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永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徐永

博文

陕北过年

已有 3461 次阅读 2015-6-3 16:21 |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原来写过一个关于陕北过年的详细过程,包括杀猪,宰羊,杀鸡,漏粉,做豆腐,赶集等等。现在农民生活条件好了,地也不种那么多了,交通方便了,买东西也方便了,所以很多都不用亲手加工了,花点钱就买了。现在过年就是三件事,买,吃,玩。现在农村的年味反倒没有城里浓,在城里,商家在几个月前就告诉你,快要过年了,赶紧来消费吧。

虽然简单了,但有几件事情在陕北过年中不能少。第一就是扭秧歌,和关中地区耍社火是一样的。一到正月,大一点的村落就开始了。九几年农村几乎每个村都有秧歌,那会人都在家里种地,到了冬天没事干,就图热闹。闹的时间也长,一家一户排着过,我们叫排门子,大村要闹十几天。到了零几年,陕北地区工矿业跳跃式发展,农村人都往城里跑。很多人从事服务业,过年也没法回去,所以在零几年的时候出现了一个空档期,过年农村没人。有很多人虽然回去了,但刚过完年,初四五就又走了。没人了也就闹不起来了,所以这段时间过年时农村也是静悄悄的,偶尔有的窑洞里响起了劈了啪啦的麻将声。最近这几年,处处又把秧歌闹起了,我想了一下可能有三个原因,第一是最近这几年人又闲下来了,第二是经过几年的积累,人们有钱了,有钱了就想着闹腾。第三个是农民现在生活好了,农民在家闲了也像城里人一样在广场上活动了。城里人跳广场舞,新疆舞,拉丁舞,老年舞,各种舞。农民干这些不行,也不会,又害怕别人笑话,就扭秧歌,大家都会,也没有标准,没有舞步,没有曲子,没有套路,简单易学,即开即散。平常都扭,过年了只不过是稍微正规化了一点而已。第三个原因应该是最主要的原因。加之,最近几年国家政策好,农村路也通了,很多村子里都建了广场,活动场所也具备了。

现在闹秧歌,也不像过去那样排门子了,费时费力费人。农村很多人都要去城里打工,在城里工作的农村人也只有几天假期,最重要的是很多人自从进城务工以后,家里就不常住人了,家里已经不具备迎接客人的条件了。院子里长满了杂草,窑里也杂乱不堪,连日常的生活用品都没有了。考虑到这些,现在闹秧歌也简化了,在一个地点,大多在广场或者戏台集中扭,谁家愿意出钱了去了闹一场,喜钱一出,烟一发,就完事了。大多数人是愿意接待的,只不过给的喜钱有多有少。农民是最爱面子的, 人活一张脸,这句话在农村体现的最明显。闹秧歌属于集体活动,谁给了多少,谁谁谁没给,过不了两天就传遍了。给喜钱也是有讲究的,给多了别人说你显能,和你同水平的人说你把人家装住了,给少了别人笑话。所以一般情况下给之前都去探底,看谁谁谁给了多少,然后自己衡量。探完底相同条件的人,或者兄弟,堂兄弟就开始嘀嘀咕咕商量了,最后达成一致。负责秧歌队的叫班主,下设七八个副班主,有的收喜钱,有的散烟,有的管设备。通常副班主里有一个人就是负责喜钱这方面的,排门子的时候,跑在最前面摸底,完了煽火,让多给点,并且会给你建议和谁谁谁一样。这个人一般情况下在村里威望比较高,和大家都熟,属于社交家一类的。现在集中闹,班主们也有办法,首先找可能出钱多的人,这次就首先给村里养大车和班主们闹,这些人属于村里的富户,而且前期底下也商量过,让多给一点,为后面的人定了调子。
这次回老家,正好赶上村里今年闹秧歌,初三就回去了一趟。听说去年也闹了,剩下一些钱,班主们就想着给村里做点贡献,买个锅炉。买了锅炉主要是为了村里办事用,红事白事,多为白事,因为现在村里老弱病残比较多,都剩下些老年人,每年都有去世的人。所以这个提议大家也是一致通过。但去年剩的钱又不够买一个锅炉,于是就决定再闹一年,筹集足够的钱。
回去了,父亲也是先去探底,探到养车的人和班主给了可能是380,就决定和他们一样。父亲兄弟三个,二爸三爸这几年一直在榆林,也定居了,儿女也都在榆林,算走出去了,这个时候也要表现一下。经过兄弟几个商量(加上两个叔叔),决定让我也和他们一样,给同样的喜钱,因为我长期在外,也算是分家了,好不容易回去一趟,应给给村里贡献一点。我的两个堂弟由于村里办事什么的,都和二爸三爸一起,算一家,就不单独给喜钱了。嫁出去的女儿,算一家人,每人给200,想想合情合理。
但天公不作美,刚好过完年下了一场雪,路上虽然都化了,但山上都是积雪,天气也非常冷。闹秧歌的地方刚好在一个山梁上,风嗖嗖的,很多人都受不了回去了。梁上除了秧歌队就几乎仅剩下我们一家子。给每家闹完一场,一个班主在中间说,谁谁谁给咱们秧歌队喜钱多少多少,大家欢迎,祝他......。说完以后,伞头就在中间准备唱秧歌,唱的都是四句,给我唱的好像是这样的:叫一声**你仔细听,你是一个好活人,上学上到个博士生,一辈子在北京(西安)享太平。唱完秧歌队要应声(我们叫接下音,佳县话发jiehayin),秧歌队会唱:嗨呀么咦呀嗨,一辈子......,接下来就开始闹下一场。

