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锋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戴锋

博文

“云作战”怎样协同运转?

已有 381 次阅读 2024-11-29 07:24 |个人分类:【云作战】讲堂|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 戴 锋

协同运转原则的内容主要包括:云内协同,云间协同和云群协同

作战云是云作战的基础作战单位,是针对不同作战任务和目标,由不同军兵种、不同武器装备及相关作战资源,纳入同一体系的作战力量体系。通常,云作战有着明确、统一的攻防目标体系;往往有多个作战云,即作战云群,同时参与作战任务;需要具备联合指挥、情报侦察、信息控制、攻防作战等多方面的联合运转能力。所以,云作战需要做到,作战云内作战单元之间的力量协同,作战云之间的相互协同,以及云作战整体力量(作战云群之间)及其相对于最高作战任务和目标的整体攻防协同。因此,云作战的协同运转原则要求是,同时达到云内协同、云间协同和云群协同。

云内协同

云内协同是指,作战云内不同作战单元之间的协同。针对不同的作战任务和目标,包括多种不同作战资源,如多军兵种编队、多种类型武器装备、同类型装备所属不同型号的武器,还包括不同军兵种的作战特点与条件要求,军兵种之间的作战指令与互通情报,等等。加之,在作战行动中,不同军兵种有着不同的行动规范、规程条例和能力优势,不同的武器装备有着不同作战功能和优劣特点。所以,军兵种之间、装备之间、信息通联都存在相互配合与协同问题。云作战要求达到的标准就是,在规定的指挥体制和运行框架下,各军兵种、各类装备、各种支援和保障资源都能够围绕统一的基本条例、作业规范和运行机制,在有效发挥各自的功能和作用的前提下,保持相互协同,形成效力更为强大的整体功能和作用。

云间协同

云间协同是指,不同作战云之间的协同。在较大规模的作战行动中,云作战力量通常由多个作战云,即作战云群构成。因此,作战云之间的协同就成为云作战实施无法回避的问题,也是云作战运用必须解决的基础问题。作战云之间至少需要在三个方面实现有效协同。其一,是目标协同。目标协同是指,多个作战云形成的力量体系,协同一致,将攻击方向聚焦于同样的作战目标。在力量体系结构变化和飘移运动过程中,从最有利的方向和角度形成力量聚合,指向相同的攻防打击目标,充分发挥局部乃至全局意义上的体系优势、兵种优势和火力优势,给敌方以最大限度地聚焦打击,这就是云作战强调力量聚合的主要目的,也是云作战实施的基础原则。其二,是指挥协同。如果将作战云的指挥称为战术指挥,那么对作战云群的指挥就可以称为战役或战略层级的指挥。指挥协同是指,战略、战役与战术层级指挥之间的相互协调,保持作战运行时指导思想上的一致。无论是战略、战役还是战术层级的云作战力量,都应围绕作战任务与目标实现指挥体系的相互协同。这样,才能确保作战力量统一行动,为最终的作战胜利提供保证。其三,是支援协同。在现代军事技术的支持下,战场侦察能力大幅度提高,实时通信的水平日新月异,这为作战指挥机构选择攻防作战目标,实施作战决策与指挥,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指令下达与信息传输条件,同时也对各军兵种情报与通信力量的整合与协同运用提出了现实要求。事实上,除了技术支援力量的协同,各军兵种后勤保障力量也需要保持应有的协同。

云群协同

    云群协同是指,不同作战云群之间的协同。云群协同意味着,云作战力量体系的整体协同。在云作战行动中,作战云或作战云群是由多个兵种、多类装备形成的组合攻防体系,加之不同战域的作战模式与打击样式日渐丰富,作战云群的整体协同行动就必须引起充分的重视。进一步而言,如果云群协同能够在云作战行动中得到有效实现,就可以产生多层次、多波次、多种类的复合性聚焦攻击效果。面对这样的整体化聚焦攻击体系,敌方的防御难度将异常增大,因而更容易受到重创。而若敌方想进行全面防御,需要显著增加兵力投入,提高装备和作战成本,携带更多的防护装具和设施,这将影响其机动作战能力。相反,面对敌方对某些攻击手段的防护能力提高,我方则可立即将作战云群中具有其它打击特点的作战力量投入攻击,使敌方猝不及防。因此,云作战的有效运用,可以为战力聚焦与战场协同提供了极佳的实施条件和可行路径,并通过有效毁伤敌方而显著提高作战效率。

    更多内容参见《『云作战』的基础原则(2)》。

主要参考资料】作者的书稿《云作战导论》。下载《云作战导论(开源版)》

更多相关信息】参见科学网『戴锋的个人博客』和微信公众号『云作战』。

作者信箱fengdai@126.com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4195-1462149.html

上一篇:“云作战”如何特色制敌?
收藏 IP: 115.60.9.*|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4 16: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