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永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徐永

博文

寒食节

已有 3230 次阅读 2015-6-3 16:33 |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寒食节据说是纪念介子推的,这一天不准生火,只能吃凉的食物,俗称寒食。小时候不懂,只记得这一天家家户户吃凉菜,在陕北凉菜也比较简单,就是凉拌土豆丝,一般会加上细粉条和绿豆芽。现在会吃猪头肉和碗坨儿。也不用筷子,用高粱杆(我们当地叫秸秸,发Jiejie音)掰成短节,夹菜,不知道这是什么讲究。过去还吃摊黄,一种用玉米面在鳌上摊的软饼。

寒食在清明节的前一天。在陕北,寒食的时候都会做一种叫燕儿的面食。用面捏成各种各样的动物,有巧儿(麻雀)、蛇、猪,羊等等。捏完以后点上红蓝点,非常漂亮。我们小时候家家户户会捏很多,晾干给孩子当干粮。捏好以后用线穿成串儿,燕儿中间用枣隔开。一串儿穿十几二十个,一般是双数。穿起来挂在墙上,干了以后小孩就从后头取着吃。我们小时候上学时兜里就装一个,饿了就啃。大人一般不吃,一是舍不得,二是燕儿晾干了硬的很,不一定能咬得动。有时候地里回来了,懒得做饭,会拿几个燕儿倒点开水泡着吃。农村还会做一种很大的燕儿,叫老燕,送给公公婆婆或者娘家父母。同时会蒸一种体积介于这两者之间的面蛇,吃了一年不见蛇。蒸燕儿一般在寒食前几天就开始了,过去蒸的多,邻居或者先后(妯娌)之间会相互帮忙。

在寒食节这天,最主要的任务就是上坟。上午小坟,下午老坟。老坟是祖坟,已经不知道里面埋了多少代了。小坟就是离自己比较近的,也分了好几个地方,最近的和稍微远一点的。我小时候去的最亲的就是爷爷的上一辈。后来到寒食最亲的就是爷爷奶奶的坟了。这天去坟里要把坟上的杂草去掉,给坟上填点新土。完了在坟头别上彩色纸(当地称别百纸),一般都是妇女在弄。平常妇女和小孩是不能去坟里的,因为身体比较弱,害怕中了邪气。只有寒食不同,老老少少,男男女女,都可以去,这里面有一种踏青的感觉。别完百纸点香烧纸放炮放献的。献的也是比较讲究,有酒有肉,凡是人吃的喝的都可以拿,但一般都要拿一些比较稀有的,比如糖馍馍,火腿,苹果等。记得小时候这些都是爷爷准备,献的时候也比较节省,用一个小刀切一点,放在坟头的饭桌上(像凳子形状的东西,在坟头的正中间下方),完了用烧酒(白酒)或者黄酒倒一个小圈,意思是把东西围住了,不让别人拿走。有时也在饭桌的前方用手指画一个半圆,作用相同。每个坟头弄完了以后,一般在右侧会有一个土神,给土神同样的待遇。土神烧的纸是黄表纸,和其他的烧纸(白纸)不同。土神献完后要在坟头外面找一个地方点香烧纸放献的,叫坟外,主要是给过路的或者孤魂野鬼的。大家把自己家的小坟(最亲近的)上完以后,就到了相对坟头比较多的,大概在四五辈以上的坟里。这时候人也比较多了,一般是一个小家族了,这时候我们已经搞不清里面埋的是谁了。上坟的时候也会有私心,给自己亲近的人就多给烧点,尤其是冥币。出嫁的女儿离得近的也会回来上坟,一般情况下还会哭上几声,诉诉心中的苦闷。哭一会以后亲人就将她拉起。记得我们小时候我二老姑(爷爷的妹妹)每年都来给她爸上坟,我们小朋友就跟着,二老姑每次去了都要哭半天,说一下自己的命怎么哭,经常哭的一把鼻涕一把泪。我们小时候不懂,听着她哭有时感觉还挺害怕。每个坟上同样的程序完了以后就开始吃喝,吃凉菜,喝酒,有时还喝黄酒。

吃着喝着,有的人就开始分卷儿了。卷儿是用面捏的,形状像月牙。一个小家族会有一个坟会,按户轮着做坟会。做坟会主要的任务就是蒸卷儿,带一些凉菜,酒。在坟里按人头分开,每家主妇拿个袋子把分的卷儿装走。分完卷儿就开始分喜份。喜份也是用面蒸的,形状像桃一样,大小和馒头差不多。喜份是自愿的,谁家有喜事,譬如取了媳妇,生了儿子,或者孩子考上大学都可以出喜份儿。

下午就去老坟了,我们的老坟比较远,在徐家墕,在一个梁坡上。面积很大,整个山坡都是,估计有几十个坟堆。当天下午我们就成群结队的去老坟了。一般到了寒食节,天气就转暖了,记得我们每年在那天就把毛衣毛裤都脱了,顿时感觉身上轻了一截。这是个比较大的节日,已经基本上没有悲伤可言了,因为坟里埋得最亲的也在五辈以上了。在这一天孩子和大人都换上春装,打扮的漂漂亮亮。去了老坟也是同样的程序,点香烧纸放炮别百纸。完了就吃凉菜喝黄酒,下来分卷儿分喜份儿。由于家家户户吃的面不一样,蒸馍的水平或者火候的把握不一样,所以每年的卷儿和喜份儿都有区别,有的发黄,有的则是白白的。分回去了或者在路上,多嘴的妇女们就开始议论了,谁家的喜份不行,黑的很。有的时候由于什么原因给坟里许下一颗猪头,如果愿望实现了,就把做熟的猪头拿来了,大家在坟里分的吃。小孩儿们就在山梁上追逐着玩儿。有的人有心愿就去最上面的坟头或者任意选一个坟头给烧点纸许愿。我记得我考大学还是考高中时,我叔叔拉着我去最上面的坟头和最底下的坟头都烧了纸,但我记得没许愿,学过几天知识对这种明显的封建迷信还是比较抵触。记得小时候每年上坟的时候都是刮黄风,因为我们的老坟刚好在一个山梁上,春天又是陕北的风季。上完坟回去的路上,小孩儿们一边走一边玩,经常会玩一种口哨,我们当地称鸣鸣儿(发mianmian)。掰一节柳树枝,用手轻轻的转一下,把表面的皮和里面的枝分离,完了把枝从后面抽出去。把剩下的管儿的一头弄齐,咬成扁的就可以吹响了。小时候每到春天,上学放学的路上就做鸣鸣儿玩,有的粗的还可以剪几个小眼,用手按住松开,吹出不同的声响。

后来人们生活好了,分的卷儿和喜份儿也没人吃了,就感觉挺浪费。有的村里就商量着买糖馍馍。再后来糖馍馍也没人吃了,就不分了。我们老坟现在还坚持分卷儿,把这项传统保留了下来。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3533-895270.html

上一篇:陕北过年
下一篇:陕北砌窑过程之一
收藏 IP: 219.144.130.*|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27 11: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