城里也有秧歌队,城里的秧歌队衣装统一,动作一致,严格意义上来说更像仪仗队。农村的秧歌则相对自由一些,很多人连妆也不画,谁想扭了,进去扭一哈。有的村子大了,人多,地方也大,有时会有两个伞头,这时候就比较好看了,两个队像两条蛇一样,相互缠绕,队员们也格外卖力,相互之间摆出各种姿势,颇有现在斗舞的风范。
另外在陕北农村过年中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吃炸的面食,包括油饼,油果(麻花),油糕,油炸炸,糕夹,炸鸡蛋......。一般在月尽儿或者腊月二十九,家庭主妇头一天晚上就把面和了,第二天早上早早起来就开始准备,等男主人起来了就开始了。男的拿着罩连,拿着筷子,负责翻油锅的食物,把已经炸熟的捞出来。女主人负责制作,并往锅里放。原来在老家父亲负责捞和翻,我和母亲负责制作,妹妹负责烧火。现在住在城里,不需要烧火了,妹妹也出嫁了,父亲上班去了,就我和母亲两人,一个捞一个放。弄了一两个小时,炸了两盆子。现在条件好了,不需要做那么多,想吃了随时做,吃新鲜的。过去要炸一老盆(农村用来储存东西的瓷器,比瓮浅,但比瓮粗),一般要吃到农历正月过完。炸的种类也在减少,有时只弄些油饼和鸡蛋,糕相对来说复杂一些,人也不怎么爱吃。有时会炸一些豆腐和土豆条,吃杂碎时和烩菜时用。

其他的比如吃饺子,拜年等等,和各地都差不多。现在人生活条件好,人都说过年简单了,每天都在过年,其实现在过年是复杂了,过年那几天,我们想过的很平时有区别,不一样似乎是越来越难了。
现在过年似乎更高兴的是孩子和老人,孩子是因为能穿新衣服,能随便吃零食,能收压岁钱,能肆无忌惮的玩耍......,老人是因为能享受一年仅有的几天天伦之乐。那天母亲打电话说我们走的那天父亲也喝了点酒,有点醉意,哭着给她说,今年过年他最高兴,但刚高兴了几天,孩子们就有要走了。上一次妹妹结婚的时候,我们也是回去呆了两天就走了,那天下午,女儿嫁走了,儿子回西安了,家里一下子空了,父亲也是喝了酒了,大哭一场。

今年微信上有一个段子挺好,过年五孝:聆听孝、情商孝、勤快孝、接受孝、分享孝。总结起来这五孝其实就两个字“多陪”。这次过年回去,陪着父亲遛了一次弯,陪着母亲在街上走了一圈,一路聊天,但内容差异很大。父亲会给你介绍这个城市的新变化,会问你工作的一些细节。母亲则多谈一些张家李家的琐事。父亲不善言谈,多数时候都是我挑起话题,父亲接着。和母亲在一起我基本上不用说话,只需要应声或者承接一下。但是勤快我们显然是做的不够,好不容易过年有几天休息时间,都是躺在床上,动不都想动,而且越歇越懒,不过多数父母还是很享受为子女准备各种好吃好喝的,虽然嘴上有时会发一些牢骚。其实,不仅仅是过年,平时我们能做到这五孝,或者仅仅其中的一两孝就足以。父母可能并不期望有多少孝道,只需回去即可。
写着写着又跑题了,最近看《平凡的世界》,不知道其中是否有关于过年的场景,有点期待。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3533-895260.html

上一篇:地质队员的吃喝拉撒睡
下一篇:寒食节
收藏 IP: 219.144.130.*| 热度|

1 吕洪波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0-20 04: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