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年光阴一挥间,2012年11月14日自己大包小包扛着行李来到太湖边上的无锡江南大学报到,正式成为江南大学纺织服装学院的一名教工。从人事处到科研院到工会,从行政楼到学院楼到青教公寓楼,一切都很迅速,一切都仿佛还是在昨天,今天却已经是2017年11月14日了。
清晰记得第一次被人叫做老师时候,自己的那份不安;
清晰记得第一次到办公室一个位置坐下被人围观时候,自己的那份腼腆;
清晰记得第一次到教室上课被学生问到老师你是不是走错教室了时候,自己的那份紧张;
清晰记得第一次到食堂教师座位坐下被其他老师说同学这里是教师的座位时候,自己的那份尴尬;
清晰记得。。。太多太多第一次。
在太多第一次之后,我也从一颗青椒逐渐成为一颗变紫发乌的辣椒。。。
在工作上,虽然从进校之时(28岁)就是副教授到五年后的今天还是副教授,但感觉自己也在一天一天地成长。同时欣慰的是评上了硕士生导师,带了几个乖巧的学生。
教学上,系统上了《针织工程》、《针织CAD》、《纺织概论》等几门课程,虽然课程不算太多,平均每周4节课左右,但自己的教学却是伴随这几门课成长起来的。记得刚开始上《针织工程》这门专业核心课程的时候,为了一节课,我几乎要备课5小时。因为对于我们纺织工程专业,针织方向是我们江南大学的特色,吸引的几乎都是每届专业里最优秀的学生。五年5届学生,现在我也基本对这门课非常熟了,但每次上课前还是会花1小时左右,把最新的设备、产品等知识点添加到PPT上。教学真的是一门良心活,有苦有乐,其实在教学上最大的收获是能认识一批充满活力的本科生,把我认为聪慧的本科生忽悠拐骗到我的课题组来,读研读博。正是几位本科生大三就跟我进实验室做课题,才有指导的几位同学的本科论文获得了江苏省优秀本科论文和江南大学优秀本科论文。也正是因为的读书时候导师们的言传身教,我现在也正在身体力行地指导我的研究生们,再忙也会坚持每周的组会,再忙也会坚持学生课题的探讨,虽然我每年只有一个研究生名额,但孩子是自家的乖——我的研究生们表现也非常出色。深入做一个课题,发表两篇好文章;认真做一个方案,开发两个好产品,文能做得了课题发得了文章,武能下得了车间做得了产品。这次学院9个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名额,其中有2位是我的学生。
科研上,纺织工程作为一门应用性学科,但纺织也是一个大行业(国内从业人数最多的行业),小学科(国内开设纺织工程高校比较少的专业),不但我们总是对生物材料等动辄几十,十几影响因子的文章感叹不已,我们纺织工程专业最好的期刊也就一点几的影响因子;而且在申报各种基金的时候总要去数理学部或者工材学部或者信息学部抢饭吃,没有自己的口子。
虽然运气比较好顺利第拿到了国基青年基金、省产学研项目、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应用基础研究项目、江南大学自主科研重点项目等纵向项目,累计经费也还可观,但在申请面上项目上总是一而再地败北。纺织工程作为一门应用型学科,刚好无锡又处于经济繁荣的长三角地理中心,周围纺织产业比较发达,加上江浙企业家又比较有发展的眼光,因此服务产业,推动行业进步的产学研合作成了我们的重要科研方式。5年时间里,因为江南大学针织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这个平台,与很多纺织与材料行业企业建立了合作。从服装用纺织品的生物基纤维、石墨烯纤维到吸湿发热功能性面料开发;从家纺用纺织品的拒水拒油整理到3D经编间隔床垫开发;从产业用纺织品的医用人体修补材料到遨游太空的飞行器部件都是我们纺织科研人员和企业合作的成绩。
五年的科研实践,幸运地在纺织这个大家眼里的夕阳行业里找到自己的定位。从应用基础研究到产品开发,自己也体会到了不少心得。看着自己的很多想法在一篇篇论文里展示,看着自己的很多思路在一件件产品里呈现,觉得自己也算是把部分专业知识贡献出来。虽然没有推动学科发展,但还是觉得自己在尽力推动行业的进步。正是因为行业的认可,侥幸获得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其中1项为第一完成人)、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南通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江苏纺织青年科技奖1项、中国针织工业协会经编新锐奖1项。
五年时间里,说长也长,说短也短,有得到自己不曾想到的,也失去自己曾想到的。只有自己努力,勤勉前行,才能让自己收获更多一些。
下一个五年马上开始了,2022年11月14日的我又会是什么样子呢?教授?博导?一切不可想象,但一切皆可期。无论教授还是副教授,无论博导还是硕导,我喜欢我的三尺讲台,我喜欢我的纺织学科!
当然更重要是的是我喜欢我的家人,喜欢我的一对儿女!2012年的今天,儿子刚2个月,而2017年的今天,儿子5岁,女儿也已7个月。他们才是我这生最宝贵的财富。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5: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