小时左右,巩老师用他的手机的收音机通过电台获悉了在汶川发生了8.0级的强烈地震。成都市区震感强烈。
   5月12号夜晚,学校组织了我们全部的学生露宿操场,我们拿了凉席被子躺在篮球场上,听着广播,随时了解地震信息,感受着地下一波又一波的余震。半夜时分,下起了大雨,我们不得不回宿舍避雨,但是也不敢睡觉,每当余震发生的时候,我们的床就在左右摇摆,学生们因为还处于极度的惊恐之中,就会紧张的往外面跑,我们是女生楼,每次还要伴随着女孩子们的惊呼声。这样持续到第二天的中午,我们已经筋疲力尽,憔悴不堪!
  5月13号的夜晚,成都的雨越下越大,温度很低,我都拿出了我的羊绒外套,露宿外面是不可能了,我又没有帐篷。正在焦虑发愁的时候,连长和小红他们在外面打了一个简单的小棚子,可以遮风避雨。我很快就加入他们的队伍。午夜时分,老天爷就象傻了一样,没完没了地下雨,大家躺在这个小棚里面,听着雨声,心情沉重而又复杂,不知道在灾区的深处,成了一个什么样子,真的不敢去想,但是又不由自主地去想!
  5月14号接到导师的电话,说明天要来看看我们的硕士论文答辩的ppt,同时他说他一直坚持在家里工作,没有出去露宿。真的为导师的这种镇定的心理和认真的科研态度骄傲,于是我来到了谁也不敢再来的科研楼,做起了我的ppt。这个晚上,还是和大家一起睡在帐篷里,几位大哥的关怀,让我受惊的心灵得到了充分的安慰。真的很感谢他们!
  后面的几天余震一直在持续,但是大家逐渐地接受了这种左右摇晃,因为一般情况下,不会造成严重的破坏,大家陆陆续续地恢复了正常的工作和科研。但是地震发生后的这一个星期,我们感觉像是过了一个世纪那样的漫长,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理遭受到了很多的冲击。
  一,对于一个国家而言,这样的灾难将会让他遭受重创,但是回望历史,人类的发展史就是充满了血泪和曲折,经历各种各样的灾难,在克服重重的困难后,人类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向前发展。所以我们的国家和人民会慢慢得医好这个伤口,会重建家园,一切都回过去,只是历史会铭记这次事件。
  二,对于个人而言,如果他在这次灾难中遇难,那么他的亲人将因此而失去整个世界。如果他有亲人遇难,那么他也将失去整个世界。真正坍塌的不是楼房,不是公路,是他们的精神家园。遇难的人们到了另一个世界,我们已经无能为力,但是活着的人们,怎么样度过余生?所有的一切都会恢复,他们的生活也会正常运转起来,可是有谁可以安慰他们失去亲人的痛苦?
  三,这次的经历,对于我个人而言,让我深刻的体会到生命的脆弱和珍贵。原来过于苦心积虑追求的很多东西,要学会看得淡一些。要珍惜和亲人在一起的时光,多陪陪爸爸妈妈。要学会爱,要敞开心灵,而不是封闭自己。要过好每一天,充实和快乐。一个朋友说的很好,这次经历等于受了一次高等教育!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427-26531.html

上一篇:贵州感受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28 10: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