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宇轩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ufree

博文

小议论文致谢

已有 2356 次阅读 2023-1-9 00:44 |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研究人员读论文或审稿通常是关注内容本身,但论文致谢里面其实也隐含了一些信息,这些信息对于内容评价是没用的,但却大概能反映出作者要钱的能力与发钱机构对个人或研究的支持力度。

国内的研究经费一般来自基金委,年轻学者大多挂国自然或博管会的博后基金,资深学者大多通过面上基金来维持课题组运转,大的平台或实验室会申请重大研究计划或重点项目,要是涉及到多研究机构的大项目,那么会去申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不过,基金委及其他发钱的地方也有针对个人的项目,这就是所谓的“帽子”。除了基金委,教育部科技部中科院也都有类似的或者奖励个人(长江学者,其实跟李嘉诚基金有关)或者需申报项目(重点研发计划)的经费。国家经费支持之外,地方政府通常也有类似结构的经费,常见于地方省属高校。还有些属于私人基金资助的,国内常见是校友捐助给大学,然后大学自行安排,很少见私人基金直接资助具体项目的,不过这在企业那边就很常见了,就是入股或投资。

美国的致谢部分就比较多样了,一个显著区别是美国有几个大机构是主要出钱人,例如美国国立卫生院(NIH)、美国自然科学基金(NSF)、航空航天口的NASA还有各联邦部委。美国国家科学院跟中国科学院是不一样的,前者更多是个学术荣誉机构与提供建议的非营利组织,后者其实更像NIH,但NIH的研究所可以管一个方向的经费审批,跟基金委学部类似,但NIH研究所本身也做研究,中科院研究所则没有这个审批权限,中科院研究所很多是按基础学科分的例如物理所、化学所而NIH研究所则是按应用方向,例如衰老所、癌症所,相对而言NIH从组织构架上更欢迎不同研究方向与背景的人来申请,而国内基金委则直接开了一个交叉学科学部。

具体到研究基金NIH的研究基金有很多种,T与F开头的是训练型研究经费,最出名的是F32,新科博士申请到F32可以相对独立进行博后研究,类似国内博后基金,T开头则是奖给研究所做训练的,研究所拿到后可以招募并训练博后;K开头的是给个人职业发展的,其中最出名的是K99,拿到K99的博后基本可以在顶级大学里入职做助理教授,类似国内一些国家、地方、还有学校的人才计划;R开头的是给具体研究项目提供经费的,最常见的是R01或R21,助理教授期间拿到R01基本可以保证转终身教职,类似国内青基、面上,U开头的会涉及多研究机构的合作,类似国内重点项目;P开头的项目一般给大项目的,里面会分拆给多个课题组长,但主题相对一致,类似国内重大研究计划项目;前面说的这些都可以向NIH下属的研究所申报,但主题如果超越了单个研究所的研究领域,NIH会有比P开头项目更大的共同基金项目来支持,这个是按照主题申报的,当前在研的不超过三十个,国内与之对应的大概是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例如环境领域的水专项,或重点研发计划,不过NIH共同基金只涵盖了生物医药领域的研究项目。NSF的研究基金结构也类似,但研究方向更广更偏基础,但NSF没有NIH的下属研究所来自行决定经费发放。NSF跟NIH都有专门面向产业转化的基金,也就是说,他们都有天使轮融资的功能,其实很多美国高校也会投资入股自己学生或老师做的项目,可以说肥水不流外人田。

如果你去问一个美国研究人员喜欢申请哪种经费,如果研究方向沾边大概率会说NIH,通过率与经费双高。NIH关注点在生物医药方面,跟纳税人比较容易解释,而且最主要就是经费分发方式。申请过经费的都知道你申请的钱只有一部分是拿来按预算做研究的,另外一部分(overhead)是要被所在研究机构按比例拿走做管理费或间接费用付房租水电还有行政人员工资的。NIH评经费给你那个数就是实实在在的全部做研究,管理费另给,NSF给你那个数你大概能拿到六成,是算一起的。这个东西国内也有,如果是A研究所的课题组长申请到杰青,那么400万经费里50万是间接费用,当然也可以按比例算。美国这个基本一个研究所一个套路,很少有低于40%的,各别研究所要求100%,也就是NIH你给这个课题组100万美金就要也给我研究所100万。那么是不是说间接费用拿的多就不容易过?也不是,这属于研究所的品牌效应,Scripps曾经就是接近100%(后来被爆出后降低赔钱给美国政府了),但NIH也得上赶着发,而且高额间接费用对于强势研究所而言特别有用,可以提供更高薪资,也可以通过内部所谓过桥经费给经费中断的年青课题组长一个较长的积蓄期来研究重大问题。但美国政府不同党派对此意见不同,川普政府当年砍NIH经费,主要就是砍间接经费,但其实到现在变化也不大,实际间接经费比例是需要学校跟资方谈,其实很多都公布在学校网站上了。当然,有些奖给个人的项目例如K基金就有8%的封顶间接经费。

另外值得注意的就是私人基金会。很多研究是被私人财团或家族基金资助的,很多罕见病能被研究其实就是因为某个家族本身有这个病,他们直接找医院或实验室谈资助,私人基金在使用上灵活度相对政府限制要少很多。近些年硅谷新贵也热衷于搞这样的资助,例如脸书的Chan Zuckerbery Initiative,传统富豪资助是盖楼冠名或搞奖学金,近期很多都直接下场做研究去资助他们眼中的未来,有些甚至是带有风投性质的。这个跟国内横向经费还不一样,私人基金一般是非营利组织,横向经费其实也将属于历史名词,但凡能拿到横向经费的课题组很多都会自己开公司募资赚钱,而且当前很多领域其实企业自己的科研水平是超过学术界小作坊的,特别是产业相关这块,很多开源项目就是私人基金支持运营的。

其实还有些更新奇的资助方式。例如如果一个议题特别新,公众特别关心,很可能就会出现基于众筹的科研项目。事实上,2013年众筹热潮中就有很多研究人员去募资,SciFund就说70%的众筹研究成功募资,现在也有很多研究通过网站向公众募资。我研究了一下发现这些众筹研究项目大部分都是来自一些非名校但受过专业学术训练的专家学者主持,内容非常专一,金额也不大。但好处在于他们的研究计划比较容易读懂,会定期上传研究进度,也会直接接受专家、公众及赞助者的质询,这种直面公众的能力很多大课题组可能都没有,可以作为传统科研募资的一个补充与尝试性计划的起点。广义来说,朋友圈集赞都算是众筹精神支持了,文章打赏也算物质支持,看起来国内众筹研究其实具备土壤,就看各位科研工作者如何播种收获了。当然,这里罗翔警告一下,提前查下众筹与非法集资的区别,后面那个是犯罪。

总之,国家机构的资助为主、私人为辅、公众为补充,一个职业科研人员应该了解其存在,灵活申请。要是对自己的能力足够自信,可以尝试把说人话的项目挂到网上直钩钓鱼,说不定有意外收获。当然,不要忘了在致谢里感谢下这些大多数情况血本无归的衣食父母,科研从来都是一项高风险且烧钱的活动。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30956-1371171.html

上一篇:生活废水新冠病毒浓度监测流程
下一篇:无趾之徒
收藏 IP: 66.30.36.*|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3 06: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