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秀齐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herrylu1960 科普创作与出版为主线,兼谈时事、生活,愿与有识之士广泛交流

博文

颐和园的腊梅花开了:此“梅”非梅

已有 5110 次阅读 2013-3-10 23:00 |个人分类:原创摄影|系统分类:图片百科| 腊梅, 颐和园

惊蕾终于在惊蛰后的第六天拍到了漂亮的花蕾,是含苞欲放的腊梅花骨朵儿,似乎是头一次与其如此亲密接触呢。惊蛰节气应可以捕捉到这原本在南方腊月就可以开放的可爱小花花蕾,可惜那天天气不好,缺少阳光的衬托想必花蕾会失去好多精气神儿吧。

感谢老天,昨天借助沙尘大闹京城之后,还给我们一个有着湛蓝湛蓝天空的周日。


今日去颐和园,目标为初绽的腊梅。但事前功课还是做的不太够,走了一些弯路,其实这片腊梅好寻的很,进东宫门右拐向北登上小山坡不远就看到了。靠近谐趣园,生在农乐轩。

阳光很好,为拍这种小巧玲珑之花提供了必备条件; 正午的阳光,借侧逆光拍摄,以门窗为背景,效果刚好,可惜18135镜老头儿,微距不行,拍出的锐度也不够,还好有很好的光照稍做弥补。后期除了稍做剪裁,没做什么处理。


长期做科普的缘故吧,习惯了上传照片前多唠叨几句。关于这腊梅,其实也是现学现卖。看样子很多人对其并不了解很多,看见“腊梅”这两个字是这样写许多人有点恍然大悟的感觉。我想,可能是因为其多产南方,其物候比北京早很多,多在腊月开放,故名。

今日近距离观之,感觉“破苍如凝蜡,粘枝似滴酥(宋•白玉蟾)”的描述太形象了,真有“花腴真类假,枝瘦嬾犹枯(宋•蔡沈”的之意味。造物主竟如此神奇,令这可爱之物有蜡烛般的质感。

另外,因原产地多腊月开花,故“腊梅”的名字原来是被误用了,据说古书记载原用“蜡梅”,源自其色似蜜腊。我现在手头没有最新的《现汉》,不知是否改成规范用法“蜡梅”了,我想“腊梅”之写法,也可算做约定俗成的错用吧,已被人们普遍接受,不改亦罢。

 

腊梅,虽似梅但不属梅。因梅是属于蔷薇科梅亚属的植物,多春天开放;而腊梅属于腊梅科腊梅属的植物,多冬季开花。两者既不同科又不同属。

今天朋友看到我拍的腊梅,回复曰黄色少见,我想也可能把腊梅归于梅一类的缘故吧。其实腊梅原本多黄色,李时珍《本草纲目》载:“蜡梅,释名黄梅花,此物非梅类,因其与梅同时,香又相近,色似蜜蜡,故得此名。花:辛,温,无毒。解暑生津”,可见腊梅不但看起来玲珑可爱,还有浓浓的香气,不但可供观赏,还可入药。真是好花呢。

 

自古描写腊梅的诗句多多,如“蜂采群芳酿蜜房,酿成犹作百花香。”(宋•陈棣);“花房小如许,铜剪黄金涂”(宋•陈与义)。实乃都很形象,在此俺就不多啰嗦了。

 

颐和园农乐轩的这片腊梅应属素心腊梅,是腊梅中的名贵品种;纯黄,虽属同类中花大者,但目测直径应不足两厘米。故想必小而娇贵,欲赏者速往。下周二,京城将迎来降雨,加之气温升高很快,估计这腊梅观赏机会不会太多了。

颐和园捉春,捉到了腊梅花开,这应该是最早在京城迎接春天的花儿了吧。LG说,希望你追随北京四季的脚步,认真捕捉花开落的景象,感受自然和生活的美好。谢谢LG的鼓励。我会尽力去做,兴趣才是最重要的。

因临时又有别的约会,原计划有变,花儿拍得多少有些匆忙,并不十分满意,有些遗憾。还是决定发出来请大家指导一下子。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38991-669085.html

上一篇:三八有感: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平等
下一篇:颐和园捉春,告别冬日
收藏 IP: 210.14.118.*| 热度|

17 曹聪 罗帆 苏德辰 窦苏广 戎可 王汉森 吕喆 陈小润 王丙杰 朱晓刚 张玉秀 陆俊茜 徐耀 马英 林涛 王春艳 ljxm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0 07: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