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秀齐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herrylu1960 科普创作与出版为主线,兼谈时事、生活,愿与有识之士广泛交流

博文

是制度问题,还是文化问题? 精选

已有 4720 次阅读 2010-11-10 23:53 |个人分类:时事浅谈|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科研体制, 文化问题

两天没有登录科学网,又见刀光剑影,又见侠士直言。

对于施饶二位的文章,对于科技部的回复,也是深有感触。我想,像这类严肃的问题不是科技部所能给出令人满意答复的,目前这种形势下,各部委各官员,只能按照政府的统一口径做“官样文章”,基本是固定模式。谁能自作主张,做出不利于稳定和谐的姿态,除非他不想当这个官了。当然,我说这个话,并不是为科技部开脱,为科技部的官员开脱,中国的问题,包括所谓科研体制的问题,渊源太深,体制的、文化的,要从根源上解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当然,我非常同意,也非常支持饶施二位的关于中国科研文化的仗义直言。知道说了于己无宜,却偏还要说,足可见其是为了正义而言。

开博不久,曾发了一篇博文“由邹承鲁先生的一篇文章想起的”。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20763。邹先生的这篇题为“中国科技需要的根本转变,从传统人治到竞争优胜体制-中长期规划将留下优秀遗产,还是错失良机?”的遗作,痛陈中国目前科研评审体制的种种弊端,怀着满腔热血向新一代领导人大声疾呼“建立良好的科技体制,让中国国内的优秀科技专业人才发挥创造性,专心在他们的专业上做出成就,是比科技大课题更重要的课题”。邹先生甚至联合其他几位专家,提出了撤并科技部的大胆建议。

如今,7年过去了,邹先生离开我们也整整四年了,中国的不甚合理科技体制仍然坚如磐石。想像邹先生一定是带着深深的遗憾离去的。

想起也就是在施饶二位发表文章后的不久,一位从来不关心科学网,也不看科学网博客的哥们儿突然向我提起,科学网上有两位名人,国家花了大量的钱引进,投入了大量的科研经费支持,可是他们创业好像并不成功,下面的人连发工资都困难。想像他们真的是水土不服。猜想在那个时候,有关问题已定调,在造势。

尽管本人并不属于科研这个圈,没有申请过科研课题,但工作相关的部委课题还是申请过的,大体都有同样的问题。的确有些时候(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时候),评审只是个形式,在出版界,有实力的出版社当然可以花钱买有潜在市场价值的重点项目,买奖项,不足为怪。但一般人很少有人去叫这个真儿。中国人骨子里就不爱惹事。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一向留有任人唯亲,看人行事的印记。在所谓重亲情、友情的背后,隐藏着多少令人无奈又必须遵守的潜规则。不找人办不成事,已成了人人都相信的游戏规划。找工作如此,找课题也是如此。回想两年前的此时,正是三里河发改委门槛儿要被踏破之时,一天十几个小时灯火通明,周边的大小宾馆人满为患,为什么啊,还不是为国家即将投入的那四万个亿?

在大学的时候,国家刚刚开放不久,百废待兴,各种矛盾问题突出,同学们也是对现实充满了困惑,我们曾就“是努力去适应环境,还是去努力改变环境”发起讨论,当然每个人的答案自有不同。不是多数中国人安于现状,而是他们只能安于现状,连喊出内心的不满都缺乏勇气,悲哀正在于此。开放之初,关于中国人的奴性,文化劣根性的讨论随处可见,极端的、伤害民族自尊心的自不完全可取,可我们今天回过头来看一下,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多大程度上阻碍了制度的推行?好在国人正在觉醒,听到的呐喊不断。

政府官员们说,我们已经有了很好的制度,我们在科研项目评审、科研经费的拨付上早就是让专家说了算,连项目指南都是专家订的,还让我们怎么办?不是制度不好,是人有问题,有些爱搞猫腻,专家耳根也软,反正国家的钱,给谁不是给,不如做个人情,就是这么回事。至于钱给的值不值,责任不在官员,在专家。

说到这两年研究经费的增加,真的很可观,连CAST这样的群团,用于各种研究项目的经费也着实不少,每年经费增加,就得想尽办法花掉,要多立大项,大课题,要不钱花不出去,还得上交,挨批评。至于项目完成的好不好,就是另外一回事了。谁去抓住不放啊。

制度和文化问题,不能分而谈之。同样的制度,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因此不能照搬别人那一套, 否则就会天下大乱, 这就是中国特色?中国的科研体制,到底是出在文化问题,还是制度问题?当然,制度需要良好的文化背景去保障,但这个背景一定不能脱离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当然,还有那令人头痛的监督问题,说来说去是谁去监督?还好,中国有民主党派,与中共的关系是“互相监督”的关系,可是......

因此,要改变我们的官本位的官僚体制,也要从文化根源上去努力改变一些东西。改变我们言听计从的旧习,改变不好的奴性,改变“事不关已,高高挂起”“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为人处事原则,改变随大流,不敢讲真话的传统......

实际上,我们已经在改变,只是,看到真正的实效,尚需时日。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打破经费分配潜规则(施一公 饶毅)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38991-382493.html

上一篇:京城秋景(三):运河文化广场
下一篇:香山初冬
收藏 IP: .*| 热度|

21 刘洋 梁进 王德华 梁建华 陈安 王辉 刘立 毛培宏 吕喆 金小伟 关法春 侯成亚 鲍海飞 唐常杰 党晓栋 刘广明 王丙杰 水迎波 xscjack hangzhou WC101

发表评论 评论 (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7 20: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