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容德乃大,无求品自高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angdh 谈生物、聊教育、记录生活

博文

生态学研究需要科学方法 精选

已有 18452 次阅读 2014-9-20 12:36 |个人分类:科普随笔|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沈阳, 生态学年会, 动物生态学专题

生态学研究需要科学方法:生态学年会动物生态学专题总结

(王德华)

 

中国生态学2014年学术年会917- 19日在沈阳召开。动物生态专业委员会负责组织了“动物行为、生理与进化”专题,这次有安排了6个报告,每个报告15分钟(12分钟报告,3分钟提问)。专题召集人是杨明和王德华。会前有位报告人家里突然有急事而不能参会,清华大学去年“救火”的朋友承诺说她继续参与我们的会议,也因项目汇报之事而不能参会。

5个学术报告包括:组学时代的动物生理生态学- 以长爪沙鼠为例(王德华),浮游甲壳动物对产毒微囊藻的局域适应(华东师范大学姜晓东),哺乳动物的冬眠- 对环境适应的行为、生理变化及分子机制(沈阳师范大学杨明)、光周期及高脂食物对布氏田鼠体脂及血糖稳态的影响(沈阳师范大学  刘新宇)、高原林蛙繁殖投入与海拔的适应性(绵阳师范学院陈伟)等。每位报告人的时间都掌握得很好,报告很精彩,档次也很高,知识性、前沿性、科学性都不错,讨论也很紧凑。讨论的时间有点长,总共超时10分钟左右。会议上安排了评选青年优秀报告人活动,但规定每个专题的报告人必须达到一定数量才有资格获得指标,这样我们的专题就很遗憾了。

对于组学时代动物生理生态学然如何发展,我有些思考,也开始有些行动。我报告了我们研究组两位研究生的部分工作,利用脂质组学分析了不同温度处理下不同组织(如褐色脂肪组织和肌肉)线粒体膜上脂质成分(磷脂和游离脂肪酸)与代谢率(热中性温度区内)的关系,利用代谢组学分析了自然条件下不同地理种群(大尺度地理取样,横跨1500公里)动物的代谢产物的变化(影响能量代谢和水代谢的可能代谢产物),这是我们研究组近年主要的工作方向(长爪沙鼠对高温环境的生理和分子适应机理),已经获得2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

姜晓东博士是华东师范大学的一位年轻学者,这些年来在浮游动物的适应与进化方面有一系列出色的工作,每年都有新结果。他的研究理论性和概念性都很强,可见他有很好的理论基础,如这次报告中的微地理差异和局域性适应(local adaptation)等。所谓局域适应就是指本地种群对当地环境的适应性要高于外地种群的适应性。

沈阳师范大学的杨明教授是我国当今研究哺乳动物冬眠生理学的代表,建立了达乌尔黄鼠的室内种群,获得了从整体到分子的一系列的数据,也开始利用转录组学的方法探索冬眠的代谢途径。

绵阳师范学院的陈伟博士也是一位年轻学者,这些年他对高原林蛙的繁殖生态学做了很系统的研究,发表了一系列学术论文。野外工作很辛苦,在高原地区从事两栖类的繁殖生态研究,更是不容易。不同海拔高度不同性别的蛙表现出的不同的生态适应对策,其背后的机理是很有意思的。

刘新宇博士是一位80后的青年学者,从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研究所博士后出站后到沈阳师范大学工作,他的主要工作是利用野生动物模型研究与人类肥胖相关的一些重要理论问题,如“脂毒性假说”。他们通过将光周期诱导的肥胖和高脂食物诱导的血糖不耐受性分离,建立了所谓的“健康性肥胖”模型。

从年轻学者的报告中,可以感悟到他们对科学问题(研究领域)的坚持和积累,感受到他们对本领域科学问题的思考。有了稳定的工作,有了自己热爱的领域,能够获得一定的基金支持,能静下心来思考和规划自己感兴趣的研究问题,一定能够做出成绩来的。学术界应该鼓励这样的年轻学者,扶持和爱护这些能够坚持的、能安心科研、有思想的青年学者。从他们对入会者问题的回答中,可以感受到他们专业知识的扎实和对新知识的敏锐。

无疑,我们这个专题报告会很成功。5位报告人,40位左右的听众,气氛很温馨,少了点活泼。

参会代表的问题也很有趣,如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机理是否与人类(如藏族对高山缺氧的特殊适应)有些相似?组学的工作与整体表型的结合是一个很好的途径,组学研究是否需要很高的花费?分子研究,如何进行野外取样(样本数、性别、年龄等)?水生环境的地理差异与当地的环境污染是否有关?local adaptation 如何理解和分析?冬眠研究的医学价值?两栖爬行等动物的冬眠与哺乳动物冬眠的相似性?研究冬眠如要获得哪些生理学(行为学)参数?狐猴的冬眠与其他动物的冬眠在生理学特征上是否有差异?野生动物的体重变化(季节性)与人类体重的变化(非季节性)的关系,如何定义healthy obesity (健康性肥胖)?蛙对卵的行为表现与鸟类是否有相似性?不同海拔高度蛙的繁殖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如季节、雨季、微生境等)?不同海拔高度蛙的生长速率等各种特征会有些变化,繁殖上也会发生相应变化。

我在一分钟的总结中,考虑到到会的年轻学者居多,特意强调了野外研究的重要性,实验室内控制条件研究的必要性,假说验证、控制实验(manipulation)、生态学理论等。特别强调:生态学无论如何拓展,生态学的根必须牢记,生态学的基本组成单位是个体,活生生的个体,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是生态学的基本单元。还有一点更是特别重要:生态学ecology 是研究有机体与环境(自然环境和生物环境,有机环境和无机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问。生态学是可以用科学方法进行研究的,是可以用控制实验进行假说验证的,所以有些学者说是Scientific natural history (科学博物学)。科学方法的运用(数据、统计、假设)是生态学必不可少的。新时代,任何没有科学方法的所谓生态学研究,没有数据支持的所谓生态学研究,不说是忽悠,也没有任何学术价值。中国的青年生态学者一定要清楚这一点。

 

 

(引自我国科大授课的课件。发现学界有些青年学者受大环境或一些表面现象迷惑,对生态学的本质有些疏忽。)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757-829350.html

上一篇:自我胡言(6):研究生、老院士、听报告、睡觉
下一篇:会议通知:第四届全国动物生理生态学学术研讨会将在重庆召开
收藏 IP: 210.73.2.*| 热度|

34 陈楷翰 李学宽 郑小康 孙根年 李轻舟 高建国 张庆费 余国志 蔡小宁 强涛 张文军 刘立 罗德海 李伟钢 李宇斌 李承哲 张珑 罗汉江 黄永义 王卿 王琛柱 杨立坚 王春艳 杜占池 王震洪 赵序茅 李卓亭 谢平 biofans znl shenlu arsian yunmu xqhua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7 12: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