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东方雨虹民建集团三款家装防水防潮产品——雨虹水立顿彩色易涂防水浆料、雨虹防潮防霉墙面用浆料、雨虹抗菌防潮全屋用涂料,通过CIAA严苛技术标准的检验,正式获批抗菌标志抗菌标识使用资格。
01 抗菌标志代表中国标准、中国质量
抗菌性能看不见、摸不着。因此,社会公众对于什么是抗菌产品,如何对抗菌产品的性能进行评价,以及该在什么情况下,如何使用抗菌产品等问题心存疑惑,甚至是难以理解。基于此,CIAA制定出对产品的卫生安全性能和抗菌性能进行评价的技术标准,并基于该技术标准开发出抗菌标志,以达到用看得见的(图案)来传递看不见的(品质)的目的。
为了向社会普及安全且抗菌有效的抗菌产品,CIAA为抗菌标志建立业内最高的技术要求,这些要求包括但不限于申请单位的资质、抗菌产品的技术要求和抗菌功能的标注。
一、企业资质
▪ 需在中国境内注册且具有独立法人资质。
▪ 需诚实守信,近三年在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中无重大企业信用相关的处罚信息。
▪ 需在单位内部设立抗菌产品管理责任者。
▪ 需将抗菌产品质量管理纳入到ISO产品质量管理体系。
二、抗菌产品的技术要求
抗菌产品的技术要求包括卫生安全性能要求和抗菌性能要求。
(一)卫生安全性能要求
▪ 抗菌剂的卫生安全性能要求
抗菌剂应提供使用浓度,并使用原液或该使用浓度的5倍量进行卫生安全性能评价,结果符合以下要求:
试验项目 | 技术要求 |
急性经口毒性试验 | LD50>2000mg/kg |
多次完整性皮肤刺激试验 | 无刺激或轻度刺激 |
皮肤变态反应试验 | 阴性 |
遗传毒性试验(至少应当包括1项基因突变试验和1项染色体畸变试验) | 阴性 |
▪ 抗菌产品的卫生安全性能要求
在使用符合上述要求抗菌剂基础上,抗菌制品的卫生安全性能还应符合以下要求:
产品类型 | 试验项目 | 技术要求 |
频繁或持续与皮肤接触的产品 | 抗菌物质溶出性试验 | 抑菌环宽度(D)≤5 |
与眼或其他黏膜接触的产品 | 急性眼刺激试验 | 无刺激或轻度刺激 |
与生殖或哺乳器官接触的产品 | 阴道黏膜刺激试验 | 无刺激或轻度刺激 |
与呼吸道接触的抗菌产品 | 急性吸入毒性试验 | LD50>10000mg/ m2 |
注1:抗菌物质溶出性试验应分别对所列出的指示菌的抑菌环宽度进行测试;
注2:不建议使用抗菌产品制作3周岁以内的婴幼儿产品。
(二)抗菌性能要求
产品的抗菌性能应符合:抗菌活性值≧2或抗菌率(抑菌率)≧99%。
注1:以下为特殊情况
▪ 抗菌陶瓷产品:抗菌活性值≧1或抗菌率(抑菌率)≧90%。
▪ 抑菌卫生巾(护垫):a)溶出性产品抑菌率≧50%(作用时间20分钟);b)非
溶出性产品抑菌率≧30%(作用时间60分钟)。
▪ 实际使用不需要洗涤的一次性产品进行洗前测试,且其抗菌活性值≧2或抗菌率
(抑菌率)≧99%;实际使用需要洗涤的产品至少应洗涤10次后再进行测试,
且抗菌活性值≧1或抗菌率(抑菌率)≧90%。
注2:产品若宣称具有抗真菌性能,则需增加白色念珠菌测试,且抗真菌性能应
符合上述要求。
注3:若产品有耐久要求,则抗菌耐久性能应符合;抗菌活性值≧1或抗菌率(抑
菌率)≧90%。
三、抗菌功能的标注
抗菌产品功能的标注需符合T/CIAA 104.1的要求。
▪ 抗菌性能
抗菌性能标注应按照相关检测标准的规定进行表述,并与检测报告相符。
▪ 执行标准
抗菌性能所执行的抗菌产品标准或抗菌性能检测标准。
▪ 测试微生物
抗菌性能测试微生物的标注应按照T/CIAA 103.1或其他相关检测标准的规定进行表述,并与检测报告相符。
▪ 抗菌加工部位
如抗菌产品仅局部进行抗菌加工,可采用文字或示意图形式对抗菌加工部位进行标注。
▪ 若有注意事项,如有忌用要求的、对储存及运输条件等有特殊要求的,应进行标注。
02 东方雨虹:从防水到抗菌的布局
东方雨虹民建集团二十余年建材行业的深刻积淀,形成了防水涂料、防潮防霉材料、防水卷材、瓷砖胶及背胶、美缝剂、腻子石膏、加固剂、密封胶、干挂胶、地漏五金等多品类发展的业务布局。
东方雨虹研发团队经过长期跟踪调研发现,传统的墙体材料除了面临渗水问题,还易遭受微生物的侵蚀。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每年因全球因病菌导致的死亡人口超过1700万,约占全球死亡人口数量的1 / 3。病原微生物在建筑室内环境中的滋生传播,不仅会对居住人的健康造成重大危害,还会使建筑材料和建筑物发生霉烂,对其产生(微生物)腐蚀,减少其使用寿命。东方雨虹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成功开发出了兼具防水防潮和防霉抗菌功能的浆料和涂料产品。
本次三款产品获得抗菌标志产品使用授权,将成为一个新的起点。未来东方雨虹民建集团将为消费者带来更优质的产品体验,以专业创新引领行业高质量发展!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00: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