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秀齐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herrylu1960 科普创作与出版为主线,兼谈时事、生活,愿与有识之士广泛交流

博文

挡不住的传播:涉及科学的东西也是一样

已有 3062 次阅读 2019-3-14 13:13 |个人分类:科普评论|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传媒, 科学传播

最近一直想再议论一下关于科普的话题,尽管这个话题被议论的也够滥的了,但总有一些新的感受。的确更喜欢用科学传播这个词儿,谈到这个,离不开媒介的新变化,感觉一定要在互联网催生的各种传播新生态来谈这个问题。

美国媒介哲学家、传播学学者说的没错:

“毫无疑问,互联网正在催生一种去中心的、分散的、多元的文化,这与以往那种中央集权式的、控制型的文化形式是背道而驰的。技术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能是完全中立的,但它对分散的个体的赋权是一个事实,我不相信任何对技术持怀疑态度的人能够对此视而不见。

”一切都是开放性的,甚至完全可能是相互矛盾的。媒介生态学所强调的是一种思维方式,或者说是一种理解文化的范式,它既不是一种决定论,也不是简单的观点博弈。“

是的,在互联网高度发达,传播媒介不断变化,赋予人们的信息早已呈爆炸态势的今天,我们的传播生态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它正在引领着人类文明进化的历程,当然,这种媒介诱导下的变化是否符合人们的预期,则是另外一件事了。

这个时代,传播是挡不住的,所谓科学传播也是一样,每个人都可以借助自媒体、各种社交群落,传播自己心目中的”科学“,当然,这可以来源于自身的”经验“,也可以来源于他所信赖的媒体或者专家。

看起来,传统的科学传播正在逐渐失去它的权威性。为吸引眼球,媒体可以进行不负责的报道”科学新闻“,商家为了利益可以夸大宣传自己产品的功效,科学工作者出于各种目的,也难免做出不那么客观的发声,这样的实例并不罕见。任何一种符合公众价值观的东西都可能得到迅速传播,至于是不是科学,往往人们并不是特别关注。

科学成果的真假需要鉴别,媒介的传播是否客观真实需要鉴别,科学家说的公众如何理解,都是问题,其实,这个时代,你对有用科学的判断就是考验你的智商。

如此复杂的互联网生态,你让公众如何面对科学传播,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杆秤,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对待社会问题如此,对待所谓科学问题也是如此。

科学是个高大上的东西,尽管是小众,但为了面子,人人也可以伪装成自己是懂科学,传播一些貌似科学的东西。最近737客机失事,引发科学网网友的热议。所在的两个科学网网友群中,理工牛云集,讨论的非常专业,尽管由于专业不同,我不是都能看懂,但我相信大家是站在科学的立场上去谈论这件事,但现在微信圈子里(各种微信群的链条式传播也是非常厉害的),大多是各种编造的似是而非的”科学“段子,当然还有假视频,这些东西的传播力度远远高于严肃的科学分析。

科技是把双刃剑,互联网也是如此,这条真理也被说俗了,但科学的发展不可阻挡。其实,我是很喜欢互联网新媒介这些玩意儿的,因为它真好用,能帮我迅速解决实际问题。

记得小时候住在十字路口红绿灯下,那时候城市虽然没有那么多汽车,但机动车的喇叭似乎是可以随便按的,所以感觉噪音还是很大的,严重影响了我的学习,于是,决定给《北京晚报》(那个时代唯一经常接触的媒介)反映一下,还专门去北京图书馆查了资料,说明噪音的危害,要想办法治理。结果信发出去了,却石沉大海。有点受伤。

现在有个互联网有了自媒体,就不一样了,我可以利用微博客这个工具找回在车站被错拿的包,也可以通过微博反映某交通管理部门办事效率低,并迅速得到回复,这两件亲身经历让我充分体会到了新媒介的好处。

当然,俺这样的好人可以利用自媒体为自己办事,顺便也替他人反映一下普遍问题,也有坏人利用它传播谣言,甚至实施网络暴力。网络的监管的确是个大问题。监管过头也是问题。科学问题不单纯,科学传播也一样,目前这方面的监管相对薄弱,也很难。这也给各种涉及科学的假消息,甚至伪科学制造了很大的空间。涉及公众利益的,被传播者只能好好自为之。

谣言出来了,其实辟谣是很难取得好效果的,人的心理总会接受先入为主的信息,那些负面的东西也更能吸引人的眼球,再说,谣言的传播者多卖力,多会利用各种公众容易接受的各种手段,包括新媒介,出于严肃科普的辟谣做得到吗?再说,涉及科学的,辟谣这个说法本身也有问题,有些东西不能说就是谣言。

(未完待续)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38991-1167483.html

上一篇:三八有感:女人如何活出自我
下一篇:挡不住的传播:我对互联网生态下科普的一点认识
收藏 IP: 221.219.223.*| 热度|

10 郑永军 武夷山 檀成龙 王安良 姬扬 刘旭霞 李雄 汤茂林 马志超 刘立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7 10: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