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北大学为教育部直属高校,是国家首批 211工程 和 985工程 重点建设的高校,2017年进入首轮一流大学建设高校行列,2022年进入新一轮 双一流 建设高校行列。学校坐落在辽宁省沈阳市,在河北省秦皇岛市设有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学校始建于1923年4月26日。1928年8月至1937年1月,著名爱国将领张学良将军兼任校长。学校在百年办学历程中始终坚持与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同向同行,形成了 自强不息、知行合一 的校训精神和 实干、报国、创新、卓越 的东大文化。学校先后研发出国内第一台模拟电子计算机、第一台国产CT、第一块超级钢以及钒钛磁铁矿冶炼新技术、钢铁工业节能理论和技术、控轧控冷技术、混合智能优化控制技术等一大批高水平科研成果,兴办了第一个大学科学园,在技术创新、转移和产学研合作方面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
项目定位
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海外)旨在吸引和鼓励在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方面已取得较好成绩的海外优秀青年学者(含非华裔外籍人才)回国(来华)工作,自主选择研究方向开展创新性研究,促进青年科学技术人才的快速成长,培养一批有望进入世界科技前沿的优秀学术骨干,为科技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申请人条件
1. 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海外)的申请人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1)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规,具有良好的科学道德,自觉践行新时代科学家精神;
(2)出生日期在1983年1月1日(含)以后;
(3)具有博士学位;
(4)研究方向主要为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
(5)在取得博士学位后至2023年3月15日前,一般应在海外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研发机构获得正式教学或者科研职位,且具有连续36个月以上工作经历;在海外取得博士学位且业绩特别突出的,可适当放宽工作年限要求;
(6)取得同行专家认可的科研或技术等成果,且具有成为该领域学术带头人或杰出人才的发展潜力;
(7)申请人尚未全职回国(来华)工作,或者2022年1月1日以后回国(来华)工作。获资助通知后须辞去海外工作或在海外无工作,全职回国(来华)工作不少于3年。
2. 限项要求
执行中央有关部门关于国家科技人才计划统筹衔接的要求。同层次国家科技人才计划只能承担一项,不能逆层次申请。
相关待遇
1. 聘任岗位:聘任至教授岗位(事业编制)
2. 博士生招生:提供博士生招生资格,并在招生指标上予以政策性倾斜
3. 薪酬待遇:50+X万元/年, X部分为绩效薪酬部分,上不封顶,另可叠加科研绩效;学校缴纳的保险和公积金约12万元/年。综合收入不低于65万元/年
4. 科研启动经费:300-500万元(含国家资助部分)
5. 住房补贴及个人奖励:130-350万元(含地方政府配套部分)
6. 周转房:精装人才公寓或2000元/月的租房补贴
7. 配偶工作:协助解决配偶工作
8. 子女入学:学龄前儿童,可直接就读学校幼儿园(辽宁省五星级幼儿园);义务教育阶段儿童,由学校携手省、市有关部门安排沈阳市重点中小学就读
9. 人才项目申报:优先支持推荐申报省、市有关人才项目
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联系人:人才工作办公室 赵老师
联系方式:024-83688005
电子邮箱:zhaoty@mail.neu.edu.cn
学校简介
东北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的多科性大学,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交叉学科等学科门类。设有80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15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9个;现有24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21个二级学科博士点,38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85个二级学科硕士点,5个工程博士专业学位类别和15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有19个博士后流动站;3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4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共涵盖16个二级学科。2个国家 双一流 建设学科,11个辽宁省 双一流 建设学科。学校以一流学科为核心,以 智能 赋能学科升级,实施4项重大引领计划,培育3项工程, 世界一流、国家一流、省一流、校一流 四级学科建设梯次协同共进,交叉融通可持续发展的学科生态体系更具活力。
东北大学现有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50000余人,现有教职工4512人,其中专任教师2938人。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5人,海外院士6人。国家级领军人才项目入选者126人次,国家级青年人才项目入选者84人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4个。学校设有100多个研究机构,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前沿科学中心、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家级科技基地12个。设有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2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个,辽宁省协同创新中心4个。
学校坚持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和区域经济发展的科研方向,鼓励自由探索,推动协同创新,基础研究水平稳步提升,技术创新竞争力不断增强。 十三五 以来,学校承担各类科技项目9000项,获省部级及以上科技奖励320余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等国家科技奖励14项,省部级一等奖78项;获得国家专利6131项,其中发明专利5726项;被三大检索收录的论文共36758篇。
学校在技术创新、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方面形成了独特的比较优势,探索出一条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特色发展路径,实现了学科、人才、科研、产业良性互动。学校入选首批教育部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试点示范基地 及国家发改委 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百佳案例 。学校坚持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低碳冶金、生命健康和新兴交叉学科等前沿领域,推动大学科学园建设,为东北大学服务国民经济建设和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奠定了新的重要基础。
学校面向世界,开放办学,先后与39个国家和地区的257所大学、研究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国际化程度不断加深,国际科研成果显现,建有6个 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1个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在白俄罗斯创建全球首个科技孔子学院,设有波兰研究中心和歌德语言中心等跨文化学术交流平台。持续推进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与国际化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聘请海外知名专家学者来校讲学、开展学术交流、参与学科建设等,派出师生赴国(境)外参加国际会议,参与科研合作和联合培养,开展海外实习等各类交流合作活动。加强国际化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建立高水平、特色鲜明的学生交换、联合培养、双学位、国际暑期学校项目,现有 4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1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8个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在校国际学生1033人。
面向未来,东北大学继续遵循“教育英才”的办学宗旨,围绕办学目标和定位,坚定“创新型、特色化、开放式”发展道路,为建成“在中国新型工业化进程中起引领作用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而不懈努力。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3 17: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