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ngbin's Blog on Sciencenet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peluo Hydroclimatology, Hydrometeorology, Land-Atmosphere Interaction, Remote Sensing and Data Assimilation

博文

如何解决“砖家”之困?

已有 2738 次阅读 2011-10-3 17:37 |个人分类:杂谈|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专家, 学术道德, 砖家

   社会中有各种尖锐的矛盾,如医患矛盾,贫富矛盾,官民矛盾等众位早已耳熟能详,个人以为中国之普通民众与学术共同体之间的矛盾也日趋尖锐,“砖家”一词虽早已被人们用来指代那些“挂羊头,卖狗肉”的学者,但现今越来越多的民众一提到什么大学教授或科研院所的研究员,第一反映就是“这人估计又是砖家”,最起码的相互信任都已经很少了,这种不信任无疑对科学的普及是极其不利的。

   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给一些人扣上“砖家”的帽子算是比较客气的了,因为毕竟还带“家”字,非熟知该词来历,还以为真是什么研究制造砖瓦之大家。“砖家”这一称谓对那些没有真才实学之徒固然恰当,但容易被社会扩大化,进而导致对科学技术的藐视。近日乘车就遇到有乘客讨论,说现在的那些教授博士什么的都是忽悠人的,试想,如果广大社会群众对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群都以这种眼光看待,那学术还有何意义可言,毕竟科学是人的科学。

   要解决“砖家”之困,首先要靠广大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严格自律,去重新拾回普通民众对学术共同体的信任。“无高尚伟大之人格”也绝无“高尚伟大之文章”,科学研究的确不是什么人都能干,但最重要的应该是人格不端的人绝对不能干。学术道德说到最根本其实与人之其余道德并无区别,因而,一个人格品行端正的人从事学术则或大事可期,但也并不绝对,因为人还会受环境的影响。一般人开始在本科高年级接触学术研究,在研究生阶段正式进入学术研究阶段,因而在学术生涯起初阶段对遵从学术道德的培养和教育是必须的。我们可以从学校中那些大师学起,他们往往都很注重学术道德。在学术道德方面,导师对学生的影响举足轻重,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那些藐视学术道德的导师往往会在日常的指导中教会学生投机取巧之道。我身边有同学满怀对科学的敬畏进入实验室,但一段时间之后发现其中存在各种忽悠,不能不喟然长叹,从此再无学术之志。一个年轻人最起初的科研经历足以让他决定终身与科学研究为伍,也足以让他从此远离这貌似“神圣”的殿堂。“水导师”越多,那有志于学术之青年则越少。

   解决“砖家”之困,国家和政府也应该有所作为。说实话,目前国内为何会出现如此多的“砖家”,为何没有真才实学之人也敢妄称专家,究其原因或许在于生活压力使之然。广大科技工作者不得不在承受巨大的生活压力的条件下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科学家也是人,需要养家糊口,从这种程度上讲科技工作者也属于弱势群体。面对压力和诱惑,简单的学术道德约束可能已经不起作用,甚至法律约束和处罚也已失效。目前大多数的情况是,遵从规则就等于清贫,看到周围的人都因不遵从规则而没有生活压力,让一个人有何定力再去捍卫学术的神圣。增加对教育和科学技术的投入,提高高校教师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待遇,让他们能安心教学和科研而没有生活压力,估计那时愿冒被人辱骂“砖家”和“教兽”和处罚之风险而不遵从学术道德的人会越来越少。

   解决“砖家”之困,社会媒体应该对报道内容和所引起的正面负面影响负责任。打假工作的确应该开展,且应该更加广泛更加深入地开展下去。但媒体也应该意识到新闻报道的社会效应,不能刻意的扭曲和哗众取宠,甚至刻意的矫情。说真话,对事实进行报道,这应该是社会新闻媒体的职业道德。对“砖家”和学术造假等扭曲报道也能直接造成广大民众对学术权威的藐视,这就是扩大了的打假,个人觉得这也是造成目前“砖家”称谓普遍化的因素之一。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30991-492943.html

上一篇:第二届全国遥感与地理信息科学研究生论坛报告视频
下一篇:Recommendation for Skeptical Science (SS) website
收藏 IP: 210.72.26.*|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00: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