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ns是原和我一个办公室的德国博士生,1米92的个头,州青年排球队员,弹一手好吉他,为人谦逊,乐于助人。和我交往甚密。他有一辆大众Polo车。在一次闲聊获知,他在上大学时从父亲手里购得该车,市价3800马克,他掏了2800马克(2000年)。
当时我问他,你觉得便宜吗?他说很便宜,要便宜30%呢,一幅很得意的样子。我无语。
这个事,曾讲给几个朋友听,大家均一笑了之,或骂德国鬼子无情,或感慨中国的父母可怜。鲜有很深入的理性思考。对此,有些感慨。
这里涉及到感恩教育。感恩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美德。感恩应该是社会上每个人应该有的基本道德修养,也是人之常情。前文已述,素质教育不仅是学校社会的事,更是家庭和社会教育的责任。
在我国,一方面今天越来越多的家长有了家庭教育的观念,另一方面当今的家庭教育功能在削弱,把家庭教育的任务放在抓孩子的“学业成绩”和“特长”培养,忽略了孩子对于事物的“理性反映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家庭(4+2+1形式)的孩子被溺爱着,孩子成为“小太阳”,享有太多的“特权”,长大后,很容易失去了对社会“规则”的理性判断。“我爸爸是李刚”、“炫富X美美”事件,就是“坑爹”“富二代”和“官二代”教育后果。进一步引起社会“仇富”和“仇官”之风,影响和谐社会的建立。
有研究表明,德国孩子对于事物的理性反映能力在各国的同龄人当中显得非常突出。看看德国的做法吧。
1、抱孩子。德国街道上常见孩子躺在推车里,叼个奶嘴。哭闹了,喂些水和牛奶,很少抱孩子。未曾见过当街抱孩子掀衣露乳喂奶的。这样,孩子无意识中可以感到,有些事在有些场合是不合适做的。
2、分床睡。孩子生下来,就自已睡在婴儿床上。一方面,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另一方面,也让孩子选择理性哭闹。
3、不能逃学。自从
奥托·冯·俾斯麦 (Otto von Bismarck,德国铁血首相,1815年4月1日—1898年7月30日)统一德意志开始,德国制定了严格的义务教育体制。孩子不去上学,家长要受到处罚。长此以往,德国人认可了:只要有一个孩子不接受教育,社会将来就会多一个祸根。德国的学生关于逃学的看法是:“学生不上学?除非不想活!”。万一真有孩子逃学,成年人看到后会对其严厉呵斥,警察也会将他扣留,学校、社会和家庭对逃学保持零容忍。如果家长因故支持孩子逃学,会受到罚款或加税的处分。所有这些都是让孩子意识到,在上不上学的问题上是没有商量余地的。
4、奖与罚。两个小例子,其一,孩子菲力克斯曾有几次起床太晚,造成上学迟到。母亲赛里希夫人巧妙的惩罚纠正了他的错误,她告诉菲力克斯,自己不能开车送他去学校,“我很遗憾,但这得怪你自己,你可以做出选择,是放弃你的早餐,还是想迟到“。其二,茨格拉夫人的儿子常常丢三落四,不整理自己的事。比如,忘了把自己的脏衣服放进洗衣袋中;没有按规定整理好他的书柜,茨格拉夫人承认“有时候作父母的内心也会在爱与公平之间摇摆犹豫,但是不能因为孩子的借口而一味地迁就他的喜好让他逃避责任。”这意味着儿子还要继续穿脏衣服上学;牺牲掉他观看喜爱的电视节目的权利。这两个小例子,反映的奖惩原则是,(1)奖与罚都不宜太频繁,要有实效。(2)奖与罚讲究原则:警告、实施、解释和分析。(3)言出必行,绝不一味迁就。
5、养成理性习惯。德国人手一册自己的记事本,包括家庭主妇和中小学生。小学生甚至幼儿园在没有学会写字之前,用画或符号标记一些重要的活动安排。德国人把近期和远期的大大小小的约会、计划、公事、私事等生活日程都预先记录在其中。连超市买东西也将需购之物写在一张纸上。我的博士导师Leo教授在我2004年回国时告诉我,他两年之后2006年的某个周到中国香港(参加某个学术年会)。有人戏称德国为“记事本的社会”。人们在做出决定之前多半会参阅一下自己的记事本。也许有些国人会认为按部就班的生活太过枯燥呆板,还有人认为没有必要人手一本。但是德国人认为这不仅可以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率,同时更关系到对待生活的严肃态度。从孩子基本素质教育、养成理性思维习惯的角度来看,“小记事本”对严谨、细致、倍受欢迎的德国工程师;思维严谨逻辑严密的哲学家的培养和教育功不可没。
几点建议:
1、耐心。帮助孩子培养理性的品质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这也像种树一样,需要对其悉心栽培,需要有适宜生长的土壤,在某些时候甚至还需要绑缚以实行限制。
2、从自我做起。做家长的首先要理性,遵守规则。随着父母对正确行为的反复训练和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教育,时间一长成为自然,孩子就会把遵守这些规则当作自己的本分。这样,无论是成年人还是孩子,都把维护公共纪律,爱护公共环境,在各种场合讲究文明和秩序看成是无可置疑的事情。
3、千万不要迷信专家、老师。
4、政府和社会建立家庭教育孩子交流和分享的机构。
注:题目有“哗众取宠”之嫌,要谈的还是孩子的素质教育。可参阅本人的前一篇“浅谈德国小学的素质教育”。 。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郭文阁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8278-647016.html
上一篇:
“两只鸡”官司 下一篇:
自由思想和理性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