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锋启云涌
先给出结论:“云作战”最早是由中国学者戴锋教授(等人)自主提出的。
前些天,在网上看到一个词条“云作战是谁提出的”,点开后首先出现《“战争云”推动体系对抗进入“云”端》一文,本文由人民网于2020年1月9日发布,文中第二段开头这样描述:
“——‘战争云’是“云作战”的高级发展阶段。‘云作战’由美军最早提出,……”(参见文末的附图)。
此文中,没有明确指出“战争云”和“云作战”的提出时间和具体概念,而是直接说:“‘云作战’由美军最早提出”。但事实似乎并非如此。
科学网的个人博客和微信公众号『云作战』的文章《『云作战』与新型军事理论》中论述到:
“美国空军退役中将戴维·德普图拉(David Deptula)在2013年9月13日的一个年度会议上发言,提出了‘作战云’概念。”他说“为了描述我试图阐述的概念,我给它起名为‘作战云’——或者情报、监视与侦察/攻击/机动/保障综合体,这个综合体具有开创一个完全不同的作战架构的潜力。”该发言于2013年9月18日发表于美国《武装部队杂志》网站(链接);2014年下半年,该发言以题为“作战云概念和组织变革:空天作战指挥与控制的新时代”的文章刊载于美国《空天力量杂志》(Air & SpacePower Journal)。
然而,需要明确指出的是,在此之前的2013年8月20日,《中国军事科学》就刊登了文章《云作战理论初探》(作者:戴锋,魏亮,吴松涛;收稿日期:2013年7月22日)。该文界定了“云作战”的概念,分析了“云作战”的价值,阐释了“云作战”的制胜机理。同时,还一并提出了“作战云”概念。文中有这样的论述:
“如果将‘云’定义为按照特定目标要求,由各种相关资源共同形成的具有相应功能的有机组合,那么我们将参与‘云作战’的侦察监视、指挥控制、打击、防御、保障等要素统称为“作战云”。每个作战云都有具备指挥、信息控制、分析和力量智能调配能力的‘云核心’,依托信息栅格、智能计算方法、自组织网络等高新技术和云内作战资源实现实时互通,动态调配作战资源,发挥资源最大效能。
作战云摆脱了以往按建制组成的方式,而是由不同军(兵)种的不同作战单元按任务目标、按手段抽组编成的。由于作战云可以依据作战目标和作战任务,变换作战手段,重构系统组成,因此‘作战云’可以按规模和手段进行体系划分。按规模可分为战略作战云、战役(战术)作战云。战略作战云的主体是直接用于军事的各种战略作战资源以及包括金融、外交、文化、社会组织等在内的非军事作战资源。战役(战术)作战云的主体是一类拥有信息化武器系统和作战平台的能够完成机动突击、火力打击、战场防护、信息处理和保障任务的作战资源组合。按功能可分为侦察云、指挥控制云、攻击云、防护云和保障云等多种功能的作战云。”
事实上,早在2012年8月13日就完成了有关“云作战理论与战法”的正式立项,并进入研究过程。
可见,无论是“云作战”还是“作战云”概念,最早都是由中国学者戴锋教授(等人)自主提出的。如果说云作战和作战云有什么区别,那就是:云作战是作战形态,作战云是作战力量,作战云是实施云作战行动的作战力量单位,参见『云作战』概念及其可行性。
随着全球性军事变革的快速推进,以及军事装备体系全方位的快速发展,需要有科学、完备的军事理论予以强力支撑,进而确保各类军事作战资源能够得到体系化、高效率运用。中国军事实践者、学者和相关工作者都需要建立应有的自信,继承和发扬中华兵学先贤们的丰功伟业,不断开拓,奋力创新,积极推进现代化作战理论与水平的持续提升,为进一步丰富有中国特色的军事作战理论与战法而添砖加瓦。
【作者信箱】fengdai@126.com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0-7 19: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