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纳世界的探测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alancewang Happy Research Happy life

博文

澳洲科研基金申请经历 精选

已有 19195 次阅读 2012-3-1 21:03 |个人分类:科研点滴|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项目, 博士后, 澳洲, 申请书, 申请人

来澳洲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会了并获得了澳洲国家基金项目。到回国前,很幸运共拿了8个项目,4个国家级的,1个州政府级,3个学校级的。其中自己主持6个。现在回顾起来,虽然有很多辛酸,但每当拿到项目时,却是无比的激动,相信每个科研人员都有这样的经历,在此,我愿意分享我在昆士兰大学5年工作期间项目申请的经历,希望能对大家的基金申请有所帮助和启发。


我06年博士毕业后,就准备加入邹老师组做博士后,但由于签证的关系,我在物理所继续呆了几个月,期间黄老师申请国际合作项目(ARC International Linkage,好像现在没有了),邹老师便推荐我作为申请人之一。在澳洲本国申请人叫Chief Investigator (CI),申请书中国外参与的人叫Partner Investigator (PI),这个PI跟美国的有混淆。本项目有3个CI,1个PI,我排第三。其实项目跟我不是很相关,但有了我的参与,项目更完整些。申请后我去澳洲了,得知这个项目成了,虽然钱只有不到5万澳币,但是也是我参与的第一个澳洲国家项目。也是从这个项目开始,我接触到了澳洲国家项目的申请,对一些程序有了基本的了解,因为大框架不是我弄得,其实只是个开始认识。当然了,有人愿意开始带你申请,那是非常幸运的!而且,我那时候东西并不多,文章也不好。所以我感觉到,入门是很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自己要亲自动手写项目申请。

 

我的第一个项目申请应该是昆士兰大学的启动基金。作为有3年以上工作合同的研究人员都可以申请,据说申请比较容易,一般只要申请都会给。钱比较少,最多1.2万,但对于刚工作的博士来说尤为重要。申请书只要2到3页包括预算,第一次写基金申请还是英文的,当然有点困难。只好参照邹老师的资料,勉强写完,邹老师不厌其烦做了很多修改。由于是学校小项目,就写了博士期间工作的延续,关于ZnO方面的,写得也比较简单。06年底申请的,07年中旬才拿到。同时以这个为基础,我准备试下07年要交的(Australian Postdoctoral Fellowship)APD申请。这是个非常正规的国家基金的申请了。没办法,首先还得参考人家中过的标书。从开始到定稿,花了有2个多月,中间与邹老师来回至少20多次,在此非常感谢邹老师的耐心,遇到一个好老板是多么的重要,虽然最后没有中。收到2份评审意见,都不是很好。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2点:1.所选的题目比较老,ZnO薄膜那个时候已经走下坡路,如果有掺杂会好很多(Significance and Innovation评价都不好)。2. 自己积累还不够,21篇SCI,才6篇一作,大于3的才1篇,第一次申请失败是可想而知。然而,通过这次申请对澳洲国家基金的申请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这里谈谈澳洲基金ARC探索项目的几个重要日期。这边一般学校2月份截止,ARC3月初,6月底或7月初评审意见返回,2个星期时间写回复,然后10月中下旬出最后结果。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特别对于不在澳洲的人申请,比如说原来申请APD或现在的DECRA,等待时间太长,还不一定成功,大部分可能会选择欧美,日本的职位了。但澳洲也有个优点,就是移民相对容易,只要有3年学校的工作合同就可以申请雇主担保移民,现在政策好像紧了点,但这条路还是比较快的。另外就是澳洲的工资比较高,现在估计一年70K起跳了,对一般的博士后来说,还有养老保险有17%。

 

总结了第一次失败的经验后,08年我又开始了第二次申请。这次是单独申请包括项目和APD。这次我选了个比较新的方向,其实这个方向从06年底就开始做了,跟UCLA合作的。到申请前出了2篇第一作者文章,这个是很重要的,一定要有前期的工作基础,所以申请课题时还是要早点计划。与上次不同的是,这次文章有30来篇,一作有10篇,其中大于3的有4篇。2月份提交,7月初返回评审意见,这次收到了4份,一个非常支持,2个比较支持,一个不太支持,最后还是拿到了,但只是排到成功项目的后1/3。据其成功因素有三,第一是选题比较新颖,起码在澳洲相关工作不多。第二,文章数量和质量都有所提高,但从排名来看,跟好的来比,还是有很大差距。第三,选择跟美国比较好的学校合作,也是很有帮助的,澳洲人很崇拜美国的。过后,查看了基金委的报告,当年物理口(包括化学,地质)总的成功率为19.5%,APD的成功率为16.7%,但ECR-only(青年)的成功率只有13.9%,想想看还真悬,因为我是单独申请的青年基金。现在的DECRA听说更难申请了,上次中国人拿到的非常少。我这次最后拿到了,也说明并非全靠文章,本子的质量和所研的课题新颖与否有很大的关系,其实2年后,我对这点有更深的认识,因为我后来图省事又申请了一个比较老的课题,失败了。同年还参与到另外一个教授的项目申请,结果没有成功,虽然我看反馈意见还不错。这说明,并不是反馈意见好就希望大,主要看评委打的分,这个我们是看不到的,而基金委的人就根据这个来算的。

 

09年,申请了学校的青年基金,学校的基金有个要求就是不能与国家的基金有重复内容。还好前段时间做了些ZnO的磁性掺杂,就写个这个方向的,有了APD的基础,这个项目很快拿下来了,钱不多就3万澳币,但学校的钱用起来比较方便。同年又参与了那个教授的项目,收到的评审意见,客观来说是比较的正面的,但就是下不来,看来这个评审意见跟打分是两回事,有可能意见写得好,但分数打得不高。这个还真没有办法,基金委又没有熟悉的人。其实澳洲跟中国也差不多,如果基金委有熟悉的评委的话,也会很早知道结果的,只是没有中国那么热心。我们是啥关系都没有,每年只是等到10月份基金委网站公布结果。5年都是如此!

 

10年,想到前2次参与别人的项目都没有成功,想自己再申请一个项目。按照ARC的规定,没人只能申请2个项目,其中只能一个作为单独申请人,由于我有个单独的,这次申请必须要加一个人进来。这方面跟中国也不同,这边不能加学生的,一般项目成员都是工作人员。由于我搞实验,非常幸运找到了一个搞理论很强的人,还加上国内一位知名的教授,按理来说,我们这个队伍还是很强大的,但最后没有成功的原因,就是课题太不新颖了,而且没有好的发展前景!其实我也知道,当时就图省事,把学校青年基金的本子充实了下就交了。3份评审意见,一份比较好看得出来应该是熟悉的人(Excellent),一个一般(very good),一个比较差(good),所以根本就没有戏。通过这次的失败,我认识到要么不申请,申请一定要有新的东西,选题一定要是热门或者新颖,否则的话,积累到一定程度以后再出手。这样就能提高申请的成功率。这年虽然ARC没有成,但非常幸运的拿到了UQ杰出青年科研奖,这个奖有8万多的科研经费,每个学部大概一个,主要看你以前的科研项目及文章。

 

11年,可以申请2个项目了,打算自己申请一个,再参与一个。基金都是美国访问期间写的,思路还比较清晰,接着原来APD的方向,提出些比较前沿的研究,还是跟UCLA合作。返回了3份评审意见,一份非常好(Outstanding),可能是熟人,但说的比较少,一个比较好(Excellent),另一个一般(very good)(在美国也帮老板评过基金,一般有very good就没有戏了),提了很多问题。但他们提的意见都比较的具体,比较多。其中主要一个问题是,你不是Faculty,如果拿到了没有职位怎么办?原来基金委从今年开始,进行了改革,需要单位保证有大于项目年限的工作合同,这样对我们这些专搞研究的人来说,越来越难了。还好,我们比较巧妙的回答了。其实当初看到反馈意见时,并不抱什么希望,差点不想认真写Rejoinder了,还好听了邹老师的,认真对待做好最后的努力,最后还是拿到了,这点真的有点意外,说明有的时候Rejoinder还是有用的,这次物理口的成功率为21%。可惜的,我另外一个参与没有成,我觉得最大的原因可能是我们要的钱太多。其实拿到一个非常不容易,但由于要回国工作,不得不退回这个项目,想起来真有点可惜。

 

回想起来这5年的项目申请,做为我个人申请的,国家项目的成功率为50%,参与国家项目的成功率也是50%,算起来还是不错的。但是拿的非常的辛苦!不管怎么说,都要尽力的去争取,只有多试几次,才能体会到申请的真谛,才能更好的把握申请的方向,才能获得更高的资助率。

 

 

 


 



基金申请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9688-543013.html

上一篇:记在UCLA呆过的一年
下一篇:招博士后1-2名-年薪10万+
收藏 IP: 60.12.143.*| 热度|

14 李学宽 朱志敏 赵星 梁建华 谢建平 魏瀚 孙涛 喻海良 郭维 张乾兵 张焱 陈湘明 neilchau MassSpec1688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9: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